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38)
2010 (5)
2017 (1)
2019 (1)
凸子塵報:高考,減招和平權法案
As news said these days, Chinese colleges is reallocating the admission quota among the provinces. Some 10% of those may be inherited by the educationally developed provinces such as Jiangsu and Hubei will be used on students from the developing provinces in north and west of China. After the tens of thousands of parents openly concerned, the MOEs explained its math behind it. It is not a reduction but an induction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ed. Guess wha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ttending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has been decreasing since many years.
有人們已經把中國高考招生製度的變化和美國的教育平權聯係在一起說事兒了。很好的比較。凸子在說這個問題的時候們首先想到的也是這個。但是咱們先從別的說起。
教育體製:一個民主化和追求公平的進程
教育體製和人類的社會、國家體製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靠後的。體製中元素:嚐、學、遊、舉、科和額,被引進的先後有早晚,而且每次新的元素的引進都是為了解決體製的問題。
【嚐】
即實踐。首先是有人嚐試,自學,在實踐中學習。中國就先有神農,學會農業技術要“嚐”盡百草,這是花了一輩子在學。舜學習做人主,花了二十年;禹也花了十三年。那時候知識是零散的存在於人們的實踐中。知識在人與人之間,代與代之間,靠的是傳。能嚐到或者被傳到的,那就是個人命運,沒有公平可言。
【學】
人們攢夠一定的知識,就有教的能力,就可以辦學了。夏朝有瞽宗,商有大學,周有國學和鄉學。這些都是占有文化主流的上層子弟的學處。到了春秋,諸子百家興起,才有學校把普通老百姓的子弟吸引進來。有學的教育,就比嚐和傳都公平多了。允許平民進學嘛,公平度就提高了一步。知識從少數人掌握到更多數人掌握,這也是教育的民主化。
有了學,開啟了教育過程的民主化。
【遊】
即遊說。人學到了知識,就得找地方用上。於是學得好有信心的人,就開始遊。孔子就周遊列國,美其名曰去學習,其實是去找工作。找了一圈沒找到,倒是見識很多,歪打正著地在學業上又精進的了不得。還有蘇秦、張儀、韓非、商鞅這些人也都是到處遊。最牛的是蘇秦拜六國相。其次是蘇秦的同學張儀,也是先後拜魏、秦兩國相位。遊,是個人自主追求教育的結果—工作機會。
【舉】
即舉薦。這是第一次從製度上有規模地解決教育的評價問題。誰學得好,行的正,就有人為他寫推薦信。那他就有機會致仕了。從社會管理角度來說,舉比遊成本低,靠人民的眼睛,不靠自己吹牛,規模容易擴大,客觀性更強。把人才評價權交由大家,而不是統治者自己。這就是教育評價的民主化。
嚐和遊都是教育的自主努力,但這兩個元素帶來的教育過程和評價兩個環節上都不民主。有了學和舉,教育的過程和評價都更加民主了。
【科】
就是科考。舉這個製度一開始很好。春秋時,晉大夫祁黃羊的“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的正大光明事跡。祁爺這麽好的“舉”例,被私欲橫流漢朝士紳大夫們省略成 “舉賢不避親”了。朝廷的工作崗位都被士紳親戚家族霸占,皇帝可換,朝族不可換的局麵延續400年。直到唐皇開科進士,“舊時謝王堂前燕”才肯“飛入尋常百姓家”。科,就是統一標準、統一出題、統一評審。不管有人怎麽想,這三個都統一的製度是公平的。
有了科,教育在評價環節上實現了製度公平。教育製度化的工作從擴大教育機會為主轉變成平衡教育結果為主了。
【額】
即配額。標準明確,教育的過程就從機會導向徹底變成努力導向了。教育上更努力的人,從教育中獲得的結果就更高。教育結果在人口中差異於是越來越突出。有區域差,有性別差,有種族差,等等。這些差異歸根結底都是來自於人口中的教育努力之差,再隨時間累積,就成了教育的資源差。要補這個差,政客們就在製度上就引進了配額,以解決一時的矛盾。
配額修改了公平科考,這是個製度上的不公。它隻是聽上去公平,但忽略了人們在教育中付諸的自身努力。生長於落後環境固然對誰都不公,但這和旁人無關。而一個人的努力被另一個人以補差配額的名義化為烏有,這就是和旁人相關了。所以,純屬高層政治產物的配額,既沒有增進教育的民主化,也沒有實質提高教育的公平度。
製度不公帶來更大的結果不公
教育體製引進了配額這個元素,基本的六元素就都齊活了。嚐、學、遊、舉、科、額。今天的教育製度也是這六項元素的集合。教育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隨著民主化程度不斷提高,社會公平先提高再降低的過程。(而且很遺憾,這個公平程度還在降低。原因是教育製度的六個元素都有全球化趨勢,讓全世界人民都開始追求哈佛斯坦佛,價值越趨同,資源就愈加有限。公平就更低了。)
那些搬出配額來解決教育不公的政客根本沒有想過,用不公的製度硬性調整結果,隻能帶來更加深化的結果不公。
追求個人公正,首先是個人的努力,而不是靠貼分貼配額。主張貼分貼配額的人,都是打補丁思維,隻是為了平衡一時的政治矛盾。一個好的製度,應該鼓勵人們以個人努力去追求公平,而不是用補貼給一部分人補償結果。結果補償,久而久之必然是帶來更大的不公。
中國曆史上科舉,通過這種配額製,就帶來過明朝某年新科進士全是南方人的結果。明清兩朝,朝廷在北,官家在南。北人在中國主流社會翻身,靠的居然還是北洋軍閥--袁世凱是河南人。
美國曆史短,但教育搞平權多年,結果也是如此。看看美國教育部網站的數據。1990-2914年之間,白人獲得大學本科文憑的比例,從26%提高到41%;黑人從13提高到22,西裔則從8提高到13。原本希望消除的黑-白和黑-西族裔差異,反而又繼續擴大了。最重視教育的亞裔人口的本科率從43%提高到61%,其領先於其他族裔包括白人之間的程度也一樣擴大了。
古今中外的事實都說明一點,人為的提高某一人群教育評價的閥值的配額補差製度,隻會進一步調動損失名額的人群的教育努力程度,用自身更多的努力換得教育上的更高的結果。享受配額補差的人群,其自身努力的積極性相對地降低,其努力程度相對其他人就不會提高。針對結果補差的配額製度是事與願違的。
教育公平 = 統一標準 + 個人努力
教育要公平,補差配額製度必須取消。教育體製裏的嚐、學、遊、舉、科的引進,都是客觀上先在局部或者個人實踐中出現,再經過不斷改善、推廣成為體製元素的。唯有配額,是腦袋發熱的政客先想出來,然後以製度補丁的形式大規模實施,並且給教育體製帶來漏洞再擴大再補丁的惡性循環。最後,教育的結果不公永遠無法實現。
公平的教育結果,能靠一個不公的、到處打著配額補丁的教育製度來實現、來維持嗎?敢對這個問題回答出“能”的人,一定是腦子進了水的。
在補差配額製度已經形成事實的今天,為政者要有遠見和勇氣逐漸消除這些不公正的配額,讓教育製度恢複應有的公平。而不是繼續用新的配額來補丁加補丁。公平的教育體製,隻能也必須是統一的標準和個性的努力相融合。統一的標準確保人人平等,個性的努力應鼓勵且不封頂。
有人說統一標準也可能帶來腐敗。配額也從來不是為消除腐敗存在的,教育腐敗的存在也就不能讓配額合理化。腐敗問題應該另議。
總之,配額製度被教育公平所不容,必須消除。否則的話,有朝一日,結果的不公當引起整個體製的崩潰。中國的高招配額如是。美國的錄取平權亦如是。
Seven Years Old by Lucas Graham
所言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