美國的錢袋子,給BBC的英劇帶來了什麽?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上月的戛納電視節上,帶著自己的英文名“Hunan TV”和一個自製節目,湖南衛視在當地的建築物上,掛上了一麵碩大而紅火的廣告牌。從“國劇出海”到“衛視出海”,為了通過電視文化產品,實現一輪嶄新的文化輸出,中國電視人始終躍躍欲試。

比起電影,電視劇作為一種文化交流的媒介,帶有更明顯的文化烙印,並且也更為直接。BBC如今在全球觀眾心中的地位,正是最好的注解。當年的《神秘博士》《憨豆先生》,如今的《神探夏洛克》《殺死伊芙》,以及一係列外國名著改編的劇集如《簡·愛》《德伯家的苔絲》《傲慢與偏見》等等,都在千裏之外的中國,逐年培養起了一批忠實的觀眾。

根據BBC今年披露的財報,在2018-2019年度,每周有約110萬中國用戶通過各種平台,使用BBC的世界新聞網服務,相較上一年度,增加了7.1%。這一數字雖說不上多,但考慮目前BBC僅在北京和香港設立了演播室,並隻在上海提供國際新聞服務來看,這110萬用戶已是得來不易。

對於這家世界上最老牌的公共廣播公司來說,向海外的擴張既是英國公共外交的一部分,也是BBC自身謀求生存的重要手段。在向外走的路途中,這個從上世紀20年代發展至今的龐然大物,既在不斷地補充網絡時代的特殊“養分”,也同時以更快的速度,在卸下身上的種種重擔。

跨海“通婚”,台網“聯姻”

11月3日在BBC1台首播的《黑暗物質》被稱作“史上最貴的英劇”,這不禁讓人對標當年號稱製作費達到1000萬美元一集的《權力的遊戲》。不出所料,這部劇雖然在BBC播出,但HBO卻以聯合出品方的名義出現在了片頭,並在4日,便上線了第一集。

改編自1995年的係列小說,《黑暗物質》的原著在2007年,曾被新線影業改編為電影《黃金羅盤》,但效果卻並不理想。2015年,BBC便宣布要將這本小說改編成電視劇,但直到2017年,都沒有什麽動靜。

沒過多久,如今的豪華卡司陣容便讓人吃了一驚,隨即,HBO與BBC聯手製作的消息也浮出了水麵。

不管是製作公司,還是編劇、導演和演員,都更加雄心勃勃地在小熒屏上,創作出更令觀眾驚心動魄的作品。而這必然要求有強大的資金支持,劇集的投入也因此水漲船高。

以湯姆·希德勒斯頓主演的間諜驚悚片《夜班經理》為例。據報道,這部由獨立製片公司The Ink Factory製作的電視劇每集的製作成本為300萬英鎊,而英國廣播公司黃金時段電視劇的預算通常不超過每小時70至80萬英鎊。

這樣的製作費是BBC不可能一力承擔的。於是,它選擇了與The Ink Factory,還有美國廣播公司AMC聯手。曾經推出了《廣告狂人》和《絕命毒師》的AMC,在資金上比BBC要充沛得多。

AMC首席執行官在接受《每日電訊報》采訪時表示:“BBC的節目做得非常好,因此,與BBC的合作,也是個理所當然的決定。”即使在美國,“BBC”這個品牌,也代表著高質量的電視劇,而AMC與英國的合作,也無疑能讓它借力,將自己的劇集推向全球。

這樣的英美“合拍劇”,在今天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

有著共通的語言,和位於大洋兩岸互不衝突的觀眾群,英美電視台的合作從商業角度來看,的確能取得“雙贏”的效果。同時,在蘋果、亞馬遜等企業都開始“跨界”進行劇集製作時,不僅傳統電視台,Netflix、HBO等流媒體平台,都同樣麵臨著要被人分走“蛋糕”的局麵。

因此,“台”和“網”的聯手,從全球範圍來看,都勢在必行。Netflix透露,它將與BBC合作拍攝史詩曆史劇《特洛伊:陷落之城》。

在被問及為什麽Netflix希望與BBC合作時,Netflix的首席內容官薩蘭多斯曾表示,與BBC的聯合“是一個更好、更健康的模式”。將製作的規模擴大,意味著人員、費用、資源的投入都會增加。對於提高劇集本身的質量來說,則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BBC能夠得到Netflix龐大的資金,以及其位於全球的9400萬個家庭用戶。作為交換,Netflix則可以接觸到BBC所有的巨大知識產權池和項目儲備。

雖然在具體劇目的合作方式上,每一部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BBC可以有首先將劇集在英國電視上播出的權利,Netflix則會在播出之後,再將劇集放在自己的網站上。

如今,BBC的製作人似乎都不再排斥與流媒體平台進行更深入的合作。就像是2017年播出的《最後的王國》第二季,以及《黑暗物質》。即便是十年前處於全盛期的BBC,也未必可以讓這些劇作擁有如今的規模和資源。

這似乎是電視界在未來必然會發生的變化趨勢。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讓BBC不可能僅僅停留在一家“廣播電視公司”,而要成為一間具有綜合製作能力的公司。

全球化之中,如何堅持“英倫風”

英國電視劇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獲得來自海外的資金支持。但在高額資金吸引下,人才的出走,電視台對劇集內容控製權的削弱,甚至如何保住英國的本土觀眾,都成為了BBC的心頭大患。

BBC商業、戲劇、電影和收購主管克雷格·霍勒沃斯警告稱,如果戲劇的製作成本不斷上升,這會極大地削弱BBC的競爭能力。在羅馬舉行的MIA市場電視和電影會議上,他表示,大約5年前,BBC可以用不到100萬英鎊製作一個節目,而現在,它們的成本是200萬、300萬、甚至400萬英鎊。

在英國,由於稅收抵免和Netflix和亞馬遜的崛起,電視市場在通脹的推動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對於一家有著“公共服務”屬性的廣播公司來說,如何得到更多的資金,則尤其困難。

而當囊中羞澀的BBC無法滿足頂級的製作人和編劇們的薪資要求時,亞馬遜和Netflix等流媒體服務,以及與BBC競爭的地麵廣播公司,便得以堂而皇之地從BBC這麵“金字招牌”下,挖走他們所需要的人才。



此外,隨著每一筆投資的到來,都有另一群投資人需要滿足,另一群人對該劇的製作有發言權,甚至包括選角和劇本刪減,這會為製作帶來相當大的風險,太多的聲音,也許會毀掉整部作品。

最早的英美合拍作品,當屬《唐頓莊園》。這部英劇由美國的PBS電視台,與英國本地電視台ITV聯合製作。這部劇的製作人尼姆就曾表示。美國的合作方似乎總是對英國民眾有種奇妙的信心。不管是民眾,還是製作人,都似乎能夠完全精通劇集的文化背景,以及其中提到的一些生僻的名詞。

 

 

比如第一季的第一集,在描述格蘭瑟姆勳爵沒有兒子可以繼承家業這一段時,便出現了“限定繼承權”這個略顯生僻的詞匯。一開始,編劇在劇本中加入了更多解釋性的台詞。但在發現劇情本身就足夠把這一背景交待清楚後,他們便刪去了這部分台詞。

但當PBS的人看到劇作之後,卻希望編劇將這些解釋性的台詞加上。因為美國人並不懂什麽叫“限定繼承權”。

但尼姆的回答是:“你得明白,在英國也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麽。”最終,在劇作中並沒有太囉嗦的解釋,但這並不妨礙各國的觀眾理解劇情。

 

 

 

 

有人擔心英國的曆史文化需要降低自己的“門檻”。反過來,如今的《黑暗物質》也讓英國的評論人士擔心:如果掌握錢袋子的人遠在千裏之外,英國的創作者們會不會最終徹底“國際化”,專注於製作能夠在海外得到推廣的電視劇,而不再把需要關注的重點放在英國觀眾身上?

應當說,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BBC,所承擔的文化作用,要比其餘的商業電視台大得多。可以說,對於如今仍舊飄揚著英國國旗的愛爾蘭、蘇格蘭等四個地區,除了君主製和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係,BBC所播放的節目,也是將其粘合在一起的關鍵因素。

 

 

 

 

2018-2019,BBC在英國全境的覆蓋率

美國流媒體巨頭不僅對英國廣播公司和企業構成威脅,似乎也正對英國獨特的電視文化遺產和風格構成了威脅。由於兩國的劇作裏所使用的都是英語,英國也的確比其他國家更容易受到美國的影響。

九月,BBC前總裁馬克·湯普森在一次演講中表示,BBC的商業和技術創新一直受到敵對政客、右翼競爭對手和過時的監管框架的阻礙。比如2009年,英國政府就出台了一項決定,阻止BBC想要與美國網站合作,提供流媒體服務的計劃。

湯普森認為,除非BBC能擺脫類似的束縛,不然,它很有可能會被Netflix和亞馬遜壓垮。這本來是英國引入人才和外來投資的大好機會,卻也很有容易變成人才流失。

在激烈的全球競爭和嚴峻的財政壓力下,總體而言,無論在高收入家庭還是低收入家庭,收看BBC電視節目的人數都在下降。自去年以來,BBC1台的觀眾減少了2%,BBC2台減少了3%。16-34歲每周收看BBC電視的觀眾,從60%下降到56%。同一年齡段的人看電視的時間也更短,從平均每周近3小時降至2小時32分鍾。

 

 

 

 

盡管麵臨這些挑戰,91%的英國成年人每周至少一次使用BBC的服務,像《貼身保鏢》和《殺死伊芙》這樣的節目贏得了大量來自觀眾和評論界的好評。今年也的確是其流媒體服務iPlayer的豐收年,iPlayer上所有的節目得到了36億次點擊量,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貼身保鏢》。

 

 

 

 

無論BBC的未來如何,各界又持以怎樣的態度。它的存在始終與媒介轉型、英國政策變化、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作為世界上最老牌的廣播電視公司,BBC會如何應對數字時代為傳統媒體帶來的顛覆,或許也會為傳統媒體的革新,提供更具參考價值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