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傳奇花木蘭
花木蘭是我國古代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文學故事人物。美國迪斯尼公司從她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中汲取靈感,投資6000萬美元,拍攝了有史以來第一部中國題材卡通史詩片《花木蘭》,上映後取得了驚人的票房收入,在國內外掀起一股“花木蘭熱”。
美國報刊、電台將該片評為“三顆半星”(四顆星則為奧斯卡獲獎片),並賦詩稱讚:“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飄洋過海的花木蘭,隨著卡通片《花木蘭》的成功,不久將“回鄉省親”。然其姓氏竟有三種說法,故裏竟有四處之多,並傳說“生活”在三個朝代,真是千古奇聞,天下奇女。人們不僅要問——木蘭省親——何處是故鄉
河南人說,木蘭故裏在虞城,有花木蘭祠為證。在京九鐵路線上,有個虞城木蘭站,不遠處即為花木蘭祠,是隋朝木蘭故居所在地。祠始建於唐代,占地麵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各院落,共有百餘間。大門過道內,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征像和兩側侍衛;後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外,有曆代官吏、名人讚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餘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裏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雲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毀於1943年一場戰火,近年重修,尚有清代祠碑保存完好。
安徽人說,木蘭家在亳州,至今遺址尚存。《毫州誌•烈女誌》載:木蘭,魏姓,西漢譙城東魏村人(今亳州魏園村)。魏園村為淮北一普通村落,高約5米的木蘭出征塑像,為故裏平添無限光彩。村民指其村後即木蘭故居,墓塚猶存。墓周蒼鬆環護,翠竹成林,春來芍花飄香,蔚為壯觀。《光緒亳州誌》載:木蘭祠在關外,相傳祠左右即木蘭之家。今祠已毀,遺址尚在。
湖北人說,木蘭為黃陂人氏,木蘭山下是其家。木蘭山在黃陂城北30公裏處,山高600餘米,峰巒聳翠,風景秀麗,古跡甚多。傳說當地有朱氏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這,立功封為木蘭將軍。她不受朝祿,解甲歸田,恢複紅裝,侍親以終。曆代在山上祭祀木蘭,唐建木蘭廟,明建木蘭宮,後修木蘭殿。現木蘭殿在絕壁之上,朱柱青瓦,殿門額刻“忠孝勇節”四個大字。殿內端坐木蘭鎏金塑像,男裝女貌,英俊神武。兩側山牆,有“登山求嗣”、“河畔習武”、“代父出征”、“凱旋歸時等木蘭故事彩色壁畫,栩栩如生。
陝西人說,木蘭葬於延安,聖地有勝跡。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花山鄉花塬頭村,為花姓,北魏人。死後葬於村旁山上,稱“花家陵”。皇帝還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複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梁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塚,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遍植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了木蘭當年的颯爽英姿。
史家關於木蘭記載甚少,木蘭究竟魂歸何處,如雲彩一般飄忽難定,以至傳說眾多,但延安一說特具浪漫色彩,原來——
木蘭從軍:未婚夫相伴
傳說花木蘭生於1500多年前的北魏時代,其父花孤從征屢建戰功,後因年邁還鄉務農。木蘭受父影響,從小聰明好學,生性至孝,喜愛習武。鄰人張俊之子張羽亦愛習武,拜師花孤,與木蘭遂成師兄妹。
木蘭17歲那年,北方突厥入侵北魏,朝庭募兵戍邊,征兵冊中,每本都有花孤和張羽的名字。花孤年老體弱,力不從心。花木蘭決定女扮男裝,以有張羽相伴照應為由,說服花孤,毅然代父從軍。行前花孤向木蘭說明張俊家已上門提親,木蘭含羞答應,但暫不成婚。花孤叮囑張羽在木蘭從軍期間,無論是生活方麵,還是行軍打仗,多加衛護,絕不能泄密,並盡量避免和木蘭調開,得勝歸來完婚。
此後,木蘭成年在草原沙漠行軍打仗,經常枕戈達旦,夜不脫衣,張羽都百般護衛左右。她因作戰勇敢,屢建奇功,由士兵晉升為將軍。戰爭結束後,皇帝欲拜其為尚書郎,花木蘭婉謝封賜,請示還鄉。皇帝無奈應允,並給張羽等副將每人賞銀千兩,準許和木蘭一同返鄉。
當木蘭“釋戎衣,服巾幗,同行者皆駭之”,始覺“雙兔傍地走,安能辨雄雌”。
木蘭結婚後,和從前一樣過著普通農家生活,隻是由於長期軍隊生活養成的習慣,仍經常和張羽一起騎馬練武,現在花源頭村旁那條平緩的走馬梁,就是當年木蘭練武之地。據說花木蘭活了八十多歲,享受了千年香火。
然虞城一說,木蘭未享清福,妙齡早逝,悲劇結局來自——
木蘭還鄉:孝烈傳千古
自古河南多忠烈。據稱木蘭姓魏,名木蘭,姓花乃戲劇的俗稱,出生在距今1300多年的隋厭,故居在虞城營郭北魏莊村。隋時募兵,木蘭替父從戎,凱旋而歸,不受官爵,懇奏省親,歡天喜地回到家鄉,“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隋煬帝聞悉,十分欽佩,欲納宮中為妃,木蘭不從,以死拒之。帝歎其壯烈,賜將軍銜,諡孝烈,世稱孝烈將軍。並在其故居建祠紀念,現虞城木蘭祠有兩通清代碑刻為證。一為《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龜座,碑頭雕刻二龍戲珠;另為《孝烈將軍祠辨誤正記》,方座,碑額刻有盤龍。
因此事影響皇帝聲譽,故難見隋人有文字記載,然木蘭故事,以民歌形式流傳民間,後經文人潤筆,方成不朽之作《木蘭詩》。
“女郎剩取花名在,歲歲春風一度吹。”農曆四月初八,相傳為木蘭誕辰,每年四方鄉民集而祀之,至今不衰。從1993年5月27日起,每年的這一天,虞城還舉辦規模宏大的木蘭文化節,唱響豫劇《花木蘭》。細品中州之韻,如木蘭祠的唐槐翠柏,婉曲蒼勁。
木蘭故裏之爭,唯有虞城與亳州相連,雞犬相聞,但關於木蘭的傳說,卻是相差甚遠,隔朝隔代。虞城人哀其貞烈,亳州稱其忠勇,因為——
木蘭戍邊:勇健媲丈夫
木蘭與曹操同鄉,父親乃西漢初年材官騎士,木蘭秉承父誌,自幼習武,尤工劍術。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塞,漢文帝征民禦敵。木蘭憐其父老弟幼,即洗鉛粉,脫梳珥,變戎服,貫甲胄,替父出征。一路搴旗斬將,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單於被迫退卻。
八年後,匈奴再度入侵,以傾國之力,分東西兩個戰場,很快占領諸郡,殺掠無計。漢文帝遣將把守,親自勞軍。木蘭先在東線,後赴西線,在“平沙沒馬足,朔風裂人膚”的北疆沙場,弛馬攜將,“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東擊匈奴,西敗羌胡,迫使匈奴求和,退居塞外。正如明代禦史何出光《木蘭祠賽神曲》所雲:“漢家事業拓雄圖,勇健嬌嬌媲丈夫。揮槊當關百戰後,堂堂正氣至今無。”
木蘭轉戰燕山一帶,屢立殊勳,初為戍卒,以功為小校,後晉升為將軍,唐朝乾封元年,被追封為孝烈將軍。燕山北麓的曲逆(今河北完縣),“將軍百戰收其地”。從漢代起,當地人民感謝木蘭恩德,就為她立廟建祠,曆代香火不絕。
如今,有關木蘭的紀念設施遍布各地,然有關木蘭的身世則眾說紛紜。
筆者認為,完縣乃木蘭戍邊之地,明代修建的木蘭祠(又稱孝烈廟)中,《漢孝烈將軍記》碑刻應是權威性文物佐證。碑上說:木蘭姓魏,亳州人。木蘭從軍之事發生在漢朝文帝年間。木蘭和緹縈是漢文帝時兩名著名的孝女。又據碑稱“漢世嚐作《木蘭詞》”,說明頌揚木蘭的民歌漢代已有。傳至南北朝時,《木蘭詞》易名為《木蘭辭》,而今多作《木蘭詩》了。真可謂“一詩傳千古,一女奇千年”。
“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抗槍為人民。”木蘭替父從軍、保家衛國的獻身精神,將感召和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原載:安徽《黃山》雜誌
湖北《現代旅遊報》
江蘇《金山》雜誌
1998年9月28日《京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