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桃葉歌

(2006-09-13 13:43:28) 下一個

桃葉歌

僑報副刊060911

 曆史讓後人親近的,既非王室宮闕的縱橫謀略,也非戰場征途的金戈鐵馬。山川湖海,一草一木,寄寓人世悲歡離合的往事陳跡,往往最能觸動今人與古人相通的心靈。劍橋大學有一座拜倫橋,詩人拜倫情感失意,自此橋躍入水中,時人有感,名其為拜倫橋。南京秦淮河上,有一桃葉渡,晉人王獻之曾在此迎接自己的愛妾桃葉,故名桃葉渡。

 
《樂府詩集》卷四十五有《桃葉歌》,文中引《古今樂錄》介紹說:“《桃葉歌》者,晉王子敬(王獻之字子敬)之所作也。桃葉,子敬妾名,緣於篤愛,所以歌之。”

 
《桃葉歌》共三首。其一為: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二為:桃葉複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三為: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

 《桃葉歌》在南朝梁徐陵所編《玉台新詠》中也有收錄。不過,《玉台新詠》隻錄兩首,即上述三首之前二首。《桃葉歌》在當時很流行,《南史》陳本紀中,有“江東謠多唱王獻之《桃葉辭》”記載。可見,直至隋滅南陳,此歌還在江南地區風靡。

 王獻之為東晉時人,生於公元344年,卒於386
年。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父子均為書法大家,書法史上稱為“二王”。七八歲時,他開始學習書法。一次,在他寫字時,王羲之從後麵想把他的筆抽走,卻沒有抽動,王羲之感歎道:“此兒後當複有大名。”《晉書》王獻之傳記載,獻之“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閑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

 
《晉書》王獻之傳中並未記載他與桃葉的事跡。不過,從三首《桃葉歌》的文辭中可發現,王獻之於桃葉的用情。到了後世,“桃葉”、“桃葉渡”成為文人指代紅顏情事的典故。

 
宋辛棄疾有《祝英台近》一詞,上闋雲:“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倩誰喚,流鶯聲住。”宋薑夔有《杏花天影》,上闋雲:“綠絲低拂鴛鴦浦。想桃葉,當時喚渡。又將愁眼與春風,待去。倚蘭橈,更少駐。”

 
其實,桃葉還有個妹妹,名為桃根,也為王獻之寵愛。這在《桃葉歌》第二首“桃葉複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中可以看出。李商隱有詩“當時歡向掌中銷,桃葉桃根雙姊妹”,說的即是姐妹二人。南宋吳文英的“記當時,短楫桃根渡。青樓仿佛,臨分敗壁題詩,淚墨慘淡塵土”,也讓我們記住,不僅有桃葉,還有桃根,留在今天的記憶中。

 桃葉桃根出生何地,身世如何,史籍無任何記載。隻是通過王獻之之口,後世知道了她們的美麗。而今,桃葉渡已為南京“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曆史,就是這樣陌生而又熟悉地貼近我們內心。

【北京】   門延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