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媽媽” 讓癱瘓兒子成為挪威留學研究生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讓癱瘓的兒子成為留學挪威的研究生,自己也獲得非凡成就。昨天,全國“十大傑出母親”沈利萍和兒子來滬講述他們的故事,感動著每個人——“神奇媽媽”和她的“教子寶典”   “除了沒能接住墜落的飛機,她做了一切母親能做的事情!”這是一位“全國十大傑出母親”之一的沈利萍報告聆聽者發出的感慨。空難曾使她的兒子先瀕臨死亡邊緣、後遭受癱瘓打擊;但現在她的兒子已是挪威世界聯合學院經濟係的研究生。而她自己的美術作品也獲得了國際畫展的金獎。   昨天,這位“神奇媽媽”帶著她的“超人兒子”,來滬講述“教子寶典”。   寶典一 永不放棄   1993年7月23日,那是一個讓沈利萍刻骨銘心的日子。那天,她正在深圳出差,家人告訴她丈夫出了點“交通事故”。但當她急忙趕到醫院時,卻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家裏兩個“主心骨”——丈夫和兒子由於乘坐的飛機失事,雙雙受到重創,躺在醫院的病床上。那年兒子小嘉鵬才12歲。   “那時候我幾乎流光了我一輩子的淚水。他們被送進醫院的一個月,我幾乎每晚都不敢合眼,生怕一醒來就再也看不見他們!”兒子和丈夫的生命保下來了,可兒子卻從此癱瘓了,而且醫生要求給他做手術,因為他大小便從此不能自理,手術後孩子要永遠帶著一個尿袋生活下去。   作為一個母親,沈利萍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她拒絕了醫生、航空公司的勸告,執意要換到北京就醫,而那裏的醫療費用是銀川的10倍。從此她在醫院邊租了個透風漏雨的小房子,一呆就是5年。   專家點評:北京師範大學陳建翔教授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但還是十分感動。他說,教育孩子隻有種下的是金種子,才能等到金色的豐收季節。尤其在關鍵時候,母親的一個決策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寶典二 自我奮發   在北京康複中心的5年,沈利萍想盡一切辦法為兒子燉雞湯,自己吃著醃菜剩湯。她日複一日給兒子做全身按摩,為了兒子她累得腰椎間盤嚴重突出,夜間隻能躺在門板上……但新的問題產生了,盡管兒子的生命挽回了,但他卻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   於是,沈利萍找來各種殘疾人的故事讀給兒子聽。每天,無論她內心如何痛苦,但一打開病房的門,麵對兒子的總是燦爛的笑容。同時,沈利萍沒有放棄自己對藝術、對事業的不懈追求。每天晚上照顧完兒子回到小屋時已是近12時,她又鋪開畫布,揮毫作畫,經過數年的努力,其作品多次獲獎,其中《秋韻》還獲得了國際畫展比賽的金獎。當她把一張張獎狀放在兒子麵前,兒子震驚了,也重新樹立了生活的信念,在醫院裏自學了初中和高中的課程。   專家點評:家庭研究專家王東華教授說,父母在教育孩子前要先進行自我教育,身教往往比言傳更有效。優秀的父母是善於學習的父母。不少父母喜歡拿別人孩子的成績批評自己的孩子,但在責罵甚至棒打孩子前,父母不妨先捫心自問,自己是否考了“滿分”,成為孩子的表率。   寶典三 不斷鼓勵   在醫院呆了5年後,一次,當沈利萍告訴兒子挪威世界聯合學院在中國首次招生並鼓勵他去報考時,小嘉鵬產生了強烈的願望:“媽媽,我要讀書!”為此,他常常是白天練好肢體訓練後,晚上繼續在醫院走廊看書到深夜。   在母親的鼓勵下,小嘉鵬終於以優異的成績考上聯合學院,在學院裏他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在第36屆世界殘疾人滑雪比賽中為中國贏得了兩枚金牌。“當五星紅旗第一次升起在貝托斯特拉滑雪場時,同學們送給我個綽號,叫‘中國小超人’。”小嘉鵬說這話時,台下掌聲雷動。   專家點評:陳建翔教授表示,沈利萍母子倆的故事也說明,社會應該給這樣的特殊家庭足夠的支持。假如沒有社會的支持,今天我們就看不到這樣優秀的母子了。因此,教育不單是母親的事,更是全社會應擔起的責任。(記者宋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