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相吸、同性相斥,本是自然規律。然而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卻有那麽一群人——同性戀者,他們的情愛發生了錯位。這種以同性為滿足性欲的對象稱為同性戀,同性戀者經常受到與自己同性別的人吸引,這種吸引既有精神上的,又有肉體上的,他們之間會發生戀愛,過性生活。同性戀一般見於16-65歲之間,但以未婚青少年多見,西方國家比東方國家多見。據廣州軍區第二門診部泌尿男科主任、廣東省性學會理事周少虎介紹,男性中有1%一2%的人是同性戀,有些屬於雙性戀,即對同性和異性都產生性愛。照此推算,我國13億人口中同性戀的絕對人數會相當驚人。
“一般人將同性戀看作是性心理障礙,在社會發展中,它經過壞人——怪人——病人——少數正常人的評價。”周少虎如是說。新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認為同性戀的性活動並非一定是心理異常,由此同性戀不再被統劃為病態。過去,這個少數族群被遮蔽在黑暗的角落裏,受到歧視。現在,一些大城市出現了同性戀酒吧,同性戀文化沙龍也辦起來了。網上有許多同性戀網站,出版界有像《朋友》這樣的小冊子,所謂的同性戀就是“性取向障礙”,這些性心理障礙患者所追求的性愛對象是同性,而不像正常人那樣追求異性。如何認識和對待同性戀問題一直是全世界範圍內存在廣泛爭論的問題。其實與國外相比,這一觀點已經滯後了將近30年。
同性戀古已有之
周主任認為,同性戀產生的原因很複雜,事實上從古至今都存在同性戀這一現象,所以認為同性戀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的影響。一部分同性戀是與生俱來的,而且他們是這一群體的中堅分子,約占4%,具有相當典型、堅定的指向同性,屬於素質型的同性戀。
另一部分是後天社會、心理因素的結果。例如正常的性心理發展得到不良的家庭或環境影響,成熟的異性戀過程被阻滯或者歪曲。家庭的影響在同性戀的發生上是非常明顯的。男同性戀者的母親具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同同性戀傾向的兒子異乎尋常地親密。愛的排斥性使他們對母親過分崇拜,其他的女性都看不上,同女人的交往略為失敗,從而加強了對異性的應激性拒絕。懦弱無能的父親也使兒子無法得到一個適當的行為模範。為了兒子聽話,常反對粗魯莽撞行為,而鼓勵更富於女性化的活動。生活在男性比較多的環境中,或者經常與異性玩耍,或者被當作異性對待,可能使兒童發生角色認同錯亂,形成對異性的恐懼和緊張。
同時也有認為是性開放程度的原因,但必須注意,這隻是觀念、顯性和隱性的區別,同性戀傾向並不會因為某個社會對它持嚴厲的否定態度而減少,也不會因為社會規範的寬容而增多。
同性戀者心中永遠的痛
周主任介紹,大約1/4男性同性戀能長期維持配偶關係。更常見的是與陌生男性逢場作戲地發生膚淺的關係,有的男同性戀自己承認有過成千上百個配偶對象。正因為如此,性病尖銳濕疣很為常見;艾滋病在男同性戀中為數也不少。不過在中國70%的艾滋病是通過靜脈吸毒傳播的,還有大量是通過異性戀賣淫傳播的,男同性戀傳播比例很低。但對同性戀中的艾滋病傳播途徑不可不防,應在男同性戀者中進行艾滋病的宣傳,提倡使用安全套。
在同性戀中,抑鬱情緒、心身疾病以及自殺都比一般人群為高,其可能因素是:兩人結成“親密配偶”關係,一旦有一方要離開,另一方則會出現明顯焦慮不安甚至出現衝動意念和行為,先產生自殺的念頭後產生要殺死性伴侶的念頭。再加上同性戀者,從小被灌輸許多同性戀是肮髒、不道德等的負麵概念,以致在許多同性戀者的內心深處常存有不能接受自己性取向,並壓抑、或排斥自己的焦慮反應。所以了解自我進而達到認同自我,是同性戀者首先且必須麵臨的考驗。
同性戀者的不幸婚姻
不能忽略我國傳統文化的力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在很多人心目中根深蒂固。而同性戀是不可能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的。在中國,有許多男同性戀者最終會和女人結婚,這可能是他們同西方男同性戀者最大的區別了。
周主任認為,同性戀有自己的情人卻去和別的女人結婚,至少是對自己感情的傷害;中國文化中存在較大的結婚壓力,不僅是為了傳宗接代,還有長期的民族文化中積澱下來的強大的行為規範的壓力,人人都應當結婚就是其中的一項規範。更多的同性戀者的妻子至今不了解丈夫的性傾向,處於被隱瞞和被欺騙的狀態。對於男同性戀者本人來說,這也是他們良心的保護傘。
既然在婚者的同性戀活動必定是背著女方進行的秘密活動,就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敗露了怎麽辦?同性戀活動敗露後,牽涉的不隻是配偶,還有家庭、單位等方麵,但首當其衝的是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