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12日,郭全寶去世,相聲界又失國寶。
2007年5月9日,趙世忠去世,“第一捧哏”駕鶴西去。
細數這一個個令後人景仰的前輩,他們無一不是低調而又與世無爭的人,見過大世麵又獲得過無數榮耀的人大抵如此。在那個時代,我們看到的是老一輩相聲大師身著長衫、手拿折扇、捧逗抖包的書卷氣,而這些,在新一代的相聲演員身上大多早已蕩然無存。然而把相聲當作職業、當作事業甚至是當成生命的人對於今天相聲界所麵臨的現狀不僅憂心,甚至無比焦慮。馬季先生曾斥責某些弟子不務正業、不夠敬業,沒有參透相聲之精髓,又因為缺少生活而無法提煉真知灼見,使得作品大都流於平庸。
的確,笑是廉價的,因為每個人每天都離不開這個簡單的麵部動作;但笑又是無價的,因為每一個笑聲都是發自內心的,相聲隻有真實可感才能打動觀眾的心扉。說相聲前輩與人世間的告別,不如說是他們與藝術人生的告別,說他們與相聲藝術的告別,不如說是他們與觀眾的告別。
今後,大師們還將一個個的消逝,但新的奇跡卻尚未出現,僅有一個郭德綱是不夠的,難道我們真的要在多年以後告訴我們的後代,相聲是屬於上個世紀的藝術?在後馬三立時代、後馬季時代,我們除了為藝術家痛惜扼腕,更應直麵相聲的悲情現實,相聲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