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211)
2011 (248)
2013 (207)
2014 (113)
2016 (71)
2017 (58)
2018 (149)
2019 (194)
2020 (212)
2021 (295)
2022 (175)
2023 (110)
2024 (302)
2025 (8)
著名捷克斯洛伐克流亡作家米蘭·昆德拉於2023年7月11日在巴黎去世,享年94歲。
米蘭·昆德拉是世界上擁有最多讀者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他的文學成就備受讚譽,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其中1985年獲得了耶路撒冷文學獎,2020年獲得卡夫卡文學獎,並於1981年獲得了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Prix Goncourt)的最終候選提名,且6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可惜與諾獎擦肩而過。代表作包括小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生活在別處》、《笑忘錄》等。
對中國作家影響最大的當代外國作家,一個是馬爾克斯,另一個就是昆德拉。1990年初,中國興起了“昆德拉熱”。許多讀者對他的作品趨之若鶩,像一種時尚。讀者喜歡他的智性,他的幽默。他的書名“生活在別處”,“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等成為流行語,風行一時。莫言和王安憶等作家對他都有高度評價。但進入新世紀之後,還在讀昆德拉就顯得落伍,坊間流傳一句話,說昆德拉不過是二流作家,一流小說家是卡佛。新世紀的文青人手一本卡佛,更喜歡卡佛小說中的底層、暗淡、蒼涼與失敗。
昆德拉的作品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對人類存在的深刻洞察而聞名,不以故事見長,夾敘夾議,充滿思辨,像小說,也像論文,或哲學論著。他的故事在愛情與政治、笑與思、輕與重之間交織展開,有很多作家自己哲學上的思索。在他的小說中能找到很多哲理金句,有時金句比作品本身更有名氣,他被中國讀者引用最多的句子有:“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年代,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麽,因為人隻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當生活在別處時,那是夢,是藝術,是詩,而當別處一旦變為此處,崇高感隨即便變為生活的另一麵:殘酷。”;“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曆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人身體的重量。”他的小說有很多敘述,但呈現不夠,也許這是他的硬傷。
昆德拉的小說都有政治背景,和中國的現代史極為相似,但同樣專製,反人性,在中國社會卻產生不了昆德拉這樣的作家,寫不出像他那樣舉世矚目的作品。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他一生中最具影響力的小說,它以編年史的風格講述托馬斯與特麗莎和薩冰娜之間的三角戀,以及捷克人在“布拉格之春”期間及被蘇軍占領時期麵臨的種種困境。這部哲理小說於1988年被美國導演菲力普·考夫曼改編成電影《布拉格之戀》。
電影《布拉格之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7ph0Z21kik&ab_channel=BorneoRhyth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