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的簫

見證你的浮華,見證我的足音
正文

不能不說英鎊

(2004-11-02 20:45:24) 下一個
不能不說英鎊 這個話題實在俗氣。如果沒有出國這檔子事,我想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把錢提到桌麵上,並且還要鄭重其事地為此寫一篇文章。雖然在國內,也一樣地每天都要捏著一把錢,一手進一手出的波瀾不驚,了不起偶爾發發鬧騷。可是現在不行,手裏的人民幣換成了英鎊,表麵上是平等交換,無非是將你的錢轉換成別人的錢,但一旦使用起來,幾乎是每天都要膽戰心驚一番。 先說吃。國內最普通的一顆大白菜,如果有耐心,等到幾家一起到超市去批發的話,可以買到60便士一顆,而零售我們一般是不考慮的。同樣是大路貨的豆腐,一個價,一盒80便士,大小厚薄像兩盒香煙。如果不願意難受的話,閉閉眼也就過去了,幾十便士,在英國人的眼中,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眼中的幾毛錢。可是生活閉閉眼就能過去的嗎?我想,無論生活在哪裏,不瞪大你的眼睛都是要摔跟頭的。所以,錢遞出去,我的眼睛也會瞪起來。按現在的匯率,去掉零頭,一鎊錢是我們的15塊錢。也就是說,我想吃白菜,一棵至少要花去9塊人民幣,一塊豆腐,13塊人民幣。需要說明的是,那白菜一棵不夠一握,豆腐隻夠嚐嚐味道。 最經典的一次,好像是剛來不久,突然想喝排骨羅卜湯,於是就去市場,挑了一根筷子長的清水羅卜,拿手上還在想,這麽小總不至於貴到哪裏去的吧?一交錢,剛好一鎊,當時差點沒暈過去。 也就是這件事情開始,像大夢方醒,錢開始在我眼裏無限放大。如果說我出國有什麽變化,這可能就是我最大的轉變。雖然在家時,不時也有為錢發愁的時候,但錢卻始終沒有改變我。坦率地說,也許我們的錢太小,還不足以撕掉自己自詡為文人的那層偽裝。不是嗎?再怎麽用,我拿出我們最大的錢一百元人民幣,雖然物價飛漲,平常吃用還是可以管幾天的吧?而現在,我不能不滿身銅臭地這樣計算,我的一百塊錢,可以買幾棵白菜,幾塊豆腐,以及必須多少天才敢吃一次在國內天天都吃的這個東西。 記得有部老片子叫《百萬英鎊》,當時還小,誤以為英國的錢真有那麽大票麵的。現在才知道,經常流通的最大票麵的錢是20鎊,50鎊的票麵幾乎在市場上看不見。再往上走,根本是妄想。始終不肯加入歐盟的英國,現在都還沒有發行100英鎊的貨幣,看來是多少都有點自鳴得意的地方。戲說一下就是:我的錢是很小,可我就願意就這麽一直小下去,如果你不服氣的話,那你最好想一想,看看自己的長相。 不過,50鎊我也有幸見過兩次。一次是在餐館吃飯,一個中國留學生買單時,其中夾了一張50鎊。老板當時臉色就綠了,馬上就把錢退了回去,說他們這裏從來不收20鎊以上的錢。還有一次是我自己,回北京時突然意外地收了兩千塊錢的稿費,想想暫時用不上,於是就到西單的中國銀行兌換。拿到手上一看,其中也夾了一張50鎊,我立刻條件反射地像那個老板一樣,堅持把50鎊給退了回去。為什麽人人都對50鎊畏之如虎,我想除了不常見之外,最大的問題還是它太大了,一旦丟失或者遭遇假幣,近千元的人民幣就在一張上麵沒了。 這就是英鎊,誰都不敢掉以輕心的英鎊。它的魅力,或者說威力,不時地讓人無形中進入失語的魔圈。也許,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段使用英鎊的日子,但我更不會忘記、甚至是刻骨銘心地咀嚼著掙到英鎊時的那一瞬間,以及與我一起打工的那個馬來西亞華裔的那張表情。也許是累到了極致,也許是因為老板此前的一頓臭罵,也許是別的什麽原因,他捏著辛苦一周掙來的英鎊,和我一起走在淩晨的大街上,突然抱著路燈大聲地哭了起來。我們看著他哭,誰都沒有勸他的欲望。哭完,他看了看還攥在手心的錢,居然又大聲笑起來,邊笑邊望著夜空叫喊了一句,也就這一句: 他媽的,英鎊,你太大了,你比天還大! 而我們,沒有一個人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