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話劇《鹿鼎記》,延續了“金牌編劇”寧財神搞笑舞台風,劇情改編天馬行空。
看點一:金庸作品首次搬上舞台
《鹿鼎記》是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也被認為是金庸創作的最頂點。從上世紀80年代起,《鹿鼎記》就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甚至還有電腦遊戲,但改編為話劇卻是第一次。而這也是金庸的武俠作品第一次被搬上國內話劇舞台。據悉,由於小說結構龐大,話劇版僅選取了韋小寶、康熙、陳近南之間的關係為主線,主要從韋小寶進宮說起,涉及小玄子和小桂子不打不相識、智擒鼇拜、剿滅神龍教等情節。在感情戲上,也隻選取了韋小寶七個夫人中個性鮮明、舞台戲劇感更強的建寧公主。雖然有諸多改頭換麵,但在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中,大路癡的陳近南、自稱“小賤子”的建寧公主等人物,仍是把觀眾逗得捧腹不已。
看點二:古裝場麵混入現代流行語
該劇是編劇寧財神和導演何念在舞台上的三度合作,台詞、情節都融入不少現代元素,令笑料層出不窮。一開始,廣播裏就傳來“眼保健操現在開始”的熟悉聲音,幾個清朝人物,在那兒正經八百地做著現代的眼保健操;而當總舵主陳近南詢問眾人背叛原因時,更是聽到例如“神龍教會交四金(“四金”是指養老保險金、住房公積金、失業保險金、醫療保險金)、吃吃喝喝給報銷”等可笑理由。此外,“反清複明”的天地會組織竟成了“神龍教”弟子的藏身之處,衣前分別寫有“反清複明”的天地會兄弟們,一個愣神就排成了“反明複清”,而衣服後麵的“板凳、沙發、挺樓主”等網絡流行語,更讓人哄笑不已。
看點三:武打借用慢動作效果
除了搞笑元素,各種武俠情景的展現也充滿奇思妙想。雖然演員在舞台上不可能像在影視劇裏那樣飛來飛去,但借用“慢動作效果”和“黑衣人”等手法,也創造了滿台胳膊腿亂飛的效果。在“智擒鼇拜”這場戲中,扮演韋小寶的郭京飛身穿黑衣、帶著兩條假腿上場。他身後的“黑衣人”舉起假腿,模擬武打動作,就這樣以輕鬆怪誕的方式完成了打鬥。而當韋小寶和建寧公主落入海中後,何念運用了木偶劇的手法,舞台上出現閃著光的魚兒和威猛的鯊魚,儼然木偶戲裏充滿童趣的場麵。此外,金庸原著中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還被改編成了一個大路癡,當他要去神龍島營救韋小寶和建寧公主時,卻錯走到了非洲、南極和北極,在北極遭遇北極熊,還被熊掌拍花了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