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俐--去的最多是戛納
在章子怡沒這麽火之前,鞏俐絕對穩坐中國女星的第一把交椅,迄今為止,她也是中國去戛納參賽影片中出現最多的女主角,共有《菊豆》、《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霸王別姬》、《刺秦》。1997年更出任了戛納電影節的評委。雖然影後級的鞏俐沒有得過戛納獎,但日久天長,無論戛納還是奧斯卡都沒忘鞏俐。
陳凱歌衝擊戛納時,張藝謀還沒當導演。待《紅高粱》柏林飄香後,老謀子也瞄準了戛納。1994年,張藝謀送上了精心製作的《活著》,隻可惜最後敗在了《低級小說》手下,可能是因為得獎心切,老謀子因為《一個都不能少》和戛納的領導鬧翻了。看來得不得獎對老張來講已不重要了,關鍵是不蒸饅頭爭口氣。
葛優--一舉成名在戛納
在《活著》之前,葛優雖然在國內是盡人皆知的"李冬寶",但他在國際影壇上卻幾乎無人知曉,頂多讓老外們想起《霸王別姬》裏戲不多的袁四爺,所以細講,電影《活著》對於葛優的意義遠遠大於張藝謀,戛納稱帝對他的表演事業是具有裏程碑性質的。從此他便一躍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大腕。
梁朝偉--花樣年華在戛納
毋庸置疑,梁朝偉的花樣年華在威尼斯。因為1989年威尼斯金獅獎影片《悲情城市》裏梁朝偉飾演啞巴,其演技蛑泵畹郊?攏?鞘本嗬腖?000年稱帝戛納早了十年,正好是他的花樣年華。不知為什麽梁朝偉演了那麽多優秀的電影,比如《阿飛正傳》、《三輪車夫》,還有《春光乍泄》,戛納評委偏偏就喜歡上了《花樣年華》裏的梁朝偉了。
侯孝賢在台灣電影人中的地位有些像羅大佑之於音樂,侯氏的長鏡頭使一段時期的台灣電影看起來特像一個人拍的。侯孝賢的戛納獲獎紀錄是1993年以《戲夢人生》奪得評委會獎。《戲》片是部難得一見的佳作,隻可惜碰到了更厲害的對手《霸王別姬》和《鋼琴課》,所以,對戛納,侯老師也是一直抱著堅定的夢想,看來戲夢終歸戲夢,用戲圓夢在戛納才是真的。
這一港一台的兩位導演,憑《春光乍泄》和《一一》獲得過最佳導演獎。 王家衛叫厚積薄發,楊德昌是實力雄厚,兩人的成功都非偶然或巧合,關於王家衛的電影已說得太多了,而楊德昌今年能被選為評委會成員,實在是因為他去年的《一一》。忠告兩位的是,如果拍片速度太慢的話,就會有期望越大失望越多的危險。
陳凱歌--揮之不去的戛納
和戛納有關的中國影人,陳凱歌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凱歌老兄獲得了中國目前惟一的戛納最高獎--金棕櫚獎,還有他對戛納一貫不懈的追求。為了得到戛納對自己的肯定,總算在1993年5月得到了個說法。老陳以極慢的速度推出的《荊軻刺秦王》,本打算爆個滿堂彩,可對不起,基本看不懂,戛納倒還仗義,給了影片一個技術大獎。陳凱歌對於戛納,頗有些先苦後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