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回望三十年: 從紡織廠工人到知名大導演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三十年前中國開始的改革開放改變了張藝謀的命運,使他從一名紡織廠工人,變成了一名國際知名的大導演;而他,又改變了中國電影在世界的形象和地位。前不久的一個冬日,國際在線的記者在北京電影學院見到了張藝謀,並和他作了一個專訪。

  三十年來感慨多

  張藝謀這次來到北京電影學院,是接受美國波士頓大學授予他人文藝術榮譽博士學位的稱號。北京電影學院是張藝謀的母校,三十年前,正是北京電影學院的破格錄取,讓他的命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而為了與他的這個三十年相契合,波士頓大學特意把本應明年舉行的授予儀式提前安排在了今年。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b63q8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重遊母校,張藝謀對這三十年發出了很多感慨:“坦率地說,上電影學院是我人生重要的一步。我父母那時都很奇怪:咱家從來沒有人搞電影,怎麽出來一個導演呀?我經常感恩這個時代,是時代給了我機會,是社會給了我機會。”

  蹉跎歲月磨練多

  出生在1951年的張藝謀可以說經曆坎坷。初中畢業後,他插過隊、種過田,後來他進入陜西鹹陽棉紡六廠,幹過電工、搬運工等。他自己回憶,在枯燥、繁重的勞動中,他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能進到工廠的宣傳科,做一名幹事。這個心願在他考入大學的前一年才終於實現。不負眾望,他很快顯露出在照相方麵的才能。這些平凡而坎坷的人生經曆後來都融入到他的電影作品中,使他的電影具有一種厚重、神秘的特質。

  差點兒拿不到文憑

  據張藝謀回憶,他考電影學院攝影係時已經27歲,按當時對大學生的年齡要求,已經超齡了。但學院考慮他插過隊、當過工人,經曆豐富,所以破格錄取了他。

  張藝謀幽默地回憶道,當年他接到錄取通知書時,全體工友還以為他是去學習放電影呢。

  讀了兩年之後,學校老師找他談話,意思是他歲數太大,可以提前離開學校。性格內向的張藝謀趕緊聯係在陜西的哥們,問能否幫他聯係一個搞攝影的活。答曰:可以,但是最好有文憑。張藝謀轉而問老師,得到的回答是,不行。

  按照家傳的西北人的倔強性格,他恨不得當時就走。可是為了文憑,他隻好又在學校狠學了兩年。據他的同班同學回憶,張藝謀是班級年齡最大,也是最勤奮的。

  張藝謀說,文憑對他那代人非常重要,今天也是如此,沒有文憑很難進到演藝圈子。雖然有人舉出雖然沒有文憑但現在很火的青年演員王寶強的例子,但張藝謀仍然搖頭說:“我今天來這裏經過北影的門口,你看門口有多少王寶強在等活。”

  性格與作品的強烈反差

  出生在陜西省西安市的張藝謀有著西北人的某些特點:沉默寡言、內熱外冷,張藝謀自己說這來自於家傳,他父親就是如此。與他的大部分影片的風格相反,他是一個非常低調的人,不善言辭。

  張藝謀自己說:他一直是這樣收縮地做人,小的時候由於家庭出身不好,他一直很自卑、內向,直到今天,在生活中,他從來不做太過分的事,盡量不去張揚自己。而與張藝謀合作過的人都評價他是一個很隨和的人。

  從成名之初,張藝謀就一直有緋聞相伴,上世紀八十年代與前妻的離婚、九十年代與某女演員的分手,都曾是熱議的話題。但很有意思的是,幾乎從沒有記者提問關於他私生活的問題,諸如與誰同居,與誰分手,可能是麵對滿臉誠懇的張藝謀,話到嘴邊又回去了。

  與張藝謀性格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他的作品,比如《紅高粱》裏我“爺爺”我“奶奶”的肆意豪放,《大紅燈籠高高掛》裏炫目的色彩,一直到奧運會開幕式上淋漓盡致的發揮。他自己解釋,他是把心中的熱情全部宣泄在了電影作品中。“我喜歡在電影的表現形式上走極端,極盡誇張之能事,盡量把這個形式渲染得很極端。 ”

  為電影而生

  張藝謀好像天生就是為電影而生,許多電影人一生夢寐以求的成就對他好像隨手拈來。入行的時候,他是一個攝影師,他的兩部作品《一個和八個》和《黃土地》畫麵造型講究而有新意,很快在中國的電影圈內掀起不小的波瀾,尤其是後者,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1987年張藝謀導演了《紅高粱》,講述的是“我爺爺”和“我奶奶”在高粱地裏的故事,影片表現的大膽、肆意的感情,以及濃烈的色彩震撼了電影觀眾。第二年,影片不僅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百花雙項最佳故事片獎,更在入圍柏林電影節後被普遍看好。柏林電影節主席看到片子後,激動地說:“這正是柏林電影節要的片子!”於是,來自遙遠中國的《紅高粱》在那一年轟動了柏林,並一舉拿下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在國際四大電影節中獲獎。對於這一切,張藝謀回憶道:“我其實是大器晚成的例子,我37歲才導演了第一部電影,38歲得了金熊獎,日子才算好過了。”

  作品等身

  從此以後,張藝謀進入了他創作的巔峰時期,在大約二十年的時間裏,他每年都有作品與觀眾見麵,他始終在努力地改變自己,他的電影每一次都給觀眾一個驚喜。1990年他導演的影片《菊豆》,講述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個染坊家庭裏錯綜複雜的感情糾葛,影片獲美國第六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國際大獎提名。1991年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塑造了幾位舊時代婦女形象,獲得義大利第四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國際影評人協會大獎等。

  這些影片大多講述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感情被禁錮的女性的故事,她們每一個人的性格很鮮活,影片的光影、構圖、色彩均十分講究,文化氣息十足。就在影評人和觀眾以為張藝謀的風格不過就是這樣時,他導演了影片《秋菊打官司》,一改以往的風格,采取了紀實、偷拍、大量采用非職業演員的半紀錄片手法,真實反映了當代中國農村的麵貌。影片獲義大利第四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該片的女主角鞏俐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像這樣在國際A級電影節上兩項大獎同時頒給一部影片的情況非常罕見。

  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從未學過表演的張藝謀主演影片《老井》,摘取了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第11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無怪乎有人稱他是“中國電影界的奇才”。

  張藝謀說:“我怎麽樣看電影?我覺得,電影就是一個夢。我們把自己的夢傳達給別人,讓別人跟我們一起造夢。夢的解釋很廣泛,我們是在夢裏寄托你的一種感覺。我不能總結我的影片拍攝,我隻覺得我自己在影片的拍攝中比較傾向平民化,我在拍攝電影的時候,一直保持著一個普通人的平和心態。”

  最勤奮的導演

  張藝謀做事非常認真,他的勤奮在圈內是出名的,每次見到他時,他的寸頭好像一直沒有改變,隻是感覺臉上的道道,或稱皺紋更深了,這可能是經常熬夜的結果吧。拍電影時,他通常隻睡四、五個,甚至兩、三個小時,他習慣把白天拍的鏡頭,晚上連夜剪出來。然後看看報,上會網,再看一兩個碟,這樣有時就到了天亮。最讓他頭疼的是奧運會籌備時經常是早晨開會,這期間大會小會無數個,他笑稱把一生的會都開完了。 

  因為勤奮,他成為一個高產的電影藝術家;因為勤奮,他成功地做到了與時俱進。在張藝謀從影的二十幾年時間裏,中國電影發生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化的轉型,他也順應了時代的變化。他2004年拍攝的武打片《英雄》在國內外創下了票房奇跡,曾經連續兩周名列北美票房排行榜的前茅,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從未有過的,許多國外的影評人對此津津樂道。此後他拍攝的《十麵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都取得了很好的票房。

  最大的心願:過好每一天

  對於現在的張藝謀,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他是目前在國內外得獎最多的中國導演,他得的獎項恐怕連他自己也數不過來,他同時是國內外票房收入較高的導演之一。尤其是奧運會之後,麵對一片掌聲,他自己猜測別人會以為他美成什麽樣了。但他說,自己從來沒有得意過,還是感恩,“沒有國家的強大怎麽會舉辦奧運會?”

  他現在最大的心願是過好每一天,做自己喜歡的電影。

  就象張藝謀自己說的,他是這個時代的幸運兒。但是因為經曆過一些苦難,他“會更珍惜每一次機會,我這樣做不是一年兩年,而是會一直堅持下去。”

  對張藝謀的下一部電影,人們充滿了期待。正在忙於劇本創作的張藝謀不想透露,他想留給觀眾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