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中國電影年終盤點 內地電影十大佳片(組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第一位 《三峽好人》

導演:賈樟柯

和張藝謀一樣,我對賈樟柯的影片也是持保留態度。賈樟柯和張藝謀的電影相比,是另一種形式感,或者說是另一種形態的主題先行。但《三峽好人》讓我驚覺賈樟柯對現實和人情雙向的精巧把握,而內裏的活力還有著綿延不絕的流速。這是這部影片最彌足珍貴之處,也是2006年中國電影真正意義上的掩卷之作。賈從前的影片,《小武》、《站台》、《任逍遙》和《世界》。顯示出他通過影像展現縣城文化的卓越才情,可其間的人物那種低迷、徘徊的狀態,有種要與世界一道沉淪的幻滅感。而《三峽好人》,賈樟柯第一次運用了還算時髦的分段故事的敘事手段,仍繼續沿用了他貌似冷靜客觀的紀實態度。隻是在冷冷的鏡頭裏,仍能嗅聞到生活的熱度。這是《三峽好人》最彌足珍貴的地方。

韓三明和趙濤兩人,不再為生存二字而苦望或作著無謂的憤爭。而是以異鄉人的身份和尋找幸福的名義來到了即將消失的三峽麵前。兩人都找到了他們要找的人,韓三明的希望和趙濤的悵然,都彰顯出生命的力量,他們都保留自尊,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他們活地充實,也就很容易讓這部電影更為充實。賈樟柯的主人公在活下去之外,有了更高的追求。這大概也是聲名愈盛的賈樟柯的某種真實心態。


第二位 《滿城盡帶黃金甲》

導演:張藝謀

我看完這片,頗為興奮。我對張藝謀有比較深的成見,除了《有話好好說》之外,他的電影一概很難產生興趣。而他這部一二再,再二三的古裝大作,讓我純是應付差事地坐在電影院裏。但我看到鞏俐額頭冒汗地坐在那兒,我才知道這不光是一部權謀和不倫交錯的古裝大作,思想的力量也一並具備了。再看到周傑倫揮舞大刀 ,人像某些人的說法如草木般倒下時,還隻當視覺奇觀來看。但到了鞏俐要喝的那碗藥飛濺而起,落在外方內圓的台上,那明明是毒藥的汁水又降在龍鳳呈祥的圖案上時。終於明白權力有時就是一副毒藥,它泯滅人性、也毒滅了各自的性格。所以《滿城盡帶黃金甲》裏的每一個人並不具備性格的魅力。在周潤發口口聲聲強調“規矩”的權勢話語裏,隻有一個聲音,其它的聲音是不存在的,所以也隻有他活了下去。當有人批判該片的人情味仍然缺失時,我要說的是,為什麽要讓這部絕望透頂的影片具備人情味呢?他們的掙紮和挽留又有何意義呢?邪不勝正在大多時候隻是目標,也正是這目標催使我們前行,付出力量和生命,就像周傑倫力敵千軍一樣。也像周傑倫滄然自盡,從行動上斷絕了周潤發大業無人可繼的念相。《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這對父子的較量,在我看來,是勢均力敵的一次抗衡。勝利方還是傑王子,他通過橫劍自刎從根子上斷了周潤發延續統治的想法。周潤發飾演的大王腰不好,且斷了根,徹底成了孤家寡人。這也是我喜歡這部影片最重要的原因。從《英雄》的不刺,到《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的萬人出擊,來了一個質的扭轉和飛躍。《紅高粱》到《滿城盡帶黃金甲》,可以說,張藝謀走了一個大圓圈。他又再度對秩序進行反詰。其間《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是最明顯的,而《滿城盡帶黃金甲》

在形態上更是走到了一個極致。他也該休息一下,以便再度出擊。

拋開影片強悍的題旨,本片在劇情、台詞上都一改張藝謀前兩部武俠大作的四六不像、均能落到實處,又有明星和大場麵。作為商業大片來講,已算合格。但對此片持微詞的人不在少數,這隻能用見仁見智來解釋了。

 

第三位 《瘋狂的石頭》

導演:寧浩

這是2006年第一部讓人刮目相看的電影,充分見識到中國年輕影人強健的消化能力和對電影市場化的適應能力。笑料的鋪陳一浪接一浪,演員的表演也具備罕見的生活質感,情節的起伏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片看到後來,已沒有人多少去關心。雖然它的結局夠光明,還力度不夠。可保安與竊賊一牆之隔造成的陰差陽錯,已滿足了太多人對這類神經喜劇的想像。何況影片的溫情部分,如郭濤去三寶家的段落。以及現實部分,如國有資產的流失和謊言的四處彌漫。都在爆笑之後,予人以良性的思索,使影片在素質上變得更為穩健。

本片我完整看了兩遍,估計有些人比我看的次數還要多些。不知是不是這些人創造了本片以小博大,300萬對2000萬的票房奇跡。至少它再次證明,口碑對一部影片是最好,也是最省錢省力的宣傳。但也有人說《瘋狂的石頭》的成功是難以複製的。我是樂觀派,相信有初一,便有十五這類的事會照常發生。





第五位 《13棵泡桐》

導演:呂樂

雖然這部根據何大草的小說《刀子和刀子》改編的電影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得了評委會獎,估計能看到這部影片的人不多,寫到這兒,是因為呂樂的這部新作絕對在2006年的中國電影上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它是繼《陽光燦爛的日子》之後,又一部具備青春質感的影片,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浪漫飛揚不同的是,它以女性的視角來描寫青春的凋敝。在成都一所中學裏,一個女生在兩個男生之間旋轉,還穿插了男女老師對男女學生的非份之想,有的還付出了實踐。在大書特書青春殘酷的同時,更對現存教育體製進行了質疑。而呂樂作為導演,其手法已跳出《美人草》就事說事的困繞,而放手進入一個更自然更具流動感的敘事軌道裏,對大量非職業演員的運用,也極見功底。人人演來,都是活脫脫的學生氣息,與《十四、五歲》之類的中學生影片,更切近生活的本質。

尤其是女主角劉欣,容易讓人想起李宇春,恰巧故事也發生在李宇春的故鄉故鄉成都。影片不光讓我們看到這女孩儀態中性,性格酷爽的一麵。更讓我們看到她楚楚可憐,青春無處放飛時,真實而無助的處境。有必要說明的是,呂樂今年的另一部作品《山鄉書記》,有主旋律之名,卻無主旋律之實,也是值得一看的電影。


第六位 《靜靜的嘛呢石》

導演:萬瑪才旦

萬馬才旦的學生作業《草原》我在大銀幕上看過兩遍,當時就驚喜於此君的才華。到了這部長片,萬馬才旦更為從容,並適時地加入了幽默的成分。一個小喇嘛回家過年的故事,卻能於平淡中見生動,清淡而廣遠的宗教氣氛,影片處理地也給人沁人心脾之感。本片還是2006年惟一全部由非職業演員擔綱的一部電影,在高度紀實化的影像裏,卻道出俗世與心佛既相安無事又互有幹擾的趣味來。電視成為全片最重要的道具,小喇嘛愛看,老喇嘛也愛看。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對佛法的虔誠和尊崇。也是在這部電影裏,讓我真切感受到佛教是如何點點滴滴地滲透到藏民族的日常起居之中,既是頭等大事,也是生命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他們也騎摩托,也看港片錄相。但因其宗教在各自心靈裏已根深蒂固,使得這個民族有種以不變應萬變的祥和之姿。

對兩種文化的交集,影片不少地方處理地還是較為直白,勝在整個影片的情境始終保持寧靜致遠的風姿。


 

第七位 《圖雅的婚事》

導演:王全安

王全安在拍完《驚蟄》之後,就被人稱為最會拍當下農村的中國導演。而本片將背景從黃土高原移至內蒙草原。還是講述女人的命運,餘男依舊展露出年輕女演員中罕見的表演才情,以一種吃透人物的傲然之姿,將其原生態極為精準地展現在銀幕之上。

作為導演的王全安更為心平氣和,以看似樸拙的手法,頗為心酸地彈奏出一曲生命之歌。影片的結尾,也是2006年中國電影最難忘的結尾之一。圖雅的前夫和現在的丈夫在婚禮之上,終於克製不住而大打出手。而圖雅的兒子也在蒙古包外和另外的孩子發生了爭鬥。幸福來之不易之後,換來的可能是更困窘的生活狀貌。一妻二夫、兩全其美的生活看來隻能在心中實現,而不能在現實裏盡情流淌,流淌下來的隻是圖雅無奈的眼淚。在都市顛狂和宮廷風雲之後,影片對人情的深切關注,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影片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勾畫當下蒙古的風土人情之餘,也流露出對一種古老文化流失的惋惜之情。那個挽弓挽強的民族會以怎樣的形態出現在我們麵前,真是不得而知。


 

第八位 《雪花那個飄》

導演:楊亞洲

堅持現實主義創作的楊亞洲,今年推出兩部作品,除本片為,另外一部是《泥鰍也是魚》,屬於生龍活虎之作。而《雪花那個飄》倒不是那麽關注現實的疼痛,但卻更見氣象。本片原為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華誕而作,講的是一對放映員夫婦前仆而繼的故事,本以為影片會大書特書電影的無窮魅力。可看完後,才知其謳歌的是黃土地上生存的人們,那種樂觀向上、積極寬容的生活態度。

影片不少場麵拍的激情四射,如一幫女娃子跟著放映車在黃土高原上追跑的情景就極為動人,一時間,就差點塵沙滿天了。而對生活細節充滿詩情的表現,更可見楊亞洲未來電影之路的無限開闊。而最讓人心悸的,還是楊亞洲在其優秀影視劇裏一貫呈現的,對女性母性的深情禮讚,這主要體現在倪萍扮演的角色上。她憨直而善良,愛男人,又能以獨立個體的站姿存活於這飛揚熱烈的人世間,由此更突現出生命力的堅韌不屈。


 

第九位 《雞犬不寧》

導演:陳大明

雖然本片想借《瘋狂的石頭》之東風,但實際大可不必。陳大明這部新作也自有它的味道。他領著一幫他的河南老鄉回到了開封,影片稱之地為大梁。在嬉笑熱鬧之餘,或者說在一笑而過的生活負荷被卸下之後,仍是在傳統的庇蔭之下,在親情的細心嗬護裏,人人都過著自得其樂的日子。可以說,它是比《瘋狂的石頭》更嚴重的一出喜劇,大團圓的結局對在現當下處在忙盲之間過活而不知所終,不知所措的人們而言,也勢必會起到一定的撫慰功效。尤為值得一說的是,飾演馬三的李易祥奉獻出2006年最值得紀念的表演之一,他將小人物的平俗和爛熟解決之道的瀟灑,演繹地如同行雲流水般舒暢而親切。

而影片所流露出的雞犬之道,雖不刻心刻骨,倒也和煦溫暖。有人說本片有偽現實主義之嫌,我倒認為不深刻的現實也是一種現實。


 

第十位 《天狗》

導演:戚健

戚建以前的作品也看過一些,如《花季,雨季》、《女帥男兵》這類的,都是不痛不癢之作。《天狗》的好處在於,有一個較為結實的劇本,一個外來者和一幫原住民產生的重重矛盾,借多角敘述的方式娓娓道來一個“共犯”的寓言。使得這樣一個本來帶政宣意味的影片變得好看,且厚重起來。但村民為何要冒國法之大韙去伐樹的根由, 並沒有全盤托出。也使影片的壯烈色彩多少打了些折扣。好在情緒濃烈、情感還頗為真摯。我又犯了聯想癖,總覺這片雖來自張平的原作,但與薩姆-派金帕的名作《稻草狗》頗為接近。張平的另一作品《天網》,也由老導演謝鐵驪搬上過銀幕,其份量更足。但無論如何,《天狗》所透露出的對現實的拷問,仍值得鼓勵。尤其放在2006年的中國電影來看,與那些勉為其難和被逼無奈的隱喻之作相較,也算有了直麵現實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