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凸子塵報:Nepal,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和富國之路
(2006-05-19 21:37:53)
下一個
Reported by 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 yesterday, Nepalese parliament has voted unanimously to strip off the King of his legal immunity, authority over the army and freedom of paying taxes. In addition, the King will also no longed be the symbol of the country that will be further converted from Hindu into a secular state. Notably, Nepal has been in constant political turmoil since 1990s when King Birendra retained its 1962 constitution. The landlocked country has been suffering from poverty and underdevelopment since 1950.
尼泊爾是一個印度教國家, 85%以上的人口信奉印度教,另外10%佛教。作為一個經濟上依靠援助的貧窮國家,尼泊爾最有名的是Gurkha戰士。Gurkhas軍隊起源於18世紀,當時位於Gurkha的統治家族Shah,組織了一支多民族的Gurkha軍,並依靠這支軍隊擊敗加德滿都的Malla王朝統治者,建立了統一的尼泊爾Shah王朝。從這個意義上講,Malla王朝有點像東周,Shah王朝有點像秦。Gurkha勇士的驍勇善戰,通過後來的英軍和印軍裏的Gurkha Units聞名於世。目前尼泊爾64000人的軍隊裏,有10000人服役於英軍Gurkha Units,另外40000人服役於印軍Gurkha Units。
現在的尼泊爾國家,是1950年立國的。1947年英國殖民者撤離印度。統治尼的Rana家族失去外援。流亡在印度的尼泊爾人支持Shah王朝當時的傀儡King Tribuvan於1950年恢複對國家的控製。1960-1990年間,經曆幾度憲法改錚?泳?髁⑾艿蕉啦迷俚驕?髁⑾艿姆捶錘錘礎?980年恢複君主立憲時,全國公決投票以微弱的優勢確定了無黨派議會製度。但是各黨派活動實實在在,隻是不取其名罷了。國內明爭暗鬥,導致1990年左翼人士的政改抗議活動。當年,King Birendra頒布新憲,尼泊爾形成君主立憲的多黨製政體。1991年的大選,國民大會黨以絕對優勢勝出,尼泊爾有史以來的第二任民選政府成立(第一任是1960年,不過很快被解散)。有趣的是,這前後兩任相距30年的政府的總理,是來自Koirala家族的親兄弟。
此後,政府試圖發展經濟教育,是國家脫離貧困。但是政策的不成功,導致國大黨政府1994年垮台,反對黨少數派尼共組織聯合政府,也沒有能穩定局麵。這之後,1995和1997年,政府先後兩次在國大黨和尼共之間易手。1998年後,國共矛盾和國大黨內部派係矛盾,都是政治不穩的因素。人口增長,資源減少,土地改革,皇族內訌,尼共武裝起義等不斷加劇國內混亂。2001年King Gyanendra在皇族內訌中登基以來,明顯對國內的局勢失去控製力。他曾在2002,03,04 三度撤換總理,在01和05年兩度宣布緊急狀態,在02年解散議會。尼共的武裝起義,也是的政府實際上失去對國內大多數農村地區的實際控製權。
2005年,King Gyanendra解散了國大黨政府和議會,宣布緊急狀態,並恢複獨裁政治。這一舉措招致國際輿論的反對。King Gyanendra在巨大的國內外壓力之下,宣布將於2006年舉行大選。不過後來的保皇派在選舉中的勝出王權不能被各黨派接受。2006年4 月底,在內外壓力下,King Gyanendra不得不宣布重新召集已被解散的議會。昨天的議會投票,集中反映了尼泊爾人自2001年King Gyanendra上台後對他所積攢的強烈不滿。議會的投票結果也受到起義尼共的歡迎,不過仍對議會保留國王的儀式性權力表示不滿。尼共所希望的是一個徹底的共和體製。
尼泊爾的君主立憲製度,其最大的失誤就在於憲法給與君主國大的行政權力,這其中包括解散議會和政府。民主與獨裁的體製,本質上就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國家的絕對權威不能由兩個並存的實體共享。以日本和英國兩個君主立憲國家為例,君主對國家行政立法的權利基本是形式主義的(ceremonial ),作為交換,君主被憲法賦予了經濟和法律上的一些特權,但是這些特權隻是為了君主還能夠有像樣的尊嚴和必要時候出來履行刑事義務。當然,尼泊爾的君主立憲製度在建立之初(1950-1960),立憲派與君主是相互依存的狀態。沒有君主的支持,憲也無從可立。後來1980年的複憲,也是君主支持下進行的。正是這些原因,尼泊爾憲法已開始不支持多黨派的政體—多黨派必然造成君主意誌不能順利下達到議會中間。這在1990年實行多黨議會後國內矛盾的加聚中可見其源。
尼伯爾15年來(或者說50年來)的失敗,其實根本還是自身沒有有效的經濟發展作後盾,這個處於亞洲各大經濟體之間的小國,由於缺乏資源,和相對的孤立,沒有什麽可以作為國本的產業。經濟增長緩慢,使得國人沒有可以投放其能量的最佳方向,政治的鬥爭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主業。而且政治鬥爭的特點,就是當國內沒有統一權威在鬥爭中浮出的時候,鬥爭是不會自己完結的。現在看來,君主的倒台,其實並非這場爭鬥結束,尼泊爾要想真正走出困境,還需要在國內的各派政治勢力之間演化出領導力量來。或者能像美國一樣,以憲法作為最高權威。這一點看來不很現實,在這樣一個45%文盲率,甚至很多人要步行幾十公裏才能找到一個投票站的國家裏,靠一個不可見的概念來維持權威實在不可靠。
尼泊爾的社會領導力量,不是工人不是農民, 而是本文開頭提到的Gurkha戰士們。這些人從國外服役回來, 帶回先進的思想,文化,技術和知識。Gurkha戰士也是尼泊爾在國際交換中可以拿得出手的服務產品。這些人回到本國,就是尼泊爾的海歸。在過往的國內改革中,他們已經起到了領導作用。看來今後的國家富強之路,還要看他們的了。國際力量除了提供經濟援助之外,可以起到的隻是暫時穩定局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