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變中的漢語
(2006-03-13 16:01:08)
下一個
上學的時候,最喜歡數學,其次是物理,對文科基本上沒興趣。自從到了溫哥華,來到了一個英語的世界,卻越發覺得自己愛上了中文。認真推敲它的語言,細致把玩它的文字,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
做學生的時候,最不喜歡文言文。一天,語文老師指著古文中一個“以”字問乂爻意思,答:用來,問:什麽詞性?心不在焉:動詞。立刻招來老師一頓海損(任何一個語文老師都是尖酸刻薄的),把乂爻羞得麵紅耳赤(乂爻象是這種人嗎?),這時,從某個角落裏傳來了一個幽幽的聲音:老師,您下午不“用來”了,這是什麽詞性?全班哈哈大笑,乂爻更是佩服這家夥的機智和聰明(他後來上了清華學物理係)。慢慢地,乂爻也發現了很多類似這麽有趣的中文:這關很“難/過”去、 就他的無“理/想”對策……
和一個在香港教中文的朋友聊天,講到這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隻有郭沫若老先生一人識得的甲骨文,那還不是他說什麽就是什麽!於是乎,兩也揪出幾個字開始研究,還真發現了大問題。漢字以象形為主,不囉嗦就舉三個例子吧。
“牛”字和“半”字:一邊一個犄角應該是“牛”(有羊字做參考);而去掉一邊的犄角,隻剩一個的應該是半。
“出”字和“重”字:山上疊山不重才怪;而行千裏路才可稱為出。
“射”字和“短”字:我們知道古文裏“矢”是箭的意思,矢豆,就是用箭打豆應該為射;而身長寸高,隻能稱之為短。
顯然,這三對字絕對是搞混了。郭老先生也有搞錯的時候呀!
有了網絡之後,中文的進化又加快了速度,產生了不少網絡語言和網絡文字。把FANS稱粉絲,把喜歡叫稀飯…… 一次玩網絡遊戲,對方寫:一大子就S。乂爻一頭霧水,後來他改成:一打字就死,乂爻才恍然。拚音輸入法成就了大部分的網絡語言,若是長時間不走進網絡,你肯定會覺得是在看天書,不信你瞧:FB,BF,ZT,BS,BC,SB,偶,JMS,……
另外,撲天蓋地的廣告詞、廣告語更是無所不用其極。蚊香“默默無蚊”、偉哥“性致勃勃”“性福無比”、痔根斷“有痔不在年高,無痔空活百歲”“痔同道合”…… 有時候,乂爻在想這樣的文字環境,會把很多正在接受基礎教育的孩子引入歧途的。
現在的中文已經進化到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主謂賓定狀補了。比如:我寫了就、我吃了也,這些口語化的表達。也經常看到名詞動用的情況,朋友說:我正在幸福。以前總覺得幸福這個詞應該用一個動賓詞組來替代,但是漢語進化到現在,已經讓每個人很明白它要表達的意思了。
相信嗎?不要說孔子或是幾百年前的人,就是魯迅先生活過來,估計也聽不懂現代漢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