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發文稱'說上海話沒有文化'惹爭議 編輯已被停職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核心提示:日前,上海新民晚報一篇《新英雄闖蕩上海灘 不限戶籍個個精英》的文章,針對說上海話的上海人,發表了“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的評論。此言論被認為嚴重傷害了廣大上海人的感情,文章作者李大偉被人肉搜索。目前,該報社已致歉,相關編輯也被停職。

成都商報2月7日報道 日前,一篇名為《新英雄闖蕩上海灘 不限戶籍個個精英》的文章引起了上海網友的不滿。這篇文章針對說上海話的上海人,發表了“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的評論。

這一句話旋即成為導火線引起了上海網友的不滿。由於該文章發表在上海某報紙上,網友們很快就將矛頭指向了該報社。更有網友透露,這篇文章甚至引起了上海一些退休領導的不滿。

報刊雜文:“說上海話沒文化”

2009年2月4日,上海某晚報在其社區版B6“閑話”版刊登《新英雄闖蕩上海灘,不限戶籍個個精英》一文。

文章中寫到:“新上海人”,浦東密集度最高,辦公大樓裏最多。到浦東,尤其是陸家嘴,都說普通話,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在浦東的飯店酒店,連拉門的服務生都是說普通話“先生先生”的,在浦西,黃河路美食街上一片上海話敲車窗:“阿哥阿哥吃飯伐?”可見新舊上海人密度差異。(原文)

引發不滿 其實“上海人是溫良的

這篇文章以雜文形式刊登在報紙上。正是這樣一段話,讓上海網友紛紛表示不滿,有人說,該報紙麵對數百萬上海居民,其中不少人是隻會講上海話的,甚至不少隻會講本地話,這篇文章出來,是不是表明他們是沒文化的呢?

上海讀者認為嚴重傷害了上海人的感情,於是紛紛到各大論壇發帖要求該報道歉。

“有很多人講不好普通話而羞於開口,尤其在上海以外的地方,甚至他們都沒怎麽出過上海。怎麽他們在自己的家鄉生活工作了幾十年,用慣了上海話或者嘉定話,突然跑到浦東變得沒文化了呢?”網友“蘭德爾”說,這樣一竿子的打擊顯然是不合適的。“作為媒體的從業人員,應該有足夠的專業精神。”

一位署名為“樓下踩螞蟻”的上海網友發表了《沉痛悼念正在逝去的上海文明》的帖子,在帖子中他既對上海話慢慢逝去感到無奈,又對“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進行了反駁。

他稱現在很多“80後”的上海人基本上都以說普通話為主,而“90後”則基本上隻會聽不會說。“嗚呼哀哉,理應成為當地主要語言的滬語,在這座城市未來的主人口中竟成了輔助語,這種情形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他還對李大偉的“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一番話進行了反駁:“上海人是溫良的,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上海人毫無怨言,默默犧牲了自身城市的發展,為整個中國超負荷運轉。作為上海文明主要承載的上海語,承載了一方水土的文明。李大偉這樣評論上海人、上海話是很不恰當的。”

隨即,該文章的作者“李大偉” 也被上海網民人肉搜索,隻要在網上搜索“李大偉”便出現“李大偉電話、李大偉學校、李大偉博客”的相關搜索。

報社致歉 編輯已經被停職

5日,該晚報社區版編輯部發表了一則致歉聲明,表示該文章是摘自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上海市井》一書,編輯的本意是在保護上海話地方方言的同時,更應推廣普通話。但對文中在“新上海人”集聚的地方“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的提法未作處理,傷害了上海讀者的感情,“特向讀者致以真誠的歉意”。

雖然該報在其官方論壇發表致歉帖子,但眾多上海網友表示此舉還不夠,提出要在報紙頭版發表道歉信的進一步要求。據了解該報負責社區版的編輯已經被停職

附:新英雄闖蕩上海灘 不限戶籍個個精英

新民晚報

上世紀80年代以前近50年裏,上海人有兩個特征,一個本子:上海市區戶口簿,一種方言:上海話,稱之為老上海人。今天的新上海人,不講上海話,也有兩個特征:一本高學曆憑證,一本商品房個產證。過去,老上海人是一鍋大米粥,米與汁不分;現在,新上海人是一塊糯米糕,顆顆精神。

曾有句流行全國的俚語,概括得有些偏激:“在北京人眼裏,都是部下;在廣東人眼裏,都是北佬;在上海人眼裏,都是阿鄉(滬語:鄉下人)。”在我小的時候,連上海郊區的菜農,我們都喊阿鄉。阿鄉坐在突突突的拖拉機菜垛上,回敬我們:“你娘是阿鄉。”的確如此,我父母就是山東人。

新上海人,浦東密集度最高,辦公大樓裏最多。到浦東,尤其是陸家嘴,都說普通話,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有點像美國土著紅種人。在浦東的飯店酒店,連拉門的服務生都是說普通話“先生先生”的,在浦西,黃河路美食街上一片上海話敲車窗:“阿哥阿哥吃飯伐?”可見新舊上海人密度差異。

房產界有個現象:外地人買浦東房產,尤其好樓盤,外地人半數以上。《溫州晚報》組團來上海買房子,有人說,浦東房產是外地人炒上去的。名牌高校,考研讀博的大都是外地人。外地人像日本人,是姿三四郎,勇於拚搏挑戰;上海人像法國人,偏愛衡山路上的酒吧劈情操。女人比男人更現實,上海姑娘在全國屬於“一品鍋”,過去非上海男人不嫁。到了上世紀80年代,與外國人結婚是時髦,當時筆者也是“翩翩濁世一公子”,但不得不服:白發不如黑發,黑發不如黃發,一聲感歎斜陽裏:“華籍美人嫁給美籍華人。”現在,婚姻不是隱私,報紙中縫廣告說得最直爽:“婚否不論,戶籍不限”,關鍵目標:“事業有成”。事業有成是精英。他們往往是外地闖蕩上海灘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