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關注: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尋岸”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尋岸》中的畫麵。王淼這部紀錄片講述了在緬因州一座私立學校就讀的中國交換生的故事。


王淼的新紀錄片《尋岸》(Maineland)的標題是一個雙關詞,它的怪異似乎是有意為之。它結合了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稱(Mainland,即“大陸”),以及美國一個人煙稀少的州(Maine,即緬因州)的名字。這兩個地方有著驚人的視覺對比,也象征著作為本片主題的文化差異。

王淼刻畫的中國是一個有著閃閃發光的摩天大樓和飛速經濟增長的超級大都會。緬因的節奏要慢一些。這裏一派湖光山色的美景,山丘之間僅散落著幾座建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創辦於1972年的私立學校福萊伯學院(Fryeburg Academy)的教室和宿舍。

福萊伯有走讀和住校生,學校招生負責人在前往中國麵試申請者的旅途中解釋道,學校的經費主要靠外國學生的家長交的學費。過去,這些學生(和學費)主要來自日本和韓國,但自2008年經濟危機結束以來,中國已成為成為雄心勃勃的富家子弟的頭號出口國。

兩名這樣的子弟——哈裏(Harry)和史黛拉(Stella)——是王淼這部敏銳而引人入勝的電影的主角。他們在福萊伯的經曆以微妙的方式改變了他們。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美國的生活和美國教育的個人主義精神,但這段經曆也強化了他們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他們帶著父母期望的負擔來到這裏,以一種協調和妥協而非叛逆的精神,表達了他們執拗的欲望和追求。


在美國上學的哈裏是本片的主角。


王淼的上一部作品是敏感而隱晦的《北京出租車》(2010),她對聆聽和觀察的興趣高於解釋。《尋岸》探討了一些龐大而複雜的主題——全球經濟,東西方不斷演變的關係,美國教育的商品化——並且用輕描淡寫的細膩對它們作出了回應。哈裏和史黛拉以及他們的朋友可能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和人口趨勢的一部分,但他們也是孩子:害羞、聰明、幼稚、體貼而又以自我為中心。廣告

在福萊伯學院,他們與本地人的交往有時讓人感到不適,有時滑稽好笑,進行跨文化溝通的努力往往傾向於如此。有時候很難評價這些中國學生融入這座學校的日常生活有多成功。他們喜歡抱團,被別人用一種有時接近懷疑的好奇態度對待。一座建築的公共區域張貼著隻能說英語的警告標誌,可以把它解讀成對鍛煉社交和語言技能的鼓勵,或者是一種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敵對姿態。

但善意和勤奮是《尋岸》裏最主要的價值觀。混搭的標題指出了兩種文化間的共同之處,即認為教育是通向世俗成功的道路。當然,它可能不隻這一個含義,而電影也暗示了其中的複雜性,因為它基本上沒有被道明,因此更引人好奇。美國教育的一個信條是看重審辯式思考,中國學生在福萊伯的招生麵試中照本宣科地提到了這句口號。

到他們畢業的時候,哈裏和史黛拉已經開始用他們的家長或老師可能沒有預料到的方式來質疑他們自己和世界。王淼在深入人物的情感或心理世界之前結束了本片,你可能希望對這些學生有更多了解,但很難不去好奇他們在離開緬因後會發生什麽。我期待看到它的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