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陸逃台軍屬聚居地 走出名人林青霞(圖組)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揭秘大陸逃台軍屬聚居地 走出名人林青霞(圖組)



  一條窄窄的巷弄,兩旁整齊相對的紅色大門,一條黃狗懶洋洋地臥在巷口。再往裏走,隻能容下一個人通過的巷弄前方,一位白發老人呆坐在暗巷裏的家門口。幾位老媽媽在屋簷蔭涼下拉著家常……老門、老椅子、老滅火器、老狗……台灣正漸行漸遠的眷村又迎來了2007年的春節。



  眷村是時代的產物



  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台灣當局在特殊的曆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1949年,大約120萬來自大陸的國民黨軍人、軍眷、流亡學生及企業家、公務員等,背井離鄉隨國民黨政權遷往台灣,其中60萬是軍人。他們隨即進駐台灣各大軍事要地。這些逃難的人幾乎沒帶什麽錢,家屬當然也沒地方住。為了免除軍人的後顧之憂,台當局動用從大陸帶來的黃金對他們進行了有計劃的安置,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裏,有的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也是台灣最早的社區。據統計,當時全台灣共有眷村763個,眷戶96082家。



  眷村是個獨立的小社會



  眷村的興建是從1956年開始的。這一時期陸續興建的眷村,稱為早期眷村(老舊眷村)。當時由宋美齡發動“民間捐款”,以“捐贈”方式分配安置軍眷居住。當時的住宅以平房為主。在接下來的10年中,平房式軍眷住宅一共興建了10期,共計38100棟,分布在台灣全省各地軍事要塞中。



  眷村中的住房有著一定的等級,分為將校官的房舍與普通士兵房舍,兩者在環境上有明顯差別。眷村內設有學校,村外圍有部隊,並配有機槍碉堡,整個眷村儼如軍事要塞,嚴格區分台灣本省人與外省人的來往,就像一個獨立在台灣之外的小社會。

   




  




 




  




  




  至死不渝的“祖國認同”感



  眷村人的政治態度是顯而易見的。在台灣,“眷村”代表著一種特殊的政治含義,等同於反“台獨”。當年遷往那裏的人,都是從大陸過去的國民黨軍人及家眷,他們服從於國民黨,是國民黨最忠實的擁護者。在遷居的早期,每逢重要節日,幾乎家家戶戶的門前都要懸掛“青天白日旗”。



  不過,隨著國民黨失去執政權以及黨內分裂,這樣的場景在近年來已經不多見了。盡管眷村人的政治態度發生了變化,但反“台獨”的理念一直不曾動搖過。自從民進黨上台以來,時有拋出“台獨”言論,幾乎每次都會遭到眷村人的強烈抗議和反對。他們有著至死不渝的“祖國認同感”。在他們心中,台灣和大陸都是中國的土地。



  聽著方言上課重視子女教育



  在台灣,還能聽到大陸各地方言的地方,恐怕隻有眷村了。當年隨蔣介石到台灣的軍隊中,有大陸各個省份的軍人,於是在眷村的公共場合裏,常能聽到操著各地方言的人們在交談。



  眷村非常重視對後代的教育。眷村的書本與本土學校的不同,這裏非常重視文言文,大部分老師是當年在大陸的私塾先生。



  這裏孩子的父母大都在軍隊任職,所以,有將近一半以上的孩子高中畢業後,都選擇到軍校深造。其餘的就會到村外的大學與本土人共念大學。有調查表明,在台灣從事科研、技術的知識分子中,絕大多數是從眷村裏成長起來的,而在從事貿易經商的人中,台灣本土人卻占了絕大多數。可見,眷村的家長更加注重對子女的科學教育。



  “外省人意識”強



  台灣的眷村大多建在台北、桃園、高雄等接近軍事基地的地方,全部屬於封閉狀態。眷村裏醫院、商店、郵局、學校等公共設施齊備,所以眷村人沒有大事,一般都不出村子,在這裏形成了他們封閉的生活圈子。



  這種封閉狀態也形成了眷村人非常排外的性格。每當碰到村中打群架的時候,那打架雙方就一定是眷村人與台灣本土人。有時候是眷村人一同趕走來自村外的小偷和流氓,有時候是眷村人幫助受欺負的眷村人,與村外人大打出手,這樣的情況多發生在學生之間。可以說,眷村的孩子大多都是在打架中度過童年的。不過,這種情況現在很少發生了。



  眷村人以一種難民的心態到了台灣,當時本省人和外省人的比例接近於85%∶15%。在陌生環境的包圍下,眷村人選擇了自我偏愛,這種強烈的“外省人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與本省人的融合。當時每個眷村隻有一部對外聯絡的軍用電話,全村與外界互通信息全靠它。另一方麵,眷村內部又是不同地域文化的匯集處,這裏的人們大多適應性很強。據說,當時眷村沒有誰家是關著門的,都是前窗挨後院,一家出了事,大夥都會去幫忙。小朋友之間就更是如此,大家每天一起上下學,如果和本省同學打架,大夥都一起上,“團結、有情有義”也是眷村的特色之一。



  眷村出了不少名人



  談到眷村,就不能不提從這裏走出來的名人。政治人物中,宋楚瑜是最出名的一個。他當時住在士林眷村,童年生活和其他孩子沒什麽兩樣,除了蹲在地上打紙牌、玩彈珠外,就是到地裏挖番薯。另據了解,璩美鳳當時還和鳳凰衛視知名主持人吳小莉住在同一個眷村,兩人是同學。



  眷村出來的演藝界人士就更多了,如李立群、劉德凱、胡慧中、鄧麗君、楊德昌、林青霞和任賢齊等。



  眷村是個很奇特的地方,因為眷村的存在,豐富了台灣的文化,同時也使得台灣和大陸雖一海相隔,卻血肉相連。現在的眷村大部分已經拆除改建了,眷村人的後代也逐漸融合到台灣現代社會中。



  饅頭拉麵受歡迎 燒餅夾著油條吃



  眷村就像個小大陸,融匯了大陸各省人,同時也融匯了各省的美食。如果說在台灣其他地方吃不到饅頭、涼麵、麻醬麵、酸辣湯、油條和燒餅、東北的酸白菜、山東水餃、四川粉蒸肉的話,那麽這些食品在眷村裏都能吃到。其中有兩樣食品最受歡迎,那就是山東大饅頭和四川牛肉麵。



  在眷村人中,來自山東和四川的人相對較多,他們帶來了當地的大饅頭和牛肉麵。這兩種食品現在在台灣都是非常受歡迎的餐桌主食,而且幾乎隨處都可以買到。但是,要吃味道最正宗的,還是要來眷村。因為,台灣人的主食向來是米飯,這兩種帶有濃鬱北方特色的食品讓很少吃到麵食的台灣人感覺格外新鮮。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台灣人吃油條和燒餅的方式非常獨特。自從這兩種食品流傳到眷村以外之後,可以說占據了台灣人的早餐市場,但他們吃的方式卻非常特別:用燒餅夾著油條吃。據一位台灣本土人說,當初油條和燒餅從眷村傳來後,台灣人都非常好奇,也不知道如何搭配食用,後來看見一位眷村人把油條夾在燒餅中吃,就以為應該這麽吃,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把這當成了固定吃法。



  沿襲大陸春節習俗鞭炮聲徹夜不停



  雖然都是中國人,但對於過春節的習俗,眷村人和本土台灣人也有著不盡相同之處。放鞭炮是最具春節特色的習俗了。在眷村,每年的除夕夜,鞭炮幾乎要響徹一夜,而這在眷村之外,是絕不可能的。



  緊靠台灣左營軍港的眷村,每到除夕夜一過零點,全村都不約而同地放起長串鞭炮,曾經有過一串鞭炮放了1個小時的紀錄。這時,左營軍港內的上百艘軍艦也同時鳴汽笛慶祝新的一年到來。再加上相鄰的果貿、海光、自助、自勉、自勵、複興、勝利等都是上千戶的眷村,這些村子會一個村接一個村地燃放鞭炮,一直到天亮。經常會有人因實在太困先睡了,而醒來後仍能聽到鞭炮聲。巨大持久的鞭炮聲,往往把小貓小狗嚇得四散奔逃。所以,每到大年初一,眷村的街麵上還會出現家家戶戶尋找自家貓狗的場麵。(作者 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