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官都和習近平一樣,持有一張“真的假文憑”。
而這些“真的假文憑“也是和貸真價實的真的真文憑一樣,也都是被劃分門類的,比如楊潔篪靠”在職研究生學曆“換取的是”曆史博士“學位……。
筆者當年聽說本來是有過是否應該設政治學學士以及碩士和博士學位的討論的,但當時的那個時代用王滬寧的話說還是“有政治沒有政治學的時代”,於是政治學以及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一大堆專業都被歸到“法學大類”裏了……。
再接下來,不但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都是“學問“,鄧小平理論研究更是因為其”言簡意賅“而高深到了博士級別,於是這些門類的學問就都被歸裏包堆到”法學大類“裏去了。對此深懷不滿的真正的法學博導們為此大發牢騷“法學大類是個筐,什麽都能往裏裝”。
至於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其實是和中國大陸上文革前的師範大學裏都設有的“政教係”不一樣的,當時的所謂“政教係”是為中學培養政治課老師的,就象語言文學係是給中學培養語言教師一樣。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因為大學的政治輔導員們紛紛“請願”,特別是他們中的工農兵學員留校當了政治輔導員的,迫切希望通過“在職進修”摘掉工農兵學員的帽子。但這批人無論留校工作前是在什麽專業裏學習過,即使是靠參加高考進入大學,畢業留校當了政治輔導員的那批人,特別是出自理工農醫科類的那批人當了幾年政治輔導員,除了做“人”的工作,原專業早已經完全荒疏,即使允許他們免試回自己原來專業進研究生班,百分九十都肯定讀不下來。
於是,從安定高校政治輔導員隊伍的層麵考慮,當時教育部領導人何東昌等想出了為高校政治輔導員開設思想政治專業研究生班的主意,意思就是讓這些高校政治輔導員象征性地學習幾天馬克思主義理論,“不脫產業餘學習”兩年,即可獲得一個研究生學曆,但開始的規定還是不授碩士學位。
接下來發生的故事就是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居然被當成了“學問”來做,其研究生班開始向社會上的黨政官員和企事業單位官員有償開放,官員們發現到正規高校裏拿這樣一個學曆,要比各級黨校培訓班的“學曆”名聲上好聽的多,於是,此門“學問”不但越做越大,更是越做越深,如今已經有百十所高校不但陸續開設了這一專業,而且都還具備給該專業的在校研究生班和“在職不脫產研究生班”的學生和學員授予“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學位的資格。
習近平的官方簡曆中聲稱他的“畢業”院係“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出現的“新生事物”,開始“麵向社會培養論文碩士和論文博士”之後,立刻就被習近平這樣的官員們如蠅逐臭。
為撰寫“習近平學曆考”之係列文章,筆者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不停從網上搜索同時從其他渠道試圖尋找更多信息,
最新的發現是上海一家網站刊登的《圖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他們的老師》一文,這篇文章的內容當時曾被中國大陸眾多公開網站轉載,其中有關習近平的描述內容是:“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外出均有秘書陪同的習近平,每次到北京跟博士論文指導老師劉美珣討論論文,都會請秘書離開。”
該文還詳細介紹說:“習近平就讀的這種在職博士與普通博士略有不同。一是入學不需要參加全國考試,他們是帶著已經研究了的成果來讀博士的,然後全校組成專家組來考評,通過這個以後才能入學,二是不需要在課堂上聽課,學校會對每門課程進行教學錄音,然後寄送給學生。“
卻原來,筆者本專欄的前一篇文章中根據“清華大學對論文博士的嚴格規定”計算出來的習近平即使出“滿勤”,在其“攻讀博士”的三年中,也是至多上過三十四次課,但都不是在清華大學的課堂上,而是在自己當年的福建省長辦公室裏聽取劉美珣寄給他的錄音磁帶。
“劉美珣透露,習近平的畢業論文最初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研究》,她覺得題目太大,讓習近平重新選題,這才有了《中國農村市場化建設研究》。”
如此說來,二十一年前習近平不經考試即被清華大學“錄取”為博士研究生的前提是因為他已經有了”研究成果”,但這個“研究成果”還不是他後來的那篇“畢業論文”,是不是劉美珣所說的“題目太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研究》?筆者瀏覽了能夠搜索到的所有與習近平“讀博”有關的介紹文章內容,都沒有提及。不過,習近平當年還是福建省省長的時候居然就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研究”這一用“全方位的治國總綱”形容才勉強貼切的宏偉“課題”,是狂妄還是那位前北大校長口中的“鴻鵠(北大校長讀為hao音)之誌”?我們的讀者和聽眾自有評判。
筆者在在本專欄的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中國內地的科學網曾大膽直言,不點名抨擊了清華大學專為官員們設立“論文博士”培養渠道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文章後麵即有網友替由文章作者點出最著名的兩個“論文博士”的名字::“習以為常,越克越強“。
完成上篇文章後,筆者又特別核對了習近平和李克強簡曆中的“學曆”部分,發現李克強還是悄悄地壓了他習近平一頭。習近平簡曆的學曆部分內容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曆,法學博士學位。李克強的則是:北京大學法律係和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曆,法學學士、經濟學博士學位。
看明白了吧?雖然官員們自己都明白他們的“在職研究生學曆”都被社會上諷刺為“注水博士”和“注水碩士”,但人家李克強要強調的是法學學士確實是貨真價實的。至少靠高考真本事進入北大之後的四年寒窗苦的底子在那裏擺著呢。
說到李克強的經濟學博士,有人說他的博導是大名鼎鼎的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也有說是蕭灼基和吳樹青。到中國大陸的百度網站上搜索,就會發現李克強的導師無論是厲以寧先生還是蕭灼基和吳樹青,他們和習近平的“博導”劉美珣都被稱為“著名經濟學家”。但事實上此“經濟學”非彼經濟學,厲以寧的經濟學就是我們常識意義上的西方經濟學,而外號馬列主義老太太的劉美珣的專業是所謂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以依筆者的判斷,劉美珣應該是以習近平的《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涉及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為理由,將習近平的“研究方向”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上靠了靠,於是便歸類進“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法學大類”裏去了。
到此為止,筆者的“習近平學曆考”便進入了最後一個程序,那就是假設習近平的這篇《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堪稱“學術”之後,這一“學術研究成果”是不是象外界一直所質疑的那樣,假他人之筆呢?
筆者本專欄的前一篇文章被幾家媒體轉載之後,一位叫朱育隆的網友附和一篇《習近平4年獲得法學博士芬蘭總統8年才得法學學士》。文中說:習近平今天在人民大會堂同芬蘭總統尼尼斯托舉行會談。這位芬蘭總統從1966年開始讀法學,1974年也就是8年才畢業獲得法學學士。而習近平1998年到2002年在職讀4年就的法學博士。真是法學學霸。
習近平的導師劉美珣在采訪中特意提到,習近平在跟她談話時不帶秘書。這是事實,習近平在跟她談話時確實不帶秘書。 但是習近平走後,又打發秘書又回來問問題,代他寫了論文。
朱育隆作者當然是在調侃,事實上習近平的這篇“博士論文”如果真有捉刀代筆者的話,那個人還真不是其手下秘書。
不過,在通讀了習近平“博士論文“全文再與公開出版的相類似書籍,文章逐一對比後找出破綻的迄今為止還隻有曾以《來生不做中國人》而在中國大陸境內廣被追捧的香港著名政評人士鍾祖康先生。鍾先生在他的揭露文章中稱他把習的論文《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與現任福建江廈大學副校長劉慧宇教授的《經濟全球化與中國農業發展》相互比較後發現,兩篇文章有至少3處驚人雷同的地方。
鍾先生考據說:這位劉教授曾在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人民政府、寧德市政協和寧德市人大先後任職10年,而就在這個期間,時為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在職修讀清華大學的博士課程。而習近平此前也曾擔任寧德地委書記。 劉慧宇當時以習近平一個小小下屬的身份,按常理,除非關係極其親密,劉豈敢抄襲習近平的博士論文?所以較合理的解釋是,當時劉小姐以其學術專長幫了習近平一把,但在處理自己的著作時,在把文字搬來搬去時,對自己曾為他人做槍手代寫的文字失去警覺性,以為還是自己的。
在這裏有必要提示的是,習近平雖然在自己的簡曆中聲稱是清華大學的“法學博士“,但他日後以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國家副主席之尊回到母親視察後,官媒新華社的詳細報道內容中,雖然特別強調”清華大學是習近平的母校“,但卻隻說他1975-1979年在清華大學化工係基本有機合成專業學習“,對他在清華獲取的最高學位”法學博士“完全回避。而在這次視察過程的第一天,習近平除了把一半以上的時間花在了自己當工農兵學員的化工係,也還視察了清華校史館、工程物理係安全科學與技術研究所並在大操場上接見部分畢業生,次日習近平再次親臨清華,除了出席黨建座談會,還又抽出時間到清華圖書館視察了”清華竹簡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對自己簡曆中聲稱的”畢業“地點”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卻是繞道而行。兩天時間裏的陪同視察及被”親切接見“者中更沒有他當年的清華“博導”劉美珣的蹤影。筆者也查證了清華大學新聞網上所有與習近平“校友”或“學長”有關的內容,也都是隻提他的化工係四年學習經曆,對他的清華“法學博士“之經曆和學曆全都回避。
與之形成顯明對比的是,無論是中共官方還是北大校方的媒體上對李克強以總理之尊“回母校視察“的報道中,都特別強調他在北大的碩士和博士學曆,詳細介紹了”克強總理來到自己碩士、博士期間就讀的經濟學院……1988年—1994年,克強總理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學習,師從蕭灼基、吳樹青教授,獲得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這段時間裏的李克強還在團中央任職。到地方任職是獲取博士學位之後的事情。
一位當年在李克強手下工作的“團派”人士曾經告訴筆者,李克強在職讀碩士和博士時確實經過考試,而且除了專業課還要考外語,入學後和平感覺需要到校上課的----因為當時還沒有“論文博士”和“論文碩士”這一“社會主義新生事物”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