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4-03-11 13:20:51)

1964年,越戰升級,美國大規模轟炸北越,毛提出備戰備荒為人民,三五計劃以三線建設為重點。高校開始搬遷。毛說,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陳毅說,等打仗,我頭發都等白了。 戰備之風吹遍大地。我參加了學校射擊隊。用的槍是55式小口徑,單發無彈倉,打一槍,拉槍栓裝一顆子彈。這款槍仿的是蘇聯用來訓練新兵的TOZ-8。我們訓練包括學槍的結構,分解組合,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4-02-23 14:00:06)

2015年,哈佛大學遺傳學家Reich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對3000~8000年前的69個歐洲樣本DNA進行了測序,並發現了一些奇怪的情況: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歐洲人,與俄羅斯草原的牧民有共同的DNA。然而,更有趣的是歐州基因並沒有像兩個群體之間混合那樣逐漸具有草原血統的痕跡,而是突然成為新石器時代歐洲基因組的一個主要特征。這是支持一個大膽理論的新證據:歐洲——它的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歐幾裏德是古希臘數學家,生卒不詳,大約生活在耶穌誕生之前300年的前後。 他在雅典的柏拉圖學院學習,並在亞曆山大教授數學。(亞曆山大是亞曆山大大帝在尼羅河與地中海交匯處建的城市。)他目睹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亞曆山大燈塔的建造。 現在我們學數學是從數字開始的。然而2400年前,一切完全不同,孩子們先學的是幾何。在耶穌之前,幾何學比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3-08 11:41:19)

想起在北大荒農場雜七雜八一些事。 初冬,岸邊都是冰茬子。赤條條,跑進鬆花江,撲騰出幾十米,再趕緊遊回來,嘴唇已經紫了。 看人站在船上用棹,把船劃得箭一般穿梭,很是瀟灑,不由心生羨慕。那天,見一沒人管的小船,就是它了!我倆解纜上船,學著用棹的推拉動作,向鬆花江心劃去。兩岸枯草連天,水鳥在江麵飛過,江水蒼茫,隻有我們一隻小船隨著波浪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本是中國領土,160年前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割給俄羅斯。中國失去的那塊10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國人稱為外東北。 外東北,包括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裏江以東和庫頁島等島嶼共計一百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海岸線漫長。 外東北森林麵積70萬平方公裏。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石油,煤炭,金銀鎢錫銅等礦產資源。 而且,外東北還有20萬平方公裏的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22-07-06 16:29:57)

2022年三到五月,熱浪席卷印度和巴基斯坦,打破了122年記錄,最高達到50度。把灌漿的冬小麥曬得焦黃,減產已成定局。 南亞是世界上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之一。南亞大部分人口賴以生存的農業尤其脆弱。估計表明,由於全球變暖,到本世紀末,南亞可能損失10%-50%的農作物產量。 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麵升高,東南亞受影響最大。如果海平麵升高一米,世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22-06-14 21:29:09)

反映北大荒墾荒年代的繪畫。 冰淩花 圖中人正在敲鍾。連隊其實沒有真正的鍾,而是掛一個缺口圓盤耙片當鍾。圓盤耙是農具,用來把地裏土塊切碎。耙片是一個圓鋼片,敲起來聲音響亮,幾裏外都能聽見。耙片聲代表要開始一個集體行動,像開會,集合,收工,搶場,是那年頭的信息係統。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2022-06-12 19:04:22)

前幾天上海社科院有個預測:2021年之後,中國人口將年均下降1.1%,到2100年,中國人口將降到5.87億,不到今天的一半。摘幾條跟帖: 這讓我想起1972年出版的那本書《TheLimitstoGrowth》,80年代初翻成中文,叫《增長的極限》,和《第三次浪潮》一起流行了一陣子。這書是MIT牽頭的國際研究小組寫的報告,由羅馬俱樂部發表。 這書的內容:地球資源不支持無限製的人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22-05-07 10:36:06)

農場連隊運輸,主要靠小車(輪式拖拉機)拉拖鬥。春夏秋冬,一年到頭,忙個不停。拉小麥大豆,蓋房的磚石,沙子,木料,取暖的煤。牛車馬車,管地裏送飯,到團部拉回全連吃的用的。農閑時,東方紅75拉個爬犁,裝著人帶著行李,到幾十公裏外,去修水利,打條子。 平時在連裏幹農活,挖溝修路,都是走去走回。冬天去挖溝,扛著鍬和鎬,來回二十裏。去時一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2-05-02 10:15:11)

農場每個連隊都有一個洪爐房,就是鐵匠鋪,管打造修理工具和農機具。一年到頭爐火通紅,叮叮當當。有空我喜歡去坐坐,看火花四濺,燒紅的鐵塊被打成各種形狀。 鐵匠鋪裏一個洪爐,一個風箱;牆上掛著一排長把鉗子,用來夾不同形狀的鐵塊;還掛著各種工具,有截斷的,壓平的,穿孔的;地上大木墩子上放一個鐵砧子。設備是簡陋,可千百年來,犁鋤刀劍就是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
[2]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