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蕾:我當然不是乖乖女 感情經曆很痛苦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名詞解釋: 老徐——這是“圈裏人”對“玉女明星”、“才女偶像”徐靜蕾的親切稱呼。所謂的“圈裏人”,原本是指她身邊的朋友、後來加入了一些同樣在娛樂圈裏混口飯吃的“同行”。再到後來,原本類似記者這樣跟徐靜蕾根本搭不上界的陌生人,遇到約她采訪、和朋友私下聊天時,也如此稱呼起她。 個人以為,把徐靜蕾隨口叫成“老徐”至少有以下兩點好處: 1 跟她身邊的人約她的采訪,容易“得手”。 2 跟朋友聊天,顯得自己和徐靜蕾忒熟、忒“曖昧”,也顯得自己混得忒“人模狗樣”…… 但從另一個層麵來說,把徐靜蕾叫成“老徐”的人越多、越說明她有人氣、越說明大夥都愛和她“攀點關係”,有人格有魅力、有人巴巴地去討近乎,說明人家成功。 ·訪問背景: 就算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但也很少人會排斥徐靜蕾。這在當今娛樂圈的女明星裏,實屬少見。而徐靜蕾這幾年,也完成了從演員到導演的“華麗轉身”。雖然在《我和爸爸》、《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之後,她的新作《宮裏的女人》幾聞開拍雷聲,卻始終沒有實質雨點,但這卻並不影響她人氣的節節飆升。 最近國內某門戶網站開設“明星博客”,較早參與其中的徐靜蕾成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徐博客”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點擊率輕鬆突破百萬!正如某媒體所言:“徐博客的才女潛質不得不讓所有的媒體記者對“名人博客”這個新詞匯刮目相看;也令一些本來對博客不屑一顧的明星們有樣學樣地跟風碼起字來……一個不談個人性史、不嘩眾取寵的博客一個月內突破百萬的紀錄,相信在中國博客史上也能寫下一筆了”。 在這種背景下,本報再次走近徐靜蕾,試圖破解這一切現象。不知是傳過去的采訪提綱“對了老徐的胃口”、還是徐博客如今“寫字上了癮”,總之,徐靜蕾破天荒采用筆答的形式,回答了一個“誰是徐靜蕾”的大命題…… 被采訪人:徐靜蕾 采訪媒體:《明星BIGSTAR》 ·國產完美玉女? 五六十年代生人會因為徐靜蕾影視作品裏塑造的諸多角色而喜歡她,認為她“氣質優雅、人淡如菊靜如蕾”。這種因角色塑造而籠罩在一個演員身上的“外衣”非常能“唬人”,也非常能夠讓人“因喜歡某一角色進而喜歡某個演員”。 《明星BIGSTAR》: 老徐你出道至今演出的諸多角色很討巧、很符合這類處於“人生黃金期”的“主流意識群體”對“玉女”的傳統審美,老徐的“形象”基本也就成了很多人心目中“中國完美女性”的典型……你的真麵目,確實如此嗎?、 徐靜蕾: 前幾天有采訪,關於一個生於70年代的主題,問我覺得生於70年代的人的共性,絕對的共性是沒有的,我隻能以我和我身邊的大多數人為例。 我覺得家庭教育給我的感觸比較深。談一代人的時候,不能不說他們的父母。我們的父母大都出生在40年代,成熟在60年代到70年代,那時候的社會背景決定了他們自己思想的形成和對下一代教育的方向。我的父親很嚴厲也很傳統,覺得讀書是天大的事情,他自己後來經商也是在政治上多次觸礁之後不得已的決定。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想把我培養成一個大家閨秀,反正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他的“重壓”下度過的,學習各種文雅安靜的淑女所要學的東西,比如:背詩詞、古文、寫毛筆字——就差繡花兒了。但是他不讓我和文藝沾邊,認為那樣會讓人浮躁。 到目前為止,隻要是他給我拍照片,我都是一幅極其乖巧和老實的樣子,當然這副樣子在生活中、表演中也會經常流露,這可能是你所說的“符合這類處於‘人生黃金期’的‘主流意識群體’對‘玉女’的傳統審美,老徐的‘形象’也就是他們心目中‘中國完美女性’的典型……”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重壓的教育幾乎無一例外的導致叛逆,我當然也是如此,老實聽話和強烈的叛逆心理是我身上一直帶有的兩樣東西,我當然不是一個很多人所說的“乖乖女”,一旦有機會我的叛逆心理就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發揮,然後,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超我”便開始發揮它的作用,導致市麵上流行的一個詞:擰吧。 都市新銳女性? 六七十年代生人會因為老徐從“四小名旦”到“新銳導演”的“華麗轉身”而喜歡她,認為她“卓而不群,天馬行空性靈動”。這種因成功完成自身角色的定位、轉型,並不斷在不同領域隨意馳騁的“個人奮鬥史”非常具有“賣點”,也非常能夠讓人“因為喜歡某個人的經曆進而對她產生傾慕和崇拜”。 《明星BIGSTAR》 老徐這幾年不斷展開的“自身改造”、“個人形象突破與顛覆”很得體、很對這類處於“事業變動、創造期”的“新主流人群”的“胃口”,老徐的個人奮鬥凝聚著他們身上的某些縮影,老徐的“形象”也就是他們心目中“都市新銳女性”的典型……你的真麵目,確實如此嗎? 徐靜蕾: 求變,是我在25歲以後,自我發現的一個問題。在這之前,我對自己的認識是完全相反的,小時候隻想一畢業就結婚,然後生孩子,家庭就是我的全部生活,事業隻是冰山一角罷了。 25歲之後,我發現我不是。這裏不得不說這與我的情感經曆有關,我現在覺得,如果我有一些叫做痛苦的感覺的話,很大程度來自於錯過。很多事情錯過了就很難再重來,我25歲之前時希望的東西沒有實現,導致了要用其它一些東西填補——這個東西就是:工作。當時我已經演了一點戲,算是小有名氣,重心也就很容易往這裏偏移。 當與工作這個東西發生了太多的聯係之後,我發現,它既是一個很好的調節劑,又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我現在老生常談的說,學習會帶來快樂,因為這個快樂是自己給與自己的,完全可以靠個人的興趣和努力實現,擺脫對其他人過分的依賴。人的興趣越廣泛就越會比較容易快樂,所以歸根結底,我現在,做導演,學鋼琴,讀各種雜書,學英語……目的隻有一個:讓自己過得快樂。 什麽東西以歸結到什麽“新時代女性”的高度,其實它已經不是我目前在考慮的問題,可能我做的一些事情暗合了這一標準,但終究不是我的初衷,我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要快樂。 ·圈內異類才女? 七八十年代生人會因為老徐“長久屹立潮頭不倒”、“徐博客傲居榜首”、“《來信》拍得頗具個性”而喜歡她,在他們心目中,老徐“直爽”、“率真”、“很IN”、是圈中女明星裏的“異類”。這和“周傑倫”、“郭敬明”之類“個性”明星如今在圈內“暴紅”的“流行審美”又搭上了關係。 《明星BIGSTAR》: 你的“特立獨行、敢說敢言”、你獨特的“愛情觀”神秘的“情感經曆”、你對各類新興事物與觀點敏銳的觀察和迅速的接受,都成為你受年輕人擁戴的理由……你的真麵目,確實如此嗎? 徐靜蕾: 其實,這個問題的一部分,我在上麵已經差不多回答過了,願意接受新鮮事物是我發展和繁榮自己的興趣的一方麵。也可以說是個性使然。 我的副導演是一個很厲害的“80年代後”,我常常看到他有各種各樣好玩兒的東西。在我們工作的將近半年裏,他忙裏偷閑和他的朋友一起做了一個網站,做得很好,我也經常去看,並常常向他請教個一二,接觸下來覺得很有意思。 至於“直爽”、“率真”,我覺得也還談不上。有很多東西在我目前的階段,說的時候還是有一些顧忌的,我隻能說我認為人應該真實的東西比假的東西多,否則還是那個主題:不快樂。 我們說人的言行很大程度上是審美決定的,就是一個人以什麽為好,為美。因為生活中大家都是朝著這些自己認為的好的方向努力的,以此完善自己。幾乎是成年以後,我就不再喜歡過於漂亮的東西:華麗的詞藻、外表和誇張的形式,覺得那些反倒比較容易,僅僅是一種技巧,且這種技巧不是誰都用的好,更多的是對空洞的掩飾。所以我拍的東西,寫的文章當然就會盡量避免這些,如果這些算個性,那就是吧,但我自己並不認為有什麽特別。 美麗假想? 或許大眾心目中的徐靜蕾,隻是一種“美麗假想”?或許大眾心目中的徐靜蕾,隻是因“同花入各眼”而成為不同人群的標榜與代言?“真實世界”裏的徐靜蕾,和“眾人想象”中的她,到底有多大的不同和差距。 《明星BIGSTAR》: 在你心目中,最希望以何種麵目、何種形象麵對公眾? 徐靜蕾: 我的“真實麵目”,我自己也在觀察之中,目前沒有定論,而且好像變得還挺快的,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所以,這個問題就交給時間來說明吧。 關於我和大家認為的我的差距,同樣,我也說不出來,因為大家認為的我也是千奇百怪的,說什麽的都有,所以這個問題我就不考慮了,累死自己也總結不出個一二,省省心吧…… 瞧,老徐的六個“麵具” ——哪一張藏著她的真麵目?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激情女警 一個女警官愛上了她保護的證人,並為之拋棄了已有的一切。外表的文靜與瘦弱無法掩蓋內心洶湧的激情。 《將愛情進行到底》——清純學生 梳著馬尾辮,穿著小吊帶裝的學生模樣,清純親切猶如鄰家女孩的氣質,快樂單純的青春性格,風靡一時,成功奠定老徐內地玉女派掌門地位。 《讓愛作主》——執著第三者 不再天真純情,依然青春逼人、善解人意,多了一份執著和主見。當她愛上一個人時,絕不管對方結婚與否,隻會義無返顧地追求,結果反而並不重要。 《我愛你》——敏感少婦 婚後,她可以挎著籃子到農貿市場買菜。平淡的日子裏,吃醋、找茬、爭吵是有滋有味的調料;反目、出走、癲狂是死水泛起的微瀾……這是一個對感情極度敏感,甚至偏執到瘋狂的少婦。 《我和爸爸》——叛逆女兒 由於母親的意外死亡,令從未在一起生活過的女兒與父親開始相依為命。女兒的叛逆任性,父親的痞氣十足及貪杯嗜賭,交織出別一番愛恨喜憂。六年非傳統的父女相處,幾度隔閡,幾度分合,原來剪不斷、理還亂的依舊是血緣親情…… 《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早熟少女 初遇男人的刹那,兩人有短暫的結合,而後她經曆了少女的癡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風塵,但未曾改變對男人的愛,直至臨死前才決定告白——真正的愛情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我愛你,但和你沒關係。 采訪後記: “慣例” ——徐靜蕾一提“攝影就擰巴”…… 和徐靜蕾打過幾次照麵,拍過一堆她出現在公眾場合時的照片,“啥模樣的都有”。 但兩次有機會在私下場合拍攝她,都未能成功。 第一次是去年年底,離約定的專訪時間不到兩小時,徐靜蕾身邊的助理突然打來電話:“老徐昨晚沒睡好,所以你們文字記者過來就成,攝影就別來了……”百般“威逼利誘”,也沒能說服,無奈之下采用了他們自己提供的圖片。 到了今年,為免遭遇去年同樣的“命運”,事先的“采訪提綱”裏特別注明:要拍攝一組圖片,並按本報“慣例”拍攝幾張她手拿報紙的圖片。但得到了她身邊助理這樣的答複:拍照可以,但按“慣例”需要你方支付造型師的費用……因為甲方“慣例”不符合乙方“慣例”,這次的攝影計劃同樣“慣例”取消。 記得和一個熟悉徐靜蕾的人士聊天時就曾聽他說起過徐靜蕾對待攝影的態度:“她狂喜歡攝影,超喜歡給別人拍照,但巨討厭別人拍攝她!”對於她這樣一個“嚴重有悖於靠鏡頭吃飯人之特點”的特點,記者曾試圖從多角度去分析,但無奈沒什麽結果,說她過於看重自己形象?不像,這無法解釋她“嗜煙、日常生活裏不施粉黛”的江湖傳言。說她自閉、欠缺自信,也不像,這不符合她一貫的行事作風……唯一可能的解釋是,她是一個極度需要安全感的女人。拿起相機拍別人,掌握著某種主動、掌握著對“被拍攝者”某一特定瞬間的“生殺大權”。這很有安全感,而被人拍特別是被陌生人拍,則很有“任人宰割”的感覺。 她喜歡主動、她擅長掌控、她神秘又敏感、她外表寬容但骨子裏苛求完美、她朋友不多知己卻不少、她容易走近但很難真正走近……這似乎也就得以解釋她為什麽要從“一個優秀演員”過渡成為”一個新銳導演“;這似乎就得以解釋為什麽那麽多“個性大腕”甘願在她的影片裏“甘當奴仆”、這似乎也就得以解釋她給予人們的一切。 徐靜蕾,天生就應該是這樣一個柔弱而強勢的女人;這樣的女人,天生就是來征服世界的。 也難怪她要拍——《宮裏的女人》。 注:除了演員、導演、才女寫手之外,徐靜蕾還是北京某時尚類周刊的“專欄攝影”,雖然至今作品不多,但每一幅出自她手筆的“作品”,卻筆鋒淩厲,自成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