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探索頻道三集紀錄片 主角是備受矚目的習近平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近日,美國知名的探索頻道播放了三集紀錄片,主角備受矚目:


《中國:習近平時代》(“China: Time of Xi”)在亞太電視網首播,覆蓋了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37個國家和地區的逾2億收視戶。

在片中,美國探索頻道製片人丹尼·福斯特、英國人類學家瑪麗-安·沃赫德、澳大利亞工程師喬丹·阮博士分別提出了來自各自領域的問題:

怎樣進一步了解中國領導人?


中國如何用科技創新來迎接挑戰?


什麽是“以人民為中心?”“是不是人人都可以享有中國夢?”


他們將帶領觀眾一一探索。

第一集的主題是“對人民的獨特關懷”。


讓我們從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說起。


湖南湘西苗族大姐石爬專所在的十八洞村,曾是一個無名小村,多年沒有進出的道路。


在2013年,十八洞村被選作精準扶貧試點,政策的理念很簡單,找到中國最貧困村莊裏的最貧困家庭,幫助他們實現自我脫貧。帶領村民抓住機會,追求夢想,而不是簡單地發放福利。

四年以後,十八洞村通了公路,石爬專大姐也成了“投資人”,她和其他村民把扶貧款和自己的存款湊到一起,投了一千畝獼猴桃園。

老人其實很喜歡出來走走,這天,她放下家裏養的豬,坐車專程去“視察”。


種植園經理向石大姐介紹種植園情況,大姐很滿意,表示“長勢很好,肯定能賺錢”。


十八洞村,過去是所謂“窮山惡水”,多年沒有外人來過的,現在也開始發展苗繡和農家樂,他們的目標是“中國最美麗鄉村”。

其實,石爬專大姐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裏“隨機性走訪”,大姐當時雖然不認識門外的人,但還是請他進屋坐。


當年,大姐不識字,也不太會漢語,不看電視。

現在石大姐也當上“老板”了,每晚看新聞,“也知道他是誰了,中央的!”。


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Robert Lawrence Kuhn)注意到,中國每一個貧困家庭都建立了檔案,並且有專人負責,就連省級官員都會對口負責150到200戶貧困家庭。每個家庭都有針對性的脫貧計劃,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可以脫貧。

精準扶貧政策,不僅僅是幫助貧困人口增加收入。 “扶貧先扶誌”,是精準扶貧的口號,也是難點。養蜂人龍賢嵐(音)曾經酗酒:


但扶貧工作隊改變了他的生活。


工作隊甚至還管找媳婦。


庫恩認為,精準扶貧的政策很有道理,水漲船高的總體經濟發展計劃很有道理,但是習主席把經濟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那就是整體上做到了。但是還有一些人由於地理位置,比如偏遠山區,或者由於生病,使得總體的經濟政策沒能讓他們受益,所以我們必須精準施策。這是一個新的境界。

最初的問題,也獲得了滿意的答案:自2013年起,有6000萬人民脫貧,相當於每秒就有一個人脫貧,沃赫德不得不佩服這項宏大事業的偉願。隨著中國日漸繁榮,保證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這是政策決策的重心。

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也認為,8000萬到1億的最貧困人口成為了政策中心,十分值得稱讚。


過去5年,習近平主席走訪了全國最貧困的14個地區,著名電視製作人丹尼·福斯特(Danny Forster)希望了解習近平主席關注貧困人群的情感根源。


紀錄片提到了習近平年輕時的插隊經曆,他在陝西延川縣梁家河度過了7年時間。當地一個小店店主回憶,當年,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

“他就是像我們一樣在山裏受苦,勞動。挑糞,他就也跟著挑糞。”

梁家河現任黨支部書記石春陽,當年曾和習近平一起勞動。

他回憶說,“(總書記)當年組織群眾修一個淤地壩,增加耕地。修這個大壩的時候,什麽活都幹了,車子也推了,土也掏了,總書記髒活累活都搶著幹,所以大家才對他尊重,信任。當時70年代,條件很不好,很艱苦,生活很苦,但是苦中有樂。”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所主任凱利·布朗(Kerry Brown)認為,吃苦,與農村建立真摯的情感紐帶十分重要。


庫恩和陸克文則注意到,習近平從基層做起,在每一級行政機構裏都擔任過職務,曾先後五個省份任職,曾任福建省省長、浙江省省委書記、上海市委書記,擁有數十年的直接從政經驗。從人口和生產總值角度來看,每個省的規模都超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


陸克文對比中美政治製度,認為中國培養政界精英的體製非常完善。


特朗普從一個商人直接成為總統,這在中國政治製度下是不可思議的。沒有數十年的直接從政經驗,絕不可能當上國家領導人。



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支柱,為了解決中國經濟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習主席帶領中國進行著規模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


國際知名工程師喬丹·阮博士 (Dr Jordan Nguyen) 認為,從工程角度看,最令人振奮的項目之一,就是高鐵網絡。



現在,中國已經建成了四縱四橫的高鐵網絡,在上海工作的言馨、恒泰、王菁在3小時內就可以到達福建武夷山看望朋友,以及萌出血的寶寶,一個周末來回。


未來的規劃是現在的兩倍,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各有八條線路。


外國學者現在更關注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背後的東西:中國的政治製度。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認為,西方主流觀點和西方經濟學觀點都認為,做任何事情都要謀取利潤,但中國看待事情的角度不一樣。中國的政治製度讓長期投資和計劃,達到了其他國家根本無法實現的規模和水平。


讚比亞裔美國經濟學家丹比薩·莫約(Dambisa Moyo) 則認為,中國政治製度架構的穩定性使執政方向不必為迎合選民而搖擺不定,因而能聚焦經濟發展而不受幹擾。


有了基礎設施,通路、通電、通網以後,另一些東西就能夠更好地發展起來,彌合中國巨大的城鄉差距和東西部差異——鄉村電商。


胡鞍鋼認為,電商實際上實現了一個非常好的互利共贏,打破了原先所謂的區域市場,而成為了一個全國性市場。

婁文娥就是浙江溫州下堡村的一名小店主,她的店已經在當地經營了二十年。


現在,中國郵政的“郵樂購”平台,使她的鄉村小店成為一個信息共享、實時響應、連接全球的電子商務中心。


村民來店裏把需求告訴她,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相應的貨品,非常方便。

另外,大家還可以把自己的東西拿到這裏來出售。


炒茶人婁水閃老伯就到她這裏,寄售自己親手炒製的烏龍茶。現在,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網絡店鋪。

婁大姐看似不起眼的農村小店,這一天收進5000元,網上收到200個訂單。


外國專家紛紛表示,把私人投資、國家投資和智能技術結合是中國特色,這種模式已經推向全國的鄉村和城鎮。

2016年,農村電子商務帶動就業超過2000萬人,網絡交易金額超過5萬億元,這個數字比前年增長26%。在這方麵中國走在了前沿。

中國人具有企業家精神,這是創新精神的體現,人們現在運用網絡和移動支付的方式也很有特色。

別的國家啟動公共政策工具,可能會惠及數萬人,而中國是讓數億人脫貧,這讓來自讚比亞的莫約印象深刻,中國人均年收入自1980年以來增長迅速,實現了從300美金到3000美金,再到10000美金的跨越式發展。


美國電視製片人丹尼·福斯特感歎,中國的發展,就像當年美國大陸被重新開發。



新加坡著名學者鄭永年提到,大規模開發建設的同時,居者有其屋,有恒產者有恒心,也是中國文化中傳統的東西。


玉華和再新老夫婦住在浙江杭州東梓關村,他們突然成了大家羨慕的對象。讓我們跟隨他們,走進這個新農村。



一輩子務農的老兩口,十分滿意。



他們現在每天還要下地勞動。

國家把房子搞好了,玉花老人說,“隻要勞動,就有得吃”,她的笑容非常有感染力。



接下來,是養老、醫療、教育。

莫約認為,在各方麵權衡利弊是非常有挑戰性的,西方應該少一些指手畫腳。


丹尼·福斯特則表示,作為美國人,美國今天的醫療改革也是一個重要話題,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中國怎麽做值得觀察。

2017年,中國國家財政對衛生的投入在1.4萬億元左右,衛生費用占GDP比重已經超過6%。如今,我國醫保覆蓋率已達全部人口的95%以上,為日益增加的老齡人口(接近1.5億)提供了很大的保障支持。


退休的張老師,講到了合作醫療,去年一年隻交了100塊錢。


教育方麵,瑪麗-安·沃赫德走訪了四川甘孜藏區的一所寄宿學校。該校實行15年製義務教育,使用漢藏兩種語言教學,連住宿費也是全免。



藏族女孩亞瑪青措十分珍惜這樣的機會。


2013年起,我國在九年製義務教育上投入了2.73萬億元人民幣,新招募130萬名教師,新建1.2萬所學校。

庫恩認為,要一下子讓十幾億人都享受同樣的社會福利是很不容易的,但至少在教育上,更大程度上實現公平,這會好得多。



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中,也包含了小女孩的足球夢:



而已經來到重慶追逐足球夢的李春菊,年紀輕輕,已經經曆了不少苦和甜,她以後的夢想是當教練,幫助更多人靠自己的努力實現夢想。


還有老司機的音樂夢,王春生(音)現在每周都到公園,和朋友一起拉小提琴:


伴著他們的琴聲,老人和孩子們翩翩起舞。


還有政府補貼,使得國家大劇院的音樂會都能大眾化。


我們激動人心地看到,習近平主席把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賦予了21世紀的新意義,所以說,它不是一般的政治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一個行動方案。設定實際的目標,並且希望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這才是“小康”或者殷實繁榮的社會。

“以人民為中心”的創新理念,將帶領中國應對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發展不平衡等各種挑戰。





來自讚比亞的經濟學家莫約相信,當西方國家進入富裕的發展階段,貧富差距也是最大,中國堅持自己獨特發展的理念,一定有益於人類文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