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銘文揭開十廟之謎 朱元璋祭劉邦 留下笑柄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ul/news/2009/09-15/U136P4T8D1867868F107DT2009091517050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南京雞鳴山古銘文揭開十廟之謎

  ●誰家的千年古井藏在了北極閣公園?

  ●猜猜看,雞鳴山上的“十廟”究竟供奉何方神聖?

  ●北京東路上有個“關公廟”,你知道在哪裏嗎?

  韋世林是南京郵電大學的退休職工,也是個業餘考古愛好者。今年夏天,北極閣公園成了韋世林最愛的去處。因為,他在這裏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聞的“民間石器園”,更令他著迷的,則是民間石器園裏的兩口石井。在韋世林眼中,這兩尊看似平常的石井欄,實際上卻是 “不可多得的國寶”。

  石井欄到底藏有什麽玄機,能配得上國寶的稱號?對此,韋世林有充足的理由。為了驗證韋世林的推測,記者找到了相關專家,揭開了石井的身世之謎。

  本版主筆 快報記者 白雁 本版攝影 快報記者 辛一

  民間石器園位置示意圖 製圖 李榮榮

  北極閣公園裏藏著價值連城的國寶?

  出了玄武湖公園,在解放門右側有一條小路,曲徑通幽一直向西延伸。順著山勢下行,過了雞鳴寺的後門不遠處,路的右旁冒出一方石碑,上麵刻著“民間石器園”五個字。推開鏽跡斑斑的鐵門,最先映入眼中的,就是兩口古老的石井。

  說是石井,實際上稱石井欄更恰當,因為井內並沒有水,而是和地麵一樣高的土地,上麵被樹葉和枯枝覆蓋著。

  兩尊石井欄大小一樣,外壁都是六邊形的,內壁是圓形,上麵有許多深淺不一的凹槽。韋世林指著東邊的石井欄告訴記者,石井欄高68厘米,外邊的長度是66厘米;內壁上這些深淺不一的凹槽,一共有42道,看上去應該是吊水桶的繩子在井壁上摩擦形成的。記者用手比劃了一下,有的凹槽深度將近10厘米。這個深度讓記者不由心生疑惑,如果這是井繩摩擦形成的,那該是什麽樣的繩子,又得經過多少年才能磨出這麽深的凹槽?

  在韋世林的示意下,記者又仔細觀察了石井欄外壁的其中一側。最初,韋世林就是被這一側的銘文吸引的,也正是這些銘文,讓他認定這兩尊石井欄就是“國寶”。

  因為長期的日曬雨淋,大部分銘文字跡已經模糊不清。記者仔細辨認,確認上麵的幾個文字應該是:十廟 古三皇廟 醫藥成衣仝人。同樣的文字,也出現在西邊的那尊石井欄上。

  這些文字到底代表什麽意思?它能說清這兩口古井的來曆嗎?

  “十廟”是一座廟還是十座廟

  韋世林告訴記者,為了搞清楚銘文的意思,他查閱了大量資料,終於有了一點眉目。

  “‘十廟’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建造的。文獻上說得很清楚,當時就建在雞籠山。”

  按照韋世林的提示,記者找到了明代人陳沂的《金陵古今圖考》一書,在《境內諸山圖考》一節中,的確有關於雞籠山的記載:“鍾山之右,近之為覆舟、雞籠,在宮城之後。”意思是說,在鍾山的西邊依次有覆舟山和雞鳴山,它們的位置就在宮城的北邊。這裏的雞籠山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雞鳴山,覆舟山則是現在的九華山。

  《金陵古今圖考》中,還附有一張《明都城圖》,在這張地圖上,“十廟”兩個字就標注在雞鳴山的位置。

  明朝時期,南京城的確有個“十廟”,不過,這個以數字命名的、聽上去有點奇怪的廟,是祭祀誰的呢?帶著這個疑問,記者又翻開了《洪武京城圖誌》。《洪武京城圖誌》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禮部纂修的,它是權威的官方版本,上麵也許會有關於“十廟”的詳細記載。

  果然,在《洪武京城圖誌》中的《廟宇寺觀圖》上,記者再次找到了“十廟”,位置也標注在雞鳴山。不過,讓記者頗感意外的是,在“十廟”兩個字下麵,畫了兩排密密麻麻的建築,數一數,居然有19座之多。

  所謂“十廟”,難道不是一座廟的名稱,而是指十座廟?

  朱元璋祭奠老鄉劉邦留下笑柄

  記者找到了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的季士家研究員。聽了記者關於“十廟”的疑惑,季老笑著說:“這十廟,既不是一座廟,也不是十座廟。”他同時還表示,這裏的十,應該是個概稱。

  原來,朱元璋統一海內,定都南京後,為了在思想上控製百姓,先後在雞鳴山一帶建了多座廟宇。例如,洪武二年,在雞鳴山建造了功臣廟。功臣廟裏供奉的都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元勳,以徐達為首,論功列祀共21人。這些人物死者塑像,生者虛其位。除了這 21個人,功臣廟還附祭滕國公顧時以下的288人。加起來,功臣廟祭祀的開國元勳共有309人。

  功臣廟建好後,又先後在雞鳴山一帶建起祠山廣惠廟、普濟禪師廟、五顯廟等三座廟。同時,朱元璋還下令把南京城及近郊的城隍廟、帝王廟、真武廟、卞壼廟、蔣忠烈廟、劉越王廟、曹武惠王廟、衛國公廟、關羽廟等9座廟,也改建在雞鳴山。

  據說,這其中的帝王廟建好後,朱元璋特地到老鄉劉邦的牌位前敬了一杯酒。在祭祀劉邦時,朱元璋還說了一句著名的話,“惟公與我起布衣而有天下”,意思是說,隻有他和漢高祖劉邦是布衣出身得天下的開國之君,很了不起。不過,朱元璋這話,卻為後世留下了笑柄。“大家都知道,劉邦當初是個亭長,相當於現在的村長,大小是個官。朱元璋呢,就是地道的布衣了。所以,按傳統的說法,朱元璋在說這話時,頗有點高攀的意味。”季老笑著向記者解釋這段“言語官司”。

  “因此,準確來說,《明都城圖》上標注的‘十廟’,實際上是十三個廟。”季老最終向記者揭開了“十”的含義。並且,由“十廟”,季老又想到了一條“不得不說的河”,那就是進香河。

  進香河的來曆與十廟有關

  在東南大學旁邊,有一條南北走向的馬路,稱為進香河路。這條路被中間的綠化帶一分為二,它南接洪武北路,北抵北京東路,是一條交通要道。光聽名字,人們常常誤以為,這條路的名字叫“靜香河路”,而且還會把它和“靜謐”“書香”一類的詞聯係起來;實際上,進香河的得名,和“十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明代初年,朱元璋把散在南京城內城外的廟集中到了雞鳴山,一時間,來燒香祈福的人絡繹不絕。當時,在雞鳴山下有條潮溝,是三國時期孫權命人開挖的,但是因為長期淤塞,已經廢棄不用了。為了解決香客的交通問題,朱元璋下令疏通了潮溝。疏通後的潮溝向南延伸,聯通城內的河道,一直通往外秦淮河。逢年過節,南京城內外的香客們坐著船來雞鳴山上香,盛況空前。

  後來,雞鳴山下的這條河就被稱為“進香河”了。

  隨著陸地交通的發展,人們漸漸傾向於選擇速度更快的陸地交通。進香河裏的船隻越來越少。1958年,由於南京市政建設的需要,進香河被改成了一條暗河,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原河邊的土路被拓成了寬闊的左右分道的進香河路。

  三皇廟祭祀的是哪三位皇帝

  聽了記者介紹的關於兩口古井的情況,季士家推測:這兩口古井,原來應該在“十廟”裏,也就是朱元璋下令修建的十三個廟的其中一個裏麵。不過,記者經過仔細核對,發現銘文上所說的“三皇廟”並不在“十廟”之內,這又該怎麽解釋呢?

  “‘十廟’當中不是有個帝王廟嗎?這帝王廟,又叫曆代帝王廟,說到曆代帝王,就和三皇廟有關了。”季老告訴記者,雞鳴山上的帝王廟,建於洪武二十一年九月,是祭祀中華三皇五帝、曆代帝王和文臣武將的皇家廟宇。廟分五室,中一室供的是伏羲、神農和黃帝,他們正是傳說中的使中華民族從野蠻時代步入初步文明時代,並揭開華夏民族文明曆史第一頁的“三皇”。因此,在曆代帝王廟中,三皇的位置擺在最首。

  根據曆史資料,季老認定,民間石器園的兩口古井,就是明代修建的三皇廟裏的古井。不過,對於井欄上的“醫藥成衣仝人”幾個字究竟代表什麽,季老卻沒有把握。他決定親自到現場來一看究竟。

  古井欄和明孝陵神道石刻是“胞兄弟”

  9月11日早上,在記者的陪同下,季老來到了北極閣公園的民間石器園。

  季老俯在井欄上,仔細看了看,又摸了摸,然後下了一個結論:“這是青龍山的石頭,和明孝陵神道石刻用的石材是一樣的。”他指著石頭上的紋路對記者說,“你看,這種細細的紅色紋路,是青龍山上的石頭特有的。這種石頭學名叫石灰石,南京人俗稱青石。”

  看到井壁上的凹槽,季老又有了新的觀點:“從凹槽的深度來看,古井的年代不止明代,應該有上千年的曆史了。”季老說,古時候,人們喜歡用棕繩做井繩,因為棕繩有油,不怕水,結實,不易爛。盡管如此,要在堅硬的青石上磨出如此深的凹槽,而且是42道,沒有上千年的時間,幾乎是不可能的。

  接下來,季老開始琢磨石井外壁上刻的“醫藥成衣仝人”幾個字。關於這幾個字,民間考古愛好者韋世林認為,“衣”指衣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醫藥行業的思想、學說、技能有了傳人。

  季老看過後,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要搞清這句話的意思,先要搞清楚‘仝’的意思,‘仝’其實是個通假字,通‘同’。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同誌’就寫成‘仝誌’。”至於這幾個字的意思,季老用了一個通俗的說法來解釋:“就是專門給醫藥行業從業者做白大褂的裁縫。”

  季老經過仔細辨認後,又確定,“醫藥成衣仝人 ”幾個字下麵,還有“公立”兩個字。所以,完整的銘文是:“十廟 古三皇廟醫藥成衣仝人公立”。這幾個字把兩口古井的身世說得一清二楚:古井欄的石材取自江寧青龍山,在明代以前,井就已經在用了。洪武年間,朱元璋命人修建了十廟,這兩口井就在當時的曆代帝王廟內,而且是專供三皇廟使用的。至於井的捐贈者,則是一群裁縫,他們的職業是負責為醫藥行業的人製作“工作服”。

  至此,兩口古井終於身世大白。

  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帝王廟的古井如今還在,帝王廟的建築為何蹤跡全無了呢?它的原址,是在民間石器園嗎?

  古井為何流落到了北極閣公園

  帶著這個疑問,記者找到了玄武區文化局。負責文物管理的劉敏告訴記者,明朝遷都北京後,於嘉靖年間,在北京興建曆代帝王廟,祭祀帝王沿襲南京舊製。後來,南京曆代帝王廟被廢棄,北京曆代帝王廟成為全國唯一曆代帝王祭祀場所。如今,帝王廟遺址就坐落在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而南京的帝王廟遺址,在太平天國時期已經徹底被毀壞。

  上世紀80年代,在玄武區的文物普查中,普查員在保泰後街發現了這兩口古井。據考證,當時的位置也就是原來的三皇廟遺址。上世紀90年代末,時任北極閣公園管理所主任的陳國棟,提議建立民間石器園,在他的協調下,玄武區文化局將作為區文保單位的兩口古井撥給了石器園。因為古井重達一噸,當時是用大吊車才運到現在的位置的。

  -延伸閱讀

  朱元璋所建“十廟”今何在

  明朝遷都北京後,洪武年間興建或重建的“十廟”也先後被廢棄或毀壞。清末,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南京城內雞鳴山一帶的“十廟”建築遺址徹底被毀壞。

  如今,還能尋得到蹤跡的明代“十廟”遺址僅有一處,即位於北京東路41號的武廟遺址,民間也叫關公廟。明朝滅亡後,清政府把武廟改為文廟。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期間,這裏成為宰夫衙,後毀於戰火。同治年間,在兩江總督曾國藩、李鴻章的建議下,文廟遷至朝天宮另建,遺址經過重建後,恢複武廟舊稱。民國時期,經過翻修的武廟,被定為國民政府考試院辦公地點。

  現存武廟大殿為磚木結構的重簷歇山頂(注: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又稱九脊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簷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樣式建築,氣勢雄偉。198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