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凸雜談

才高五鬥不覺恥,水灌一壇隻作癡。凸情不枉君付意,子誌難琢我化石。
個人資料
賈平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100 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兼評餘秋雨中國文化一文

(2006-10-18 01:24:08) 下一個

貝兒轉過一篇餘秋雨的文章,講到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誤區。餘說,把民族的價值置於人類價值之上,是我們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礙。餘文的論述基本總結為以下四點(都是原文摘錄,沒有凸子的語言加工):

1) 不能過度強調中國文化的獨特性。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層麵上,是人類共通的精神價值。把民族的價值置於人類價值之上,是我們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礙。

2) 文化的差異未必導致衝突。既然文化在至高精神價值上承認人類共通,那麽,在具體呈現形態上則要承認差異互賞。

3) 中國文化必須在現代世界尋找新的支點。觀念性障礙,是對自身文化的認知。我們很多人產生了一種目空一切的文化自傲,還把別人的文化反思批判成了文化自卑。

4) 文化交流主要通過感性形象來實現。文化交流的結果,是普通人對某種文化的自然喜愛和尋常好感,既不是國家話語,也不是概念話語。形象大於思維,感性大於概念,行為大於口號。

要談文化的問題,就首先要把文化的概念的扯清楚。文化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

狹義的文化,指的是文化的成果。

文化,如果狹義的去理解,常被用來概括成文學、藝術、政治、法律等社會上層建築領域的成果。比如我們一談到西方文化,就必談莎士比亞的戲劇,帕拉圖的哲學,米開朗基羅的雕塑,肖邦的音樂,也必談美國式民主,或者批頭士的歌曲,等等這些,如果說是文化,其實都是西方文化活動的成果。

廣義的文化,指的是某個文化人群社會的行為總合。

文化從廣義的角度,是某個人群內部一切社會行為的總合。這是凸子比較讚賞的一種對文化的定義,因為它的廣義,它才觸及到文化的根本。除去漢儒哲學,唐詩宋詞,中國武術等等不談,像中國人喝酒喜歡勸酒,中國人喜歡窩裏鬥,中國人價值觀裏150年來一直的洋為中用和崇洋媚外,都算是中國文化一部分。這些中國人日常生活都離不了的觀念或者說價值取向,站在文化領域來看,中國大多數人行為的影響力度,遠遠高於唐詩宋詞現代詩或者儒教哲學的中庸之道。從這種意義上講,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其實遠不是中國政府的幾次世博會表現,而是每一個與世界有接口的中國人在個體行為裏為傳播自覺不自覺地承載著中國文化。

餘文中的有益之處。

談到餘秋雨的這篇文章,先說他寫得好的地方,就是他觀測到政府(或者說官方)對外文化輸出中,在理念上常常出現的弊病。不論餘所說的,是把民族價值至於人類價值之上也好,還是文化的差異化,宣傳的新支點,或者感性形象承載文化等等,都是在強調一種狹義觀的文化傳播。宣傳和傳播的東西,就是中國人文化領域的成果,不論它們是中國古典哲學藝術成果,還是現代文化名人。這種狹義傳播,因為載體集中,形象立體直觀,易於被主導傳播者采用,也易於被受傳者的感官接受。但是,在文化成果的層麵上可以提出來的東西,大都是程式化的那麽一套清單所包含的項目,再加上呈現形式的單調,達不到真正吸引外國人興趣的目的。所以餘的文章裏提出的差異化,新支點和感性形象這三條,是給官方的文化對外傳播開出些藥方,都是很可取的建議。

餘文中的偏頗之處。

再來說餘的文章寫的不對的地方。

1 餘所說的,中國人常常把民族價值至於人類價值之上,所以造成文化傳播的失誤。然後舉例子說了南京大屠殺。就這個例子說事兒,南京大屠殺在中國人心裏就是一個民族苦難經曆的代表,我們習慣於把它描述成死了多少無辜者,也完全是出於愛國心的一種正常舉動,這不應該算作中國人民族價值至上的例證。外國人因為沒有經曆過,所以不會了解中國人的痛。如果我們為了與世界人民達成一致認識,就從我們的心底裏忽略這層傷痛的話,那才算是不把民族價值至於人類價值之上了嗎?換句話說,人類價值角度說事兒,日本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戰爭殺戮可能根本在人類整體角度算不上什麽,隻有外星生物殺戮地球人的時候,人類價值才會給於適當的關心。中國人曆來都有民族情結,這跟中華民族千年曆史與外族入侵的密不可分有關。要不是這樣,世界上還有哪個民族會傾國力所有修護萬裏長城呢?這種民族傷痛觀,其實隻算是中國人文化上的內斂特性的一種表現。

也就是說,我們的文化,並未把民族價值至於人類價值之上,相反,我們是把民族價值放在人類價值之內來保育的。這才有我們中國人傳統而久遠的和平共處的觀念。可能傳統上,以鴉片戰爭以前曆史看,中國一向以天朝大國自居,認為自己的地位超越外國,在文化上是封閉和自大的。這樣說來,是否曆史上有把民族價值至於人類價值之上可能呢?凸子的答案還是否定的。首先我們那時對外的文化輸出,的確是基於中國文化的先進性而來的。而且對於其他文化,我們也有引入,比如佛教的傳入。總體來講,是一種平等概念上的交流。到了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落後國人顯見,西學文化逐漸占據了社會的上層,甚至主流文化。洋為中用,成為一種社會的共識。在這一段,外來文化淩駕於傳統文化的態勢始終沒有減弱。即使是1949年後的三十年,統治中國的,也還是馬列和批孔。再到了現在的改革開放,西方文化在中國的滲透則更是無所不包。還記得我們這些人,都是擠在出國潮裏來到美立堅的吧。這種條件下,何來中國文化把民族之人類之上的無稽之談。這話要是這麽說出去了,咱們自己都沒底氣,還能有臉拿到外人麵前。

那麽真實的picture是什麽?其實是我們在傳播文化是,比較注重中華民族價值的東西,而忽略了以什麽樣的形式展現給外人會更容易被人接受。就是那個南京大屠殺的例子所說的,換個說法立足點,外人有同感了,就被接受了。這也證實了下麵的第二點,就是差異互賞,其實是建立在求同的基礎上的。餘的這一觀點的確鮮明搶眼,卻沒有抓到實質。也就經不起debate了。

2 餘所說的差異互賞,是希望文化的傳播裏不要求同隻要存異。差異導致互賞固然不假,但是互賞的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差異的存在,而是因為互通的因素,從而使對差異的理解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達成。舉個例子,完全不同的文化個體之間是無法相互理解的。比如,中國人大多數無法理解美國人怎麽會把自己總統的性行為曝光到要見諸法庭,讓世人皆閱的程度。我們會很可笑。但是如果了解了政治鬥爭的無理性,我們就不難看出,中國官場上不時也把生活作風問題作為拉官下馬的手段之一嗎?所不同的是,克林頓跟來文斯基之間的口交並不足以拉總統下馬,而以其證實克林頓說謊才是最關鍵的。注意,我這裏指的是文化間的相互理解,不是大家來互賞一把各自在政治鬥爭中利用性問題搞定對方的方式方法。

文化傳播中,的確要注意求同與存異並舉。比如餘所舉的德國展館的例子,要參觀者添出在本國出名的德國人的例子來。拿各國人熟悉的德國名人來說明德國文化,不正是在求同中存異了嗎?餘舉例說“京劇征服世界”是求同的概念。這是憤青樣的錯解原意。所謂京劇征服了世界,是說世界各國都有人喜歡京劇藝術了,還來了很多人到中國學習這門藝術。並非全世界都把京劇當成取代意大利歌劇,或者流行音樂的藝術了。這種口號性的說法,本來就是報紙為了搶眼才說的,沒有真的世界大一統的意思。好萊塢征服世界,那規模可比京劇大得多,這也並非我們就真的被它征服了。其實不過是喚醒電影文化界的意識,以期多創造一些有市場的國產大片。至於為什麽好萊塢或者京劇有征服世界的可能,那正是因為他們能夠給各種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以共同的美感和享受,不同的是美感和享受是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創造出來的。這種求同才導致各種差異化的文化間的互賞,怎麽能說求同大可不必了呢?老餘這不算謬誤,也算是小題大做了。

餘文中未曾提到的廣義文化傳播

上麵就餘秋雨的文章說事兒,主要都是在狹義的文化成果的層麵上討論文化傳播。但是用某些文化成果來宣傳一種文化,往往有以偏蓋全的可能,更何況這種成果的選擇還帶有程式化的政治意味。文化的傳播,不是說傳播者以狹義的方式來展現文化,受傳播者就要以狹義的方式來接受。更多的情況下,外人所接受和理解的中國文化,具有一種很廣泛的意義。

那麽餘文沒有提到的廣義層麵的文化傳播,這裏也拋磚引玉一把。凸子認為,廣義的文化傳播,其實比狹義的傳播影響要深遠的多,隻是這種廣義的傳播,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的個體承載的傳播行為的統計總合,無法通過官方或政府有組織的進行,沒有辦法cohort這些行為,所以被主管文化傳播的人們給忽略了。前麵提到從廣義角度,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是由每一個與世界有接口的中國人在個體行為裏為傳播自覺不自覺地承載著中國文化的傳播。

廣義角度的成功的文化傳播例子,可以看看二戰以後的日本文化對美國的輸出。本來作為戰敗國從屬國的日本,在絕大多數美國人看來很是不屑一顧的,除了少數美國精英認真對日本文化進行戰略意義上的考量之外。日本人從向美國出口廉價的工業品,電器、汽車等等開始,逐步把其產品形象轉變為做工精致、耐用的高品質,在美國人心目裏完成了一個文化的升級。旅居美國的日本人,行為上也往往表現出謙恭、認真、協作等優秀的個人品質,在微觀角度讓很多外人也不得不接受一個觀念,就是日本人很好。在美國很少聽說japan town,就是類似於china town的那種。但是去過不少日本人在美國開的超市,感覺幹淨整潔,雖然價格不菲。各個方麵匯總在一起,都在加強一個整體的印象,就是日本很好。這些是從微觀的、看似遠離文化核心成果的層麵上,為文化傳播所作出的有益的貢獻。普通美國人對日本人茶道、武士道了解得很少,但通過日本人日常的行為表現,卻大多能對日本這樣一個唯一打擊過美國本土的亞洲國家存有強烈好感。

然而日本人在中國則是另一種微觀形象出現的。色情、齷齪、傲慢用來對日本駐華商社的大部分成員加以概括不為過分。這些人,作為派駐中國的日本人,白天在辦公室裏統轄中國職員,晚上在花街柳巷揮霍公款無度。北京有不少針對日本人開的ktv,比如在日壇南門口和21 世紀飯店。日本出口中國的汽車,並非質量上向美國版的那麽耐用。豐田中國公司的雇員就曾經對公司在中國的產品有過刨析,基本上是迎合中國人對外觀的要求而省去很多原本為質量和性能所特殊設計的部分,這樣成本低了,價格還不用降太多。日本車的美國版,就沒有這麽偷工減料的可能,要不consumer report肯定不會饒了他們。這就是日本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為什麽總是沒法完成他在美國那樣的價值過渡。日本對中國的文化傳播是失敗的典型。

對於中國人和中國文化來講,文化傳播的任務是真實地落在每個人頭上的。我們的行為,喜好,修養等等,就決定了中國文化將來在世界的出路。比如說,美國學校裏有一種觀念,認為中國學生精於技術細節,缺乏大方向的把握,喜歡獨立科研,卻不善與人配合,工作勤奮努力,但行為粗匡不拘小節,等等。中國出口的產品,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廉價。我們每個人回國都會帶些盜版盤,冒牌的名牌產品等等。在美國的中餐館基本是低檔的便宜館。這些外人對我們的固見,都給中國文化在外人麵前樹立了一個形象程式。這個形象很難有過人認為滿意的。中國文化形象,還是要靠我們這些中國人今後的群體行為來改善,來提升。

最後提出一點建設性的意見。

記得當年<紅高粱>風靡世界的時候,國內有對其打壓,認為拿中國文化中醜陋的東西來吸引外國人。其實象性這樣的我們傳統道德不敢正視的東西,在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中,可能會承擔起別的東西無法承擔的重任來。有人會笑了,中國的性產業輸出可謂世界一絕了。打住,各位!凸子要說的不是這個。性其實在人類文化的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巨大但又被傳統忽視的。弗洛伊德之前,沒有人認真的研究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對於中國的當代文化來講,給個開放30 年,中國人在文化領域的最大的變化就是性自由了,不是經濟或者政治自由了。下半身不是也可以用來寫作了,人們開始公開談性了,渾段子成了茶餘飯後的必備了,等等等等。性對文化影響,根本不是性文化一詞所能概括的。性對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法律、科學等等社會上層建築方麵的影響多多,正麵反麵的例子都舉不勝舉。不過沒有什麽人針對性在社會文化屬性層麵上的意義,進行過很好很深入的研究。我們要想在外人麵前談性,談性在中國文化的地位,當然不能僅拿出幾本中國古代的宮房術典籍來了事,也不能僅就膚淺的社會問題來瞎掰。舉個例子,性與中國的商業文化問題,不是談談二奶和妓女普遍性就得了。起碼有以下的幾方麵要仔細討論:

A)改革開放與性觀念演變,     B)性在商業傳播中的地位和功能,

C)男女差異的性觀念,         D)中國人生命的性周期演變,

E)性產業的發展和社會問題,   F)中國人的性與健康狀況,

G)性自由與人口問題,         H)性觀念與社會道德價值觀,

I)一夜情與中產階級白領文化, J)性與文學藝術,

K)性與流行文化。             

要說的東西很多,這些作為了解中國文化的切入點,很容易喚起外國人了解中國的主動性。性並沒有什麽齷齪的地方。隻是不知道老餘是否覺得性可以作為他所倡導的文化傳播新支點。凸子倒是想,這個主題設計拿來以政府角度來支持恐怕還是有困難的。那不如就從我們民間的力量起步吧。有人要喊了:凸子性報,凸子性報!

你等到花兒也謝了AOAOAOAO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