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碩士就業難高級技師受寵 大學生回爐讀技校
昨日,共有近30位讀者打進本報(楚天都市報)熱線,發表自己的觀點,其中有教師、在校學生、公務員,也有的士司機、私企老板和待業青年。此事在網上也引發熱議,包括人民網、新華網等在內的200多家網站紛紛轉載本報報道,僅新浪網的跟帖數量,就有1000多條。
九成以上的讀者,對54名大學生的“回爐”行為表示支持。其中,在美國工作的工程師楊先生打來越洋電話說,他從網站上瀏覽到這則新聞,很有感觸。他從中國移民美國已10餘年了,在美國,大學生接受職業技能訓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他的女兒在美國讀大學期間,每年假期都會被安排到企業進行實訓。而在中國,部分大學生眼高手低,專業理論與實際運用脫節。國外大學教育比較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他讚同大學生回技校學點技術,稱這在國外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同時,約九成讀者反對“回爐”大學生連峰的“大學白讀論”。四川一名匿名網友的觀點很有代表性:大學不是培訓技能的地方,而是教導你怎樣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地方。另外,要想學習實用的技能,大學裏又不是不可以學,關鍵在於個人是否用功學習,不要說讀大學沒用。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導別敦榮教授認為,我國大學本有本科、專科層次之分,但教育方式和要求趨同,不少高校的本科生、專科生培養沒有多大區別,導致一些學生畢業後高不成低不就,在社會上很難生存。高等教育應不斷完善改進,分層培養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
揚子晚報:大學生技校“回爐”是誰之恥?
大學本應是人生中一段寶貴的經曆,然而,應屆本科畢業生連峰(化名)“回爐”讀技校,開學才兩周,他竟然語出驚人:“我的大學真是白讀了!”(9月12日《楚天都市報》)
應當說,在這個“覓食艱難”的時代,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算不上什麽奇事。但無論就投資還是學曆層次而言,大學生在職場上都應比技校生勝出一籌。然而,如今大學生找工作竟還得“回爐”讀技校,就不能不讓人感到是高等教育的一種羞恥。
曾經,我們將大學生就業難歸罪於“眼高手低”。如今大學生當保姆、當搓澡工已不再新鮮,甚至連 “零工資就業”、“負工資就業”都有了,為何大學生就業依然尷尬?仔細思之,大學生的“短板”還是動手能力差。一些技校的學生之所以比大學生“吃香”,也正是得益於有動手能力之長。
事實上,由於擴招導致學生數量劇增,高校各方麵的壓力也隨之劇增。過去做實驗四五個學生共用一套設備,如今十幾個人也未必有一套設備;過去老師帶學生到企業實踐,企業還給學生提供補貼,如今高校把實習推給學生,交納實習費學生也未必找得到實習機會。大學教育原本就殘缺不全,走進職場能不四處碰壁?
放眼全球,國外高校幾乎都製定了係統的大學生實習計劃。英國規定,大學的培養計劃為三年製本科學位課程和一年的實習期。法國高校與政府機關、企業單位建有密切穩定關係,專門安排大四學生實習。在加拿大,高校普遍開設了“合作教育課程”,隻有經企業和學校雙方考核合格,才可取得學分。
總之,大學生“回爐”讀技校是高等教育的羞恥,也是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警示。高校必須把實習作為大學生必修課,政府也應對接收大學生實習的企業給予財稅等方麵的支持,全方位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實習環境。隻有如此,才不會出現大學生“回爐”讀技校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