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三代守陵人與蛇為伴看護十三陵 每天工資僅27元(圖)

三代守陵人與蛇為伴看護十三陵 每天工資僅27元

文章來源: 燕赤霞 於 2009-09-14 10:23:4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dokv2p.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在荒草深陵中,守陵人默默履行著自己的責任



在明十三陵茂陵神功聖德碑亭附近,有兩間不大的房子。白灰粉刷的牆麵極為樸素,門前垂著簡單的綠色門簾。隻有一塊釘在牆上的標牌顯出了一點“官樣”味道,上麵寫著“護陵員值班室”。

  從明清時期享受優厚俸祿的官員、軍隊、太監,到如今附近村裏的村民,十三陵的守護者一代代改變,他們的故事也一代代不同。

  第一代守陵人沒有工資

  除了定陵,明十三陵其他陵寢周圍都有與之同名的村子。早年守陵人的後代即在此一代代生活,守陵人的故事也在這些村子裏一代代口耳相傳。

如今,家族世代相傳的守陵人蹤跡已難尋覓,守護十三陵的30餘人多是這些村子裏的農民。

  幾天前,《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在裕陵周邊走訪時,發現一位手拿煙袋的老人就坐在裕陵村村口,向著裕陵張望著。裕陵村人告訴記者,老人名叫許景年,今年已經86歲高齡,是明十三陵開放以來的第一代守陵人。

  20多年前,許景年就在這裏獨自一個人看守陵園,一年到頭,每天風雨無阻,從不間斷。當時的裕陵沒有專供守陵人休息的小房子,有時,巡邏之後,許景年就會像現在這樣,坐在村頭看著裕陵。這麽多年過去了,老人的耳朵已經完全聽不到聲音,走路也不穩,仍然每天都會來此轉轉。似乎外界的繁華與他無關,他的眼中隻有這一片荒棄的陵園。當時看守陵寢的人幾乎沒有收入,老人在裕陵前種了一大片果樹和蔬菜,閑時也會去管理它們。

  村民回憶說,遊人如果想了解十三陵的逸聞趣事,許景年一般會滔滔不絕。但如果想進門一睹陵墓全貌,定會被許景年毫不通融地拒絕。不管是遠道而來的貴賓,還是好奇心重的大學生,都會得到他同樣的答複:“不經十三陵特區辦的批準,任何人都不能進去。”多年以後,裕陵村的村民們還能清晰記起許景年當時的“鐵麵無私”。

  記者跟老人說話,老人聽不清楚,隻是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在石階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許景年”,並自顧自地說起中國近代革命史。當記者用手指著前方的裕陵時,老人突然拄著拐杖站起來,顫微微地向著裕陵方向徑直走去。他走進自己的果園,摘下一些還未成熟的水果,熱情地放在了記者手中。



  守陵人趨向“年輕化”


  在茂陵大修的工地現場,《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遇到了曾守護茂陵5年多的老守陵人王金森。記者看到他的時候,他正戴著安全帽,手提水壺,推著一輛老式28自行車準備回家吃午飯。

  王金森今年64歲,按照現在十三陵工作人員60歲退休的規定,他已經離開守陵人崗位4年了。這次茂陵大修,倍感興奮的他主動回來幫忙搬磚。以前十三陵守陵人年齡多在70歲左右,現在守陵人已趨向“年輕化”,王金森退休後,三個50歲左右的人接班繼續守衛著茂陵。

  王金森守茂陵時,自己製定了一張時間表,早、中、晚在茂陵周圍各轉一圈。如果遇到盜竊頻發的特殊時期,半夜3點也要爬起來巡邏。夜裏巡邏的時候,王金森都要隨身帶上手電筒和一根棍子。

  2004年有一場大型的流星雨,很多遊客帶著觀看設備來到茂陵附近,久久不散。當時正在值班的王金森沒心思欣賞這場天文奇觀,他唯恐遊客會不慎對茂陵造成破壞,在他們身邊緊張“盯防”,一整夜幾乎沒合眼。

  王金森告訴《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王家遷到茂陵村200多年了,到他已經是第六代。他跟十三陵各村的人一樣,從小就在此長大。剛做守陵人時,日夜在草叢深陵之間徘徊的單調生活讓王金森不太適應。後來,十三陵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王金森意識到自己的工作意義重大。為了多了解點十三陵的知識,他四處找來許多書籍資料,《明十三陵》、《正說明十三帝》等都被他翻閱了多遍,現在提起明朝的曆史問題,他幾乎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守陵人的工作清苦單調,可是這份工作也非隨意可做,上崗前還需經過麵試。王金森說,麵試主要是通過交談和目測了解求職人的文化程度、身體情況等各方麵素質,關鍵是有沒有責任感和能否吃苦耐勞。

  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不隻一位守陵人提到,巡邏時經常可以碰到蛇。草叢深陵間,蛇的存在顯得很自然。不過,隻要不主動攻擊它們,蛇一般不會咬人。沒有開放的陵寢設施不全,不讓遊客進去參觀也是怕他們被蛇咬傷。似乎是為了印證此言,在永陵門口,一條腰帶大小的蛇便在記者眼前悠然遊過,不一會兒便消失在草叢中。

  如今每天工資27元

  不同於前一代守陵人極為規律的日常安排,現在十三陵陵區的守陵人似乎不需要那麽緊張。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十三陵陵區安裝了監控設備。除了常規巡邏外,守陵人可以在值班的房子裏查看監控錄像。通過監控錄像,可以觀測到陵園內各個角落的動態。

  永陵的守陵人齊振福對《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說,永陵安裝了20多部監控設備,這些設備非常靈敏。如果陵中的土地稍有震動,或者有人接觸門外的圍欄超過30秒鍾,監測係統就可以自動報警。

  齊振福每天巡邏時,身上會帶著一個對講機,一旦遇到特殊的情況,可以馬上聯係值班的安保人員。此外,他每天也要對陵區的珍貴古樹“體檢”,如遇雷擊等情況,會馬上向相關部門匯報以保證古樹得到最及時的保護。永陵高大的圍牆難以攀越,比起其他陵區守陵人隔三差五的在院內揪出幾個“不速之客”,齊振福省心不少。他看守陵園三年多來,永陵沒有任何意外發生。

  按照常規,入冬前守陵人還要除去陵墓周圍雜草,防止火災發生燒毀古建築。以前守陵人用鐮刀割草,院中的草三個人至少要一個月時間才能割完。割下的野草都堆放在遠處的大坑中埋起來。雖然現在有打草機,但是“沒開放的十個陵隻有一部打草機,這麽多陵用不過來,還是主要依靠人力。”

  永陵前有一個較大的廣場,過年時,村裏的人喜歡來這裏放鞭炮。這時候,齊振福就會出來製止,以防有煙火落入院中引起火災。

  現在十三陵守陵人上班采取輪班製,每工作48小時後可以休息24小時。守陵人每天工資是27元錢,加上餐費補助,齊振福的月薪是890元。和幾年前的 400多元相比,這樣的工資水平雖已有所提高,但在如今的北京養家糊口也不富裕。相比很多陵寢周圍村子的村民已經開始走出古村,進入更廣泛的外界另尋出路,是什麽讓清貧的守陵人始終盡職盡責?裕陵一位守陵人樸實地說:“我們的工作掙錢雖然少,可是我們還得好好幹、看好陵,不然對不起老祖宗。”

  鏈接

  特殊的“守陵人”

  在已經開放的長陵、定陵,還有一群特殊的“守陵人”。他們穿著製服,身攜武器,在每一個遊人散盡的夜晚,駐守在山林深處,默默地守衛著明皇家陵墓的安全。他們就是自上世紀80年代初就進駐十三陵的武警官兵。

  一位駐紮在長陵的武警部隊軍官告訴《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平日長陵接待遊客眾多,白天武警與保安、公安民警一起擔負起警衛任務。夜間,則主要依靠武警巡邏來保衛陵墓的安全。武警夜間巡查的主要任務是避免火災發生和防止有人偷盜陵墓文物。自武警部隊駐守以來,處置了多次險情,為國家挽回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兩兄弟共娶一妻 村民載歌載舞三天 “為傳統感到自豪”
“比比失控了!就像個瘋子” 川普團隊越來越擔憂…
紐約華女坐街邊突遭從背後撞飛 肇事者4月剛奪一命
上海“噴射式蟬尿”如下大雨 居民崩潰 專家:有甜味
習近平困境傳言是誇大其詞 更可能的是走向另一麵…

24小時討論排行

鄧聿文:習近平會交棒給彭麗媛或習明澤嗎?
中國在西藏修建全球最大水壩,印度為何深感憂慮
美國務院:一名美籍專利與商標局職員被中國禁止離境
川普撤銷對加州高鐵40億撥款 17年花130億建了個啥?
川普發“奧巴馬被捕視頻” 疑為愛潑斯坦案轉移視線
高考錄取風向又變了,名校被踩在腳下摩擦
加入日本國籍的原中國人,當選日本參議院議員
拜登兒子"狂飆髒話"怒轟喬治克隆尼,記恨老爸被逼退選
川普為何解禁英偉達對中芯片?美媒揭:鷹派失利
英國聯合27國譴責以色列:"不人道地殺害"加沙平民
非蠢即壞!甘肅幼兒園鉛中毒的通報太魔幻
氣候變化壓力增加,人類是否應該減少吃米?
美眾院通過法案 禁國防部展示台灣納入中國地圖
解密“雅魯藏布江水電站”為何是人類曆史最大工程
川普迎來“重大時刻”,全世界哭笑不得
以軍子彈“傾瀉而下”,領食物饑民慘曆“致命一天”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三代守陵人與蛇為伴看護十三陵 每天工資僅27元

燕赤霞 2009-09-14 10:23:46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dokv2p.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在荒草深陵中,守陵人默默履行著自己的責任



在明十三陵茂陵神功聖德碑亭附近,有兩間不大的房子。白灰粉刷的牆麵極為樸素,門前垂著簡單的綠色門簾。隻有一塊釘在牆上的標牌顯出了一點“官樣”味道,上麵寫著“護陵員值班室”。

  從明清時期享受優厚俸祿的官員、軍隊、太監,到如今附近村裏的村民,十三陵的守護者一代代改變,他們的故事也一代代不同。

  第一代守陵人沒有工資

  除了定陵,明十三陵其他陵寢周圍都有與之同名的村子。早年守陵人的後代即在此一代代生活,守陵人的故事也在這些村子裏一代代口耳相傳。

如今,家族世代相傳的守陵人蹤跡已難尋覓,守護十三陵的30餘人多是這些村子裏的農民。

  幾天前,《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在裕陵周邊走訪時,發現一位手拿煙袋的老人就坐在裕陵村村口,向著裕陵張望著。裕陵村人告訴記者,老人名叫許景年,今年已經86歲高齡,是明十三陵開放以來的第一代守陵人。

  20多年前,許景年就在這裏獨自一個人看守陵園,一年到頭,每天風雨無阻,從不間斷。當時的裕陵沒有專供守陵人休息的小房子,有時,巡邏之後,許景年就會像現在這樣,坐在村頭看著裕陵。這麽多年過去了,老人的耳朵已經完全聽不到聲音,走路也不穩,仍然每天都會來此轉轉。似乎外界的繁華與他無關,他的眼中隻有這一片荒棄的陵園。當時看守陵寢的人幾乎沒有收入,老人在裕陵前種了一大片果樹和蔬菜,閑時也會去管理它們。

  村民回憶說,遊人如果想了解十三陵的逸聞趣事,許景年一般會滔滔不絕。但如果想進門一睹陵墓全貌,定會被許景年毫不通融地拒絕。不管是遠道而來的貴賓,還是好奇心重的大學生,都會得到他同樣的答複:“不經十三陵特區辦的批準,任何人都不能進去。”多年以後,裕陵村的村民們還能清晰記起許景年當時的“鐵麵無私”。

  記者跟老人說話,老人聽不清楚,隻是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在石階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許景年”,並自顧自地說起中國近代革命史。當記者用手指著前方的裕陵時,老人突然拄著拐杖站起來,顫微微地向著裕陵方向徑直走去。他走進自己的果園,摘下一些還未成熟的水果,熱情地放在了記者手中。



  守陵人趨向“年輕化”


  在茂陵大修的工地現場,《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遇到了曾守護茂陵5年多的老守陵人王金森。記者看到他的時候,他正戴著安全帽,手提水壺,推著一輛老式28自行車準備回家吃午飯。

  王金森今年64歲,按照現在十三陵工作人員60歲退休的規定,他已經離開守陵人崗位4年了。這次茂陵大修,倍感興奮的他主動回來幫忙搬磚。以前十三陵守陵人年齡多在70歲左右,現在守陵人已趨向“年輕化”,王金森退休後,三個50歲左右的人接班繼續守衛著茂陵。

  王金森守茂陵時,自己製定了一張時間表,早、中、晚在茂陵周圍各轉一圈。如果遇到盜竊頻發的特殊時期,半夜3點也要爬起來巡邏。夜裏巡邏的時候,王金森都要隨身帶上手電筒和一根棍子。

  2004年有一場大型的流星雨,很多遊客帶著觀看設備來到茂陵附近,久久不散。當時正在值班的王金森沒心思欣賞這場天文奇觀,他唯恐遊客會不慎對茂陵造成破壞,在他們身邊緊張“盯防”,一整夜幾乎沒合眼。

  王金森告訴《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王家遷到茂陵村200多年了,到他已經是第六代。他跟十三陵各村的人一樣,從小就在此長大。剛做守陵人時,日夜在草叢深陵之間徘徊的單調生活讓王金森不太適應。後來,十三陵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王金森意識到自己的工作意義重大。為了多了解點十三陵的知識,他四處找來許多書籍資料,《明十三陵》、《正說明十三帝》等都被他翻閱了多遍,現在提起明朝的曆史問題,他幾乎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守陵人的工作清苦單調,可是這份工作也非隨意可做,上崗前還需經過麵試。王金森說,麵試主要是通過交談和目測了解求職人的文化程度、身體情況等各方麵素質,關鍵是有沒有責任感和能否吃苦耐勞。

  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不隻一位守陵人提到,巡邏時經常可以碰到蛇。草叢深陵間,蛇的存在顯得很自然。不過,隻要不主動攻擊它們,蛇一般不會咬人。沒有開放的陵寢設施不全,不讓遊客進去參觀也是怕他們被蛇咬傷。似乎是為了印證此言,在永陵門口,一條腰帶大小的蛇便在記者眼前悠然遊過,不一會兒便消失在草叢中。

  如今每天工資27元

  不同於前一代守陵人極為規律的日常安排,現在十三陵陵區的守陵人似乎不需要那麽緊張。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十三陵陵區安裝了監控設備。除了常規巡邏外,守陵人可以在值班的房子裏查看監控錄像。通過監控錄像,可以觀測到陵園內各個角落的動態。

  永陵的守陵人齊振福對《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說,永陵安裝了20多部監控設備,這些設備非常靈敏。如果陵中的土地稍有震動,或者有人接觸門外的圍欄超過30秒鍾,監測係統就可以自動報警。

  齊振福每天巡邏時,身上會帶著一個對講機,一旦遇到特殊的情況,可以馬上聯係值班的安保人員。此外,他每天也要對陵區的珍貴古樹“體檢”,如遇雷擊等情況,會馬上向相關部門匯報以保證古樹得到最及時的保護。永陵高大的圍牆難以攀越,比起其他陵區守陵人隔三差五的在院內揪出幾個“不速之客”,齊振福省心不少。他看守陵園三年多來,永陵沒有任何意外發生。

  按照常規,入冬前守陵人還要除去陵墓周圍雜草,防止火災發生燒毀古建築。以前守陵人用鐮刀割草,院中的草三個人至少要一個月時間才能割完。割下的野草都堆放在遠處的大坑中埋起來。雖然現在有打草機,但是“沒開放的十個陵隻有一部打草機,這麽多陵用不過來,還是主要依靠人力。”

  永陵前有一個較大的廣場,過年時,村裏的人喜歡來這裏放鞭炮。這時候,齊振福就會出來製止,以防有煙火落入院中引起火災。

  現在十三陵守陵人上班采取輪班製,每工作48小時後可以休息24小時。守陵人每天工資是27元錢,加上餐費補助,齊振福的月薪是890元。和幾年前的 400多元相比,這樣的工資水平雖已有所提高,但在如今的北京養家糊口也不富裕。相比很多陵寢周圍村子的村民已經開始走出古村,進入更廣泛的外界另尋出路,是什麽讓清貧的守陵人始終盡職盡責?裕陵一位守陵人樸實地說:“我們的工作掙錢雖然少,可是我們還得好好幹、看好陵,不然對不起老祖宗。”

  鏈接

  特殊的“守陵人”

  在已經開放的長陵、定陵,還有一群特殊的“守陵人”。他們穿著製服,身攜武器,在每一個遊人散盡的夜晚,駐守在山林深處,默默地守衛著明皇家陵墓的安全。他們就是自上世紀80年代初就進駐十三陵的武警官兵。

  一位駐紮在長陵的武警部隊軍官告訴《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平日長陵接待遊客眾多,白天武警與保安、公安民警一起擔負起警衛任務。夜間,則主要依靠武警巡邏來保衛陵墓的安全。武警夜間巡查的主要任務是避免火災發生和防止有人偷盜陵墓文物。自武警部隊駐守以來,處置了多次險情,為國家挽回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