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炫酷廣告裏那間會動的公寓是這樣拍出來的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不久前,蘋果專門為HomePod 拍攝了一支視頻廣告《Welcome Home》,上線2 天全球觀看次數突破600 萬,社交媒體上好評如潮,廣告周刊ADweek 甚至給出了“One of the best ads of the year so far”這樣的高度評價。



這支廣告的一個吸引點在於它的立意十分動人,廣告中的女主角幾乎是眾多上班族的真實寫照。在愛範兒的《從iPod 到HomePod》的文章裏,我們也曾對這則廣告的內容進行過簡單的解析:

工作了一天的白領女主角一身疲倦地回到空無一人的住所,有氣無力地對HomePod 說“放點兒我喜歡聽的”,HomePod 溫和地響應,並選擇了一首Anderson .Paak 的《Til It’s Over》。起初隻是節奏若有若無地在撩撥著心弦,之後女主角終於被音樂所打動,伴隨旋律隨心所欲地舞動,空間與色彩也在音符的碰撞與舞姿的帶動下恣意張揚。

隻花了“一首歌的時間”,廣告便充分展示了HomePod 在轉換情緒上的“開關”的作用,也毫無疑問地給觀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吸引人循環很多遍。而除了舞者FKA twigs 精彩的演繹外,更吸引人的是其中的超現實主義空間變化。



近日,Adweek 專門上線了一部名為《Making Welcome Home》紀錄短片,采訪了導演斯派克·瓊斯(Spike Jonze)、女主角藝人FKA twigs 以及編導等一係列工作人員,向我們展示了這部優秀廣告作品的幕後製作過程。

從現實到魔幻,統統都是真實

事實上我們第一次看到這支廣告的時候,會想當然地認為裏麵那些絢爛到極致的色彩和逼真的“魔幻空間”都是來自後期的特效製作,但紀錄片中的展示和介紹讓人大跌眼鏡:這些拉伸、延展、折疊、旋轉等場景的形態變化,並沒有依賴CG 技術,而是靠實景搭建的。

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現實,和我們以為的魔幻,統統都是真實的。

具體的實現方式,我們不妨來對比幾個片段:



HomePod 音樂剛剛響起時,FKA twigs 情不自禁地隨著節奏晃動著手中的玻璃杯,在放下杯子的瞬間,茶幾隨著水杯傾斜的方向一同拉伸,從而打開了從現實到魔幻的大門。可以說,HomePod 播放的音樂正是讓FKA twigs 進入自己所構想的虛擬空間的契機。





一般情況下,這種純粹的拉伸我們會覺得用特效更容易完成,但事實上茶幾和茶幾上的雜誌都暗藏機關,工作團隊的能工巧匠真的把它們做成了可以拉開來的“奇形怪狀”,拍攝時工作人員會在背後操作拉杆同步移動。

如果說逼仄的公寓是現實,那麽無限延展色彩明亮的虛擬空間就是女主角想要的魔幻。顯然工作團隊沒有滿足於改動一兩小道具,接下來他們開始大刀闊斧地折騰起了整個公寓。



伴隨著“I’ma ride it ’til it’s over”的輕快節奏,廣告進入了第一個小高潮。整間公寓伴隨著女主角舞動的方向出現了和茶幾相似的拉伸形變,空間的恣意延展好像一場盛大的魔術秀。

精彩的是,形變的牆壁正好貼滿了照片,連同沙發上的彩色抱枕、懸掛在天花板的紅色自行車車,經過拉伸後色彩被拖得很長,呈現出一道道彩虹般的華麗視覺效果。



如果說這個公寓是停留在CG 建模上,或許還不會讓人有多驚訝。畢竟經過《紀念碑穀》之類的玩弄空間的遊戲洗禮,我們對這種變幻並不陌生。

但是從視頻中能看到,工作團隊是根據微縮模型確定了形變的過程,設計了專門的滑動軌道來確定拍攝路徑,並基於此實打實地做出了一整麵移動的牆壁,還附帶了一大塊等比例的公寓房間。



如果不嫌棄家具是經過特殊加工的道具,住在裏麵也未嚐不可。

而僅僅是“空間變幻”似乎還不夠,在廣告的第三部分,我們看到了“拓展”和“突破”。





女主角不滿足於囿於既有的空間,而是嚐試著推動牆壁,如她所願,一個新的空間豁然洞開。

我們看到了一個色彩繽紛的通道,兩側的燈帶可以伴隨音樂舞動閃爍;而在通道盡頭,牆壁分開出現一麵鏡子,鏡子映照出的是一個有點沮喪自我厭棄的自己。





當“鏡子”也被擴大成為入口後,和現實中的自己不同,鏡中的自己所有的負麵情緒一掃而空,更加俏皮生動。

從鏡麵的對舞到受邀的共舞,女主角接受了自己完成了一次自我突破,最後把沮喪留在了黑暗裏,心滿意足的回到了現實中的沙發上。





這部分毋庸置疑是整支廣告的升華,而幕後花絮中更能看出拍攝對人力的要求。女主的鏡麵對舞和共舞實際上是兩個舞者一同實現的,整條仿佛灑滿了彩虹糖的通道是靠兩名工作人員拖動的。



連燈帶都是有專門的燈光師進行控製。





最有意思的莫過於結尾中旋轉入場的沙發——它是兩位裹著黑色緊身衣的小哥推進來的。為了讓FKA twigs 能夠恰好在最後一拍躺上去,他們還排練了好多次。



作為《Welcome Home》的導演,斯派克·瓊斯可以說是本次創意廣告的最大功臣。無論是FKA twigs 飾演的上班族擁擠不堪的通勤情形,還是廣告中獨居公寓的布景,都恰好暗合了現代社會人的生活狀態。



他巧妙地將HomePod 化作一個“我們獨處空間的的開關”,依靠這個開關,我們進入到一個好似《星際穿越》的五維空間中;而人機互動、肢體上的情緒表達、孤獨患者所向往的內心世界,這些在他此前製導的科幻文藝電影《Her》中也可見一斑。

回歸現實世界似乎什麽都沒有改變,但至少在音樂裏我們逃離了瞬間,這就足以讓我們心滿意足。

真實搭建的魔幻,比魔幻更魔幻

“避免不真實的感覺”,往往是那些追求實景,CG 輔助的導演所堅持的理念。盡管這種看上去反時代的手法往往需要動用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一旦成型,效果非常優秀,乃至於一些著名導演仍然會對這種傳統的東西有一種近乎瘋狂的執著,並癡迷於主推實景配合CG 的方式來拍電影。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克裏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



在前文中我們也談到,《Welcome Home》的延伸特效和此前《星際穿越》電影中的五維空間十分相似,可以看做是五維空間的簡化版。事實上在《星際穿越》五維空間的拍攝中,諾蘭也最大程度上放棄了綠幕或是純CG 鏡頭,而是搭建大麵積的實體模型來進行拍攝。

《星際穿越》中的五維空間雖然從數學邏輯上經過了論證,但如何將這個超立方體的陣列空間“具象化”,並讓觀眾理解背後的邏輯,無疑是擺在諾蘭麵前的一大難題。



為此,諾蘭和他的團隊打造了一個由反射鏡構成的微縮模型,希望通過多個房間來體現無限的空間複製,這其中也會出現各種拉伸效果的家具和牆壁。這些元素靠軟件製作出延展後的形狀,接著靠手工一點點做出來,甚至連現場的采光,都是靠實時投影機作為光源來實現的。



在諾蘭看來,搭建實景對於拍攝有著莫大的幫助,他在之後的采訪中也談到:“借助實景,演員能更真實地感受並帶入到當時的情境,尤其是原來在腳本中非常抽象的概念,當演員和環境產生互動後,便會理解這一切”。

在之後的《敦刻爾克》中,諾蘭繼續動用了真實飛機和船隻來協助拍攝,甚至給飛機頭裝上攝像機進行近距離拍攝,最終電影也呈現出一種非常真實的戰爭質感。



至此,也許你會明白為什麽斯派克·瓊斯願意動用那麽多的實景道具和人力物料來拍攝了這支廣告了。其實實景也好CG 也罷,我們無意在此探討這兩者的好壞,畢竟它們終究隻是手段。善用工具,最終都是為了表達出令人動容的真情實感。

當然,時過境遷,優秀的電影還是同樣經典,至於那些標榜3D 特效的大片,又有哪些值得我們花時間去銘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