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條時代讓我們更幸福的10個觀念:冬天,取暖互聯網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不是金錢,也不是權利,觀念才是推動這個星球的神秘力量。一場全球性的經濟蕭條,不可避免地持續到2009年,這裏,我們推出蕭條時代讓我們更幸福的10個觀念。

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我們的專題並非強作笑顏,而是在承認形勢不樂觀的前提下,提供思考問題的一種方式,從“危”中看到“機”。甚至,客觀環境沒變,隻要觀念轉變,苦事就變成了樂事,這是一種智慧。這10個思想中,主要是針對個人的,也有針對政府的,社會的,有經濟理財領域的,也有生活哲學領域的,有的務實,有的務虛。

我們堅信,好的故事能讓我們幸福,好的思想也會讓我們幸福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482/1548287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482/1548287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482/15482865.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景氣低迷中的企業家行為

《哈佛商業評論》經常將幾十年前的老文章拿出來重新刊登,因為,這些老文章中閃爍的智慧並不隨時間湮滅,相反,它們曆久彌香,讀者溫故知新。這裏,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授權本刊刊登的本文即屬此列,它作於十年前的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過後的經濟蕭條中

周其仁

景氣低迷,是目前許多廠家麵對的一個現實。本文試圖提出,企業和企業家在景氣低迷時期的行為,對長期經濟增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這樣的題目從何談起?我想還是先從幾個故事開始。

吉林市黑老大一審被判死刑 百姓抬匾放炮慶祝 數十名群眾抬著“公正嚴明”的牌匾,特地到吉林市檢察院表示感謝…
奧巴馬就職演講(中) 英
[仿效林肯(圖)][三維地圖][新總統新美國]
·溫家寶歐洲過春節 開啟信心之旅 不去法國
·我國企業抄襲德國客車設計被判賠2116萬
·廣東首支城管執法女子特勤隊亮相(組圖)
·英文版《上海灘》走紅 網友直呼崩潰
·視頻 | 實拍女“黃牛黨”痛哭流涕自首
蕭條時代什麽讓我們更幸福
·年終 | 一個農民工的山寨春晚夢(圖)
·深度 | 廣東最破學校重建偷工減料成危房
·軍事 | 航母助中國稱霸亞洲一臂之力
·博客 | 物流對快遞禮物到綿陽說:NO!
·論壇 | 春晚流行十二牛 打工仔的臨終懺悔
·英語 | 無痛英語學習揭秘 五分鍾英語充電

故事裏麵大有學問

第一個故事是冰箱的門。冰箱原來都有個門把——鼓出來的那麽一個物件。但是你現在到商場裏看,大部分冰箱的門都是“暗開”的了,就是沒有門把了,隻是在門的上邊,開一道暗槽。這當然不是什麽太大不了的發明創造。但是,對於住房麵積比較小的許多中國家庭來講,這個小小的改進有其功效。因為許多家庭希望冰箱有裝飾功能,放在那裏比較好看一點。沒有門把的冰箱門,可以滿足這麽一點需要。事後來看,這件事平淡之至。但是對於第一個做出沒有門把的冰箱的工廠來講,就不簡單。生產線要改,模具要改,其他設備要改,工人習慣的生產工藝和流程也要改。那麽,誰在中國第一個生產出沒有門把的冰箱來的呢?據科龍集團主管技術的陳福興副總裁講,是科龍。什麽時間?1988年至1989年。為什麽在那個時間?因為不景氣。冰箱生產“過剩”,要競爭圖存,不拿出點新的東西,商場和顧客如何會買你的賬?你聽,這個故事是不是有點意思了?企業為了對付不景氣,加快了創新活動。你再問下去,果然就是科龍的一條發展線索。冰箱的門可以兩邊開,第一個也是科龍在國內生產出來的。門可以兩邊開,冰箱在房間裏的擺法就多了。冰箱可以就著房間,而不是房間必須就著冰箱。什麽時候搞出來的呢?就是前兩年業內人士普遍抱怨宏觀調控把經濟調下來的時候。去年以來,市場更“冷”了。科龍的產品可就更“花”了。他們率先引進“熱轉印”技術,在冰箱門體上壓膜製成大麵積圖案,高溫成型,永不脫落。冰箱的裝飾性更強了。

這隻是講了一扇冰箱的門。創新的背後是投資、技術改造和管理。科龍的軌跡非常有意思:每逢景氣低迷就大手筆投資。去年、今年,科龍在成都收購成都發動機廠的一個車間,在西南建起一個冰箱生產基地。一家夥投入2.5億元現金,把原來整個車間推倒。潘寧(科龍老總)的理念是,市場低迷,大家難過,我擴大規模,提高競爭門檻,等到下個市場高潮來到時,科龍已經準備好了。你總不能說,等市場熱點來的時候,你才去推倒車間建生產線吧。潘寧講的這一條,不是什麽點子大王的秘訣,但就是很難做到。就是把這個方子告訴天下所有老總,也不是個個都可以照做的。在景氣低迷時大投資,你要多麽雄厚的實力、多麽穩健的財務基礎和多麽好的信用!這樣講起來,後麵的學問就大了。

第二個故事是酒。中國人早就知道“酒是陳的香”。但是,消費者買到的酒,究竟有多“陳”,從來沒有成為我們這樣一個釀酒大國裏酒品的一個賣點。歐洲的酒不但“越陳越香”,而且“越陳越貴”。人家把酒的年頭標在酒牌上了,多一個年頭多一分價錢。現在國內也有標明陳酒年份的酒品了。第一個標明酒年份的是誰?據我所知,是古井貢酒。市場上有“五年古井”和“十年古井”等,年代不同,價錢不同,越陳越貴。什麽時候有此“創新”的呢?1989年,市場低穀,連古井貢酒都不好賣時。從此消費者可以喝到不同年份的陳酒,多了一種口福,廠家多了一個賣點,增加了突破景氣低迷的力量。

最近又有報道,上海兩家很有名的超市,在國內第一個改變了跟供貨商的合約模式。原來流行的是所謂代銷製,就是你廠家的東西放到我這裏來賣,商家隻是代銷,要是賣不掉,對不起了,你負擔吧。但是這樣一來,廠家對商家怎麽可能一心?等到市場熱起來時,商家競爭加劇,廠家就可以拿一把,輪到他做大爺了。如此循環,家家得到平均利潤(或者平均沒利潤),誰可以出得頭?上海的這兩家超市“逆向”而動:偏偏在市道最不好的時候,主動跟上千個商品品質好的廠家簽訂了買斷性合同——就是商家把產品買斷,賣不出我承擔風險。在低潮的時候這樣結成的聯盟,到商業高潮來的時候就非常可靠。這也是景氣低迷時投資的故事。

最後一個故事,“永和豆漿大王”。這是一家台灣食家的連鎖店,把豆漿、油條、小籠包、牛肉麵這樣的小生意,從台灣地區做到了美國。你在洛杉磯中國城“永和”的鋪子裏,可以喝到地道的中國豆漿。幾年前,“永和”進軍內地。北京海澱區三環路邊上開了一家,牆上寫的是“中國第26家”,賣的無非早先上海路邊攤攤上的早點,但你看人家那個紅火。就是在現在,市道不景氣到了頂點,多少大小飯館酒樓門可羅雀,“永和”一個賣豆漿的,絕沒有什麽“高科技”,冬天能把冰激淩賣得如此火爆,到了夏天還怕什麽呢?

景氣低迷另外產生的故事就不像上麵的幾個那麽美妙。許多企業現在不是什麽創新問題,更不是什麽投資,而是活得下去與否的問題。關閉、合並、重組,工人下崗、老總下台、公司換旗,這些都不是好事,需要政府謹慎對待。但是,事情也有另一麵。景氣低迷是完成市場重整和企業重組的良機。市場出清劣質公司,多半在景氣低迷之時。所謂競爭優勝劣汰,多半不在景氣高揚的時候。試想,無論誰的東西都好賣,蘿卜快了不洗泥,你說誰“劣”誰“優”?但是,一個經濟要是沒有優勝劣汰,產品如何更新換代?經濟結構如何優化?經營活動的質量如何提高?所以,市道越低迷,企業越兩極分化。憋到一定時候,該淘汰的淘汰,該重組的重組,該兼並的兼並。要是日日景氣,“六億神州盡堯舜”,海爾到哪裏去吃“休克魚”,科龍又在何處可以精挑“生猛海鮮”呢?


經濟蕭條的正麵功能

上麵的故事都平常,誰也看得見。但是,聯想到經濟增長,我們對市場不景氣的認識恐怕也要“重組”。過去講經濟蕭條和危機,隻有災難的一麵。政策上就是如何調節景氣,防止損害。原來以為經濟波動隻與“資本主義製度”有關,計劃經濟則可以消除景氣循環,至少可以主動調整加以避免。現在反過來,大家認定西方發達國家可以成功調節景氣,值得中國人學上三招兩式。無論怎麽180度地翻轉運動,就是不能麵對景氣波動在古今中外都消除不了的現實(否則奈特的“不確定性”概念,怎麽可以“活”到今天)。至於經濟蕭條對經濟增長的“正麵功能”,更被看做奇談怪論。

但是,經濟蕭條對經濟增長確有“正麵功能”。妨礙我們看到這一點的,除了利益的原因,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推理。比如,“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的分類。依我之見,這個分類之所以沒有道理,在於它假設市場裏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是一樣的。1989 年,沒標陳酒年份的古井賣不動,“五年古井”和“十年古井”買不到,問:古井貢酒是不是買方市場?1995年,單向開門的冰箱過剩,雙向開門的冰箱短缺,問:冰箱是不是賣方市場?1998年,一般飯館過剩,“永和豆漿店”短缺(否則為什麽老是排隊),問:飲食業是什麽市場?三問下來,自知講不清楚何謂買方市場、賣方市場。講不清楚的原因,是分類概念本身有問題。冰箱、酒和吃食,每一個時期,買方市場與賣方市場都同時存在,某一品種質量的產品和服務“過剩” 了,另一種或多種同時“不足”。推廣開來,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無不如此。在最不景氣的時候,也存在著“賣方市場”,否則怎麽會有經濟增長?企業家不斷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這就是企業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所在。在這個意義上,企業家就是不斷通過創新來製造“賣方市場”。這樣的“賣方市場”多了,景氣低迷就走出來了。

進一步要講景氣低迷對經濟增長有所“貢獻”,不免顯得突兀。但景氣低迷導致的重組和創新活動密集,驅動經濟增長沿著結構更新、品質提高和技術、組織創新的路徑前進,恐怕是經濟生活中不爭的事實。這裏有兩種機製。一是商業低潮大大降低了企業組織在市場環境裏“存活”的臨界值,客觀上會把在經濟高潮時難免帶來的濫竽充數的企業和企業家列入“淘汰名單”。二是低潮時期商業世界激烈競爭的冷酷現實,會以 “不創新就是死亡”的壓力逼迫企業家發揮潛力。結果,“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越是景氣低迷、難度非常高的時候,市場越可以識別出優秀企業家。從上麵幾個故事可以看出,很多出奇製勝的動作是景氣低迷時完成的。最重要的學習是這個時候進行的,因為在這個時候逼得你非學不可。現在全球討論東南亞經濟危機,人們熱衷於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但是有一個重要的學習機會似乎被忽略了:那些最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包括中國的),在急速的亞洲危機之中究竟如何應對?如何調整戰略戰術?如何創新圖存的呢?

沒有微觀基礎的宏觀調控

凱恩斯以來,經濟學家在景氣低迷時呼籲政府運用經濟政策刺激總需求、啟動市場,但依我之見,把政府作為啟動市場的訴諸對象,錯得離了譜。我的道理是,政府是不可能直接提供突破“買方市場”的新產品和新服務的。能夠提供這些的,隻有企業和企業家中富於創新精神的那一族。誠然,政府對市場疲軟(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流行語)的社會經濟後果極為關心,並承擔著很重的責任。但是,政府終究是生產不出不帶門把的冰箱的,就像政府也從來沒有向市場提供過一瓶“五年古井”一樣。能夠提供這些的,是企業,特別是“企業家控製的企業”。至於政府用多印刷票子的辦法“啟動”市場,除了為下一輪高通貨膨脹創造了條件,不會有別的效果。講到底,除非有足夠的企業和企業家創新活動,不以未來的高通貨膨脹為代價,政府斷然 “啟動”不了今天的市場。

財政政策又會如何呢?我的看法,離開了企業家的行為,財政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是無法帶動市場景氣的。近十年來,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但相應的經濟問題也日積月累。多少富麗堂皇的機場沒有幾駕飛機起降;多少漂亮的高速公路一年跑不了多少車。按照常識,我們不免要問:這些耗資巨大而又無人“買單”的“宏偉工程”,究竟到哪裏去下賬?流行的回答是,“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超前”。超前當然很好,問題是要誰來為“超前”付費?無人付費,如何超前得成?就是有人付費,還要問一問,這個“費”將來要不要還?如果要還,就要問,還本付息的財務基礎在哪裏,以及誰來事先估計、預測和決定?顯然的道理,政府不合適來作這類決定,因為基礎設施投資的還本付息期很長。政府定期換屆,顧不了那麽長。當期多修,政績顯著。但以後不能還,就會引起財政金融的麻煩。

現在不少經濟學家說,為了拉動景氣,中國需要一個“羅斯福新政”。這就是說,政府用稅收修一批無須將來付費的基礎設施。政府隻是“投入”,而不是投資,因為根本不用還。這樣既刺激經濟景氣,又形成一批“超前的”基礎設施,豈不兩全其美?按照傳統的公共財政理論,政府用稅收修公共基礎設施,理所當然。凱恩斯以來,以財政政策刺激景氣,為很多國家的財經精英們津津樂道。但是,有幾點要當心。一是“無須付費”的東西,“需求”會無限;二是不以未來的收益為標準,項目合理性的標準就沒有了——這兩條使得政府“投入”的經濟效果必定不好;三是所謂“無須付費”,最終還是來自政府從企業和居民那裏課來的稅。不景氣時期,政府增加課稅和開支,但企業居民的開支要減少,一進一出,對景氣的影響會抵消。考慮到從企業居民“溢出”的收入轉化為政府較低績效的“投入”,經濟不景氣還會加劇。

更實際的問題是,我國已建的大量基礎設施有待整合,“超前”而無人付賬的基礎設施已經不少。“為了景氣”,再由政府主導突擊“超前”一批,老賬未結又加新賬,又找不到真正付錢的主,那樣的話,用不了多久就會發現國民經濟承受不了如此“超前”。

因此,把市場景氣低迷看成絕對的“壞事”,並訴諸政府“啟動”市場是錯誤的。景氣低迷是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一個階段。一個經濟突破景氣低迷並不難,難的是不以“預支未來”為代價。至於能不能在景氣低迷的突破中提升經濟生活的品質,真正達到經濟增長,那就要各看各的氣數了。其中的一個關鍵,就是企業和企業家在市場景氣低迷時期的行為。中國已經曆多年的高速經濟成長,數量上的GNP長出了一大塊,但經濟活動質量和品位的提高,與增長速度相比遠不相稱。當前亞洲的金融危機和中國的景氣低迷,自有其形成的道理。如果今天可以快速為危機和景氣低迷“解套 ”,那麽它在昨天就根本不會形成。當景氣低迷來臨時,經濟學家試圖“教導”政府如何調控經濟、啟動市場、擺脫低迷。但是在看了一些傑出的企業和企業家在景氣低迷時的行為之後,我不免要問,除了訴諸政府刺激景氣之外,難道在景氣低迷中真的別無他事可幹了嗎?

經濟衰退引導社會變革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480/1548075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經濟衰退也有好處

盡管衰退的經濟影響可能巨大,但長期而言,它對工作和工作習慣的影響可能是正麵的

琳達·格拉頓

當我們回顧2008年至2009年的衰退時,它將被視為具有重要的經濟影響;它將讓我們“正本清源”,在下一輪過剩前,糾正過去的支出過剩。這是一場經濟“齋戒”。上世紀80年代初和90年代的衰退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衰退就是糟糕透頂的事情發生之時;就是我們立足的根基塌陷之時。

處於衰退時——就像我們現在這樣,人們關注的是資金、金融和經濟。媒體上充斥著各種圖片和數據,“10億”成為一個常見的數字。短期而言,吸引注意力的是資金,但長期而言,衰退將像影響我們的錢包那樣,影響我們的日常工作。盡管衰退的經濟影響可能巨大,但長期而言,它對工作和工作習慣的影響可能是正麵的。

1981年至1982年的衰退預示著“終身工作”想法的終結。工作和職業絕不是一回事。上世紀80年代的衰退過後,人們的箴言變成了“自由職業者”。員工和雇主之間的關係從“子女與家長”變成了“成人與成人”的關係;彈性工作越來越被視為一個可行的選擇,隻有那些受到蠱惑的人才會認為他們有一份終身工作。這越來越被視為一種規範,它讓一些人陷入了絕望,同時給其他人帶來了解放的感覺。

1990年至1991年的衰退加速了這些變化,同時增加了一個更為重要的維度:全球化。通過把工作從發達國家轉移到印度和東歐等新興國家的勞動力市場,成本下降了。接下來的10年,低成本工作加速流向發展中國家,融入了信息技術(IT)和研究等行業人才的全球化。

那麽,目前的衰退將給未來10年的工作造成何種影響呢?當然,我們事後很容易發現這些趨勢,但當你處於經濟低迷之中時,就比較難以做到。但我們有足夠的線索進行推測。

首先,雖然人們目前關注的重點仍是提振金融和經濟,但最終我們將開始質疑目前的領導和決策標準。現在占主導地位的“命令和控製”式領導風格,讓雷曼兄弟的理查德·富爾德(Richard Fuld)等首席執行官可以單方麵做出有關整個公司的決定。這種風格將日益受到詳細審查。如果群眾是真正明智的,我們為何要相信一小部分人的決定和知識?我預測,未來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們會意識到,把決策和領導權分配給更廣泛的不同人群將產生更佳決策。這將對領導人的選擇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其次,過去的衰退往往加速了那些在衰退之前不太受歡迎的行為和程序的發展。例如,在上世紀 90年代的衰退之前,外包被視為一個過於複雜且困難的選擇。隻有在付出衰退所必須的代價後,外包才開始受到推動,最終變成一種標準,並在後來得到擴大和深化,變成如今的樣子。群件技術也是如此,當時人們對它理解不深,人們說,他們更願意麵對麵交流。但現在,去年那些會坐飛機去參加會議的人們已大幅削減了差旅預算。他們不得不使用視頻會議和網絡播放。一旦成本削減計劃放鬆,一些人將回到機場。然而,其他人則會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慣,開始建設虛擬工作社區。

最後,2008年至2009年的衰退將深刻改變人們看待職業的方式。此前的每次衰退都對人們的認知產生了一些影響。上世紀90年代的衰退放慢了人們湧向科技和初創企業的步伐。當前的危機很可能對銀行業產生同樣的影響——銀行業一直是吸引人才的一塊巨大磁石。此次衰退的一個好處是,我們最優秀的年輕人可能不會把事業目標僅僅放在投行。

經濟衰退是舊秩序毀滅的時刻,所有的假設都會受到質疑,新鮮的行為和想法將獲得蓬勃發展的空間。目前看來,這並不太令人興奮,但長期而言,這是一種對改革的巨大刺激。

(本文作者是倫敦商學院教授本文原載FT)

這個冬天,創業去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480/1548075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逆勢創業

逆勢創業為什麽可行?公司的成敗取決於創業者本身的特質。也就是說,成功的關鍵在於“你是誰”,而不是“我在什麽時候做”

喬戈裏

不要跳槽,千萬不要和老板提加薪,如果你是麵臨就業的畢業生大軍中的一員,那麽,不幸的孩子,聽著——即使是月薪一千甚至零工資的機會,你也要抓住……形形色色指導我們如何安然渡過不景氣時代的報紙、雜誌和權威人士,乃至父母,都在反反複複、耳提麵命地提醒告誡一個“真理”——總之,在這個還看不到頭的經濟寒冬裏,保住自己的打工飯碗才是王道,即使你感到沒吃飽,即使你不愛吃。

常人的目光總是這麽短淺。所以,成功者往往是人群中的少數。

經濟衰退不是等待的理由。如果你一直有創業的夢想,有成熟的想法,還有持之以恒的耐力和毅力,那麽就考慮創業吧。

正如商業思想家Paul Graham所說,“在經濟衰退期創業似乎也不是那麽糟。當然我也不是說經濟衰退有助於創業。事實其實很簡單:對於創業而言,經濟狀況並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

公司的成敗取決於創業者本身的特質。也就是說,成功的關鍵在於“你是誰”,而不是“我在什麽時候做”。如果你是“正確”的人,你就可以成功——即使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如果你不是那種人,那麽再好的經濟狀況也幫不了你。一些人認為“現在經濟狀況太糟了,我最好還是別在這個時候創業”,他們的這種錯誤和經濟泡沫時期的那些人一樣。在那時,人們的想法是:隻要創業,就有錢。

在這個不景氣的時候,我的朋友、前外企職員Julia終於決定把一直懷有的創業念頭付諸實際行動了。

Julia是個地道的上海女孩,精明能幹,頗有商業頭腦,再加上善於理財投資,工作以來積累下一筆不小的財富,是朋友堆中的“小富婆”。兩年前因為厭倦幹了十年之久的外貿物流工作,她瀟灑地辭職,到澳洲、西藏、四川旅行去“尋找人生的真諦”。旅行歸來後,她既一心一意又三心二意地尋找著心目中的“有意義、體現個人價值”的工作。這正是中國股市最瘋狂的時段,在退休後就當模範股民的老媽操盤下,Julia在股市的資產一路暴漲,足足翻了一倍多。加上每月固定的一筆房租收入,還有一套幾年前買下盼著領動遷款的老公房(買下一個將來可能要拆遷的老房子,這樣就可以拿到一筆很豐厚的動遷費,上海有很多人這麽做),待業的日子滋潤得冒泡。

當股市裏的本金縮水70%,老公房傳聞市政缺錢拆遷遙遙無期時,悠哉遊哉待業的她終於慌張起來。當決心重新振作、再戰職場時,情況似乎不妙了——輕車熟路的老本行成為本輪經濟危機中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實在不甘心隨便找個工作混日子,Julia終於下定決心去實現一直以來的夢想。她不止一次動過自己開餐館的念頭,每次不是找不到合適的合作夥伴、理想的店麵,就是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還有家人的強烈反對——小姑娘家找份輕鬆穩定的工作就可以了,找個好人嫁掉才是正事。

但Julia決心已下。每個硬幣都有兩個麵,不景氣時,創業也有優勢。雖然不時傳來讓你沮喪的公司倒閉破產消息,可是,這也預示著你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獲取更好更稀缺的資源。譬如,這幾個月忙著考察店麵的Julia就發現:好多鬧市區的現在貼著“ 旺鋪轉讓”的白條和聯係電話,這在兩年前是不太可能的事,你還可以就租金狠狠地砍一筆。而且,和你競爭的對手也在減少。

但別高興得太早,若是別人做不好,你憑什麽能做得好?所以,要非常之慎重,要做出詳細的計劃書,盡可能地考慮周全。在經濟泡沫膨脹的年代,一份華而不實的商業計劃書或許可以幫你忽悠到各種VC、天使投資;而這個時候,你得老老實實的。

你要認真考慮特殊時期的特殊市場定位。經濟危機,人人自危,大家開始學習勤儉過日子,上海的餐飲業都受到相當程度的衝擊。有意思的是,一家平價咖啡烘焙食品的連鎖店從2008年下半年快速地擴張,搶占了鬧市區的黃金地段。無論什麽時候去,這家店的櫃台前永遠擁滿了排隊買咖啡和麵包的人群,不時可以看到外賣人員拎著裝有幾十個紙杯咖啡的送貨包急匆匆趕往周圍的寫字樓。

在熱鬧街頭和午休時候,小白領們喝上8元左右一杯貨真價實的研磨咖啡(相比放奶精的衝泡咖啡),要上10塊錢以內的小點心,享受一把經濟危機下“縮水”了的小資情調。我已經注意到,另一家複製這種模式的咖啡烘焙連鎖店也在迅速地搶占地盤開店,他們的生意看起來也不錯。

這個時候,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和服務,才能打得開顧客們捂得緊緊的腰包。經濟蕭條時創業不意味著你可以忽略經濟因素的影響。消費者和投資者現在都會感到囊中羞澀。不過消費者的這種狀況並不是什麽大問題,你甚至可以從中獲益。你可以為他們做出更便宜的東西。新創公司的東西一般都比較便宜。從這一角度看,新創公司比大公司更適於在經濟衰退時期生存。

經濟不景氣的另一個優點就是競爭壓力減少。技術的發展就像列車前進,如果出站時人們都窩在角落裏,你就可以獨享整個車廂。

對於資金準備更雄厚的創業者來說,你需要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你必須問自己——你想進入的行業在未來是否有很好的成長性?從西方國家的經濟史來看,每次經濟蕭條之後,都伴隨著一次巨大的產業轉型。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的經濟持續處於惡劣的境況中,但是那個時候正是微軟公司和蘋果公司成立之時,之後以個人電腦為標誌的信息技術革命席卷了全球的產業界。

Paul Graham指出,技術進步本身並不太受股票行情影響。所以對於任何想法,迅速行動的回報遠高於觀望不前。微軟做的第一個產品是為Altair係統的 Basic解釋器。那就是1975 年的世界所需要的產品,如果當時比爾·蓋茨多等了幾年才行動,一切就太晚了。

再將目光轉向國內。享受了二三十年美好時光後,製造業為主的中國民營企業這些年日子過得都很艱難,經濟危機導致的歐美市場萎縮,更是雪上加霜。在這個“危”和“機”並存的時候,與其坐著等死,不如有所行動。

廖童的父親是溫州一家頗具規模的鞋業公司老板。從加拿大留學回來後,作為“接班”步驟的一部分,他被父親安排到旗下一家工廠當人事總監。因為海外反傾銷,原材料成本上漲,加上新的勞動法,鞋業公司利潤空間日益稀薄,2008年外貿訂單更是大幅減少。這個時候,他終於獲得父親的默許和資金支持,離開家族生意自己到上海創業。

他注冊了一家投資公司,組建了自己的團隊涉水期貨投資。“經濟形勢是很不好,大宗商品的價格慘跌,但是,現在的風險也很小,有更多時間來學習和追趕”。這個竭力表現成熟的娃娃臉80後男生夢想很大,“等有足夠的經驗和人才儲備後,我們以後向做專業期貨經紀公司轉型,再以後……投行。”雖然美國人玩一套複雜的金融衍生品把自己和全世界都坑苦了,然而,無需置疑,金融行業未來在中國是最有前途的新興產業之一。

成立於2007年底的“接力中國”聚集了200多個像廖童這樣的民營企業“富二代”,其中有三分之一自己獨立創業的,大多進入他們那代草根出身的父輩們搞不懂的金融、新媒體、生物技術等新領域,同時,也背負著延續家業興旺的使命。

然而,無論你是否擁有一個“富爸爸”,嚴格的成本控製都是抵抗經濟衰退的首要生存法則,對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而言,尤是如此。創始人們取得成功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做一隻打不死的商業“小強”,“導致小企業立即倒閉的原因就是總是缺錢。你的公司越是廉價地運營,它就越不容易倒閉。幸運的是經營小公司非常省錢,而且經濟衰退有可能讓它變得更加省錢。”

Julia從一個創業指導會回來,她剛剛學到了新的一課——一旦創業不順,虧損多久和多少資金額就該放棄?聽上去有些“觸黴頭”。但是,何時止損,是每個創業新手最不願考慮、也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重新審視家庭價值

荷包癟了?

那就回家吧!

達摩

家?多長時間沒回了,有的一兩年,有的五六年,甚至有的超過十年。這是無數珠三角農民工的生活寫照。一場突如其來的經濟寒冬,讓他們卷起鋪蓋,奔向暌違已久的家鄉和父母。這一場取暖之旅,拉近了本已疏遠的親情,讓人重新審視家庭的價值。

這樣的故事不僅發生在農村。

31歲的傅小箏第一次在一個月裏如此密集地看見丈夫。在她的月曆牌上,紅星的數目第一次壓倒了紅叉。她萬萬沒想到,一場席卷全球影響到芸芸眾生的經濟蕭條,幾乎挽救了她與丈夫瀕臨破碎的婚姻,這莫不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以前我一個星期7天,隻有兩天晚上能看見他。其餘5天,他基本上都是喝到後半夜才回家。”那是經濟景氣的時候,她老公“蓋茨”加盟了一家餐飲連鎖店,飯店規模很大,樓上樓下好幾層,一千多平方,加盟費就掏了400萬。丈夫常常因為應酬,夜夜笙歌。

“我以前給他畫過考勤表,按時回家就在日曆上打一個紅星,過了12點還不回家的,就打一個紅叉,你真應該看看去年他生意最紅火、工作最忙的那幾個月的日曆牌,上麵幾乎全是紅叉叉!”她翻到其中一張,全部紅叉叉的上麵,又打了一個最大的紅叉,把整個日曆都叉住了。“這是一次吵架後我畫的,當時真覺得是用大紅叉給這個婚姻判了死刑了。”

“蓋茨”毫不掩飾地對傅小箏翻了個白眼。“幼稚死了!當我是幼兒園小朋友啊,為了你畫一朵小紅花就要乖乖表現?”

傅小箏喜歡這種鬥嘴,鬥嘴是在乎的表示,一個肯跟你鬥嘴的老公,總比一個下落不明的老公好得多,所以她更起勁了,一天不落地惦記著小紅星。這幾個月,紅星閃爍,老公的公司業務下滑,應酬少了,回家吃飯多了,本來隻負責打掃衛生的保姆又多了一項任務:燒晚飯。

經濟不景,餐館虧損,在一家國有企業工作的傅小箏成為了家裏每個月支付銀行抵押貸款利息的中流砥柱。“蓋茨”閑下來以後,示好般的接送傅小箏上下班。

經濟危機能讓家庭成員抱成團,這點傅小箏以前可沒想到。社會越進化,似乎婚姻的功能性就越消退,戲文裏怎麽唱的: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這種分工合作現在已經漸漸消失了。七八十年代的小說裏,女人賭氣一回娘家,男人就麵臨著沒人做飯、沒人洗衣、沒人補襪子的尷尬境地,男人一出走,女人就陷入燈泡無人修、煤氣包無人換、買米無人扛的悲情角色,現在不會了。“我以前常常發現,我老公確實不用回家,外麵宴席比家常菜帶勁,酒吧比起居室自由,搓麻比看電視過癮,就連按摩妹都比老婆溫柔漂亮,他在外頭多滋潤啊!現在可好,舍不得頓頓應酬下館子買醉了,隻好乖乖回家吃飯。”

“蓋茨”矢口否認自己現在戀家是因為沒錢,“誰願意天天應酬?有錢有生意做的時候,誰都粘著你,跟你稱兄道弟,沒錢沒生意做了,就看出來了,都是假的,隻有家裏人是真的。”雖然他重新認識家庭的價值,是被迫和非自願的,但畢竟算是認識了。

令人擔憂的是,如果某一天,經濟回暖,這個男人,或者這些男人們,會不會又頭也不回地衝到外麵那個熱氣騰騰的世界裏去了?

中國曆經30年的高經濟成長後,也罹患了西方先進國家的文明病——對家庭疏離、追求個人主義。

有學者指出,過去,家庭的組合不談感情,夫妻對家庭隻談責任和義務。但近十多年,浪漫的愛興起,對婚姻的衝擊很大,“因為愛情比婚姻更不易維持。”離婚率越來越高,家變得越來越脆弱。個人主義的需求讓現代人不知如何與別人共組一個家。現代人想活出自己,又想脫離社會桎梏,卻缺乏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家庭對個人越來越不重要。”

這一代的年輕人被稱為親情荒漠的一代,他們的求學和工作遭遇了中國市場化、工業化乃至信息化進程,這個進程解構了傳統的祖孫數代同堂、朝夕相處的大家庭,導致中國家庭形態和家庭關係的驟變——家庭成員四散謀生、離婚率猛增、婚外情泛濫,還有親情遭遇金錢離間……對許多七八十年代人出生的年輕人來說,許多人記不得父母的生日,父母的噓寒問暖遠水解不了近渴,而他們的諄諄教誨也成了觀念落後的嘮叨,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年輕人認為,荒漠親情已經成為經濟和精神獨立的代名詞,成為時尚,成為一種進步,成為後工業、後現代社會的表征之一。

經濟蕭條的時代,我們需要取暖。家,首當其衝地,是我們想到的選擇。這個冬天讓我們反思,在這個社會激烈變遷的家庭碎片化時代,科技迅猛發展知識後喻化時代,父母的關愛、夫妻的嘮叨也許沒有技術上的意義,卻有著某種類似宗教的關懷,它也許無法助你完成某項具體的任務,卻是你在冷漠世事中的一股暖流,是一個精神上的航標,畢竟,血緣關係、夫妻之情是人類最自然的一種關係,也是最無私的關係。


重歸簡樸生活

低成本生活 簡約而不簡單

黃廣明

在法國,“零歐元生存”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廉價商店門口泊下越來越多的高檔車;在美國,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簡樸生活”信徒;在中國大陸,市民進入高校食堂進餐慳錢一時成風;在台灣,官方力推“節能減碳”,主婦們降低生活成本,少吃肉,多騎車,網上購物,二手貨當道……

勒緊褲帶過緊日子,突然環球同此凉熱。

簡樸生活風行全球,起因是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然而世易時移,情隨境遷,這個原本與“底層生活”緊密聯係的“低成本生活”,突然成了一種無論窮富都趨之若鶩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模式。

正如同城市中一次偶然的停電突然讓家庭成員們遠離電視,促膝長談,喚回那田園牧歌時代的家庭溫情一樣,這次因經濟危機引發的“低成本生活”時尚,讓世人感受到了簡樸生活的好處,並反省曾被“消費主義”挾持的饕餮歲月。

個人主義消費的時代宣告終結。30年來,美國推崇赤裸裸的資本主義和致富的觀念。如今時過境遷。從好萊塢電影、名流文化到電視節目,勤儉節約逐漸成為時尚。消費者在減少開支。奢侈品牌受到冷落。甚至連體育界都在控製鋪張浪費行為。

一位在美國一家超大型石油公司工作的職員最終選擇了辭職,回到了他的老家俄克拉荷馬州,找一塊土地安家,這不是法律上的“安家”,而是種植小麥,放養牲畜,創造新的生活,而不僅僅是謀生。

他反思道,“使我們的經濟體得以運轉下去的是什麽?西方世界的每個人都想像帝王般地生活;遊山玩水、錦衣玉食、赫赫權勢。要像帝王一樣生活,你就要有一大群仆人滿足你的每一個願望。在過去,隻有少數人是帝王,其他人都是他們的奴仆,而如今呢,大家都是帝王(至少想當帝王),而機器就是我們的奴仆。在短期內這是能行的,但是在下列情況下肯定行不通:如果能源耗光,或者環境變得如此惡劣,連活著都是極大的痛苦。工業時代讓我們挺開心的,但是我妻子和我要迷途知返,奔向未來了……

由於全國上下都在厲行節約,餐飲和圖書行業受到影響,整容手術的需求量也在急劇減少。衰退正在改變普通百姓的生活。在新總統即將就職之際,美國人試圖打造新的特性。與布什在8年前上任時相比,他們所處的世界已經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

公共關係專家邁克·萊文認為,社會風氣的變化甚至影響到了好萊塢巨富名流的精神生活。錦衣玉食、觥籌交錯、寶馬香車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他說:“我把 新的一年的突出風氣歸納為‘奢華可恥’。在嚴重衰退時期,炫耀奢侈的生活方 式是庸俗而低級的。”

在消費主義當道的時代,整個世界都好像坐在一列飛速下坡、不斷加速的火車上,雖然許多人為自己所走的方向感到驚愕,但他們又似乎找不到安全跳車的方法。

德國《明星》周刊曾做過一個專題:“簡單地讓世界變得更好”,宣揚“50個小觀念起到大作用 ”,並在它的網站上進行了好習慣的征求和投票活動。結果以下細節“中標”:使用菜籃子或是布口袋,拒絕塑料袋;將室內溫度調低1度;使用節能燈;使用環保電;下次短途旅行時放棄坐飛機(僅從漢堡到柏林往返一次,每位乘客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高於一台冰箱一整年的排放量);等洗碗機滿了後再使用(一周少用一次洗碗機,一年則可節省1000升水)……

在《明星》周刊編輯的50個讓世界更美好的細節中,還有這麽一條,“和你的愛人一起沐浴,既可增進情趣,又可節省水資源。”的確,這個時候,簡樸生活——低成本生活已經成了一種樂趣,它肯定會成為一種生活習慣。類似地,我們是否記得小時候有許多娛樂都是不花錢的(進而,是不耗電,不汙染空氣,不毀壞森林的),比如講故事,比如猜謎語、捉迷藏、過家家,而今天的孩子,難道就一定要花錢去坐過山車、買玩具、打電子遊戲才高興嗎?

一個人從大城市搬到鄉間,他買的房子恰好就在一個信奉簡樸生活的社區中。搬到新家那天他的一位鄰居幫他卸東西,他的家電太多了,電視冰箱洗衣機洗碗機空調按摩器……搬完之後,鄰居對城裏人說,“如果有哪樣東西出故障了,隻管跟我說,我會過來的。”

城裏人聽後有些驚喜,“好極了,你會修理電器嗎?”

“不會。”他的鄰居說道,“我不懂怎麽修理電器。但我會很高興地教你怎麽不用電器生活。”

蕭條時期的浪漫寶典

浪漫可以很便宜,隻要你那便宜的浪漫裏麵,一樣閃爍著在愛人麵前一切皆糞土的精神光芒

木木

1943年,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寫道:香港的傾覆,成全了白流蘇的愛情。2009年,每一位可以和愛人一起共度情人節的男青年和女青年,你們也值得載入史冊,你們的愛情沒有傾覆一個大城市,但是如果站在張奶奶那個浪漫的角度去看,你們的愛情,是用四大投行的傾覆,和美帝國主義的陷落,來成全的。

150年前,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沒有比2009年更合適把這話拿出來再說一次的了。這個時代最壞的部分在於蕭條、失業、存款貶值、獎金縮水、巴以衝突、全球備戰,而就像《傾城之戀》中那對奸詐狡猾的男女一定要在傾塌的城市麵前才見到對方的真心一樣,這個時代最好的部分在於如果你們在蕭條、失業、存款貶值、獎金縮水、巴以衝突、全球備戰的時刻仍然堅持相愛,那麽祝賀你,沒準這一次你找到了真愛。

人生的有趣之處在於哪怕全世界的銀行都倒閉了,總有人在堅強不屈地馬照跑舞照跳。也許沒有多少人意識到,美國出版業起飛,正是在上世紀30年代那令美國人民至今心有餘悸的大蕭條時期,正是在大蕭條的背景下,美國最著名的言情小說出版社 Harlequin寫下了它最輝煌的篇章,創造了在百業蕭條時期把言情小說賣給了成千上萬婦女同誌的奇跡。所以這個勵誌故事告訴每一位正在等待愛或者企圖爭取愛的男青年:不要憂傷,不要徘徊,越是蕭條時代,越是會湧現出更多需要愛需要浪漫需要忘掉殘酷的世界和縮水的存款數目的女青年,而且,在蕭條的時代,她們將前所未有地容易滿足和被打動。

那麽,浪漫到底要花多少錢才是真的浪漫?長久以來,女青年容易被貴重的禮物打動,是因為在女青年心目中,禮物的意義是“我在意你,我願意為你付出”,她們將男人為禮物付出了多少與自己在他心目中價值多重要等同。所以一切以為女人愛鑽石是因為愛錢的男人,你錯了,咱們愛的是你為咱們而視血汗錢為糞土的精神。

所以,浪漫可以很便宜,隻要你那便宜的浪漫裏麵,一樣閃爍著在愛人麵前一切皆糞土的精神光芒。

浪漫可以便宜,但是浪漫不可以唾手可得。不要相信那些愛情專家關於清風明月藍天白雲隨手撿到一片樹葉都可以傳遞浪漫情懷的蠢話。經濟狀況變壞了的女青年不一定是變蠢了的女青年,她們依然目光如炬,依然嚴格要求對方,細心嗬護自己。浪漫是一種傳遞 “你是如此寶貴我是多麽願意為你付出”這個求偶過程中最重要信息的媒介,用錢砸死對方當然是最直接的傳遞方式,但是如果不幸你的錢還要留著為現在的壞情況或者誰知道哪一天會變得更壞的情況做準備不能亂花,那麽花錢少的浪漫,需要你有更多的想象力,當然如果不幸你在想象力這個項目上也有欠缺,那麽你還可以靠折磨自己,來向對方傳遞“你是如此寶貴我願意為你折磨自己”這個重要信息。

便宜的浪漫,要打動對方,你要顯現出這是你花了心思、放了愛意進去,而且它不管腦力體力精力總之一定要體現出你付出過。比如說你可以寫首詩歌送愛人,那麽這詩歌一定不可以是靈感大發一炷香的功夫就寫出來了,你一定要絞盡腦汁廢寢忘食,最後寫出來字字都是血行行都是淚那樣的。你也可以送她一片樹葉,但那樹葉一定要是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個特別的時刻落下來的,然後你可以在葉子上刻下:親愛的叉叉,這片葉子是在你出生後的第10897天後掉下來的,我等了10897天,它終於落到了我的頭上。

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浪漫的精髓在於付出,浪漫的真諦在於絕對不可以實話實說。

那麽在你不再願意輕易打開錢包的時候,怎樣還能繼續做一個浪漫的愛人呢?

就“怎樣節儉地浪漫”這個課題,全球最大的靠戀愛谘詢賺錢的約會公司TROTD最近表示,經濟蕭條時期絕非浪漫的末日,反而是一個最好的機會,讓你可以用心而不是用錢包去表達你的愛。該公司CEO並親自免費提供以下建議:在你知道她可能過得不怎麽順利的時刻,給你的所愛發去愛的短信息;沒有錢去做SPA的時候,用兩個人互相撓癢癢來代替,給她梳頭發,替她捏背;用香皂在浴室鏡子上寫下愛的小紙條兒;在客廳野餐;在2月13或者15度過情人節,這樣你們就擁有自己的情人節而無需與成千上萬完全不相幹的人分享這個重要日子。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沒收錢的緣故,CEO開出的單子太簡潔了,完全不能滿足廣大群眾多元化的口味。經過綜合整理,我決定列出“蕭條時期最浪漫的15件事”,並在括號內提請群眾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素質酌情采納:

1.不能去旅遊的時候,兩人在家聯機打魔獸;

2.不能出去吃飯的時候,在家和愛人一起做飯(我謹慎地請求你們最好做三明治或者煲皮蛋粥什麽的,我本人不幸目睹過好幾起因為菜譜太複雜而導致雙方心煩意亂最後在廚房裏打起來的案例);

3.大量使用蠟燭,無論是洗澡的時候,吃飯的時候,還是互相撓癢癢的時候(請做好防火措施);

4.找本對方愛讀的書,讀給她聽(打算采納這條的群眾請事先確定你嗓音很不難聽);

5.拍照,把你們在一起的樣子留下來;

6.手牽手出去散步(住在城裏的群眾采取這一條時請注意人身和財產安全);

7.在你們散步經過的地方預先畫顆心,上書“叉叉愛叉叉”(創作時請遠離城管);

8.在不花錢的月光下依偎在他懷裏慢舞;

9.在空氣汙染不嚴重的日子裏,去天台上看星星;

10.寫下你們的愛情故事,怎樣遇到、怎麽相愛、當時有著怎樣的月亮、曾經代表誰的心、現在又怎樣;

11.一起去種棵樹,看它和你們一起生長;

12.坐下來一起看相冊,看你們從小時候一直到你們相遇時候的樣子;

13.一起坐在公園的長凳上,看人,猜想路過的他們各自有著怎樣的故事;

14.每天親吻10秒鍾;

15.一起去做義工,一起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歸根結底,浪漫的目的在於傳遞愛,浪漫的意義在於你們願意為彼此浪費時間,浪漫的手段是:不在一起的時候,做點什麽讓他(她)知道你愛他(她);在一起的時候,一起花時間去做點什麽;而且浪漫是一種心理需求,在心理學上,出其不意和偶然性會讓平凡的事情變得可貴,所以要想有浪漫的人生,有時候你要做一些你通常不做的事情。

蕭條最終會過去,然而無論蕭條或繁榮,愛情和金錢似乎永遠無法各走各的路。早在2005年《Money》雜誌曾經登出過蘇黎世大學兩位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他們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我們能夠非常快地適應我們經濟狀況的好轉,我們為自己能夠獲得的物質興奮的時間是很短的,然而一段穩定的感情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感卻可以持續相對更為長久的時間。他們發現:那些將金錢視為至為重要的人,往往比那些認為愛更重要的人,更加傾向於不滿意自己的生活。

所以無論在任何時候探討浪漫,將浪漫視為一種技術手段都是狹隘的理解,浪漫的前提應該是愛,而愛對人生的意義,對於幸福的意義,也許比生長於這個物質時代的我們所以為的,更加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