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那些黑暗中能點亮人的靈魂的電影

總有一些理由讓人愛這個世界和愛活著,電影算是一個。看電影是我的大樂趣,也是我了解人的通道。
正文

《斷背山》與酸奶

(2006-02-18 16:40:33) 下一個
去一個亦師亦友的人家吃飯,她13歲的兒子剛被法院判給了父親,每隔兩周才能和她見一麵,那天剛好是小男孩在的周末。坐下吃飯時,小男孩問她媽媽預測一下今年的奧斯卡,我和同去的另外一個朋友都認為她至少會說《斷背山》,沒想到她哇啦哇啦地談了紀錄片的得獎預測,兒子問她為什麽這麽預測,她說因為導演是猶太人。多年前,她的一部片子得了奧斯卡紀錄片提名,呼聲極高,結果沒得獎,被同時提名的猶太導演的猶太人題材的片子奪了去,所以她對好萊塢至今耿耿於懷,稱那是猶太人的好萊塢,每年的奧斯卡也是他們的。她有些anti- society,並且proud of anti-society,對主流的一切都持尖銳抨擊的態度,聊到了《斷背山》,她和李安是關係不錯的朋友,當年李安落魄無著的時候,她曾安排李安到她的公司裏做剪輯,李安幹得很差,沒幾天就走人了,他說自己除了導演什麽都幹不了,李安後來成了大名,這些都成佳話,她不喜歡《斷背山》。我問她為什麽,她說她的景色的鏡頭太長了,特別是前半部分讓她悶的睡著。Chris在審美品味上是個典型的美國人,喜歡戲劇化的、強烈衝突的同時有趣的表現方法,她的關於錢學森的紀錄片開頭的貝多芬音樂和火箭上天的組合很像世界末日的感覺,而中國“文革”的畫麵竟然配上了《黃河大合唱》,因為足夠帶勁。她不了解中國,也不了解中國的審美方式。《斷背山》不算是經典電影,是個小品文,小品就要講到有些回味餘地,不能全從敘事的角度出發,眾所周知李安的長處就在於此。上一部《綠巨人》票房慘敗,首映時竟然有觀眾噓他喝倒彩,讓李安傷透了心,生了很久的病,元氣大傷,曾經打算不再做電影,投資人也部找他做大製作,他的製片給他選了《斷背山》的小說,再加上成本才500萬,李安也就當成給自己恢複信心的小電影來做,沒想到大獲成功,金球獎頒獎典禮上的李安神采奕奕,可能因為這部影片讓他找到了自信吧。《斷背山》在美國電影裏相當於酸奶,有營養無熱量,那些blockbusters比如《金剛》象是主食裏的巨無霸漢堡,生活必須品,吃起來讓人回腸蕩氣的,大部分美國片都是熱量高,營養低的食品,又是美國人最愛吃的日常消費品。情人節快到了,這個檔期打出了象sex and city 捧紅的明星Jessica Sara Park和去年的美國第一性感男人Mathew主演的Failure Lunch,這種電影是典型的DATE MOVIE,算是電影裏的甜點吧,商業電影是消費品,過了檔期,發行了DVD,影片的商業價值就開發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在影碟租售店裏等人光顧。消費品似的商業片多了,偶爾的酸奶就顯出來了,調節口味,還有益健康,雖然對健康沒什麽根本的作用。奧斯卡喜歡這類酸奶式的電影,從《美國大美人》《百萬美元寶貝》都有類似的性質,說的是美國人的生活,但不是用甜食的方式,而是有些酸澀的味道。是在普羅大眾吃膩了甜食時也湊合著和小資、中資在一起看看的電影。美國大眾通俗文化是強勁的主流,剛來的時候因為視野一直在紐約大學附近,誤以為美國人都很小資,紐約更是小資的城市,時間長了,發現無論是影碟租售店、書店,還是影院、電視節目、報刊亭,這些大眾文化集散地,莫不是鋪天蓋地通俗性的,甚至是低俗的產品占主流:賣座片、八卦雜誌、惡搞真人秀,有濃厚的商業氣味,如果天天在Lincon Center或者Film Authority Archive 混著,那些藝術得不得了的地方,藝術青年紮堆,決看不到商業氣息。紐約不比巴黎的藝術氣氛那麽純正和滲透到血液,它有些附庸風雅的味道,但好處是她的寬容性,大眾的、小眾的、大師經典和走江湖賣藝的盡可以找到舞台和受歡迎的市場,就象每年夏天中央公園的舞台,有莎士比亞名劇,也有土著藝人,有爵士、有搖滾,還有些四不象,有讓你覺得是藝術的,有讓你覺得糟蹋藝術的,更有不以藝術名義的純粹圖好玩的。美國這個移民國家才能培育出這麽蕪雜獨特的文化產品,至於紐約,就是它們的showcase。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