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LinMu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克爾凱郭爾和奧爾森:世間最美好的愛情——

(2018-11-06 12:28:47) 下一個

克爾愷郭爾(Soren Kierkegaard,1813年5月5日—1855年11月11日)終身隱居哥本哈根,著書立說,多以自費出版。他的思想成為存在主義的理論基礎之一,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他反對黑格爾的泛理論,認為哲學研究的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個人的“存在”,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曆程。他的成就堪比叔本華和尼采,是19世紀三大非理性主義思想家之一,但在中國沒有像那兩位廣為人知。

克爾愷郭爾從小生長在富裕之家,享受各種條件優裕的物質生活,從未體驗過生活的艱辛,這和他後來在自己的哲學思想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深沉的精神痛苦,恰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思想觀念,或許與他父親有關。

據說老克爾愷郭爾因強暴了家中的女傭而生下了克爾愷郭爾的哥哥,再加上他早年還詛咒過上帝,後妻和五個子女又都先他而逝,這使得他深信自己有罪,是上帝特意使他領受無窮的痛苦和孤獨。這種陰暗低沉的心態,使這位老人長期處於一種不可名狀的憂鬱之中,這種憂鬱同時也感染了他最小的兒子克爾愷郭爾,給他的一生蒙上了陰影。

克爾愷郭爾先天有生理缺陷,體弱多病,因此生性孤僻,行為怪誕,從小就患上了憂鬱症。他的身世異於常人,以為自己和父親一樣天生負罪,相信自己活不長,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悲觀。不過克爾愷郭爾更會掩飾自己,他不讓憂慮被他人察覺,對外常以輕浮放蕩的花花公子形象示人。

                      

                               蕾金娜

雷金娜·奧爾森(Regine Schlegel,1822年1月23日 - 1904年3月18日,婚前姓Olsen )第一次見到24歲的克爾凱郭爾是在1837年,她隻有15歲。雷金娜後來回憶說,在第一次見麵時,兩人都給對方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產生了相互迷戀之情。當時雷金娜正接受她未來的丈夫施萊格爾的私人輔導。1838年老克爾愷郭爾去世,克爾愷郭爾處於莫大精神痛苦之中,這位少女給了他重新獲得幸福生活的希望。

克爾凱郭爾用二年時間追求她。 1840年9月8日,他們在她家門口見麵,她告訴他家裏沒人。他們來到客廳,他求她為他彈鋼琴。 幾年後,他在日記中講述了這些事件:“哦!我關心什麽音樂,我想要你,我想要你兩年了。她保持沉默。” 克爾凱郭爾去找雷金娜的議員父親說明他的愛意。 她的父親祝福他們,兩人訂婚了。

然而幾乎就在同時,克爾凱郭爾開始對他能成為好丈夫產生懷疑。他覺得內心有太多憂鬱,自己有兩個原罪,將來會下地獄,而且他要投身寫作,他自認他不可能使心愛的姑娘獲得幸福,他內心裏感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在接下來的一年裏,克爾凱郭爾全身心投入到他的工作中。雷金娜感覺到克爾凱郭爾的忙碌是借口,目的是為了避開她。 他們保持了大量的通信,克爾凱郭爾的信件保存下來了,雷金娜的信件隻有幾行幸存。那些不是一般的通信,那是藝術。

他還想故意引起女方的不滿,想讓對方主動提出悔婚,不果。1841年8月11日,克爾凱郭爾隻好自己解除婚約,向雷金娜發送告別信並退還訂婚戒指。 傷心欲絕的雷金娜立刻去了克爾凱郭爾的家。他不在家,她留下了一張紙條,懇求他不要離開她。

克爾凱郭爾似乎真的很愛雷金娜,但無法協調他的婚姻,與他作為作家的職業、他熱情內省的基督教以及他不斷的憂鬱之間的關係。雷金娜因遭到拒絕而心碎了,她不能接受克爾凱郭爾撕毀他們的婚約,威脅如果他不回來就要自殺。克爾凱郭爾試圖平息她的失望,他後來寫道,我所能做的就是盡一切可能安慰她,哪怕說謊,重新燃起她的驕傲,讓她離開我。他寫了冷酷的,精心設計的信件給她,讓她覺得他不再愛她了。但雷金娜堅持他們要在一起,拚命懇求他回到她身邊。 1841年10月11日,克爾凱郭爾與她見麵,再次當麵中斷了訂婚。雷金娜的家人覺得困惑,不理解克爾凱郭爾為什麽要讓雷金娜承受這樣的痛苦。看到雷金娜如此絕望,她的父親試圖說服他重新考慮,聲稱“這將是她的死亡”。克爾凱郭爾第二天與雷金娜再次交談。他在日記裏寫到:我去了那裏,讓她明白原因。 她問我:你永遠不會結婚嗎? 我回答說:十年後,當我開始慢慢沉寂之後,我需要一個精力充沛的女孩讓我恢複活力。 這是一種必要的殘忍行為。 然後她對我說:原諒我對你所做的一切。 我回答說:是我應該請求原諒。 她說:答應想我。 我答應了。 她說:吻我。 我做了,但沒有激情。仁慈的上帝!…… 我在床上哭了幾夜,但在白天我還是平時的我,甚至比平時更加輕浮和詼諧。 我哥哥告訴我,他會去他們家裏向他們證明我不是個甩掉女人的人。 我說:如果你這樣做,我會敲掉你的腦筋。

雷金娜被整個事件壓垮了,她如克爾凱郭爾那樣晚上在床上哭泣。克爾凱郭爾非常擔心她實際上可能會毀了自己,因為她說她不能沒有他。他給她建議,希望她能夠自立,不論有沒有他。克爾凱郭爾乞求雷金娜原諒他的行為。 在一封著名的信中他寫道:“最重要的是,忘掉那個寫下這句話的人:原諒這樣一個男人,不論他怎麽做,都不能讓女孩幸福。” 他還說寬恕的力量是來自上帝的完美的禮物。他要雷金娜原諒他。 如果一個人不能原諒另一個人如何原諒自己?又如何期待上帝的寬恕?

在解除婚約之後,他感到痛苦,可以說這件事在他心上留下了永遠不能愈合的傷口。當時他無法以感性的方法解除內心的苦悶,實現自己的存在。為了排解苦悶,在1841年他步上了留學德國之途,到柏林大學學習當時盛行的黑格爾哲學。但克爾凱郭爾並未從與雷金娜失敗的關係中恢複過來,他曾被一個與雷金娜有著驚人相似的女人所吸引。 即使沉浸在自己的學習中,她總是在腦海裏浮現:“即使在柏林,我的非常有創造力的大腦也不能夠避免想些事情。她要麽愛我,要麽恨我 ,她知道沒有第三種可能。對於一個年輕女孩來說,也沒有比第三種情況更有害的了。”

在柏林學習期間,他討厭德國觀念論的課程,黑格爾哲學對人性、具體人生的所有苦悶和痛苦置之不理,這與克爾凱郭爾的理念不合,於是他放棄學習傳統哲學思想,改而探求現實世界的人生哲學。克爾凱郭爾開始有了自己的哲學思想,而且他還構思了他的第一本書《非此即彼》。之後他終於形成了影響世人的存在主義,他幾乎瘋狂地埋頭於創作,六年時間裏寫了十七本著作。他一生依靠巨額遺產生活,沒有謀求過任何職業。

雷金娜與克爾凱郭爾的關係對他的智力發展,他的哲學和神學,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在他的著作中占有突出地位。一直到他去世,在他的日記和著作中,他和雷金娜的關係一直都是他自我折磨式思慮的主題之一。可以說雷金娜在克爾凱郭爾的思想和著作中占據核心地位,並且確實是所有西方哲學史上的獨特地位。 沒有其他女性像雷金娜對克爾凱郭爾那樣對重大哲學家的思想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某些方麵,如果沒有粗略地了解他與雷金娜的關係,就很難完全理解克爾凱郭爾。克爾凱郭爾與雷金娜失敗的關係影響了他對婚姻,愛情,承諾,真實性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對信仰和與上帝的關係的看法。

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有兩大要義:其一是存在先於本質的理念,其意義是指人的生存是被動的、命定的(人之出生是男是女都不能由自己決定),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這種存在,去創造自己的本質。其二是克爾凱郭爾將存在分為三級:

  感性存在或美學存在(審美):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樂,追求輕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麵,是從維持生命到享樂方麵的存在。

  理性存在(道德):是一種比較嚴肅的、盡責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學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使自己對別人盡到倫理責任,合於社會道德的存在。道德對應於將一個人的生命奉獻給另一個人,或者說婚姻家庭。

  宗教性存在(宗教):是一種祈禱和愛的生活,是對神的自覺和崇敬,從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宗教對應於將自己奉獻給上帝。

訂婚後克爾凱郭爾在道德和宗教存在之間做選擇,對他來講似乎這是個非此即彼的決定 ,他覺得自己無法協調婚姻與宗教的呼召,無法做到二者兼顧。

除了一部作品之外,克爾凱郭爾把他所有的著作都獻給了“那個有朝一日會被署名的無名氏” 和他的父親。

1847年11月3日,雷金娜與她的老導師約翰弗雷德裏克施萊格爾結婚。婚後兩人甚至大聲朗讀克爾凱郭爾的著作中的段落,在丹麥備受關注。

1855年3月17日,已結婚八年的33歲的雷金娜將離開哥本哈根前往丹麥西印度群島,因為丈夫施萊格爾被任命為那裏的州長。這對夫婦在國外會待上五年,她要與家人和朋友說再見。 畢竟在19世紀中葉,人們踏上近4500英裏的旅程是危險的,可能遇到惡劣天氣,疾病,海難等等。雷金娜很清楚這些風險:她的大哥在海外島上擔任收費檢查員時便失去了妻子和妹妹。

在她離開的那一天,雷金娜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她要見一個男人,已經有14年沒有和他說過話。 他們沒有說話不等於他們沒有碰麵。事實上在某些場合,例如從彌撒後的教堂出來,午後散步的路上,她會遇到他。 1849年11月19日,施萊格爾收到克爾凱郭爾的一封信,懇求他允許他與雷金娜交談。顯然他是個正人君子。信中還夾著一封寫給雷金娜的信,發件人讓收件人決定是否轉給她。 “當然,我無法為接近她做辯護,尤其是現在,她是你的妻子,因此談話的機會出現時我從來沒有利用。”我們不知道這些信裏到底寫了什麽,因為施萊格爾將未開封的信件退還給了克爾凱郭爾,拒絕了他的要求,並附上一個“憤怒的,道德說教的聲明”。

有時他們在散步中的相遇像是算計好的。 例如,在克爾凱郭爾的39歲生日那天,雷吉娜突然出現在他家門前的街道上。 “最近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當我看到她時,我忍不住微笑,”憂鬱的他在日記中寫道。 他的笑容又回來了,於是生日男人在問候時摘下帽子。 然後,好像事先說好的,舊情人再次各走各路。

他們之間的沉默一直保持不變,直到雷吉納要離開的那一天。周六早上在她為旅行做準備時,突然從自己的公寓衝到哥本哈根某個街道上的人群中。 在瘋狂尋找之後,她終於看到了熟悉的駝背的身影。 她悄悄地走近他,用一種微妙的聲音喊道:“上帝保佑你 ,祝你好運!”然後她再次離開,讓她的前未婚夫傻傻地站在那裏,手裏拿著帽子,說不出話來。這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麵,8個月之後年僅42歲的克爾凱郭爾因為過度創作心力交瘁於1855年11月11日去世。

克爾凱郭爾對雷金娜一直不能忘懷,一生愛著她,始終保持獨身。

他把自己的遺產留給他的“前未婚妻” 雷金娜。他的遺囑裏隻提到雷金娜,顯然他認為自己已經結婚了:“當然,我的遺囑是我的前未婚妻雷金娜女士應該無條件地繼承我所留下的任何東西。 如果她自己拒絕接受,她可以將其分發給窮人。 我想表達的是,對我來說訂婚和婚姻一樣具有約束力,我與她就像結了婚似的因此我的財產理當歸她所有。”他在另一張信裏寫到:“我的全部創作都是獻給她的,“那個有朝一日會被署名的無名氏”,就是我的前未婚妻雷金娜施萊格爾女士。”

雷金娜在給克爾凱郭爾侄子亨利克隆德的一封信中寫道:“他的死讓我感到悲傷...。 但自從他去世以後,在我看來這似乎是因為我的怯懦而忽略了責任, 不僅對他也是對上帝的責任。因為上帝他犧牲了我,不管他是因由自我折磨的天性使然(他有一種不安),或者,我認為時間和他的著作將證明,是來自崇高的上帝召喚。” 雷金娜於1904年3月去世,享年82歲。

克爾凱郭爾傳記作者Garff認為,他們之間的愛情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愛情之一,也是最令人迷惑的愛情故事。克爾凱郭爾的癡情,不亞於《一個陌生女人來信》中的女主人公。雷金娜相對內斂,她會顧及社會的觀感和丈夫的麵子,她的丈夫也是個有身份的人。

Robert Neiiendam在對雷金娜的評論中寫道:“她知道她因為他而名垂青史。這種想法彌補了她所遭受的痛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0)
評論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inMu' 的評論 :
看到先知這個詞,突然想到另一個詞的含義:“神秘”。
為什麽一個秘密叫做“神”秘。
因為人們(包括存在主義哲學家,甚至是絕大部分哲學家)認定那個秘密是屬於神的,不是人可以達到的。
故此,世界分成了兩半,一半是人的世界,一半是神的世界。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reemanli01' 的評論 : 他不是先知,也沒有成為牧師,不知道他有沒有靈驗的經曆,他一生都在尋找一條通往上帝之路。他的哲學的主要意義在於關注人的存在本身,人的痛苦和迷茫,恐懼與顫栗(他最著名的書的書名),以達到消解人內心中的苦悶與荒謬的目的,而不是高談闊論那些與人生沒有多大關係的客觀真理。存在主義共同點是存在先於本質,人有選擇的自由。沙特他們並沒有接受他的存在的三級(審美,倫理,宗教),而是深入探討選擇的自由以及承擔的責任。事實上每個人的選擇都受到外界環境,特別是他人觀點的影響,不能做出真正自由的選擇,比如一個人要考慮就業收入問題沒有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正因為如此才有人的異化,荒誕,以及他人是地獄的說法。他人是地獄並不是指人們相互為敵,而是他人的觀點會影響自己的選擇,哪怕是你的親人如父母兄弟姐妹,使自己變成非我,在這個意義上,他人就是敵人,就是地獄。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茵茵夢湖' 的評論 : 當然是不是最美好見仁見智,有點標題黨哈。他們的愛情的迷人之處還在於那些令人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他退婚的原因,以及之後她的情感。假如他退婚單純是為了她的幸福,那是高尚的愛情。事實並非如此,那隻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想一心一意投入創作或獻身給上帝。他的哲學的終點是上帝,和20世紀的存在主義思潮有點不一樣。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愛零零吧' 的評論 : 謝謝零零的理解。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inMu' 的評論 :
我不是從人格精神上談論,我說他還是“把耶穌當成了不可企及的事情。”,意思是,現代的思維方法還不能達到比如“施洗者約翰”的地步。
約翰顯然是真實知道耶穌的,真實能看見普通人看不見的事情,耶穌從哪裏來到哪裏去。耶穌的降生等等。
他必須是真實地具體地可以跟耶穌溝通,才是可企及的。
而不是如哲學家那樣靠抽象的信念來理解耶穌。

而要真實地達到跟耶穌溝通,我相信佛和耶穌都是有具體方法的。不是靠單純思考反省。
我相信的是:曆史上的修行人,實際上是有具體方法來真實接觸耶穌的。

引申一下:
即使如沙特那樣,把自己的錢給了別人,也是僅僅一個普通人。因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薩特無法為人類找到湖泊,隻能拿自己的唾液來幫助別人苟延殘喘,這是不夠的。
耶穌和佛是要幫助人找到江河湖泊,讓人自由生存的。
茵茵夢湖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inMu' 的評論 : 我前邊說了,克氏是因為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內心掙紮最後放棄婚姻的,基督徒並不一定就是春節的聖徒,這是常識,存在主義觀點和基督精神也是背離的。
其實,我說那麽多,是不認可最美好之最,但丁和Beatrice的愛似乎更純潔美好一些。
愛零零吧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inMu' 的評論 :

很同意你的說法。你是站在克爾凱郭爾的角度和心理去理解他的作品。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茵茵夢湖' 的評論 : 我不認為那算小說,他想通過一些故事來闡述他的理念,不可與他的經曆混為一談。據史料記載蕾金娜是他一生唯一一次戀愛經驗。但他敏感,想象力豐富,會編造許多故事。我不認他會勾引她再拋棄她。首先他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不會做這種事。我相信他的日記,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坦誠地記錄下來。蕾金娜也認為他們第一次見麵就相互吸引。他後來的作為也證明他是愛她的,要不然不會把那麽多著作獻給她,不會把遺產留給她,要知道他還有侄子。他也不會給她的丈夫寫信,他應該知道他可能會被她丈夫羞辱。蕾金娜告訴他要想她,他答應了,也做到了。蕾金娜沒說的應該是她也會想他,她也做到了。重要的是蕾金娜後來從陰影裏走出來,組織家庭,婚姻生活也算美滿幸福。後來她說自己因怯懦忽略了責任,我想事實上她也做不了什麽,即使離婚了克爾凱郭爾也不見得會和她結婚。當然假如她勇敢一點可以主動和他講話,他太紳士了,但那也解決不了什麽問題。
茵茵夢湖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inMu' 的評論 : 您下邊留言中的最後一句話,這可不是我說的,克爾凱郭爾的小說又被譯作“勾引家日記”,這正是他給自己的定位。
難怪有人說存在主義是魔鬼,歐洲很長時間是推崇騎士愛情的;這個哲學的始祖就是不婚族,因而受存在主義思潮廣泛影響的法國,今天不婚的人在藝政壇藝壇民間比比皆是,尋根溯源還在克氏這了,因他的童年創傷而對婚姻和家庭的懷疑和不信任感。
很高興和林木在這裏討論文學。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茵茵夢湖' 的評論 : 他的尷尬有點像尼采,哲學家把尼采當詩人,詩人把尼采當哲學家。克爾凱郭爾和尼采都是依情緒思想,以散文體寫作的思想家,唾棄思辨哲學體係,注重思想的個體生存感。應該說他的著作不屬於小說創作,自然沒有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那麽感人。在我看來他陷入情網是身不由己,後來覺得自己無法讓她幸福而悔婚。而你好像覺得他故意勾引她再拋棄她。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茵茵夢湖' 的評論 : 他是神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在他的思想裏存在的第三級就是宗教的。沙特隻繼承了他的存在先於本質,以及自由選擇的思想,因此後來的存在主義隻是一種哲學思潮,也因此他被稱為先驅。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reemanli01' 的評論 : 他讀了大量有關神學著作,並獲得了神學學位,一度想成為牧師。克爾凱郭爾讚頌犧牲。蕾金娜也認為他響應上帝的召喚而犧牲了她。
茵茵夢湖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inMu' 的評論 : 我當年讀¨一個誘惑者日記¨時對作者完全不了解,可是就覺得作者像個中年人,他對兩性的心理互動更多是研究和操縱,這點和歌德的維特·屠格涅夫的初戀和茨威格的夜色朦朧有很大不同,那三部作品之所以感人,就是裏麵充滿了少年式的赤誠·激情和痛苦,幾乎捧出一顆充血的心,那是一種靈魂之愛;而克爾凱郭爾的作品從未達到這種境界,連司湯達都沒有。三部作品的男主角都是為所愛獲得幸福不惜一切的,頗有犧牲奉獻精神。而克爾凱郭爾則是無現實緣由地令雷金娜痛苦,總而言之,這種人沒有準備好或覺得自己沒有資格獲得幸福,隻是那樣,就象叔本華保持單身好了,為何去折磨一位美好的女子。總之,在愛情裏,克爾凱郭爾心地不純良。
茵茵夢湖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reemanli01' 的評論 : 存在主義是哲學,不是宗教,哲學是研究此世而非彼世。
盡管薩特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他人是地獄。但在生活中他對周圍的人很好,例如他的稿費都給了身邊人了。
哲學似乎不像宗教那般終極,因而看似相對;這讓我想起天朝正是把一種學說當成了宗教的絕對主義,因而造成一個民族的精神潰敗。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inMu' 的評論 :
他們相愛的時候還看不出他以後會成為偉大的哲學家吧?
================
其實我是委婉地說了,我沒有懷疑她的愛情。我是承認他們有相同的思想價值觀的。

我也承認他對宗教的虔誠。我隻是說他雖然虔誠,或許還是因為找不到具體的路線方法,而把耶穌當成了不可企及的事情。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reemanli01' 的評論 : 他和後來沙特的存在主義最本質的差別是在宗教方麵,他是虔誠的基督教徒,雖然他反對某些教會的做法。他的存在的第三級也應該是最高級就是宗教的。
他們相愛的時候還看不出他以後會成為偉大的哲學家吧?
宗教應該是殊途同歸,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人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救贖之路。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茵茵夢湖' 的評論 : 我覺得很美好。有意無意在路上相遇,互看一眼就滿足了。難道他們倆不是像初戀暗戀那樣愛著嗎?
他必須在宗教和倫理之間做選擇,對他來講非此即彼,沒有中間路可走,是他自己走入了死胡同。他做出選擇之後,為了解除婚約,確實使了一些心計,說了些謊話,讓她覺得他不再愛她,但稱不上算計。他對她的愛是無需置疑的。他的大部分著作出版時把它們獻給一個無名的人,死後才讓人知道那個人是誰。
存在主義的本質是自由選擇,選擇之後承擔所有責任。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Redcheetah' 的評論 : 肯定他對她精神上的愛遠遠多於肉體,雖然她是個漂亮的女子。
好像肉體的歡愛對他無足輕重。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愛零零吧' 的評論 : 他應該也掙紮過,她們會碰麵,但不說話。要不是有強烈的衝動,他不會給她丈夫寫信。他丈夫應該也知道她心裏還有他。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To茵 茵 夢 湖:
存在主義把生命解釋成絕望,像是劃了一道邊界,人類絕望到頭也就到這了,再退回來也就有了希望,
-----------
我現在更相信另一種說法,佛教的說法,在某個突破之前,有一段黑暗區,這個黑暗區裏,沒有人帶領是看不見路的。或許禪宗的“無門關”也是類似的意思。

我相信基督和耶穌都是知道路的人。突破那黑暗區,人才能知道生命。所以他們不是退回,而是真實的突破。
----------------
“因此那幾個存在主義健將都不是悲觀主義者,而且勇敢無畏,敢於無視社會習俗的人,除了性格力量,往往是有強大的思想來支撐的。 ”

同意他們不是俗人。不過我覺得他們還沒有達到基督和佛的境界,所以還是在找路的人。
茵茵夢湖 回複 悄悄話 To free:
存在主義把生命解釋成絕望,像是劃了一道邊界,人類絕望到頭也就到這了,再退回來也就有了希望,因此那幾個存在主義健將都不是悲觀主義者,而且勇敢無畏,敢於無視社會習俗的人,除了性格力量,往往是有強大的思想來支撐的。
西方的哲學心理學都喜歡分析拆解,最近我和台灣一個非常前衛的藝術家家庭談話,我發現這家的年輕人很急切地想要證明他們是幸福的,還要替他母親證明,甚至給我發了一張全家福(其實是幸存者)照片,這種做法也太老套了,沒有清晰數據,沒有個體感受,難免令人起疑要掩飾什麽。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我感覺到他們大概是同道人,都想爬那個山,都認同那個目標是值得的。
但是克爾凱郭爾大概能力、耐力高些,而女友雖然沒有那麽強大的能力。但是心裏是欣賞他的。因著這個認同,附帶地,她也名垂文史。

雖然存在主義跟基督教關係密切,但我覺得存在主義沒有得到基督的精華和好消息:
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犧牲。

好消息一定不是壞消息。但存在主義似有把生命解釋成絕望的傾向。嗬嗬:)
茵茵夢湖 回複 悄悄話 博主的題目是個悖論,這愛情一點也不美好,連痛苦之美都算不上,因為克爾凱郭爾有太多的算計。

free網友說的對,女人愛上藝術家作家,確實是希望在他們的作品裏成為繆斯,化為不朽的女神而流芳百世。不過這要看是哪類女性了,象維特的夏綠蒂追求的是現世安穩,因而吸引力就沒那麽大。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Robert Neiiendam在對雷金娜的評論中寫道:“她知道她因為他而名垂青史。這種想法彌補了她所遭受的痛苦。”

看來西方也有三不朽的心理,而且根深蒂固。
叔本華還告誡他媽,你會因為我而不朽的。

都是追求永生。。人類的共性。。 :)
Redcheetah 回複 悄悄話 男主生活在精神層麵,不結婚為好。
愛零零吧 回複 悄悄話 讀了讓人哭的故事。他的創作程一直有愛的支持。他一個人待著卻不孤獨。他隻需自己懂自己。謝謝分享。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茵茵夢湖' 的評論 : 我買他的第一本書叫《曾經男人的三個少女》,書名就吸引人。他確實會“在我們變得越來越容易的生活裏製造出一些困難”,但看不出他會像他的繼承者沙特那樣把愛情當實驗。吸引蕾金娜的也許正是他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畢竟世上也有女子向往不平庸的生活。他們相愛,他繼承了巨額遺產,生活無憂,不必為油鹽醬醋煩惱。創作之外他可以陪她。我不認為假如他們結婚他們兩個人就一定不會更幸福。
茵茵夢湖 回複 悄悄話 早年讀過克爾凱郭爾的誘惑者日記 覺得他還是頗懂女人的
但這種人往往不是現實中的好丈夫好情人 他似哈姆雷特般猶豫不絕 矛盾痛苦每天被各種稀奇古怪的念頭纏繞 糾結掙紮
雷金娜遇到他還作為婚戀的對象真是不幸 因為這種人傾向於把生活當作一個試驗場 來驗證他的各種理念和判斷 以獲得一種智識的快樂 而不是尋求現世的幸福 但雷金娜表現得要比他高尚
克爾凱郭爾的生活還是第一次了解 也許他的使命就是留下幾部作品 謝謝博主介紹
LinMu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RooibosTea' 的評論 : 要是和雷金娜結婚說不定不會英年早逝,寫出更多的著作。
ARooibosTea 回複 悄悄話 不平凡且怪僻的克爾愷郭爾。不知到如何評價他的愛情覌。謝謝林木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