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信息

聖靈的工作帶給基督徒的一係列信息,見證和詩歌等。
正文

在基督裏合一:我們有寶貝放在瓦器裏--經文解析(16)-1

(2006-05-17 01:35:20) 下一個

在基督裏合一:我們有寶貝放在瓦器裏(十六) -- 雅各書第一章經文解析

經文解析的修訂是在聖靈的光照帶領下。一切感謝讚美榮耀歸給主!

(一)、試煉與試探(1:1-18)

一.引言(1:1)

【雅一1】「神和主耶穌基督的仆人雅各,向散居各地的十二支派問安。」

(文意批注)

本卷書是神借著雅各寫的書信。

雅各列在教會三根柱石之一(加二9),是主的兄弟雅各,按照(加1:18,19)所說,當保羅從亞拉伯回來上耶路撒冷時,所見的是「主的兄弟雅各」,這和(徒15:11-29;加1:19;2:9;林前15:7)等處比較起來,就可知道,那在耶路撒冷作首領,與保羅行右手相交之禮的雅各,就是主的兄弟,也就是本書的著者。

雅各雖是主的兄弟,但在他書信的開端,並不自稱是主的兄弟,而以「作神和主耶穌基督仆人的雅各」,表示他明白在主裏的關係,是與屬世關係無關的。可見他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柱石,是由於他本身悔改信主以後,在靈性上的追求和敬虔生活的結果。

「散住十二個支派的人」,就是指當時因逼迫而逃到猶太各地的希伯來信徒。

二.試煉的益處(1:2-12)

試煉和試探,在原文雖然是同一個字,但二者之間是有些分別的。除了可以按聖經上下文的記載判別以外,它們還有兩點最大的不同,就是來源和目的之不同。試探的來源是出於魔鬼,目的是要陷害人犯罪;試煉的來源是出於神,目的要叫人得益處。一般來說,試探較多是屬情欲的事,叫人肉體方麵感覺舒適;試煉卻是較多使人在肉身或精神方麵受損失或痛苦;但也有許多時候,它們是同一件事的兩方麵,在魔鬼是要借著某事試探誘惑人犯罪違背神,在神卻是要借著魔鬼這樣的試探來熬煉人,使人成長成熟,分辨是非,信靠順從神。例如,魔鬼要利用災禍試探約伯,要約伯違背神;神卻利用它來試驗約伯(伯1:6-2:10),(參伯 23:10 )「然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神)試煉我(約伯)之後,我必如精金。」。

在此雅各首先講到試煉的益處,勉勵那些在試煉中的信徒。雖然在我們的感覺上常常覺得試煉是痛苦的,但它卻常為我們帶來各種屬靈的福氣和長進,使我們學習到各種屬靈的功課。

1.學習百般的喜樂(1:2)

【雅一2】「我的弟兄們,你們遭遇各種試煉的時候,都要看為喜樂;」

(文意批注)

「百般的試煉」,現所給信徒的試煉是各方麵的,或是在肉身、在靈性、在物質、在生活、在工作。神這樣用百般的試煉來對待他的兒女,為要叫他們能成為有百般喜樂的人,好成就神對他們的美好計劃。像使徒保羅,就是受過神百般的試煉,而學會了處任何境遇的人(林後11:22-29;腓4:11)。

「都要以為大喜樂」,「以為」是算作的意思。聖經在這裏要求信徒在百般試煉中,就是受苦也要喜樂,不僅在某一種試煉臨到時如此;就是在各種試煉一齊來臨時,也應當喜樂。

一個人怎能在受苦時,把痛苦當作喜樂?聖經並沒有要我們盲目地硬把痛苦當作喜樂,徒然承受必然失敗的後果;而是要我們對於苦難和試煉有正確的價值觀,知道神試煉人的高尚目的。若我們看見了受完試煉以後的美好盼望,和所能得著的屬靈收獲,就能夠以所受的試煉為喜樂了;所以我們在患難試煉中,應該完全相信神的美意。在試煉中當學會借著主耶穌基督以神為樂。(羅五11)「不但如此,我們既借著我主耶穌基督得與神和好,也就借著他以神為樂。」

2.學習信心的忍耐(1:3-4)

【雅一3】「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考驗,就產生忍耐。」

(文意批注)

本書雖注重行為,但在開頭的論題中,卻講論信心的功課(本書最後一章也是講信心);可見雅各書不是不注重信心,隻不過它所注重的是能夠經得起試驗的真信心。由此可見,信心,試驗、和忍耐互相的關係。

A.信心要經過試驗才有價值

「信心」既是一種內在的靈美德,不容易讓人看出它的大小虛實,但經過試驗以後就能把它顯明出來,並且會因此而更加地堅固有價值。在彼得前書中,以金子之經火比喻信心的試驗,精金是很昂貴的,比重大、性質穩定(不易起化學變化)、又有光耀,經過試驗後的信心也是如此,有它屬靈的價值、分量、以及榮光;甚至比屬物質的金子更為堅固而寶貴。

這裏的「試驗」,原文是名詞,有「證實」或驗證的意思;與上節的試煉不同字,卻和12節的「試驗」同字,(上節的試煉則與12節的試探同字)。神是不試探人的,但他會借著試煉以試驗人的信心。

B.試驗要有信心才能勝過

信心一方麵要被試驗才顯得更寶貴;另一方麵,在神借著苦難來試驗我們時,也必須有信心,才能得勝。「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意思就是,神藉各種試煉試驗我們的結果,就能叫我們生出忍耐的果子來,並不是因為神不試驗就不認識我們,而是為著我們的益處,讓我們的信心借著這樣的試驗,能更多的顯現出來。可見,靈性生命若不受試驗就不能多結果子,所以我們應該更多信靠神,完全信靠神,得以更加認識他的確實可信;因為我們一切屬靈的經曆,都是「本於信以致於信」的。

C.忍耐是信心在試驗中所生的美德

在羅馬書(羅5:3)提到:「患難生忍耐」在此應注意,這兩處經文論到忍耐都用「生」字,原文與(羅5:3)完全相同,譯作產生、運行、作工,這字在羅馬書用了十一次(羅1:27;2:9及羅4:15;5:3;7:3,8,13,15,17,18,20;15:18),本書隻用了兩次,除了本節外,在下文20節中,和合譯本則作「成就」。

可見「忍耐」不是憑著自己的禁製或修煉,就能成功的,而是神在我們生命中產生的結果。真正的忍耐,是靠著基督,從生命中「生」出來的,而不必強自抑製。借著百般的試煉,神使我們累積許多忍耐的經驗,而從生命中生出忍耐的性情來;往往,屬世的習慣是由家庭的環境所養成;但是,屬靈的習慣卻是由神所安排的試煉中磨煉而來的。

【雅一4】「但忍耐要堅持到底(“堅持到底”原文作“有完全的功效”),使你們可以完全,毫無缺乏。」

(文意批注)

「忍耐也當成功」,新舊庫譯本作「要叫忍耐作成圓滿的工作」。忍耐最重要的是在乎忍耐到底,否則就不算是忍耐。屬肉體的忍耐往往隻能忍一時,隻有出於生命的忍耐才能到底,而出於生命的忍耐,在我們的舊生命中是找不到的,隻有仰賴神的恩典在我們生命中作工,才能「生」出結果來,所以我們應當讓神繼續的在我們生命中作完他的工作。

忍耐是聖靈的果子之一(加5:22)。按這節的意思,學習忍耐的功課,是神使我們達到完全的「必修科」之一。在每種屬靈的課程中,都要加上忍耐,才能成功無缺。聖經中所有聖靈的偉人都是忍耐偉人。提摩太後書中告訴我們,忍耐的生命是作王的生命(提後2:12)。忍耐也是神的本性之一(詩103:8),它是神藉百般的試煉在我們身上作成的工夫。我們當學習基督的忍耐(提後3:5)。忍耐到底使我們得以完全,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13)。

3.學習信心的禱告(1:5-7)

試煉能使信徒更熱切禱告,更靠近神,這是每一個有生命的基督徒所承認的,因為真誠的呼求,來自於逼切的需要,而這樣的需要是唯有當信徒在試煉中時才會發現到的。在這裏,雅各教導我們禱告的三個要點:

【雅一5】「你們中間若有人缺少智慧,就當向那厚賜眾人,而且不斥責人的神祈求,他就必得著。」

(文意批注)

A.要為甚麽事祈求?

求智慧。「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大概因為在試煉中信徒,往往深覺自己缺少認識神旨意的智慧,以應付當前的試探,所以要特別提到這點。往往,信徒在試煉中最急切需要的,就是明白神的旨意;若在受試煉時,心中有清楚的把握,知道自己正行在他的旨意中,對所臨到自己身上的試煉就必得著很大的安慰和能力,不致於慌亂、喪膽、惶惑、不知所措,而能處之泰然了。所以這裏對那些正在試煉中的信徒,並不是勸他們求神挪去苦難,或是多給他們物質方麵的好處,而是勸他們先求智慧,好認識神的旨意,順服神的指引;這也就是所羅門所求的--從上頭來的、叫人「在善上聰明」的智慧(雅3:13-18;羅16:19)。

「若有缺少的」:無論我們向神求甚麽,必須先看見自己的「缺少」,唯有看見自己的「缺少」有多少,才能向神發出多少真誠的禱告。

B.要向誰禱告?

求厚賜人的神。「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信徒在試煉中應倚靠求告的,不是有力量權勢的人,乃是全能的神。所有在受試探中的信徒和所有求告神的人,所不可少的「智慧」,就是這裏所告訴我們的--他乃是「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參來11:6;4:15,16)。我們必須知道,神是喜歡我們向他求的神,他絕不會嫌麻煩,也不會因我們求得多了就斥責我們。

「主就必賜給他」,這是一句十分堅定確實的應許,擺在全節的最後,顯現是特別為著上文的需要而寫的。如果我們求合乎神旨意的屬靈智慧,而且存著信靠神慈愛的心向他--那位厚賜與眾人的神求,他就必賜給我們。

【雅一6上】「可是,他應該憑著信心祈求,不要有疑惑;」

(文意批注)

C.要存甚麽態度求?

存著信心求。「隻要憑著信心求」,這意思就是,不要一麵憑信心又一麵憑眼見--要單一而專誠的信靠神。我們常常照著眼前的難處,在那裏小信的按所猜想神大概能作到甚麽程度而求;但聖經在這裏卻是要我們隻憑著信心求。

「一點不疑惑」,因疑惑就是不信,這樣的心就是曾使以色列人倒斃曠野的不信的惡心(來3:12)。現在許多信徒,由於習慣聽道而不能實行的結果,對神的話常存不信的惡心,總認為那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樣的不信,實在是信徒靈性的一大「禍患」。在試煉中,我們常常容易疑惑神的作為和信實,其實神就是利用這些肉身方麵所遭遇的禍患試煉,來除去我們靈性方麵的「禍患」和不信,叫我們在試煉中認識他的慈愛和信實,信心就得堅固了。

神的恩典的賜恩的方法都同有許多種,「百般試煉」就是其中之一;我們若拒絕神的方法,就不能得著他的恩典。

【雅一6下-7】「因為疑惑的人,就像被風吹蕩翻騰的海浪。那樣的人,不要想從主得到什麽;」

(文意批注)

「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裏得甚麽」(1:6下-7)。這幾句話,是對於上文:隻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的解釋,因為:

1. 疑惑的心,就如海浪容易被風吹動,沒有安息,完全不能穩定,而充滿靈性上的危機。

2. 海浪若被風吹動,必然推動其它部分的海浪,以致越加翻騰,可見,一點點疑惑,也會搖動整個的信心。

3. 「疑惑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裏得甚麽」,這句話特別提醒信徒:雖然神是「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但那些疑惑的人,不但不能得著所求的,也不必存「想」(譯作想望)得著的意念!許多人不照禱告蒙應允的法則禱告,卻「想」他的禱告蒙神垂聽,這種想法完全是徒然的。

4.學習專誠的跟從(1:8)

【雅一8】「因為三心兩意的人,在他的一切道路上,都搖擺不定。」

(文意批注)

許多時候,我們會失敗是由於心懷二意、臨事盲從,和沒有定見。這些弱點來自於貪愛世界、體貼肉體、和對神的應許發生疑惑。如果我們隻立誌不求自己的喜悅,專心以神的旨意為是,這時,他的旨意對我們來說,常是很容易就看明白的;但是如果我們有了自己的揀選,對神的旨意就立刻混亂,所有的判斷就都變成不正確的--因為我們自己的愛好,叫我們失去屬靈的判斷力。這裏給我們看見,勝過試煉的秘訣,是不要抱「兩全」的心意。我們不要想既得世界的福樂,又得屬靈的祝福;既不忍受試煉,又想得著靈性的益處,這種存心會叫我們毫無所得。

另一方麵,「百般試煉」能治死我們這種不合理的存心,使我們認識到,三心兩意的結果常反而一無所獲,因而能夠定意專一的跟從主。

5.學習信服神的安排(1:9-10上)

【雅一9-10上】「卑微的弟兄應當以高升為榮;富足的也不應該以降卑為辱;」

(文意批注)

卑微的升高而喜樂,當然容易;但是要叫富足的降卑而喜樂就困難了。聖經要求我們,就算在富足之中被降卑,也該像從卑微升高一樣的喜樂;因為這一切都在乎神的安排。富足的降卑固然是神的試煉,使我們學習處卑賤;同時卑微的升高也是一種試煉,使我們學習怎樣處富足,如此試煉的結果,更是要叫我們成為,無論卑微也好,富足也好,都能因信服神的旨意而喜樂的人。許多人隻信神的安排,但並不「順服」,就像約伯,初時隻不過信神的安排,但並不服神的安排--以為神不公平;但經過試煉以後,他就服了下來(伯42:1-6);因此,我們不但要信神的安排,也要服神的安排。

6.學習認識世界的虛空(1:10下-11)

【雅一10下-11】「因為他如同草上的花,必要過去。太陽一出,熱風一吹,草必枯幹,花必凋謝,它的美容就消失了;富足的人也必在他的奔波經營中這樣衰落。」

(文意批注)

這些話,一方麵解明上文要信服神安排的原因,一方麵也說出了今世財富的虛空。這裏用草上的花來形容世界的財富,勸勉信徒不必以今世的財物為念。這世界最有用、最為人所羨慕的就是「財富」,但它們卻不過像草上的花一樣短暫;花原本就容易雕謝,何況是草上的花,豈不更容易雕謝?世上的財富既然這樣虛空,我們就當把自己的一切完全信托在神的手中了;但是,這樣的話在一個人平安之中,是很難相信的--除非經過試煉。「試煉」能使我們認識今世的虛空,而更加愛神。

7.學習接受冠冕的資格(1:12)

【雅一12】「能忍受試煉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考驗之後,必得著生命的冠冕,這冠冕是主應許給愛他的人的。」

(文意批注)

這「試探」與上文2節試煉同字。雅各在這裏說,忍受試煉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可以有資格得著生命的冠冕。在此有三點我們要注意:

A.不要把試煉當作是大不幸,應該當作是福分;因為這是神準備我們得冠冕的一種方法。而能忍受試煉的人是有福的。

B.「愛他」,就是我們能勝過試煉的力量。主曾查問彼得的愛心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麽?」這樣查問的結果,使彼得以後全心愛主,勝過許多試煉和痛苦。

C.這寶貴的、可得冠冕的應許,是賜給那些「愛他」(愛主)之人的。愛主的人,未必是在教會大有名聲的人,但他們既經過百般的試煉還是「愛他」,就顯明是真愛他了,這些人雖然不一定是人所知道的,卻一定是神所知道的(林前8:3);所以聖經裏麵有許多福分都是為愛主的人所預備的(參羅8:28;林前2:9;雅2:5)。

三.試探的認識(1:13-18)

(雅1:13) 的「試探」雖然與12節的試探在原文是同一個字,但12節的試探卻應該指試煉而說,因為它一開頭就說「忍受」的人是有福的,可見,這「忍受」顯然是指試煉而說的。信徒對於試煉要忍受,對試探卻要抵擋拒絕,「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指著那些忍受試煉且在試煉中得勝的人,而絕不是指著那些接受試探,或被試探所勝的人說的。從這一段的開頭,(1:13)所說的:「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人。」已經十分明顯的讓我們看見,以下所講的,指的是試探而不是試煉。這幾節論到我們對試探應有的認識,和勝過試探的方法,約有下列幾點:

1.我們若被試探不可說是被神試探(1:13)

【雅一13】「人被試探,不可說“我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任何人。」

(文意批注)

雖然神會試煉我們,或利用魔鬼的試探試驗我們,但卻絕不會對我們存著任何惡意,利用任何事物把我們陷在罪裏麵的,並且他自己既不能被人的任何「惡」所試探,當然也就不會用「惡」試探人了;所以我們絕不可因自己在試探中失敗或受苦而諉過於神,以為神既然允許我們受這樣的試探,就必須要為我們的罪過或失敗負一部分的責任。

這節聖經很容易叫我們想起,以色列人在曠野的行程中,一再試探神的事(來3:8,9)。他們一方麵試著冒犯神的誡命,一方麵卻又觀看神是否施懲罰,且在懲罰真正來到的時候,才又在那裏埋怨神,例如:

民11章:貪食之欲;民13章;14章:窺探迦南後大發怨言;民16章:受懲治後的悖逆;民20章:米利巴水的爭鬧等等。

2.受誘惑應歸罪自己(1:14)

【雅一14】「每一個人受試探,都是被自己的私欲所勾引誘惑的。」

(文意批注)

按(太4:3)說,魔鬼就是「那試探人的」。它利用各種物質、虛榮試探人,聖經在這裏又告訴我們,自己的私欲也是使自己被試探的原因,可見,人被試探往往是由三方麵的因素構成,即

A.魔鬼,

B.屬世界或屬罪惡的事物,

C.自己的私欲。

這裏特別注重自己私欲的「牽引誘惑」,因為這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內在的因素,和其它兩個外來的因素不同;自己若是不放縱私欲,外麵的試探是不夠叫我們陷在罪裏的。

如果我們要勝過試探,必須先承認自己所以會受誘惑,不是由於任何第三者的錯失,而是自己的錯失:「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的」。如果我們還一直想法子把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罪給別人,就證明我們還沒有真正知罪罪,還不認識到自己裏麵的敗壞;這樣的人,連勝過試探的起碼條件都沒有,是編不會下決心被付肉體,也不會專心倚靠主的。

3.試探怎麽成為罪(1:15)

【雅一15】「私欲懷了胎,就生出罪;罪長成了,就產生死亡。」

(文意批注)

可見試探並不就是罪,但試探若被人的私欲所接受,孕育在心中,像懷了胎一樣,就成為罪了。人人都會常常受到試探,但遇見試探並不就是犯罪,就像主耶穌也曾在凡事上受過試探,卻未犯罪(來4:15)一樣。可見犯罪與否,要看我們是否接受了那個試探而定。例如:魔鬼給我們一個意念去偷別人的手表,我們雖然有了這個意念,卻沒有接受,並且拒絕了它,那麽這意念隻是魔鬼的試探,我們並沒有犯了偷手表的罪;但是魔鬼卻可能一再的把這意念送來,如果我一再的拒絕,就還是沒有犯罪;但是若我們一接受了這個意念,雖然還沒有偷,卻已經想去偷,那時我們就是犯了罪了。所以聖經叫我們要「逃避私欲」(提後2:22),「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弗4:27),使魔鬼的試探不能停留在我們心中,它就沒有機會跟我們的私欲結合了。

「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這死包括身體的和靈性的死。什麽時候我們犯了罪,什麽時候就服在死權之下(來2:14,15),與神的交通隔絕(參創3:9,10)。

4.要認定一切美好的恩賜都是從神那來的(1:16-17上)

【雅一16-17】「我親愛的弟兄們,不要看錯了。各樣美好的賞賜和各樣完備的恩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文意批注)

「看錯」,原文是迷惘,走入迷途的意思。譯作受騙、誤導、錯誤,與和譯本的意思相同。

我們要勝過試探,必先認清楚魔鬼的詭計,不要被它引入迷途,以為它還會有什麽好的給我們,把它的詭計當作「好意」,以致接受它的試探。其實一切美善的恩賜(注意17節開頭的「各樣」原文是每一樣),都是從上頭來的;魔鬼隻能給我們地上的好處,至於天上的美好的恩賜,它自己尚且都得不到,怎能給人?信徒所以會給魔鬼留下地步,受它的試探,就是由於懷疑神的恩典是否可靠,是否比世界眼前的福樂確然更好?而沒有認定,神是我們眾光之父,是每一樣屬光明的福樂的唯一來源。可見,一個人若想在神以外得著什麽好處,不理會神,一心求自己欲望的滿足,這樣的結果,是常常會落在魔鬼的試探裏麵的。

5.要認定神的信實(1:17下)

這句當然不是說我們的神是不作工、不活動的神;而是指他永恒不改變的超越性說的。他的信實、慈愛,大能作為是古今如一、永不改變的。我們萬不要因自己的處境改變,落在試煉中,就懷疑神的慈愛改變了,以為他的應許不再是信實的;也不要因為體貼肉體,接受試探,就妄想神會改變他公義聖潔的本性,不罰我們的罪。人在受苦的時候,最容易接受眼前的利益,而淡漠了神信實的應許,所以這裏特別以神的行事為人不改變來提醒信徒。

「也沒有轉動的影兒」,人如果在光中稍微轉動,他的影兒就會轉動得更大;在這裏,形容神的永恒不改變,甚至像人物的完全靜止,連影兒也沒有轉動那樣。

6.要相信神的美意(1:18)

【雅一18】「他憑著自己的旨意,借著真理的道生了我們,使我們作他所造的萬物中初熟的果子。」

(文意批注)

「真道」,就是真理的話(英文譯作Word),在這裏特別指救恩的真理。神按他自己的旨意,多麽苦心地為我們預備了救恩,又用這救恩真理的道生了我們,叫我們作他的兒女,他作我們的父;既是這樣,他豈會改變他的信實,惡待我們,忽是忽非麽?斷乎不會。所以無論處境怎樣困難,我們總要拒絕魔鬼的試探,相信神的旨意。「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麽?」(參羅8:32)

「叫我們在他所造的萬物中好象初熟的果子」(1:18下)。這意思就是,叫我們在萬物中成為應當歸神的分,成為他所寶貴,並首先蒙悅納的,是指在基督裏最初獲救的人。按舊約的記載,神曾吩咐以色列人要把初熟果獻給神(利23:9,10);在這裏,也是提醒我們,把自己像初熟的果子一樣獻給神。

這裏把這些像初熟的果子蒙了救贖的信徒跟其它受造的萬物比較:顯然在神所造的萬物中,最先犯罪的是人,以致萬物也因他受了咒詛(創3:17),而「歎息勞苦」(羅8:22)。在神的救贖完成了以後,人卻最先蒙救贖,可見神對待人跟對待萬物不同。人是萬物的主體,萬物是人的附屬,萬物是賜給人的(創1:28,29;提前6:17),人卻不是為萬物而活著的;所以,隻要人敗壞了,萬物也敗壞了,人蒙了救贖,萬物也要回複正常的狀態。所以這裏的意思,不是說在人以外,別的受造物也有蒙救贖的機會,而是要顯明人在萬物中是主體罷了!本節的意思跟(羅8:18-23)的意思非常接近,並且本節的「初熟的果子」,與(羅8:23)的初熟的果子同字。這字全新約隻用過八次(羅8:23;11:16;16:5;林前15:20,23;16:15;啟14:4)。

(二)、 聽道與行道(1:19-25)

雅各書的信息,淺顯易明,十分實用。本段所討論的題目,也像第一部分那樣,都是基督徒最常遇到的問題。但我們千萬不要輕忽了這篇信息的重要性,而因為信息的性質太普通,就看作是老生常談。事實上,能否做一個成功的基督徒,就看我們能否在許多日常最普通的靈性問題上成功。多半的人,在還沒有信主之前,就開始聽道了;直到開始行道以後就成了基督徒;在這之後,還是需要經常的聽道和行道。如果我們每次聽道都能受益,且能靠主實行所聽的道。那我們不論在真理知識方麵,或是在靈性生命方麵,都必定會有極大的進步。所以雅各在這幾節經文中所討論的信息,正是生活在這厭煩純正真道的世代的基督徒,所應該特別留意的。

一.聽道(1:19-21)

1.聽道是不分資格的(1:19)

【雅一19】「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要知道,人人都應該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

(文意批注)

「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既然已經知道,為什麽還要聽呢?既然已經信了主,又是雅各所親愛的弟兄,為什麽還要聽呢?雅各既明知受書人已經知道,卻還是要提醒他們。這樣做已經含有一種暗示,告訴我們聽道要存謙虛的心,不要自滿自足。不但未得救的人要聽,已經得救成為雅各所親愛弟兄的人也要聽;不但不知道的要聽,已經知道的也要聽,所以聽道是不分資格的,不論是未信的、初信的、是「平信徒」、長老、傳道人,都要虔誠地聽,沒有一個人的資格老到可以不必聽道。

彼得後書中也是這樣提醒信徒:「你們雖然曉得這些事,並且在你們已有的真道上堅固,我卻要將這些事常常提醒你們」(彼後1:12)。可惜現在的信徒常有這種錯誤,以為聽過的就不必再聽,厭煩類似的道理,卻不問自己,所聽的道理是否已經「消化」了。他們隻會怪責傳道的人沒有新鮮的信息講給他們聽,卻不認真省察自己,是否真正了解所聽的道,將它應用在生活上了,就好象一個沒有心讀書的懶學生,卻怪老師為什麽一直不教他更高深的課程;一般這種態度是不合聖經的。其實,不但知道了的人要再聽,講道的人,如果他有聖靈的感動,雖然講過了也還要再講。

總而言之,能虛心聽道必然受益,如果存心傲慢自是,就算親自聽見基督的講道,還是得不到什麽。

2.要「各人」聽自己的(1:19下)

「但你們各人要」聽道是各人的事,必須各聽各的,不是為別人聽,是為自己聽。不要以為所聽的道正合某人的需要,而忽略了自己也有這樣的需要。有許多屬靈的事,既不能替別人做,也不能請別人替你做,必須自己來的。聽道也是這樣,就像吃飯喝水,一定要自己吃、自己喝,不能由別人替的。

3.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1:19下)

「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說話可以快點說,聽話怎能快點聽呢?這意思就是,要存一種饑渴慕義的心來聽,不要存心批評反駁;就算所聽的道不合我們口味,也不要急於反駁,消滅聖靈的感動。許多信徒的聽道像法利賽人的聽法--身子在聽道,心裏卻在議論(可2:6;路5:22);這樣聽道,必定得不著什麽。人們常喜歡多說而不喜歡多聽,但我們若以喜歡說的來聽,就必能得到更多益處。

4.不要動怒(1:19下-20)

【雅一19下-20】「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忿怒並不能成全神的義。」

(文意批注)

「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這兩節聖經可以推廣到信徒在一般行事為人上所應注意的問題。無論是聽道還是一般的行事為人,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信徒實在都該有這種快聽、慢說、慢動怒的態度。應當常存謙卑忍耐地態度,才能叫我們的心靈常在神的光明中。

「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因為輕易發怒的是愚妄人,發怒會讓人挑起爭端,給魔鬼留地步,讓人陷入犯罪的網羅。所以信徒要遠離罪惡,就要克製,不可含怒到日落,學會饒恕別人,不自己伸冤,要聽憑主怒。

輕易發怒的是愚妄人:

(箴 12:16)「愚妄人的惱怒立時顯露;通達人能忍辱藏羞。」

(箴 14:17)「輕易發怒的,行事愚妄;設立詭計的,被人恨惡。」

(箴 29:11 )「愚妄人怒氣全發;智慧人忍氣含怒。」

(傳 7:9)「你不要心裏急躁惱怒,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

忿怒挑啟爭端,讓人犯罪:

(箴 15:18 )「暴怒的人挑啟爭端;忍怒的人止息紛爭。」

(箴 27:4 )「忿怒為殘忍,怒氣為狂瀾,惟有嫉妒,誰能敵得住呢?」

(箴 19:19)「暴怒的人必受刑罰;你若救他,必須再救。」

(箴 22:24 -25)「好生氣的人,不可與他結交;暴怒的人,不可與他來往;恐怕你效法他的行為,自己就陷在網羅裏。」

(箴 30:33 )「搖牛奶必成奶油;扭鼻子必出血。照樣,激動怒氣必起爭端」

(箴 29:22)「好氣的人挑啟爭端;暴怒的人多多犯罪。」

信徒不可輕易發怒,不可含怒到日落,不可給魔鬼留地步:

(箴 19:11 )「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

(箴 16:32 )「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

(弗4:26-27)「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

信徒要忍耐讓步,不要自己伸冤,要聽憑主怒:

(羅12:19)「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譯: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5.要存溫柔的心領受真道(1:21)

【雅一21】「所以你們應當擺脫一切汙穢和所有的邪惡,以溫柔的心領受神栽種的道;這道能救你們的靈魂。」

(文意批注)

汙穢和邪惡是聽道的攔阻,基督曾用撒種的比喻,講論四種聽道者的心田;「一切的汙穢」和「盈餘的邪惡」,這種心都是不能結出粒子的;而溫柔的心,卻能結出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的子粒來,不論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是同一原理;所以每一個蒙恩的信徒,都必須存著溫柔的心來聽神的話。許多人聽道不能得益,是因為心中的汙穢和邪惡還沒有除去,聖靈通過彼得對信徒教訓:要除去一切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然後愛慕純淨的靈奶(彼前2:1,2),與通過雅各所傳的教訓很接近。

愛惜罪惡,不肯丟棄罪惡,是使人不肯接受真道,甚至反抗真道的根本原因。

「那栽種的道」雅各顯然把神的道看作種子。傳講神的道,就像栽種種子那樣;聽道的人所所聽的,就是種子種在心田裏。我們應該領受所已經栽種在我們心裏的道;「栽種」是過去式,但在這裏栽種了,卻並不就是已經領受了。雅各既勸信徒「領受」所已經栽種的道,可見栽種了不就是領受了;正像主在撒種的比喻裏所講的那樣,隻有結出子粒的心田才是領受了的(可4:20)。我們我們應該讓已經聽了的道在我們心裏運行作工,發出效果在我們身上,改變我們的思想和生活,活出基督的生命,這才算是領受所栽種的道;如果聽了道之後,並沒有讓神的道影響你的生活為人,反倒允許世俗的風尚,罪惡的潮流,漸漸窒息了種在心裏的道種,使它變成一種死的知識,並不能影響到你的靈命,那就是還沒有領受所栽種的道了。

「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這句話在這裏是很重要的一句話。它告訴我們,所應該領受的道是什麽道。我們所領受的基督的道是能救人靈魂的。但要注意的是,信徒也應該謹慎辨認自己所聽的道理是否純正(參林前14:29;提前6:3;提後4:3),讓人脫罪,領人到基督裏的才是救人靈魂的真道。

二.行道(1:22-25)

1.聽道而不行道的情形(1:22-24)

【雅一22】「你們應該作行道的人,不要單作聽道的人,自己欺騙自己;」

(文意批注)

聽道而不行道是無益的:

「隻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就算有渴慕的心來聽道,卻不行道也是無益的;聽道的目的不是為欣賞道理,更不是為著滿足一種「聽道欲」,而是為著要遵行神的話。這裏聖靈提醒我們,單單善於聽道並沒有可誇的,必須行道才有長進。

聽道而不行道必是自欺:

「自己欺哄自己」,一個聽道而不行道的人必定是自欺的,可見,「自欺」是聽道而不行道的原因和結果。許多聽而不行的人,常在那裏為自己的不能行道作了許多的解釋,原諒自己卻不原諒別人。這種表現,正是落在自欺光景中的明證。也有許多人光聽道而不實行道,在靈性方麵,更是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卻不知自己所有的,隻不過是知識而已;這種人最大的危險就是常把知識當作生命。

聽道而不行道的不認識自己:

【雅一23-24】「因為人若隻作聽道的人,不作行道的人,他就像一個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麵貌,看過走開以後,馬上就忘記自己的樣子。」

(文意批注)

「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麵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在此,把神的道比喻成一麵鏡子,而人的聽道,就好象到鏡子前觀看自己本來的麵目一般。人的相貌如何,鏡子就忠實的反照出來,因此,人不能怪鏡子不好,隻能怪自己不好。人多數喜歡看見別人的不好,而不願意看見自己的不好;聖經的真道卻是要使人看見自己。人若因為聽道,被神的話照到自己心中的黑暗,就發怒而厭惡所聽的道,不肯照著去實行,而除去自己的惡行,就如人照鏡子,看見自己的醜相後,竟怪責鏡子不好,不肯除去自己臉上的汙點那樣的無知。這樣的人常常忘記自己的本相,並不除去醜惡,必然不能認識自己。

2.聽道而行道的福氣(1:25)

【雅一25】「唯有詳細察看那使人自由的全備的律法,並且時常遵守的人,他不是聽了就忘記,而是實行出來,就必因自己所作的蒙福。」

(文意批注)

本節告訴我們,聽道和讀經有密切的關係。凡是有心實行所聽道理的人,必然去詳細查讀聖經,使他所聽的道能實行出來;另一方麵,讀經也是聽道之一種,不過,不是聽人講,乃是聽神自己講。按本節所講的,關係三方麵:

關於讀經:

「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中這句話,無疑的是指讀聖經說的。聖經就是一本使人自由而全備的律法;雖然這句話所指的律法是舊約聖經,但整個舊約的中心,卻無法是把要來的基督和他的救贖介紹給人。詳細察看舊約,我們就必明白它的精義,是要人因認識基督而得著自由,就像保羅所說的:「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羅10:4)。雅各似乎把那引人到基督跟前的律法,和叫人從罪裏得自由的基督連結在一起,而稱這本記錄神救贖計劃的聖經為:「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所有的律法都叫人受束縛和限製,惟有聖經是一本叫人從各種罪惡的捆綁中得著自由的律法。它是藉聖靈寫在信徒心版上,又靠著聖靈的教導而實行的律法。

本節提到有關讀經方麵的話,有兩個要點:

A.細察

詳細察看;包括熟讀、精讀、默想、分析、綜合各種見解、參詳比較、尋求正意。

B.恒常

「並且時常如此」;讀經必須是天天讀的,不但要詳細察看,也要「常常」詳細察看,才能得神的啟示和教導,猶如人照鏡子,必須天天照,才能天天保持容貌的整潔一般。

關於行道:

「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行出來」;可見,聽道必先入心不忘,才能實行出來。聽道而不實行,是由於無心向道,隨聽隨忘;但若慕道心切,就必然聽得入心,而有力量實行了。由此可知,渴慕真道的心,與聽道、行道,都是互為因果的。渴慕真道的心愈切,對於所聽的道就受感愈深,而行道也愈有能力;另一方麵,若我們實行所聽的真道,就必能更明了真道的可貴,更領悟行道之福氣,也更加能愛慕真道,更容易在聽道時入心不忘了。

「不是聽了就忘」,這句話也特別指「聽聖經」而說,因為當時聖經不普遍,聚會時有主持人宣讀聖經,會眾靜坐聆聽,若有疑問也可以發問。

關於得福:

「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行道是包括許多方麵的;這樣,所得的福氣也必包括許多方麵。這裏沒有指明行道要得什麽福,等於暗示,行道的人能得什麽福,是根據他所行的道以及所遵行的道而定。

基督在世上的時候,曾多次提到遵行主道的人有福,如:

A.凡遵行神旨的人就是主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可3:35)。

B.凡遵行主道又教訓人遵行的人,他在天國裏要稱為大(太5:19)。

C.聽見神的道而遵守,比主肉身中乳養他的父母更為有福(路11:28)。

D.遵守主所吩咐的,就是主的朋友(約15:14)。

E.知道主的意思就照著行的,主來的時候必然得賞(路12:43-44,47)。

這些應許,是所有信徒行道最有力的勉勵和安慰,因為他們除了可以「在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之外,又可以得著主親口所應許的各樣寶貴的福氣。

(三)、 虔誠與待人(1:26-2:13)

上文講到,所聽的道應當行出來,在這裏更具體的說明,隻有真正的虔誠又用愛心待人的人,才算是真正行道的人。

一.虔誠(1:26-27)

「虔誠」,原是形容人對神的一種嚴謹的態度。許多屬世的宗教都很注重虔誠,但「人為的」虔誠難免流於虛假。在此聖經指示我們,虔誠不是一種自欺的裝假,自以為虔誠,而是必然表現在對人的關係方麵,才能證實這樣的虔誠是真的。就像猶太教的法利賽人,雖然外貌虔誠,暗中卻侵吞寡婦的家產(太23:14),可見,這種虔誠是假的;照樣,我們說自己虔誠,卻在財物上虧欠別人,占人的便宜,或背後毀謗弟兄,這樣,縱使我們在「宗教」方麵如何「虔誠」還是「虛的」。這裏講到虔誠表現於待人的關係上有三方麵要注意:

1.表現於舌頭(1:26)

【雅一26】「如果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約束他的舌頭,反而自己欺騙自己,這人的虔誠是沒有用的。」

(文意批注)

虔誠的頭一樣記號是勒得住自己的舌頭,不虔誠的記號卻是多言多語。聖經裏麵許多敬畏神的人也都是謹慎言語的人。大衛說:「我曾說我要謹慎我的言行,免得我舌頭犯罪,惡人在我麵前的時候,我要用嚼環勒住我的口」(詩39:1);所羅門也說:「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10:19)。而本書除第2章外,每章也都提到言語的教訓(雅1:26;3:1-12;4:11,12;5:12);由此可見,信徒的謹慎言語,是虔誠生活的最實際表現。

「勒住」,已含有第3章所講的「嚼環的比喻」的意思。我們的舌頭就像一匹難馴的野馬,必須給它適當的約束,否則就會闖禍;而約束自己舌頭的能力怎樣,就是我們虔誠到什麽程度的記號。

「虛的」,在有些英文譯本裏譯作沒有價值的。

2.表現於有愛心的行動上(1:27上)

【雅一27】「在父神看來,純潔無玷汙的虔誠,就是照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被世俗所汙染。」

(文意批注)

「虔誠」是常覺自己活在神的麵前,對神對人存著清潔無愧的良心。虔誠的生活在行善行義和對人的的愛心和憐憫心中才體現出來。虔誠的人絕不會欺負比自己軟弱的人,倒會體會父神伶憫的心腸,用愛心照顧孤兒寡婦(詩68:5)。

按人敗壞的本性來說,總是喜歡欺負比自己軟弱的人,奉承比自己高貴的人,喜歡在物質方麵占別人的便宜,不想為別人舍棄;所以,考驗人的虔誠,也就在這兩方麵:

A.麵對比自己軟弱的人,會趁機會欺負他們嗎?還是幫助他們?

B.看見窮乏的人,願意為他們舍棄財物嗎?

因為好待這些人通常是得不著他們的報償的,但這些事正是虔誠的真正考驗。若沒有實際行善行義的行動和對人的愛心和憐憫心,虔誠隻是虛假的外貌而已,並沒有敬虔的實意(提後3:5)。

3.表現於聖潔生活(1:27下)

「世俗」,原文即「世界」,本書共用過五次(見1:27;2:5;3:6;4:4二次)。這「世界」的意義是包括了一切屬世的邪惡風俗、情欲、潮流、和與神對立的學說或宗教等。

「虔誠」固然要表現於待人之關係上,但若以為對人有愛心就可以忽略個人的聖潔生活,也不是真正虔誠。虔誠的生活,是除了對神常存敬畏的心,對人有愛心之外,還要有個人的嚴謹生活--「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注意:「不沾染世俗」的意義,不是稍加留意,或在可能範圍內才加以拒絕,而是極力遠避,務求不受絲毫感染,在基督裏過分別為聖的生活的意思。

── 參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的經文解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