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砧板 於 06-07-21 10:11:24
這壇子前一陣有一位叫 旖旎 的朋友時常發帖,我總是稱她淤泥嫂嫂。不知道為什麽,淤泥嫂嫂不再來了,那麽她不會知道這裏還有人談論她,她更不會知道有人從少年時代就暗戀“旖旎”。
記得開始學習寫作文的時候,特別喜歡華麗詞藻和優勝美句,我想這是每個人曾經的少年情懷吧。那時候老看到指導寫作的讀物批評堆砌詞藻,覺得特別生氣,好詞不讓用,難道還專檢爛詞用嗎?相當長一個時期,懷著少年的執著或者叫執迷不悟,努力尋找“華麗詞藻”。旖旎,婆娑,婀娜,溫婉,嫵媚,。。。(跟男性有關的詞省略,否則寫出來有同性戀的味道,嗬嗬)這些都是追求(尚且能用)或暗戀(不知道怎麽使用)的對象。
其實,現在的人寫作很少使用“華麗詞藻”了,三四十年代的散文家或小說家,是華麗詞藻的集大成者,粉飾造作的文字活都是他們幹的。為了尋找華麗詞藻和優勝美句,翻遍了朱自清,冰心,徐誌摩,許地山,戴望舒等人的作品。相形之下,魯迅的作品裏這些詞藻就少得多,所以對魯迅又恨又愛,恨的是讀了半天詞匯量沒有擴充,愛的是,還就他的文字有嚼頭。我吃驚,除了魯迅之外,三四十年代,那麽多作家關心的似乎隻是一己情懷,或者對著一個畫麵癡語(朱自清《綠》,冰心《海上明月》),或者看到一個女孩,就想入非非(戴望舒《雨巷》,許第山《落花生》),或者每天發酵自己的情緒(徐誌摩之流)。
後來年長了,讀了更多的書,寫了更多的東西,漸漸開始反感任何“華麗詞藻”。事實上,學術類的寫作除了文學評論,對華麗詞藻,都差不多是排斥的。學術寫作唯有平實,才可以最大限度做到準確,深刻,才可以最好地顯示邏輯的力量。相反,任何華麗詞藻,都可能節外生枝,模糊了邏輯的線索。漸漸地,就忘記了好多 “華麗詞藻”,忘記了 婆娑,忘記了 旖旎。
忽然又想起淤泥嫂嫂,是因為壇子裏談到了小資的話題,我討厭小資這個詞,討厭對小資津津樂道,但是我知道應該如何談論小資。要談論小資的,最好準備一些 “華麗詞藻”,就小資象需要煎雞蛋和熬燕麥粥一樣,小資也需要華麗詞藻。因為小資本身其實沒有實質內容,華麗詞藻正好合適表白沒有實質的內容。小資是一些對生活期望甚高,而追求高水平生活的能力又甚弱的人們聊以自慰的一種生活方式。
把少年對華麗詞藻的錯愛,跟成人對小資的迷思扯在一起,應該是有理由的,那就是,它們是同一種幼稚。
希望淤泥嫂嫂(旖旎)恰巧能讀到這個帖子,免得聽到傳言說有人在背後議論她,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