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賣處” 事情遠沒有那麽簡單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據5月7日的《南方都市報》報道,15歲花季少女“阿琪”,將自己的身體標上價格“賣處”,原因隻是為了和一幫姐妹吃喝玩樂。在采訪的過程中,“她的平靜、無所謂”簡直令記者無話可說。 要評述這樣一件事情讓人感到很艱難。如果說她做得不對(我個人會這麽認為),那作為一個未成年人,責任不應該由她來負。假如要分析原因,我們自然可以想到家庭、學校以及整個社會。從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很不得當,學校也是開除了事,而從整個社會大環境來說,出現這樣的事情並不意外。 但我更關注的是:如果我要和“阿琪”交流,我該怎麽說?我發現我很可能和記者一樣,陷入“無話可說”的窘境。我可能認為這是道德淪喪,而她認為這個並不重要。甚至,即便我憤怒到了失態的地步,對她表示“鄙視”,那又怎麽樣?要知道她周圍的朋友並不這麽看,我對她的看法並不是那麽重要。正如她在記者問到“認不認為自己是個壞女孩”的時候所說的那樣:“我從不這麽認為,‘賣處’的女孩很多,我又不是第一個。” 也許在我們這裏,這樣的話堪稱驚世駭俗,可是如果這不是“賣處”,而是“一夜情”呢?我們的反應會不會就不那麽強烈,甚至毫不驚訝?看看,現在“一夜情”已經幾乎不具備新聞價值了。整個社會對於性的態度越來越開放,難保有一天我們也會對“賣處”習以為常。相信這並不是我想像力太過豐富,在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一個詞匯就是“援助交際”。 “援助交際”在日本已經成為常態,韓國也並不鮮見,韓國去年拍了一部贏得柏林銀熊獎的電影《撒瑪利亞的女孩》,講的就是兩名中學生援助交際的故事。“阿琪”畢竟還是小孩子,在記者說“靠‘賣處’賺錢是違背道德的”時沒有進行強烈的反駁,但這並不證明她不能找到說辭。 比如可能有辯護者會說:“你們所堅持的不過是貞節牌坊時代的道德,那個時候女性隻能用身體的貞節來贏得她們的社會地位和自尊自信。現在時代不同了,女人的價值不再係於她們的貞節,女人的人生已經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來肯定,身體和性隻是其中之二而已。”試問我該如何回答? 這是我的過度詮釋嗎?當然不是,如上麵所說,從日本、韓國的現狀可以看到我們未來可能遭遇的境地。所以,僅僅把這件事情當作一個教育失敗的個案是不夠的,這其實是現代社會的特征:價值多元導致大一統道德體製的崩潰。這是我可能會陷入“無話可說”的困境的原因,因為實際上我和“阿琪”使用的是兩套不同的道德體係。這個時候,就好像情感主義倫理學所說的那樣,當我說怎麽做才是對的時,其實這隻是我的個人偏好罷了。這就是現代社會的道德困境,我們不可能用以往的道德觀念對別人進行理直氣壯的批判,同樣也不能指望別人會輕易地被說服。 雖然“阿琪”可能不會想這麽多,但我希望我們不要簡單地對待這件事,它的複雜程度可能超過了我們的想象。簡單的批評是容易的,但我們該如何說服像“阿琪”這樣的女孩子? 這篇小文隻是破題,希望有人更深入地來討論它,我無法開出藥方,不過有一點是很明顯的:在價值多元的社會,假如想要重建道德體係,隻有靠大多數人都來信奉才有可能。在試圖譴責“阿琪”的時候,先反躬自省一下自己為社會道德添了一塊什麽樣的磚,加了一塊什麽樣的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