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又到了打點行囊準備回家過年的時候,你還在為春運火車票焦慮麽?你還在注冊各種搶票軟件,捕捉稍縱即逝的漏網之“票”?你還在高昂的返鄉機票前心情沮喪麽?想想十年前廣州火車站前的人山人海,想想北京站前萬人空巷的排隊購票情景吧,一切都會釋然。並且,到大城市“反向團圓”人群大幅增加,回家鄉外,你又有了新的選擇。
圖 | 攝圖網
2012年春運期間,我曾經在專欄裏寫下過這樣一句話:當春運人流隨著滾滾列車穿山越嶺的時候,很多人會意識到,鐵道部曾經給予的期許——像坐公交車一樣坐火車,在春節前後也無需為車票焦慮——很難實現。這一全球範圍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帶來的“春運綜合征”,曾經被用多種方式解讀,被多種方法解決:如提倡當地過年,如火車票加價,如建設高鐵,但截至目前還沒有一個辦法奏效。
那一年,春運客流發生了一次“井噴”,首次突破30億人次大關,達到31.58億人次,比2011年增長9.1%。據統計,春運人數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年平均增長5.6%。8年後的今年的春運,初步預測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到29.9億人次,人數反而少了,意味著曾經困擾著全國人民的春節大遷徙問題,已經不再嚴峻了。
圖 | 攝圖網
2012年的高增長,看似偶然,其實有著必然的原因。2011年6月30日,世界上一次建成裏程最長的京滬高速鐵路建成通車,年底廣深高鐵開通營運,廣深高鐵與此前開通武廣高鐵聯通,為珠三角返鄉旅客提供了一條大流量的疏散渠道。交通的供應出現了鬆動的信號,鐵路票不那麽難買了,消費者很敏感,他們迅速抓到了供求上的微妙變化,那些過去因為買不著票就放棄了的探親需求,那些被壓抑的潛在的需求突然釋放了出來。
圖 | 攝圖網
“回家”是不是一種商品?多年前隨著“春運綜合征”日趨嚴峻,國人開始討論春運的經濟學屬性。經濟學研究的是對稀缺資源的管理,在經濟學看來,社會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對其所有成員都提供其最理想的生活狀態,而調整一般資源的分配,最好的辦法是啟用價格杠杆調整供求。春運火車票價曾經被加價20%,一場供求改革開始,不過沒堅持兩年,春運火車票恢複原價。“回家”被賦予了如此多的人文內涵,民眾拒絕將其視為普通商品,至少作為廉價流動方式的火車,被賦予了公共服務的屬性。於是,旅客們把時間精力用在排隊、托關係、找黃牛上,大量社會資源被浪費掉。
圖 | 攝圖網
鐵道部把高鐵“大躍進”當做放大運力的方法,可謂“一石三鳥”,既解決了運力缺陷,又合情合理地提高了票價,還幫助地方政府釋放基建衝動。中國人是舉世公認的“基建狂魔”,即使最大膽的的猜想,那時的人們也沒料到“鐵公雞”建設帶來的供給和需求上質的飛躍。隨著第一階段“四縱四橫”高鐵規劃的建成,2015年,我觀察到的完全是不同的圖景了。春運大幕拉開,萬人擠破火車站護欄的局麵沒出現,卻出現了一列臨客隻坐一乘客的“奇葩”鏡頭,諸如北京到哈爾濱、到成都的“秒光”線路還有餘票。最能反應緊缺經濟的春運火車票也供需平衡了。全人類最大規模的人類遷徙曾被認為是“無解”的難題,中國式的產能擴張卻奏效了。
可是,若以滿足春運客流為標準興建鐵路網絡,也勢必造成基建資金的巨額浪費。全年路網的滿負荷運輸不過40天左右,剩下的320天的運力被閑置。當春運也不再是緊缺商品,這意味著春運
40 天之外的 320
餘天裏,全國交通資產中已有一部分處於閑置狀態。又因為春運的單向流動特點,春運期間鐵路的產能也有一半是浪費的,年前是返城的運力閑置,年後是回鄉的運力閑置。
圖 | 攝圖網
這些過剩了的產能,又該如何利用?如何盤活閑置資產,創造出利潤增長點,鐵路在竭盡所能,如開通短途城市火車,與地鐵搶生意,爭取日常通勤旅客。開通夜行臥鋪高鐵與航空運輸爭旅客也是一種。可和春運回家過年的剛性需求比起來,新增的試探性服務吸引到的客流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終於,今年的春運,我們看到鐵路部門平衡春運期間運力的新嚐試,鐵路上海局推出31趟列車折扣票,最低6.5折,以吸引旅客錯峰出行,“反向”團圓。
圖 | 攝圖網
中國已經從一個資源緊缺型的國家,轉變為產能過盛的國家了,很多圍繞著緊缺經濟而形成的商業邏輯都過時了,需要重建新的經營思維。鐵老大在這方麵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甚至可以說是遲鈍的後來者。航空公司最早放開了競爭,它們利用春運的人流大賺其錢,也懂得利用價格杠杆吸引旅客,填補閑置的運力資源。其次是居民,當他們看到錯峰出行,反向“團圓”的高性價比後,也開始調整假日安排,一線城市的團聚漸成趨勢,而作為後來者的鐵路,隻能算是後知後覺。
心安處即是故鄉,何況大拆大建後的故鄉早就沒有了兒時的記憶。與其花上大價錢回鄉,在定居了的城市團圓不失為一項明智的選擇。何況越來越多的人在都市裏紮下根來,早沒有了移民心態。
80後們又多是獨生子女,昔日宗族式家庭多轉化成了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或421的金字塔式,小家之所在,即大家之所依。不難想象反向團聚,隻會越來越普遍,春運之難題,求解起來越來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