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當年棄嬰卻又希望20年後能相認 終於女兒從美國回來了…

當年棄嬰卻又希望20年後能相認 終於女兒從美國回來了…

文章來源: 英國那些事兒 於 2017-12-11 15:16:1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最近,

BBC播出了一部紀錄短片。

這一切,有關於美國的一個領養家庭.....

 




而這家人女兒的故事,還要從22年前說起....

1995年,8月19日,上午,

錢粉香躺在京杭運河的一條小破船裏,

她快要生了。

旁邊是她三歲的大女兒,和她婆婆,

她丈夫徐禮達在船外燒開水,

水煮沸後,他將一把剪刀放進去消毒。

兩人原本沒想到第二次生孩子會是這種境地。

徐禮達24歲,是蘇州人,

他在16歲時離開家鄉的小村莊,獨自一人到杭州打工幹活。

他唯一能找到的工作是撿垃圾,在起早貪黑幹了幾年後,他湊夠一筆錢回鄉,然後和同村的錢粉香結婚。

為了更好的生活,兩人繼續在杭州工作,住在城邊緣一個農民工聚集區裏。

在這裏,他們的大女兒出生了,

幾年後,因為有了餘錢,他們打算給女兒再生一個弟弟妹妹。

外媒報道,雖然有一胎政策,兩口子隻所以當時敢生第二個,是因為他們覺得‘離村裏的計生辦幹部很遠’,而且‘杭州很大’,感覺找不到自己頭上。

結果在錢粉香懷孕6、7個月的時候,還是被找到了。

兩口子交不起罰款,

兩人想來想去,覺得不能讓別人知道他們生二胎,也不敢去醫院,

於是跑到妹妹家的船上,住了6個星期,準備自己接生。

妻子生產時,徐禮達用剪刀剪斷臍帶,

‘手術’中出了點問題,胎盤掉不下來,幸好附近有一個小診所的醫生過來幫忙。

孩子很健康,是個女孩,他們給她取名叫‘靜芝’。

生下來怎麽辦呢?

徐禮達思來想去,覺得二女兒被找到隻是遲早的事,他們隻能送養。

於是,孩子出生的第三天淩晨,徐禮達抱著熟睡的靜芝,來到蘇州的三元二村菜市場。

他走到一個修自行車的店鋪的門前,把孩子放下來,然後留了張字條,走到100米外的銀行拐角處等著。

等啊等啊,他聽到女兒突然開始哭,

他明白女兒被人抱走了。

這就是靜芝,她現在還有個英文名叫Kati Pohler,

她也是這次故事的開始….

住在美國密歇根哈得孫維爾市的Pohler是一對虔誠的福音派基督教徒。

Ken Pohler和妻子Ruth有兩個兒子,

想生第三個,但努力了好久沒生出來,於是他們決定領養。

他們對領養國家沒什麽特別的需求,不過最後還是選擇了中國,因為他們有個親戚的老公是華人,人很親切友善。

Ruth的姐妹也是一個被領養的中國孤兒,

這兩層關係讓他們對中國有更多的親近感。

於是,在1996年的夏天,

Pohler夫婦在一家美國大型的國際領養機構的帶領下,和另外9對美國夫婦來到蘇州福利院。

在這裏,他們遇見了可愛的靜芝….

很快,領養手續完成。

Pohler夫婦給靜芝取名叫Catherine Su Pohler,小名就叫Kati。

在回去的路上,他們發現福利院的阿姨給的一堆文件中,有一張古怪的字條。

福利院的阿姨說這是孩子的親生父母給的。

裏麵的內容,由翻譯念給他們聽….

(以下為中文原文)

小女靜芝於公元一九九五年農曆七月二十四日上午十時出生於蘇州,因家境貧寒和世事所迫,萬般無奈棄小女於街頭。可憐天下父母心!不勝感謝小女再生父母救命之恩,天若有情,人若有緣,於十年、二十年後七月初七上午相逢於杭州西湖斷橋之上

狠心父母跪拜,農曆七月二十九日晨

Pohler夫婦聽著很感動,

他們記下了這個約定….

但並沒有告訴Kati。

就這樣,

Kati在密歇根非常普通、快樂、健康地長大。

她住的地方是7000人的小城,絕大多數都是白人,因為外貌原因,自然而然的,她知道自己不是親生,而是被領養的。

雖然如此,小時候的Kati並沒有對自己的過去有太多好奇,

她喜歡密歇根,和小朋友們一起玩遊戲,唱歌,

運動神經也超好,還會拉小提琴,

養父母驕傲地把Kati每次得獎的照片都掛出來。

在這裏,一家人的關係都非常緊密。

然而,

Kati有想知道自己的身世麽?

有過,

童年時Kati唯一一次問養父母,自己到底來自哪裏,是5歲時。

‘那次在教堂,Kati突然問我,‘我出生在哪裏?和媽媽你出生在同一個地方嗎?’’

‘然後我說,不,你和阿姨出生的地方是一樣的,在中國。但是你來自我的心裏,你出生在我的心裏。’養母Ruth在BBC的紀錄片中說,她哽咽著。

‘聽到後她就跑到別處玩去了,她覺得沒啥,挺開心的。’

Kati記得,自己小時候喜歡到處亂爬,

亂翻箱子、桌子,曾經幾次把自己的領養證書翻出來。

她也看到了生父母留的字條,但因為完全看不懂中文,她就沒關心。

時間一晃,

2005年,是當初留下字條裏約定的‘10年後’。

徐禮達、錢粉香把這個約定看得很重,

徐禮達覺得,自己當初寫的話很真切,看到字條的人應該會所有觸動,讓女兒和自己見見,或至少,父母一方過來和自己見見。

於是,在2005年七夕節那天,

他和妻子早上7點,坐在西湖斷橋的橋頭等候。

徐禮達做了一個牌子,上麵寫著‘靜芝’兩個大字。

他倆盯著每一個過路人,尤其是帶著小孩的。

兩口子等啊等啊,

七夕那天走過斷橋的人很多,但沒有一個人在自己麵前停下腳步…

兩人的心越來越沉,其實從理性上,他們知道在橋頭等人成功的概率不大,鄰居們都笑他們傻,說對方父母是絕對不可能過來的。

但他們就是想試試。

到3點半左右,兩口子又熱又饑又渴,

還是沒有人來。

他倆徹底失望了,

在斷橋等待10年未見的女兒,這本身聽上去就像個奇談。

兩人一身疲憊的回家,晚上飯也沒吃,心事重重地睡了。

可當時夫妻倆不知道的是.....

就在當時兩人離開斷橋的幾分鍾後,有一個名叫Annie Wu的女人急匆匆地走上斷橋,她就是來找他們的。

Annie Wu是Pohler夫婦的朋友的朋友,

是的,Pohler夫婦也沒有忘記10年斷橋之約。

他們和一個經常來中國做生意的朋友說了此事,對方說自己可以幫他們找人,他就找到了這位吳女士。

Pohler夫婦的打算是,讓吳女士和Kati的中國父母見麵轉達一個口信,告訴他們Kati生活在一個幸福富裕的美國家庭,他們很愛Kati,這就足夠了。

Pohler夫婦沒有把事情告訴Kati,他們覺得孩子當時才10歲還太小,不應該把她牽扯進來。

然而時間的千差萬錯,在七夕的那天,當吳女士接到消息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了。

她開車迅速趕到斷橋,到那已經是下午3點40左右。

當時吳女士和哥哥舉著一張印著徐禮達親筆字條的複印紙,在斷橋來回走。

兩人尋找了將近2個小時,都沒有找到徐禮達、錢粉香。

吳女士和哥哥也是又急又累,

剛好,吳女士聽說在當天,有浙江電視台的人在斷橋做七夕專題報道,於是想去電視台尋人,碰碰運氣。

在下午5點半,

當浙江電視台錢江都市頻道《範大姐幫忙》的工作人員回來時,

門衛大爺攔住他們,說有對姓吳的兄妹求助。

吳女士把事情原委告訴工作人員,所有人都很吃驚,一行人又重新回斷橋尋人、采訪。

但就算全工作組的人來幫忙,路人們都說‘沒看見’、‘沒印象’,到天黑都一無所獲。

人們絕望了,吳女士也開始懷疑,Kati的中國父母到底有沒有過來。

可萬萬沒想到,第二天,當電視台的人在剪輯《範大姐幫忙》昨天剛拍的外景時,

在一段半秒不到的畫麵裏,

一對中年夫婦背靠背坐在西湖邊,低著頭,其中中年男子的胸前掛著塊牌子,上麵清楚地寫著‘靜芝’兩個大字!

這個無意中拍到的畫麵讓工作人員都驚叫起來,簡直太巧合了,

他們又找警方求助,但因為夫婦倆坐的地方是監視器的死角,沒有找到更多信息。

電視台很激動,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尋親新聞,

2005年那會,媒體開始大量地報道,最後其他媒體跟進... 一時間在網絡上也是挺火爆的一個消息..

然而,

徐禮達、錢粉香沒看到這些新聞,

但因為幾乎所有親友都知道兩人在尋女,一個朋友看到後,馬上打電話告訴他們。

得知新聞的他們,兩口子沒想到自己真的有這般運氣。

很快,他們通過電視台和吳女士聯係上,吳女士給他們轉交了一封Pohler夫婦手打的信。

信裏的內容寫得比較模糊,說了女孩現在的名字叫什麽,說她和全家人住在密歇根,說她小小年紀有關節炎,還有全家人都很愛她。

Pohler夫婦沒有把自己的名字寫出來,也沒有給出聯係方式,

但他們給了一張Kati的照片,笑得甜美可愛。

徐禮達說,這就是靜芝,就是自己女兒,和她媽媽長得真像。

夫妻倆把照片掛到自家牆上。

故事到這兒,似乎已經是一個圓滿的故事,

兩口子被人們請上電視台,述說自己的故事,也說了對女兒的思念。

但當新聞還在報道的時候,

突然,徐禮達發現,吳女士聯係不上了。

因為….

當時Pohler夫婦覺得,兩家還是斷了聯係比較好。

‘當聽說這件事成為了中國的新聞後,我驚呆了。’Ken Pohler在BBC紀錄片中說。

‘對我來說,是害怕。’旁邊的Ruth Pohler說道。

‘她才是一個10歲的小女孩啊,我可不想一個她根本不認識的人,從中國跑過來和她說,‘我們是你的親生父母。’我覺得她對這個消息沒準備好。’Ken說。

‘我的恐懼是….我可能失去我的女兒。’Ruth說,‘媒體報道得那麽多,他們就可能…把孩子要回去,因為他們現在都知道她父母是誰了。她是我的女兒啊,是我領養了她!所以我不希望…有任何…聯係。’

Pohler夫婦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吳女士,

吳女士尊重他們的選擇,於是她把自己的電話號碼換了,不管是徐禮達還是媒體,都再也找不到她。

找不到她,就找不到Pohler夫婦,也就找不到靜芝。

一切的線索又全斷了。

兩口子不知道對方到底發生了什麽,依舊想見女兒一麵的他們,選擇一個笨辦法:每年的七夕,仍然在西湖斷橋等待。

徐禮達站在湖邊,一等就是一天,

他仍然懷有希望,

就這樣,

每年七夕的等待,他們一等就等了下一個十年。

而這整件事情出現重大轉折,

是在幾年前,一個叫Changfu Chang的美國華裔製片人在做一個關於中國孤兒國際領養的電影。

他的一個朋友告訴他,有對中國夫婦,年年七夕節在斷橋等女兒,這個故事讓Changfu Chang非常著迷。

他來到西湖找到了找到了徐禮達兩口子,對方把身上僅有的線索,也就是Pohler夫婦那封手打的信給他,希望能幫忙找到。

製片人通過在網上搜索,

偶然發現一個在線留言板。

這個留言板的用戶全是領養中國孤兒的美國人,其中有一人提到,自己女兒年紀很小就有關節炎,不明白是怎麽回事。

他還提到,自己的女兒領養自蘇州的福利院。

不會這麽巧吧….

沒錯,就是這麽巧,這個人發帖的人,就是Ken Pohler。

製片人激動地和他聯係,

但對方很有些抗拒,

一直過了好幾年,製片人才說服Pohler夫婦,自己真的沒有別有用心,隻是想讓Kati和她親生父母見此麵,然後自己拍個紀錄片。

Pohler夫婦為什麽漸漸被說服了呢?

一方麵,是Kati已經成年了;

另一方麵,是她在去年,開始問起自己的過去。

是的,在去年,Kati已經21歲時,她才知道這20年裏發生的事。

那會兒,Kati準備去西班牙當交換生,

她收拾行李的時候想,西班牙人肯定要問她,她這些年當美國華人的經曆。

於是她隨口問了養母一句,自己到底來自中國哪裏,

養母Ruth說:

‘Kati,有件事我得告訴你。其實…

我們知道你的親生父母是誰。’

Kati徹底震驚了。

知道親生父母的名字後,她上網找到了關於他們的新聞,和一部講述他們故事的紀錄片,Long Wait For Home。

這部片子是Kati在大學裏看的,

她在圖書館裏哭得一塌糊塗。

第一反應,是她對養父母的憤怒,

她感到自己被蒙在鼓裏這麽多年,為什麽不早一點告訴她?

養父Ken Pohler的解釋是;‘作為養父母,我們無法知道,孩子是想知道這些信息,還是不想知道。’

‘我明白他們的邏輯。’Kati說,

‘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壞邏輯。他們總是說,我們得等到你準備好的時候,blabla,但我覺得這事兒根本不存在一個‘準備好了。如果我問得早點,他們可能會早說。但在我們家裏,我們根本不談領養的事。’’

無論如何,現在一切已經知曉,

Kati也做出了自己的決定。

她決定自己來到中國,和親生父母相見。

她聯係上製片人,然後先搬到江蘇,等待著2017年七夕節的到來。

對她來說,她還得緩一緩,內心還有很多情感沒有消化。

而製片人覺得,七夕節給等待多年的徐禮達、錢粉香一個驚喜,是再好不過的。

兩口子原本也是不知道這件事,但沒想到失音多年的吳女士主動聯係他們,告訴他們女兒已經回國了。

兩人高興地趕到蘇州去見女兒,但因為紀錄片製作組說,為了足夠的戲劇性,第一次見麵必須在七夕的斷橋。

好吧,等就等吧,也不缺這麽一下。

終於,在2017年的七夕節,

兩口子和他們的大女兒,和Kati相見了。

‘我終於見到你了!媽媽對不起你啊,對不起….’錢粉香撲到她身上哭。

父親要冷靜很多,姐姐在一旁用手拍著,安慰母親。

倆夫妻帶著Kati買菜、放鞭炮,給她做好吃的。

她在家裏住了兩天,和姐姐住一屋

‘沒想到我還有個親生姐姐,感覺太神奇了!’

Kati感覺又激動,又怪怪的。

因為她根本不會說中文,父母也不會英文,交流很困難,都靠翻譯。

還有文化上的隔閡,比如父母總是拉著她的手說,‘你太瘦了,得多吃點兒。’

然後給她夾菜,甚至喂她。

‘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多年沒照顧我,所以得補償一下。’

第二天,

中國父母帶著Kati去看了當年丟她的地方,一路上說了很多對不起。

‘他們真的隻是想要得到我的原諒,我也完全可以理解他們這麽想,但對我而言,我真的不覺得他們有對不起我的地方。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我可以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他們是真的沒辦法。’

在短短的時間裏,

Kati盡量製造和親生父母的聯係,

她給親生父母拉小提琴,

生父徐禮達還掏出一個紅紙包,說這是20多年來給Kati攢著的壓歲錢,姐姐得到的多少,她就得到多少。

這些對她來說,都是很神奇的體驗。

Kati還帶著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視頻見麵。

這次見麵,也打消了養父母心底隱隱的焦慮。

‘我就是為她開心,我沒有失去任何東西。’養父Ben在紀錄片中說。

‘我很為她高興,看到她走到這一步,終於達到內心的平靜。’養母說。

Kati隻待了兩天,

臨走時,全家送行,

Kati拍著生母的背,

‘我可以看到,他們這些年受了很多苦,但這段經曆對我而言,是內心圓滿了。’

回到美國後,她和養父母、哥哥們也都來了一個深情擁抱,他們歡笑著。

愛是不會改變的。

Kati希望不隻是和中國父母見一麵,而是以後都可以長期有聯係。

她開始在大學努力學中文,

而生父徐禮達,開始每天按時給她發‘早上好’和‘晚安’的短信。

在未來,Kati希望兩家能麵對麵,來一個大團圓。

在這段被拋棄、被領養、被隱瞞的經曆中,

很難細數誰犯錯,

但對Kati而言,

現在的她能感到的是兩邊的愛,

也許,

這就夠了…..

Ref:

http://www.scmp.com/magazines/post-magazine/long-reads/article/2122313/chinese-girl-adopted-american-family-miraculousl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ofREVeNbcw

https://news.qq.com/a/20050815/000852.htm

--------------------------------------

夜白不止一米六:是個兒子怕是傾家蕩產也得留著

lefish1222:養你的才是真的父母,隻生不養的不配做父母!!!!!

_一條鹹魚熊_:再說一句評論裏有人搞不懂罵什麽,當然是罵他們遺棄女嬰啊,這跟他們要不要女兒回來有什麽關係,再加上他們真的要求女兒回來他們也不配啊

一攬眾胸小:熱評裏那幾個罵親父母不要臉的,看內容了麽,原文裏親父母也沒有要求女兒什麽啊,女兒呆了幾天就回養父母那裏去了,搞不懂罵什麽

一片青山映斜陽:既然當初遺棄了自己的孩子,我認為就沒有什麽資格再去找了,再說了,現在沒有要什麽,以後也一定不會嗎?

Rrrabbiest:對啊,當年寫的字條也很歉疚,自己條件好了之後也沒有想過說把女兒爭過來,隻是想見她一麵補償一下,我覺得這一家其實已經挺好的了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華爾街大咖是淫魔!豪宅驚藏「性虐地窖」殘害多女
川普18歲孫女自創服飾品牌"白宮拍廣告",挨轟:公器私用
美國簽證費暴漲66倍,印度人或湧向日本
稱中國人有股“怪臭味” 外國網友搬去住驚:我也有了!
賴清德前助理被判為中國充當間諜,透露謀利近500萬




24小時討論排行

故宮拒絕身著女裝漢服的男生入內,"穿衣自由"還有多遠
“該死的中國人老是咳嗽” 意大利名將打中網翻車
川普硬杠125年憲法慣例,上訴最高法院"取消出生公民權"
中國網紅窮遊日本 入境就“惡搞” 國內外網友都炸了
驚曝:俄正在幫中國軍隊提升空降能力 準備攻台
美商務部長:台灣晶片製造占全球95%,應變成美台各50%
清華學霸、普林斯頓博士後家中猝逝 死因引揣測
“吹哨人”自殺,波音同意付錢和解
這女星慘了!被指“邀於朦朧赴虐殺飯局”遭抵製+換角
一份兩國協議,川普對俄的一張大網正悄然形成
於朦朧墜樓死亡事件疑點重重,輿情洶湧持續發酵
朝鮮隨機抓巨乳妹“強製送醫”!還遭公審羞辱
72小時倒計時:兩黨僵持,美政府關門危機升級
中國前農業部長收賄2.68億!遭判“死緩”下場慘了
FBI解僱15名探員 涉以單膝跪地應對弗洛伊德集會
一心阻絕外國人生美國人 川普要最高法院“修正錯誤”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當年棄嬰卻又希望20年後能相認 終於女兒從美國回來了…

英國那些事兒 2017-12-11 15:16:19


 
最近,

BBC播出了一部紀錄短片。

這一切,有關於美國的一個領養家庭.....

 




而這家人女兒的故事,還要從22年前說起....

1995年,8月19日,上午,

錢粉香躺在京杭運河的一條小破船裏,

她快要生了。

旁邊是她三歲的大女兒,和她婆婆,

她丈夫徐禮達在船外燒開水,

水煮沸後,他將一把剪刀放進去消毒。

兩人原本沒想到第二次生孩子會是這種境地。

徐禮達24歲,是蘇州人,

他在16歲時離開家鄉的小村莊,獨自一人到杭州打工幹活。

他唯一能找到的工作是撿垃圾,在起早貪黑幹了幾年後,他湊夠一筆錢回鄉,然後和同村的錢粉香結婚。

為了更好的生活,兩人繼續在杭州工作,住在城邊緣一個農民工聚集區裏。

在這裏,他們的大女兒出生了,

幾年後,因為有了餘錢,他們打算給女兒再生一個弟弟妹妹。

外媒報道,雖然有一胎政策,兩口子隻所以當時敢生第二個,是因為他們覺得‘離村裏的計生辦幹部很遠’,而且‘杭州很大’,感覺找不到自己頭上。

結果在錢粉香懷孕6、7個月的時候,還是被找到了。

兩口子交不起罰款,

兩人想來想去,覺得不能讓別人知道他們生二胎,也不敢去醫院,

於是跑到妹妹家的船上,住了6個星期,準備自己接生。

妻子生產時,徐禮達用剪刀剪斷臍帶,

‘手術’中出了點問題,胎盤掉不下來,幸好附近有一個小診所的醫生過來幫忙。

孩子很健康,是個女孩,他們給她取名叫‘靜芝’。

生下來怎麽辦呢?

徐禮達思來想去,覺得二女兒被找到隻是遲早的事,他們隻能送養。

於是,孩子出生的第三天淩晨,徐禮達抱著熟睡的靜芝,來到蘇州的三元二村菜市場。

他走到一個修自行車的店鋪的門前,把孩子放下來,然後留了張字條,走到100米外的銀行拐角處等著。

等啊等啊,他聽到女兒突然開始哭,

他明白女兒被人抱走了。

這就是靜芝,她現在還有個英文名叫Kati Pohler,

她也是這次故事的開始….

住在美國密歇根哈得孫維爾市的Pohler是一對虔誠的福音派基督教徒。

Ken Pohler和妻子Ruth有兩個兒子,

想生第三個,但努力了好久沒生出來,於是他們決定領養。

他們對領養國家沒什麽特別的需求,不過最後還是選擇了中國,因為他們有個親戚的老公是華人,人很親切友善。

Ruth的姐妹也是一個被領養的中國孤兒,

這兩層關係讓他們對中國有更多的親近感。

於是,在1996年的夏天,

Pohler夫婦在一家美國大型的國際領養機構的帶領下,和另外9對美國夫婦來到蘇州福利院。

在這裏,他們遇見了可愛的靜芝….

很快,領養手續完成。

Pohler夫婦給靜芝取名叫Catherine Su Pohler,小名就叫Kati。

在回去的路上,他們發現福利院的阿姨給的一堆文件中,有一張古怪的字條。

福利院的阿姨說這是孩子的親生父母給的。

裏麵的內容,由翻譯念給他們聽….

(以下為中文原文)

小女靜芝於公元一九九五年農曆七月二十四日上午十時出生於蘇州,因家境貧寒和世事所迫,萬般無奈棄小女於街頭。可憐天下父母心!不勝感謝小女再生父母救命之恩,天若有情,人若有緣,於十年、二十年後七月初七上午相逢於杭州西湖斷橋之上

狠心父母跪拜,農曆七月二十九日晨

Pohler夫婦聽著很感動,

他們記下了這個約定….

但並沒有告訴Kati。

就這樣,

Kati在密歇根非常普通、快樂、健康地長大。

她住的地方是7000人的小城,絕大多數都是白人,因為外貌原因,自然而然的,她知道自己不是親生,而是被領養的。

雖然如此,小時候的Kati並沒有對自己的過去有太多好奇,

她喜歡密歇根,和小朋友們一起玩遊戲,唱歌,

運動神經也超好,還會拉小提琴,

養父母驕傲地把Kati每次得獎的照片都掛出來。

在這裏,一家人的關係都非常緊密。

然而,

Kati有想知道自己的身世麽?

有過,

童年時Kati唯一一次問養父母,自己到底來自哪裏,是5歲時。

‘那次在教堂,Kati突然問我,‘我出生在哪裏?和媽媽你出生在同一個地方嗎?’’

‘然後我說,不,你和阿姨出生的地方是一樣的,在中國。但是你來自我的心裏,你出生在我的心裏。’養母Ruth在BBC的紀錄片中說,她哽咽著。

‘聽到後她就跑到別處玩去了,她覺得沒啥,挺開心的。’

Kati記得,自己小時候喜歡到處亂爬,

亂翻箱子、桌子,曾經幾次把自己的領養證書翻出來。

她也看到了生父母留的字條,但因為完全看不懂中文,她就沒關心。

時間一晃,

2005年,是當初留下字條裏約定的‘10年後’。

徐禮達、錢粉香把這個約定看得很重,

徐禮達覺得,自己當初寫的話很真切,看到字條的人應該會所有觸動,讓女兒和自己見見,或至少,父母一方過來和自己見見。

於是,在2005年七夕節那天,

他和妻子早上7點,坐在西湖斷橋的橋頭等候。

徐禮達做了一個牌子,上麵寫著‘靜芝’兩個大字。

他倆盯著每一個過路人,尤其是帶著小孩的。

兩口子等啊等啊,

七夕那天走過斷橋的人很多,但沒有一個人在自己麵前停下腳步…

兩人的心越來越沉,其實從理性上,他們知道在橋頭等人成功的概率不大,鄰居們都笑他們傻,說對方父母是絕對不可能過來的。

但他們就是想試試。

到3點半左右,兩口子又熱又饑又渴,

還是沒有人來。

他倆徹底失望了,

在斷橋等待10年未見的女兒,這本身聽上去就像個奇談。

兩人一身疲憊的回家,晚上飯也沒吃,心事重重地睡了。

可當時夫妻倆不知道的是.....

就在當時兩人離開斷橋的幾分鍾後,有一個名叫Annie Wu的女人急匆匆地走上斷橋,她就是來找他們的。

Annie Wu是Pohler夫婦的朋友的朋友,

是的,Pohler夫婦也沒有忘記10年斷橋之約。

他們和一個經常來中國做生意的朋友說了此事,對方說自己可以幫他們找人,他就找到了這位吳女士。

Pohler夫婦的打算是,讓吳女士和Kati的中國父母見麵轉達一個口信,告訴他們Kati生活在一個幸福富裕的美國家庭,他們很愛Kati,這就足夠了。

Pohler夫婦沒有把事情告訴Kati,他們覺得孩子當時才10歲還太小,不應該把她牽扯進來。

然而時間的千差萬錯,在七夕的那天,當吳女士接到消息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了。

她開車迅速趕到斷橋,到那已經是下午3點40左右。

當時吳女士和哥哥舉著一張印著徐禮達親筆字條的複印紙,在斷橋來回走。

兩人尋找了將近2個小時,都沒有找到徐禮達、錢粉香。

吳女士和哥哥也是又急又累,

剛好,吳女士聽說在當天,有浙江電視台的人在斷橋做七夕專題報道,於是想去電視台尋人,碰碰運氣。

在下午5點半,

當浙江電視台錢江都市頻道《範大姐幫忙》的工作人員回來時,

門衛大爺攔住他們,說有對姓吳的兄妹求助。

吳女士把事情原委告訴工作人員,所有人都很吃驚,一行人又重新回斷橋尋人、采訪。

但就算全工作組的人來幫忙,路人們都說‘沒看見’、‘沒印象’,到天黑都一無所獲。

人們絕望了,吳女士也開始懷疑,Kati的中國父母到底有沒有過來。

可萬萬沒想到,第二天,當電視台的人在剪輯《範大姐幫忙》昨天剛拍的外景時,

在一段半秒不到的畫麵裏,

一對中年夫婦背靠背坐在西湖邊,低著頭,其中中年男子的胸前掛著塊牌子,上麵清楚地寫著‘靜芝’兩個大字!

這個無意中拍到的畫麵讓工作人員都驚叫起來,簡直太巧合了,

他們又找警方求助,但因為夫婦倆坐的地方是監視器的死角,沒有找到更多信息。

電視台很激動,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尋親新聞,

2005年那會,媒體開始大量地報道,最後其他媒體跟進... 一時間在網絡上也是挺火爆的一個消息..

然而,

徐禮達、錢粉香沒看到這些新聞,

但因為幾乎所有親友都知道兩人在尋女,一個朋友看到後,馬上打電話告訴他們。

得知新聞的他們,兩口子沒想到自己真的有這般運氣。

很快,他們通過電視台和吳女士聯係上,吳女士給他們轉交了一封Pohler夫婦手打的信。

信裏的內容寫得比較模糊,說了女孩現在的名字叫什麽,說她和全家人住在密歇根,說她小小年紀有關節炎,還有全家人都很愛她。

Pohler夫婦沒有把自己的名字寫出來,也沒有給出聯係方式,

但他們給了一張Kati的照片,笑得甜美可愛。

徐禮達說,這就是靜芝,就是自己女兒,和她媽媽長得真像。

夫妻倆把照片掛到自家牆上。

故事到這兒,似乎已經是一個圓滿的故事,

兩口子被人們請上電視台,述說自己的故事,也說了對女兒的思念。

但當新聞還在報道的時候,

突然,徐禮達發現,吳女士聯係不上了。

因為….

當時Pohler夫婦覺得,兩家還是斷了聯係比較好。

‘當聽說這件事成為了中國的新聞後,我驚呆了。’Ken Pohler在BBC紀錄片中說。

‘對我來說,是害怕。’旁邊的Ruth Pohler說道。

‘她才是一個10歲的小女孩啊,我可不想一個她根本不認識的人,從中國跑過來和她說,‘我們是你的親生父母。’我覺得她對這個消息沒準備好。’Ken說。

‘我的恐懼是….我可能失去我的女兒。’Ruth說,‘媒體報道得那麽多,他們就可能…把孩子要回去,因為他們現在都知道她父母是誰了。她是我的女兒啊,是我領養了她!所以我不希望…有任何…聯係。’

Pohler夫婦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吳女士,

吳女士尊重他們的選擇,於是她把自己的電話號碼換了,不管是徐禮達還是媒體,都再也找不到她。

找不到她,就找不到Pohler夫婦,也就找不到靜芝。

一切的線索又全斷了。

兩口子不知道對方到底發生了什麽,依舊想見女兒一麵的他們,選擇一個笨辦法:每年的七夕,仍然在西湖斷橋等待。

徐禮達站在湖邊,一等就是一天,

他仍然懷有希望,

就這樣,

每年七夕的等待,他們一等就等了下一個十年。

而這整件事情出現重大轉折,

是在幾年前,一個叫Changfu Chang的美國華裔製片人在做一個關於中國孤兒國際領養的電影。

他的一個朋友告訴他,有對中國夫婦,年年七夕節在斷橋等女兒,這個故事讓Changfu Chang非常著迷。

他來到西湖找到了找到了徐禮達兩口子,對方把身上僅有的線索,也就是Pohler夫婦那封手打的信給他,希望能幫忙找到。

製片人通過在網上搜索,

偶然發現一個在線留言板。

這個留言板的用戶全是領養中國孤兒的美國人,其中有一人提到,自己女兒年紀很小就有關節炎,不明白是怎麽回事。

他還提到,自己的女兒領養自蘇州的福利院。

不會這麽巧吧….

沒錯,就是這麽巧,這個人發帖的人,就是Ken Pohler。

製片人激動地和他聯係,

但對方很有些抗拒,

一直過了好幾年,製片人才說服Pohler夫婦,自己真的沒有別有用心,隻是想讓Kati和她親生父母見此麵,然後自己拍個紀錄片。

Pohler夫婦為什麽漸漸被說服了呢?

一方麵,是Kati已經成年了;

另一方麵,是她在去年,開始問起自己的過去。

是的,在去年,Kati已經21歲時,她才知道這20年裏發生的事。

那會兒,Kati準備去西班牙當交換生,

她收拾行李的時候想,西班牙人肯定要問她,她這些年當美國華人的經曆。

於是她隨口問了養母一句,自己到底來自中國哪裏,

養母Ruth說:

‘Kati,有件事我得告訴你。其實…

我們知道你的親生父母是誰。’

Kati徹底震驚了。

知道親生父母的名字後,她上網找到了關於他們的新聞,和一部講述他們故事的紀錄片,Long Wait For Home。

這部片子是Kati在大學裏看的,

她在圖書館裏哭得一塌糊塗。

第一反應,是她對養父母的憤怒,

她感到自己被蒙在鼓裏這麽多年,為什麽不早一點告訴她?

養父Ken Pohler的解釋是;‘作為養父母,我們無法知道,孩子是想知道這些信息,還是不想知道。’

‘我明白他們的邏輯。’Kati說,

‘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壞邏輯。他們總是說,我們得等到你準備好的時候,blabla,但我覺得這事兒根本不存在一個‘準備好了。如果我問得早點,他們可能會早說。但在我們家裏,我們根本不談領養的事。’’

無論如何,現在一切已經知曉,

Kati也做出了自己的決定。

她決定自己來到中國,和親生父母相見。

她聯係上製片人,然後先搬到江蘇,等待著2017年七夕節的到來。

對她來說,她還得緩一緩,內心還有很多情感沒有消化。

而製片人覺得,七夕節給等待多年的徐禮達、錢粉香一個驚喜,是再好不過的。

兩口子原本也是不知道這件事,但沒想到失音多年的吳女士主動聯係他們,告訴他們女兒已經回國了。

兩人高興地趕到蘇州去見女兒,但因為紀錄片製作組說,為了足夠的戲劇性,第一次見麵必須在七夕的斷橋。

好吧,等就等吧,也不缺這麽一下。

終於,在2017年的七夕節,

兩口子和他們的大女兒,和Kati相見了。

‘我終於見到你了!媽媽對不起你啊,對不起….’錢粉香撲到她身上哭。

父親要冷靜很多,姐姐在一旁用手拍著,安慰母親。

倆夫妻帶著Kati買菜、放鞭炮,給她做好吃的。

她在家裏住了兩天,和姐姐住一屋

‘沒想到我還有個親生姐姐,感覺太神奇了!’

Kati感覺又激動,又怪怪的。

因為她根本不會說中文,父母也不會英文,交流很困難,都靠翻譯。

還有文化上的隔閡,比如父母總是拉著她的手說,‘你太瘦了,得多吃點兒。’

然後給她夾菜,甚至喂她。

‘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多年沒照顧我,所以得補償一下。’

第二天,

中國父母帶著Kati去看了當年丟她的地方,一路上說了很多對不起。

‘他們真的隻是想要得到我的原諒,我也完全可以理解他們這麽想,但對我而言,我真的不覺得他們有對不起我的地方。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我可以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他們是真的沒辦法。’

在短短的時間裏,

Kati盡量製造和親生父母的聯係,

她給親生父母拉小提琴,

生父徐禮達還掏出一個紅紙包,說這是20多年來給Kati攢著的壓歲錢,姐姐得到的多少,她就得到多少。

這些對她來說,都是很神奇的體驗。

Kati還帶著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視頻見麵。

這次見麵,也打消了養父母心底隱隱的焦慮。

‘我就是為她開心,我沒有失去任何東西。’養父Ben在紀錄片中說。

‘我很為她高興,看到她走到這一步,終於達到內心的平靜。’養母說。

Kati隻待了兩天,

臨走時,全家送行,

Kati拍著生母的背,

‘我可以看到,他們這些年受了很多苦,但這段經曆對我而言,是內心圓滿了。’

回到美國後,她和養父母、哥哥們也都來了一個深情擁抱,他們歡笑著。

愛是不會改變的。

Kati希望不隻是和中國父母見一麵,而是以後都可以長期有聯係。

她開始在大學努力學中文,

而生父徐禮達,開始每天按時給她發‘早上好’和‘晚安’的短信。

在未來,Kati希望兩家能麵對麵,來一個大團圓。

在這段被拋棄、被領養、被隱瞞的經曆中,

很難細數誰犯錯,

但對Kati而言,

現在的她能感到的是兩邊的愛,

也許,

這就夠了…..

Ref:

http://www.scmp.com/magazines/post-magazine/long-reads/article/2122313/chinese-girl-adopted-american-family-miraculousl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ofREVeNbcw

https://news.qq.com/a/20050815/000852.htm

--------------------------------------

夜白不止一米六:是個兒子怕是傾家蕩產也得留著

lefish1222:養你的才是真的父母,隻生不養的不配做父母!!!!!

_一條鹹魚熊_:再說一句評論裏有人搞不懂罵什麽,當然是罵他們遺棄女嬰啊,這跟他們要不要女兒回來有什麽關係,再加上他們真的要求女兒回來他們也不配啊

一攬眾胸小:熱評裏那幾個罵親父母不要臉的,看內容了麽,原文裏親父母也沒有要求女兒什麽啊,女兒呆了幾天就回養父母那裏去了,搞不懂罵什麽

一片青山映斜陽:既然當初遺棄了自己的孩子,我認為就沒有什麽資格再去找了,再說了,現在沒有要什麽,以後也一定不會嗎?

Rrrabbiest:對啊,當年寫的字條也很歉疚,自己條件好了之後也沒有想過說把女兒爭過來,隻是想見她一麵補償一下,我覺得這一家其實已經挺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