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村民自編自拍一電視劇 反映本村曆史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有文有武

個個“敬業”
設備專業
村民們對這一工作很是熱情

  自籌資金,自己編劇,村民做演員,拍本村的曆史———

  山東寧津縣60歲土生土長的、寫了近十年村史的劉祺雲老漢,幾年前在給鄉親們出神入化地講述著劉氏家族的故事時,一村民突發奇想:“要是能看到當時先輩們是怎樣生活的那該多好。”一句話引發了劉老漢“觸電”的動意。從此劉老漢開始了長達3年之久的構思、電視劇本創作、開辦影樓積累資金、培訓劇務人員、選購拍攝編輯器材、學習電腦合成製作技術、設計製作道具服裝等準備。去年秋天起,劉祺雲這個土氣十足的“門外漢”帶領著本村86名熱情參與的男女老幼,愣是自學自編自導自演自拍起了10集演繹孟金寺村變革故事的連續劇《劉氏春秋》。如今農閑時節,他們正在趕拍當中。

  不久前,我們迎著寒冷的北風趕到劉祺雲家。留著板寸,中等身材,體形偏瘦,膚色黝黑的劉老漢看上去精神抖擻。

  一進內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角書櫥,裏麵擺放著許多曆史書籍。床上放著5台攝像機,右邊的兩個寫字台上分別放著一台筆記本電腦和兩台台式電腦,還有什麽刻錄機、編輯機等設備,好似一個民間“製片廠”。

  他今天的安排是上午檢索查驗上個雙休日已拍攝的鏡頭,下午還要按照與村民們的約定繼續補充拍攝第二集的部分場景。

  電視劇:拍的是孟金寺村的村史

  《劉氏春秋》說的是劉氏家族於明萬曆年間遷移到孟金寺村後,曆經明清兩朝、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以來的變遷和變化,再現了發生在該村曲折、離奇的情感故事,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村民奮發向上、追求新知、創造幸福的畫麵,充滿變數和生活色彩,鄉土氣息濃鬱、致富奔小康的勁頭。

  孟金寺村地處天津、山東、河北構成的三角中心地帶,有465人,95%是劉氏後裔,有600年建村史,隸屬全國“文化縣”和“雜技之鄉”寧津縣。

  據史料記載,600年前明萬曆年間,為了恢複經濟,朝廷頒布大移民旨令,劉氏家族就是那時從北京密雲縣石匣村遷移來的。

  村裏人口雖然不多,卻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從清朝光緒年間起,該村的武術、舞獅、座腔、皮影……就很有名了。

  對中國曆史懷有濃厚興趣的劉祺雲,經常閱讀大量的曆史書籍。2000年開始他曆時兩年時間,依據祖上傳下的兩本家族譜,開始研究老家孟金寺村的曆史。

  他還特意跑到北京密雲縣檔案館進行查詢,並自編了孟金寺村史《劉氏譜書》約66000字,送給鄉親們。可是好多村民不認識幾個字,他就把先輩的曆史故事講給村裏人聽,村民們聽入了迷。應村民的要求,劉祺雲就有了把村裏的曆史拍攝成電視劇的念頭。

  準備工作:整整花了3年時間

  拍電視劇的想法最初家人是反對的,醞釀了大半年的想法難道就這麽白白放棄?

  脾氣倔強的劉老漢是不甘心放棄的,他決定要將村民的共同願望進行到底。

  之後,他花了整整3年時間,從電腦的開機關機學起,直到平麵設計、三維製作、音視頻合成、非線性編輯等計算機的軟件使用都學會了。

  連半個英文字母都不認識的他,把26個字母當圖形一樣背下來了。劉老漢樂此不疲,為了學習電視編輯,他還跑到濟南專門參加了一個電腦培訓班。剛開始的幾節課,劉老漢是一點也聽不懂,追著老師問,到後來硬是一點一點給啃下來了。

  家人看著劉老漢那一股執著的勁,慢慢地都被他感化了。作為退休教師的老伴張秀芝與子女們也都支持並加入這實現遠大抱負的隊伍中來。

  劉老漢完成了拍攝準備後,正式找村裏人商量拍攝的事。

  一聽拍攝電視連續劇,村民們都很支持。2003年7月,他又開始著手改寫劇本,劉老漢寫,老伴張秀芝幫著改,兩人再細細推敲,然後再輸入到電腦裏。到去年11月份,共10集的劇本基本完稿,大結局的稿子則是由老伴張秀芝操刀。看到那些舊舊的、厚厚的稿子,我問起劉老漢的作息,他說現在是白天拍戲,晚上和老伴兩人做編輯合成、配音等後期處理,等忙完了,都過午夜了,從寫劇本至今很少睡過一次整夜覺。忙時不僅全村老少齊上陣,劉老漢更是全家“總動員”,他本人兼任著編劇、攝像、製作、後期合成等多項工作。

  老伴張秀芝負責服裝、道具和化妝,女兒、兒媳做助理攝像,就連12歲的小孫女,也在劇中飾演了小女兒“豔麗”。說到化妝,劉老漢為了化妝方便及補充拍攝的經費問題,還和子女辦了個影樓,讓家裏人學起了化妝。

  工作:道具、化妝、表演都靠自己

  我們來到村長家,一間十多平方米的屋子裏放著好多道具(劉祺雲把二兒子從上海寄來的兩萬塊錢全買道具了),一個五尺大床擺滿戲裝鞋帽。

  由於該連續劇多集為古裝戲,設計製作和購置服裝都有很多困難,讓劉祺雲老伴絞盡了腦汁。一件做工好的官服至少也要五六百,兩人退休工資加起來才1800元,買了幾十件後,張秀芝為了節省經費,隻好到處去找明清朝代的服飾資料,采樣後,回家畫圖紙自己動手用縫紉機、用手工縫製。刀啊、矛啊等好多兵器也是劉老漢和村民們自己做的。

  彩排要開始了,演員們陸陸續續地趕來了。都還沒來得及脫去身上幹活的衣服,就趕到了村長家的院子裏來集中,他們可都是村裏家家戶戶派出的“能兵強將”。

  演員們脫下自己的衣服,忙著換上單薄的行頭裝扮起來。這大冬天穿得那麽少,為了劇情的需要,他們個個“敬業”。連4歲的小娃娃,也天真地笑著讓母親換衣服,等著演戲了。張秀芝幫著主演劉守賀挑選衣服,接著又是化妝……

  跟隨著劇組來到了村裏的一條小巷,劉祺雲老漢等攝錄人員把他的攝像機架在泥巴路上,一聲令下,各就各位。“哢”劉老漢叫停。

  一個村民忘詞了。劉老漢說:“這是常有的事,由於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有些人幾句話要背上好幾個小時,到拍的時候又說錯了。還有的人到開拍了,動作又差了,笑話真是出了不少。所以真正拍的時候劇本隻是個框架,農民畢竟不是科班出身的,許多對白都依劇情發展及文化傳統而臨場發揮,這樣來拍顯得更真實更親切。”

  第一集《移民》50分鍾的劇情用了20多盒磁帶,斷斷續續地拍了兩個多月,現已拍攝至第三集。

  估計:拍完要到2006年年底

  按劇情發展,場景分別設在孟金寺村村民的家中宅院、村中巷道和村外的溝壑樹叢中,演員全部都是不計分文報酬的村民。村民們每次集中拍攝時,均是放下各自的農活、生意,或是晚間或是雙休日熱情地投入到戲中,一遍遍地演、一次次地試鏡找感覺,圍觀的村民紛紛獻計獻策,現場氣氛熱烈,把全村都攪動得像過大年似的。

  演員上有85歲滿臉皺紋的老嫗,下有稚氣未脫的4歲村娃,也有剛從縣城打工回來的致富能人。表演中演員們個個敬業,為了劇情的需要常常是不顧寒冷,換上單薄的戲裝,演出一身熱汗!

  雖說這是不計分文的農民演員演的電視劇,但再怎麽節省一集下來最少也得五六萬元經費,這部電視劇拍完連後期製作估計要100多萬元!現僅用於購買服裝的費用就已支出了31萬餘元,所用的錢全是劉老漢和老伴多年省吃儉用攢下來的積蓄,子女們給的養老金也全搭上了。請名家給《劉氏春秋》主題歌譜曲也需要花費。

  劉老漢說:“由於資金比較緊張,又要照顧到每家每戶幹活的演員抽空來演戲,估計拍攝完整部戲得2006年底了。但是戲是不能半途而廢的,有天大的困難,我們也會克服的。”有人說劉老漢這樣做不值得,劉老漢卻不以為然,無怨無悔。拍攝的艱辛從沒有動搖過他的決心,為了能把這段曆史用動態的影像記錄下來,留給後代們作為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他傾注了他的整顆心。

  作者:王遠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