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武漢54名大學生回爐讀技校引發“大學白讀論”(圖)

武漢54名大學生回爐讀技校引發“大學白讀論”

文章來源: 鬼雨 於 2009-09-13 16:46:2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pfile/article/2007/09/12105032908.gif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本科碩士就業難高級技師受寵 大學生回爐讀技校
 54名大學畢業生“回爐”讀技校,有人拋出“大學白讀論”,但技校方認為大學積累讓學生發展更有潛力。昨日,該報道引發眾多讀者熱議。

  昨日,共有近30位讀者打進本報(楚天都市報)熱線,發表自己的觀點,其中有教師、在校學生、公務員,也有的士司機、私企老板和待業青年。此事在網上也引發熱議,包括人民網、新華網等在內的200多家網站紛紛轉載本報報道,僅新浪網的跟帖數量,就有1000多條。

  九成以上的讀者,對54名大學生的“回爐”行為表示支持。其中,在美國工作的工程師楊先生打來越洋電話說,他從網站上瀏覽到這則新聞,很有感觸。他從中國移民美國已10餘年了,在美國,大學生接受職業技能訓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他的女兒在美國讀大學期間,每年假期都會被安排到企業進行實訓。而在中國,部分大學生眼高手低,專業理論與實際運用脫節。國外大學教育比較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他讚同大學生回技校學點技術,稱這在國外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同時,約九成讀者反對“回爐”大學生連峰的“大學白讀論”。四川一名匿名網友的觀點很有代表性:大學不是培訓技能的地方,而是教導你怎樣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地方。另外,要想學習實用的技能,大學裏又不是不可以學,關鍵在於個人是否用功學習,不要說讀大學沒用。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導別敦榮教授認為,我國大學本有本科、專科層次之分,但教育方式和要求趨同,不少高校的本科生、專科生培養沒有多大區別,導致一些學生畢業後高不成低不就,在社會上很難生存。高等教育應不斷完善改進,分層培養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

揚子晚報:大學生技校“回爐”是誰之恥?

 大學本應是人生中一段寶貴的經曆,然而,應屆本科畢業生連峰(化名)“回爐”讀技校,開學才兩周,他竟然語出驚人:“我的大學真是白讀了!”(9月12日《楚天都市報》)

  應當說,在這個“覓食艱難”的時代,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算不上什麽奇事。但無論就投資還是學曆層次而言,大學生在職場上都應比技校生勝出一籌。然而,如今大學生找工作竟還得“回爐”讀技校,就不能不讓人感到是高等教育的一種羞恥。

  曾經,我們將大學生就業難歸罪於“眼高手低”。如今大學生當保姆、當搓澡工已不再新鮮,甚至連 “零工資就業”、“負工資就業”都有了,為何大學生就業依然尷尬?仔細思之,大學生的“短板”還是動手能力差。一些技校的學生之所以比大學生“吃香”,也正是得益於有動手能力之長。

  事實上,由於擴招導致學生數量劇增,高校各方麵的壓力也隨之劇增。過去做實驗四五個學生共用一套設備,如今十幾個人也未必有一套設備;過去老師帶學生到企業實踐,企業還給學生提供補貼,如今高校把實習推給學生,交納實習費學生也未必找得到實習機會。大學教育原本就殘缺不全,走進職場能不四處碰壁?

  放眼全球,國外高校幾乎都製定了係統的大學生實習計劃。英國規定,大學的培養計劃為三年製本科學位課程和一年的實習期。法國高校與政府機關、企業單位建有密切穩定關係,專門安排大四學生實習。在加拿大,高校普遍開設了“合作教育課程”,隻有經企業和學校雙方考核合格,才可取得學分。

  總之,大學生“回爐”讀技校是高等教育的羞恥,也是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警示。高校必須把實習作為大學生必修課,政府也應對接收大學生實習的企業給予財稅等方麵的支持,全方位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實習環境。隻有如此,才不會出現大學生“回爐”讀技校的怪事。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兩兄弟共娶一妻 村民載歌載舞三天 “為傳統感到自豪”
“比比失控了!就像個瘋子” 川普團隊越來越擔憂…
紐約華女坐街邊突遭從背後撞飛 肇事者4月剛奪一命
上海“噴射式蟬尿”如下大雨 居民崩潰 專家:有甜味
習近平困境傳言是誇大其詞 更可能的是走向另一麵…

24小時討論排行

鄧聿文:習近平會交棒給彭麗媛或習明澤嗎?
中國在西藏修建全球最大水壩,印度為何深感憂慮
川普撤銷對加州高鐵40億撥款 17年花130億建了個啥?
美國務院:一名美籍專利與商標局職員被中國禁止離境
加入日本國籍的原中國人,當選日本參議院議員
川普發“奧巴馬被捕視頻” 疑為愛潑斯坦案轉移視線
高考錄取風向又變了,名校被踩在腳下摩擦
拜登兒子"狂飆髒話"怒轟喬治克隆尼,記恨老爸被逼退選
氣候變化壓力增加,人類是否應該減少吃米?
非蠢即壞!甘肅幼兒園鉛中毒的通報太魔幻
英國聯合27國譴責以色列:"不人道地殺害"加沙平民
以軍子彈“傾瀉而下”,領食物饑民慘曆“致命一天”
川普為何解禁英偉達對中芯片?美媒揭:鷹派失利
戴項煉"瞬間吸入MRI機器"亡!家屬曝他慘卡1hr才脫困
美眾院通過法案 禁國防部展示台灣納入中國地圖
解密“雅魯藏布江水電站”為何是人類曆史最大工程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武漢54名大學生回爐讀技校引發“大學白讀論”

鬼雨 2009-09-13 16:46:26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pfile/article/2007/09/12105032908.gif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本科碩士就業難高級技師受寵 大學生回爐讀技校
 54名大學畢業生“回爐”讀技校,有人拋出“大學白讀論”,但技校方認為大學積累讓學生發展更有潛力。昨日,該報道引發眾多讀者熱議。

  昨日,共有近30位讀者打進本報(楚天都市報)熱線,發表自己的觀點,其中有教師、在校學生、公務員,也有的士司機、私企老板和待業青年。此事在網上也引發熱議,包括人民網、新華網等在內的200多家網站紛紛轉載本報報道,僅新浪網的跟帖數量,就有1000多條。

  九成以上的讀者,對54名大學生的“回爐”行為表示支持。其中,在美國工作的工程師楊先生打來越洋電話說,他從網站上瀏覽到這則新聞,很有感觸。他從中國移民美國已10餘年了,在美國,大學生接受職業技能訓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他的女兒在美國讀大學期間,每年假期都會被安排到企業進行實訓。而在中國,部分大學生眼高手低,專業理論與實際運用脫節。國外大學教育比較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他讚同大學生回技校學點技術,稱這在國外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同時,約九成讀者反對“回爐”大學生連峰的“大學白讀論”。四川一名匿名網友的觀點很有代表性:大學不是培訓技能的地方,而是教導你怎樣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地方。另外,要想學習實用的技能,大學裏又不是不可以學,關鍵在於個人是否用功學習,不要說讀大學沒用。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導別敦榮教授認為,我國大學本有本科、專科層次之分,但教育方式和要求趨同,不少高校的本科生、專科生培養沒有多大區別,導致一些學生畢業後高不成低不就,在社會上很難生存。高等教育應不斷完善改進,分層培養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

揚子晚報:大學生技校“回爐”是誰之恥?

 大學本應是人生中一段寶貴的經曆,然而,應屆本科畢業生連峰(化名)“回爐”讀技校,開學才兩周,他竟然語出驚人:“我的大學真是白讀了!”(9月12日《楚天都市報》)

  應當說,在這個“覓食艱難”的時代,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算不上什麽奇事。但無論就投資還是學曆層次而言,大學生在職場上都應比技校生勝出一籌。然而,如今大學生找工作竟還得“回爐”讀技校,就不能不讓人感到是高等教育的一種羞恥。

  曾經,我們將大學生就業難歸罪於“眼高手低”。如今大學生當保姆、當搓澡工已不再新鮮,甚至連 “零工資就業”、“負工資就業”都有了,為何大學生就業依然尷尬?仔細思之,大學生的“短板”還是動手能力差。一些技校的學生之所以比大學生“吃香”,也正是得益於有動手能力之長。

  事實上,由於擴招導致學生數量劇增,高校各方麵的壓力也隨之劇增。過去做實驗四五個學生共用一套設備,如今十幾個人也未必有一套設備;過去老師帶學生到企業實踐,企業還給學生提供補貼,如今高校把實習推給學生,交納實習費學生也未必找得到實習機會。大學教育原本就殘缺不全,走進職場能不四處碰壁?

  放眼全球,國外高校幾乎都製定了係統的大學生實習計劃。英國規定,大學的培養計劃為三年製本科學位課程和一年的實習期。法國高校與政府機關、企業單位建有密切穩定關係,專門安排大四學生實習。在加拿大,高校普遍開設了“合作教育課程”,隻有經企業和學校雙方考核合格,才可取得學分。

  總之,大學生“回爐”讀技校是高等教育的羞恥,也是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警示。高校必須把實習作為大學生必修課,政府也應對接收大學生實習的企業給予財稅等方麵的支持,全方位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實習環境。隻有如此,才不會出現大學生“回爐”讀技校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