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涕淚考。:)
(2007-05-07 15:34:52)
下一個
古今涕淚考
說文解字注:涕,目液也,自目曰涕,自鼻曰泗。無聲出涕曰泣,哀聲曰哭。
所以原來涕是指淚,泗才是鼻涕。後來涕轉義有指鼻涕,但仍然可指眼淚,特別是在書麵語中,現在的新華字典上仍然注眼淚為其義一。
淚是後來出現的一個字。在詩經中沒有淚這個字,說文解字中沒有淚這個字。沒有載入說文解字比較奇怪。說文解字編於漢安帝公元100年左右,但在屈原的作品中查到一處淚字,也看見有文章稱淚字是漢朝出現的。但看來至少是用得較少。
我統計了一下涕、淚、泗、泣、哭在幾位著名詩人詞人作品中的出現頻率和分布。另外,我將斷腸的“腸”也統計了一下,做一個對比。研究不細、不全,歡迎補正。總的來講,
1. 詩無淚,詞無涕,秦漢以前未斷腸。詩指詩經。
2. 詩中的淚漸漸地多過涕,杜甫和蘇軾的詩的涕淚比都在1:2左右。
3. 杜甫是第一流淚詩人。
4. 柳永是第一斷腸詞人,斷腸多過流淚。
下麵是具體的分析,對每一類作品,我統計了作品的電子文件大小,涕淚泗泣哭的總的出現次數和頻率(廣義的淚/KB)及分別出現次數。腸未計入淚中,僅供比較用。
詩經 84KB,13處廣義的哭與淚,0.15淚/KB
哭的次數少,哭則多淚無聲,符合孔子選詩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原則。無聲的泣是純粹傷心而無要挾、調情的目的,不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的那種。還沒有淚字。
涕(6處):泣涕如雨,泣涕漣漣,涕泗滂沱,涕既隕之,潸焉出涕,涕零如雨
淚(無)
泗(1處):涕泗滂沱
泣(6處):泣涕如雨,佇立以泣,泣涕漣漣,啜其泣矣,其泣喤々,鼠思泣血
哭(無)
腸(1處):自有肺腸(中性用法)
屈原(36KB,12處,0.33淚/KB)
考慮到他的處境,哭的次數不算多,重在強度而不是頻率。到底是當官的,隻能偶爾地到河邊大哭一場。
涕(9處):橫流涕兮潺湲,長太息以掩涕兮,攬茹蕙以掩涕兮,忽反顧以流涕兮,涕淫淫其若霰,望北山而流涕兮,攬涕而竚眙,涕泣交而淒淒兮淚,長太息而掩涕
淚(1處):孤子吟而抆淚兮
泗(無)
泣(1處):涕泣交而淒淒兮
哭(1處):因縞素而哭之
腸(無)(有一處用於地名,不算)
古詩十九首(3.5KB,4處,1.1淚/KB)
哭的頻率很高。大概哭詩比較容易入選,但樣本太小,不能肯定。在詩經、屈原、漢古詩中都沒見到斷腸的用法,那時候的人比較耿直,沒這麽多小雞肚腸,所以不大會有斷腸的情況。
涕(2處):泣涕零如雨,垂涕沾雙扉
淚(1處):淚下沾裳衣
泗(無)
泣(1處):泣涕零如雨
哭(無)
腸(無)
杜甫(332KB,232處,0.70淚/KB)
古今第一流淚詩人。
涕(40處)
淚(100處)
泗(5處)
泣(26處)
哭(61處)
腸(26處)
李白(232KB,124處,0.53淚/KB)
也是性情中人,所以跟杜甫關係不錯。腸子疼得比杜甫還多,比較好麵子,有時候忍著不哭就容易肚子疼,也可能是煉丹的副作用。
涕(9處)
淚(71處)
泗(1處)
泣(25處)
哭(18處)
腸(39處)
柳永詞(64KB,25處,0.40淚/KB):
流淚程度一般。柳永的婉約是有一定個人特色的,斷腸多過流淚,因為哭得太狠就不漂漂了,特別是如果上了妝的話。柳永用“淚眼”特別多,哭得不專心,主要是喜歡那種淚眼朦朧、梨花帶雨的調調。無“哭”、“泣”,喜歡淚的畫麵感,對哭的過程不感興趣。
涕(無)
淚(25處)
泗(無)
泣(無)
哭(無)
腸(27處)
蘇軾詩(230KB,87處,0.39淚/KB)
哭得適中、全麵。
涕(14處)
淚(35處)
泗(無)
泣(22處)
哭(16處)
腸(31處)
蘇軾詞(59KB,37處,0.63淚/KB)
蘇軾的詞比詩哭得多。所謂豪放派,其實溫柔、多情、曠達、豪放皆有也。詩詞的用語不同,詩有古意,比較書麵化,所以還保留涕的舊的用法,詞比較“現代”,所以用法上跟口語比較接近,用“淚”。也基本上沒有“哭”、“泣”。用字不如詩豐富。
涕(無)
淚(36處)
泗(無)
泣(1處)
哭(無)
腸(21處)
我(22KB,8處,0.36淚/KB)
最近一首裏麵有“涕泗難分”,不算這首的話隻有0.27淚/KB。數量質量都比較低,正在學習中。沒有“哭”、“泣”,因為我確實沒太多可哭的,偶爾為賦新詩強說淚,直接寫哭泣仍然覺得有點難為情。涕淚總量、涕淚比、腸淚比都與蘇軾相仿,不過樣本太小,不說明問題。
涕(2處)相對涕衣裳,涕泗難分
淚(5處)支支帶淚,些許淚,冰魂雪魄淚,一生相思淚
泗(1處)涕泗難分
泣(無)
哭(無)
腸(3處)清風滿懷愁滿腸,君有花伴妾斷腸,可以慰我腸
備注1:如果各位想統計自己的涕淚數據,請將作品存成文本格式(.txt)並用gb碼。其實最精確的應該是用unicode碼,因為unicode是固定長度碼,所以文件大小可以準確地反應字數的多少。統一使用gb比較容易比較。
備注2:“泗水”的“泗”未計。屈原作品中有一處腸用於地名,未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