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棺現身曲靖”續 家族“分裂”禍起懸棺墓主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sh/news/2009/09-17/U177P4T8D1871793F107DT2009091714171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棺材由於年代久遠被泥沙掩埋,隻有一塊棺材板露在外麵。

現年96歲的計有堂是陸良縣芳華鎮龍潭村計氏家族年齡最大的老人,也是這個家族裏輩分最高的長者。兩個月前的一場小病把他徹底摧垮,到現在已經臥床不起1個多月了,幾乎吃不下任何東西,照顧他的是相守了大半世紀的老伴。

  就在半個月前的“鬼節”當天,計有堂告訴他的兒子在祭拜先祖時候,記得給葬在沙洞山的計氏先祖武太君也“劃個圈”。

  也就是在半個月前,沙洞山的崖墓被陸良縣文物普查隊發現,這也是曲靖市文物普查崖墓的首次發現。

  回憶

  武太君是個“女強人”

  由於年代久遠,關於墓主人的傳說和故事都很難聽聞。而計有堂作為家族和村裏最年長的人,由於久病臥床,現已基本不能言語。從計有堂老伴的回憶裏可以得知,墓主武太君年輕時力氣極大,作為一個在舊社會纏足的小巧女性,她甩手就能背起重達60公斤的石磨。遺憾的是,這便是從老人口中能夠得知關於墓主人的最為鮮活的故事。

  在計有堂的心裏有一個夙願,就是作為龍潭村小姓氏的計氏家族能夠修補傷痕,真正意義上的團結在一起。正是因為崖墓的女主人武太君,計氏家族已經有180多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走在一起了。

  在龍潭村1800多人裏計姓的人口不過40來戶300多人,40來戶人家被一條路分成上頭院子和下頭院子。現年80歲的計學珍在輩份上與計有堂相差3輩,計學珍要叫計學堂祖父。計學珍家在龍潭村計氏上頭院子,計有堂家則在計氏下頭院子。上頭院子的計氏人口是下頭院子計氏人口的2倍多,而他們的老祖宗都是200多年前從陸良縣板橋鎮計官村搬到龍潭村來的。

  自先祖過世後,本是一個家族的計氏上頭院子和下頭院子,雙方遇到家族事務都是各自為政,遇有家族裏的紅白喜事,無論上頭院子和下頭院子的人都不會相互幫忙,彌痕一直保持到今天。而家族的不合,還得從200多年前計氏先祖武太君說起。

  傳聞

  虐待長子遭“懸葬”

  計學珍60多年前聽自己本家的一個三叔提起過關於沙洞山女老祖被懸葬的事情,而當年為其講述的三叔已經過世50多年了。

  相傳200多年前,計氏先祖從板橋鎮計官村搬到龍潭村以後,沒幾年先祖的妻子因患病早早離開人世,並留下一子,也就是現計氏上頭院子的先祖(簡稱“上計氏”)。老祖宗為了在龍潭村立足發展,隨後又再續弦,娶武家女兒即武太君為妻。武太君嫁到計家後又生一子,即計氏下頭院子的先祖(簡稱“下計氏”)。

  武太君自從生有“下計氏”後便對“上計氏”在生活上百般刁難,好吃好穿的都給了“下計氏”。為了讓“上計氏”少吃飯,作為繼母的武太君甚至用一根細牛皮筋勒在“上計氏”腰上,還不準“上計氏”告訴別人。

  直到有一天,“上計氏”的父親看孩子是在太瘦,於是讓孩子到自己身邊,拔開孩子衣服查看。隻見小孩肚子上被一根牛皮筋勒著,已經勒出了一道深深的痕跡。父親看後頓生憐憫,自此夫妻感情便出現不和。據說,父親死前專門給“上計氏”留下了遺言,但具體內容是什麽,由於年代久遠已經無法考證了。

  後來,“上計氏”長大娶妻分家住在計家庭院裏上麵院子的房屋,其弟弟“下計氏”則住在下麵院子的房屋裏,自此就成就了計氏上頭院子和下頭院子之說。由於各種原因,此後“上計氏”和“下計氏”兄弟倆反目成仇,互不來往,而這樣的局麵竟延續數代,至今沒有改變。

  據說,武太君過世後,作為計氏家族長子的“上計氏”在辦理繼母喪事的時候,想起自己童年時遭到繼母的種種折磨,便將繼母的棺材吊起來,而這個棺木自此便成了懸棺。

  故事

  下葬早,害瞎風水先生

  在龍潭村很多村民的眼裏,沙洞山的懸棺有一個神秘的傳說:武太君死後,家人找來風水先生挑選墓地。家人把風水先生帶到沙洞山,風水先生在看完墓地後認為是塊風水寶地,下葬後其後人一定發達顯赫,但必須等風水先生走回家後方能下葬,要不然他的眼睛就會瞎掉。

  下葬當天,風水先生在墓地處理完相關事項後返回,臨走時反複囑托,一定要等他回到家中方能下葬。但由於當時沒有任何通訊工具,計家人估算風水先生應該到家了便開始下葬。沒想到風水先生才走了一半路程,而計家人下葬後風水先生的眼睛果然就瞎了。

  在當地村子裏還有一種說法:風水先生在看完墓地後認為是塊好地,而如果答應幫計家人下葬的話,他的眼睛就會瞎。風水先生要計家人答應贍養他後半生他就幫忙下葬,而計家人答應了,風水先生也幫忙下葬了,因此他的眼睛也瞎了。

  但計學珍對這個傳說絲毫不感興趣:“這個傳說是近兩年才傳出來的,是他們下頭院子搞出來的。我們農村講究將老人下葬後後人會人口興旺,而現在我們上頭院子的人口是他們下頭院子的兩倍,到底是誰興旺呢?”計學珍說,但不管是誰家的人口興旺,不論是上頭院子還是下頭院子,我們在每年的清明節都會到沙洞山武太君的崖墓祭拜。

  現狀

  崖墓損毀嚴重

  崖墓位於龍潭村西南2公裏處的沙洞山南端,崖墓是一處天然洞穴,距離地麵5米左右。在洞口處立有一塊墓碑,從墓碑上的記載隱約可看出墓主人死於道光八年二月二十六日。

  崖墓由於多年受到雨水的浸蝕,內部已經被泥土掩埋。據當地村民回憶,崖墓的棺材是用兩根鐵鏈條懸掛起來的,而在棺材下麵的地麵上用瓷碗正反相扣鋪底。崖墓洞穴高3米左右,長4米多,洞體呈傾斜狀。從前整個沙洞山森林密部,山上樹木鬱鬱蔥蔥。在崖墓洞口處曾有一棵大白梨樹,一個成年男子雙手還不能將其合圍。但上世紀50年代這些樹木全被砍光,而現在的沙洞山周圍全是田地,附近村民則在地裏種上了煙草。

  記者見到,如今的沙洞山其實已經沒有了山的雄偉,頂多隻能算是一個小丘。山上除長滿了雜草和灌木之外幾乎全是石頭。在崖墓不遠處臨地的位置還有一個天然石洞,在洞沿上有一些煙熏的痕跡,是當地村民幹農活避雨的好去處,村民們雨天避雨時在裏麵生火取暖。據說這個洞裏曾經也放有棺材,後來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洞比較深,棺材已經被掩埋掉了,但這種說法目前還未得到考證。

  現存的崖墓,墓穴隻有小部分裸露在外,大部分依然被掩埋在土裏,除了洞口石碑依稀可見有人工鑿痕,在洞裏已無法找到傳說中懸棺的掛鏈。由於長時間雨水浸蝕,整個洞穴被泥土掩埋近半。而現存墓穴的空間隻能讓人半蹲身體方能進入。

  對於是否對墓穴進行發掘,當地文物管理部門表示:由於挖掘要涉及很多程序,而且古墓穴的挖掘要求很高的專業水平,是否進行挖掘還要等相關關專家實地勘察後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