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凸雜談

才高五鬥不覺恥,水灌一壇隻作癡。凸情不枉君付意,子誌難琢我化石。
個人資料
賈平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590 凸子簡報:光誠,光誠,光誠

(2012-05-08 22:09:48) 下一個

凸子簡報:光誠,光誠,光誠

Haven't say much things for a few days. That dosen't mean I didn't have much to say. I just didn't have enough time. Still running short of time today, but I will make it a concise report for you. Since I am writting online today, there will be refresh of this post from time to time to avoid any lost due to possible computer/network glitch. Be patient, or come back in half hour to read it in full.
 
+++++ Part 1 +++++
 
現在把陳光誠當作中國人權運動的標杆,大概人們沒有多大意見吧。盡管媒體普遍的用法是中國著名維權人士,維權維的當然是人權。這點沒什麽疑問。人權運動起源於美國,馬丁路德金博士是美國人權運動領袖,標杆。現在人們對於金博士的人士,大概都知道他人權活動,他有一個夢,以及他被刺身亡,算是為人權獻出生命,是一名勇敢的人權戰士。
 
但是,hold a minute。把金博士當作人權活動領袖這個沒什麽問題,領袖也不一定就是褒義詞,有多少領袖其實人格上齷齪不堪這也是大家都認可的。但當你在很有道德意義地把金博士當作勇敢的人權戰士的時候,這裏麵就存在著巨大的moral prejudice。這個一般人不是不知道,就是選擇性的不在乎了。
 
- 有誰還在意金博士拿教會的錢招白人妓女,開性派對;
 
- 有誰還在意金博士的博士論文居然有50%的文字是從別人的研究文章裏抄襲來的。波大學術委員會在他死後才發現這個,幾乎準備取消他的博士資格。但是大家還是認為金博士人都死了,這還有什麽意義呢?所以到今天他還可以被稱呼圍金博士。
 
- 有誰還在意金博士那篇著名的演講《我想有個夢》,完全是另一名黑人牧師在50年代的禱詞。那名原創黑人牧師叫Archibald Carey。
 
- 有誰還在意金博士身上無數的婚外情。FEI曾經試圖以其婚外情作為威脅,想製止金博士的人權活動。
 
陳光誠身上並不代表什麽道德價值,但是當他遭遇被人們選擇性的了解得時候,這種道德價值就突然從他的身上升華出來。這個moral prejuduce被媒體在宣傳中誇大之後,就是現在很多人感受的情形了。陳其實身上不僅沒有我們從現有媒體中所了解的道德價值(很多是暗示的價值),而且他身上或者個人曆史上,恐怕還有很多就像上麵所講的金博士的道德劣跡一樣事情存在。我在這裏深究到底是什麽現在並沒有意義,那些消息的真假我也難辨。我主要是讓大家知道,對於陳光誠事件的一個客觀的認識的形成,你至少還要有什麽樣的心理條件。
 
+++++ PART 2 ++++++
 
接著,我們做一個假想試驗。一群猴子(大家知道凸子是養猴子的),假設十隻。每隻一天隻吃一個蘋果,就夠了,不餓了,沒有必要再吃第二個了。如果每天給他們猴籠子裏扔進去10個蘋果,猴子一開始可能還會搶,暴力衝突,但後來發現,即使最弱的等到最後,還是會有蘋果吃到。這樣大家就會知道沒有打的必要了。以後再扔,天天如此,猴子還有打架搶蘋果的嗎?沒了。客客氣氣就夠了。
 
這個例子裏。每個猴子隻吃一個蘋果,這個叫作individual similarity in demand。而每天都有10個蘋果扔進猴籠裏來,這個叫做communal sufficiency in supply。當這個社會空間足夠大可以滿足每一個個體需求的時候,猴籠子裏的局麵就自然達到了一個和諧的情況。這是一個natual equalibrium。這個平衡,基本上自己維持,不會跑偏,隻要individual similarity和communal sufficiency都能保持,不丟失任何一個。但是隻要這兩個條件少了一個,平衡就沒了。
 
假設我們拿掉這個similarity,讓某些猴子有點想多吃一個的想法。隻要有一天有誰吃了兩個,就有一個猴子吃不到蘋果了。這個沒吃到的猴子如果是弱猴,他明天不敢打,隻能想辦法早點去吃。即使猴群還沒有打起來,總有一天一個厲害點的猴子在和諧之下被餓肚子,那麽第二天就要打起來了。少扔一個蘋果的效果跟這個一樣。
 
如果多扔11個蘋果,逐漸就會把一個猴子的胃口喂大。假設多吃一個畢竟不撐,那麽嚐到好處的猴子堅持這樣吃,就等於是拿掉了similarity一樣。而且他把這種穩定的多吃一個帶來的快感傳遞給別的猴子,不久就會出現11蘋果也不夠的局麵,sufficiency沒有了。隻要你多扔一個蘋果近來,想要維持猴籠的平衡,就必須以後逐漸增加蘋果的投入數量,而且今天多扔一個,明天多扔兩個,後天可能要多扔四個才行。這就是GDP 需要growth的道理。
 
陳光誠的問題,是計劃生育問題,也是殘疾人稅收的問題。過快增加communal sufficiency,可以induce individual insimilarity。這就是改革開放,向右轉,經濟發展,都必然出現問題的原因。猴籠平衡丟失以後,就會暴力出現,不會再和和氣氣。陳光誠也不能指望和和氣氣解決問題。需要在製度法律所允許條件下,最大程度的使用“暴”。這個暴不一定肉體上的暴,也可以是mental的暴。陳在維權的過程中有沒有這種“暴”,現在不得而知,但是陳周圍的其他人卻在無視法律的思想指導下,把肉體的暴力引進來了。在猴籠子裏,誰能暴得最厲害,誰就能保證自己的利益。在中國的現實社會中,基層社會中,這種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大家並不是因為法律界限就不去幹,法律對於中國人來說是約束別人的工具,而不是約束自己的工具。
 
++++++ Part 3 ++++++
 
陳光成的問題在當地,但是當地人怎麽就沒有人願意幫助他,相反,那些整天限製他自由的人,那些記者來了擋攝相,打人的,我覺得多是本村的人吧。本地人,那些距離陳光誠很近的人們為什麽不能同情多一點呢?
 
都在同一籠子裏猴子,在communal sufficiency不足的情況下,是沒有誰會以和諧的行為方式生活的,那樣意味著餓肚子。大家都是各盡所能的要搞到自己想要的數量的蘋果,相互都是敵對的。陳光成生兩個孩子,別人都隻能生一個;陳光誠如果可以不交稅,大家的稅該交還是交。陳多申訴的權利,就是一個individual insimilarity。這個特殊化的待遇,在社會道德沒有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隻能像籠子裏的猴子一樣,通過個體暴力手段獲得。陳光誠對於他自己個的insimilarity訴求,他沒有肉體的暴力能力,但是他依靠的是國家的政策(殘疾人稅收)和人權的原則(生兩個孩子)。
 
這兩個規則在山東這個鄉村的人文環境條件下所處地位,就好像是在猴群裏講尊老愛幼的道德一樣,是沒有人心的。大家還記得趙本山小品怎麽損殘疾人的吧。你能指望這樣的人民群眾心裏立馬有尊重殘疾人的思想觀念?人權規則就更扯遠。陳現在仰仗的這兩個ideological的東西來訴求自身利益,這其實就像是一個mental violent force。這個如果在當地馬上有權威政府支持,也許大家隻呢能夠作罷,就比如猴子的飼養員出來打強猴,讓弱猴先吃一樣。但是一旦政府沒有出來做什麽,不用做壞的,隻要什麽也不做,馬上就會有周圍的人行動上反對或者心裏討厭陳光成了。這就像飼養員什麽也不說不做的話,猴群裏就不可能總是一個猴老是搶到兩個蘋果,一個強猴今天搶到了,明天就會有別的強猴出來對付他。
 
猴籠裏在拿掉individual similarity之後,沒有外力敢於的時候,消除不平等的唯一方式就是新的不平等。消除暴力的方式就是更大的暴力。這是沒有外力作用的時候。換句話說,山東當地的政府其實一開始恐怕懶得管陳光成的事,放任了,放任就是沒有加外力敢於,後來的情況就一定是有人拿出肉體的暴力,來對付陳光成的“mental”暴力。
 
所以客觀上講,當地政府恐怕不是陳光誠所受不正當待遇的最初作用者。具體始作俑者是誰?誰都可以是,凡是看著陳不順眼的人都可以是。這些人多了,在中國農村的社會條件下,這種人太多了。人權對於那個社會條件根本就是個玩笑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chweine_srq 回複 悄悄話 看問題這麽深刻,佩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