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是一個世人向往的國際大都會。 830多萬紐約居民來自世界各個地方﹐族裔的融合形成了紐約多元文化的特征。
華裔人口在紐約就有37萬多人﹐其中75%是在美國以外地區出生的移民。
紐約早期的華人移民以廣東人為主﹐多聚居在曼哈頓的中國城。 上個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移民來到紐約。
90年代末﹐大量大陸新移民來到華人社區。 根據紐約亞美聯合信息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從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間﹐
在紐約的華人就增加了60%之多。
一個曼哈頓中國城顯然容納不下迅速膨脹的人口﹐近些年﹐ 在紐約皇後區的法拉盛和布魯克林區的第八大道又先後形成了兩個華人社區。
在紐約的三個華人社區中﹐法拉盛社區發展最快﹐ 它已經是大陸許多新移民到紐約落腳的首選。
居住在法拉盛的華人有一部分是專業人士﹐更多的是經營小生意或打工的新移民。
盡管法拉盛社區8萬多居民中隻有25%是華裔居民﹐他們卻改變了整個社區的風貌。
說法拉盛社區發展最快也是相對於紐約的其他華人社區而言。
一位經常來往於中國和美國的王先生評價﹐法拉盛看上去也就是中國的一個縣級市的水平﹐ 遠比不上中國的大城市。
滿眼的中文招牌﹐滿街的中餐館﹑中國商店和超市﹐讓人覺得這裏好象不是美國﹐不是紐約。
張太太和老伴來紐約探望女兒﹐初到法拉盛也納悶這個地方怎麽這麽“中國”。
住久了才發現它的好處﹐每天兩位老人能夠讀到中文報紙﹐看到中文電視﹐
到圖書館借閱中文書籍﹐走到街上不會英文也能買到東西﹐生活輕鬆自在。
華人喜歡聚居此地﹐最大的原因就是在這裏沒有語言的障礙﹐有一種安全感。
據統計﹐華人社區中的移民有60%以上英文不流利﹐或者根本不懂英文。 在法拉盛﹐雖然人們都講不同的方言﹐托中國多年來推廣普通話之福﹐
大家都可以用普通話溝通。 不用說一句英文﹐人們可以找到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銀行﹑診所﹑華人律師﹑會計師﹑醫療保險的代理﹑超級市場﹑餐館﹑卡拉OK﹑美
容美發﹑補習學校﹑旅行社﹑中西藥店﹑手機店﹑出租車﹐都近在咫尺。
生存是每個移民都要麵臨的問題﹐華人社區自成一體的特點給新移民創造了許多工作機會。
與主流文化的差異也是華人喜歡聚居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然人們也慶祝美國的節日﹐但他們對中國自己的節慶更認真。
華人社區每年最盛大的活動就是慶祝被美國人稱為中國新年的春節﹐ 法拉盛的華人社團舉行遊行舞獅﹐還在指定地點燃放鞭炮。
近兩年﹐隨著大陸移民的增多﹐每逢十月一日中國國慶節時﹐
在法拉盛社區中心都舉行中國國旗的升旗儀式﹐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的代表也來參加。
與現在中國大陸的許多店家喜歡把店名取得特別有洋味不同﹐ 紐約華人社區裏的中餐館﹑商店和超市的店名都很“中國”。
像“同仁堂”﹑“樓外樓”﹑“隆盛行”﹑“錢櫃歌廳”﹑“北京酒莊”等﹐
“金”﹑“發”﹑“盛”﹑“喜”等華人傳統上認為吉利的字都極為常見﹐ 招牌也喜歡用紅色﹑黃色等醒目的顏色來裝扮。
十幾年前﹐ 法拉盛中心地區還是美國餐﹑意大利餐﹑韓國餐和中餐共同分享的天下﹐ 如今95%都是中餐館。
在一條短短的﹑一百多步就走到頭的小街上﹐排列著15家中餐館。 不出方圓一英裏的街區內﹐
人們就可以吃到廣東菜﹑江浙菜﹑四川菜﹑湖南菜﹑台灣菜﹑福州菜﹑東北菜﹑素菜﹐ 還有適合回民口味的牛羊肉菜。
大型自助餐廳的菜肴花樣更是多得往往令食客擔心吃過量。
為了滿足人們的飲食需求﹐一些新移民開起了小吃攤﹐提供物美價廉的小吃。
最受歡迎的是一家來自天津的張先生的攤位﹐提供非常地道的天津小吃﹐ 如芝麻燒餅﹑豆腐腦﹑油條﹑韭菜合子﹑大菜包子等﹐小吃攤生意紅火﹐
顧客經常要排隊等候。 糕餅店更是幾個街口就有一家﹐賣各種港式奶茶﹑蛋糕﹑麵包和點心。
還有幾家中式快餐店﹐賣四元五角一份的自選四菜一湯加白飯。 從得克薩斯州來紐約旅遊的楊先生﹐帶著一家人到法拉盛﹐
看到滿街具有中國特色的商店﹑超市和餐館﹐感到十分親切。 飽餐一頓之後﹐他說﹐“那種滿足感難以用詞匯來形容”。
華人的理財觀念比一般美國人要保守﹐消費觀也不同。 許多華人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每周工作六天﹐甚至七天﹐掙了錢很少去享受﹐
最多的娛樂就是打打麻將﹐聚聚餐﹐看看影碟﹐或偶爾到賭場試試運氣。 記者的一位美國友人說﹐“華人是掙兩塊﹐花一塊﹔我們是掙一塊﹐
花兩塊。”與其他族裔的紐約居民相比﹐華人有更強的意願儲蓄和購屋置產。
雖然法拉盛地區的平均家庭收入隻有39684美元﹐ 遠低於整個紐約家庭收入的平均水平﹐但擁有房產的家庭卻不低於平均水平。
一般美國人喜歡使用信用卡或簽賬卡購物和付賬﹐華人卻偏愛用現金。 家中不但經常放著幾百元﹑幾千元的現金﹐出門口袋裏常揣著幾十美元。
不幸的是﹐這給一些小偷﹑盜賊提供了機會﹐入屋偷竊﹑或在街上公開行搶的事時有發生。
華人常把現金帶在身上也有不得已之處﹐ 記者本身就有過因餐館不收信用卡而狼狽不堪的經曆。
一次記者請朋友吃飯﹐消費70多元﹐掏出信用卡﹐老板說不收﹐ 記者隻得扔下朋友奔到兩個街口外的銀行取出現金才付了錢。
與美國人習慣關起門來做生意﹐保持商店門口衛生的習慣不同﹐ 華人喜歡敞開門來做生意﹐店主把貨架擺到商店門外﹐供人們自行挑選。
開架售貨雖然方便了顧客選購﹐卻因為占據了行人便道﹐ 使上下班高峰時期的法拉盛擁擠不堪﹐也搞得人行道又髒又亂。
為維持街道秩序﹐執法機構多次整頓商店貨架違規亂放的問題﹐並開出罰單﹐ 但還是屢禁不絕。
入鄉不隨俗的事情在華人社區中處處可見﹐衛生習慣差的問題最為突出。
一些人在街上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甚至夏天坐在郵局門前的台階上乘涼﹐ 眾目睽睽之下一邊摳著腳指頭﹐一邊高談闊論。
還有人在餐館裏把鞋子脫掉﹐光腳踩在椅子上﹐就如同身處中國某個縣城的小酒館中。
入鄉不隨俗的現象﹐使許多人對華人社區又愛又恨﹐一些家庭甚至因此選擇離開。
最近﹐美國媒體報道了一則消息﹐針對許多移民不通英文的問題﹐ 費城一家賣牛肉餅的餐館規定﹐客人點菜時必須用英文。
這則消息引起移民社區軒然大波﹐該餐館的意大利裔老板認為﹐ 移民到美國來就應該學好英文。
在美國的移民有上百種母語﹐若無共通語言﹐大家各說各話﹐人們如何溝通﹖
關於費城餐館用英文點餐的討論﹐ 對生活在紐約華人社區裏的人們是一個很好的啟示﹐作為美國社會的一員﹐
華人是否應該在尊重自己文化的同時也尊重美國主流文化﹐入鄉也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