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信息

聖靈的工作帶給基督徒的一係列信息,見證和詩歌等。
正文

在基督裏合一:我們有寶貝放在瓦器裏--經文解析(15)-4

(2006-05-07 00:32:10) 下一個

在基督裏合一:我們有寶貝放在瓦器裏--經文解析(15)-4

在基督裏合一:我們有寶貝放在瓦器裏(十五) -- 希伯來書第四章經文解析

經文解析的修訂是在聖靈的光照帶領下。一切感謝讚美榮耀歸給主!

繼續關於救恩的警戒:二、不信從神不得進入應許的安息(3:7-4:13)

(一)、不得進入安息的警語(3:7-19)(參希伯來書第三章經文解析)

I、當以古時以色列人為鑒戒(3:7-11)

II、當趁有今日彼此相勸(3:12-14)

III、幾個警告性的問題(3:15-19)

(二)、當進入安息的勸勉(4:1-13)

I、進入安息的應許(4:1-3上)

II、闡明幾種安息的意義(4:3下-10)

III、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4:11-13)

(二)、當進入安息的勸勉(4:1-13)

這一段總共有十次提到「安息」,可見這裏主要的信息就是「安息」。上文既引述古時以色列人因不信而不得進入安息為鑒戒,在此聖經就勸勉信徒,應當竭力進入神為我們所存留的安息。因以色列人所要進入的安息,不過是迦南屬地的安息,是暫時的,不完全的;但神在基督裏為我們所存留的安息,乃是永遠完全而更美的安息。這樣我們就當更加鄭重神的應許,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

I、進入安息的應許(4:1-3上)

【來四1】「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他安息的應許,就當畏懼,免得我們中間(注:“我們”原文作“你們”)或有人似乎是趕不上了。」

(文意批注)

「進入他安息的應許」,就是進入神的安息的應許,就是進入永生的應許。前章已經論及迦南所預表的安息,是代表信徒進入神的「安息」。是在基督裏得勝環境和各種生活試探、肉體、老我之後得以進入的安息。前章已經兩次(來3:11;來3:18)談過,那就是「神的安息」,就是永生。

「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他安息的應許」。「我們」是指信徒們,是有進入神安息的應許的人。神在基督裏為我們留下屬靈的福份和恩惠,是信他的人可以得著的,卻未必人人都得著了。

「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他安息的應許」。這句話既是連接前章而說的,則這句話中的「既」字,表示上章所論以色列人有進入神安息的應許,就是我們進入神安息之應許的象征。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安息,無非預表我們在基督裏所得著的安息。在摩西律法下的以色列人,既有進入他安息的應許,這樣我們就可知道,我們在基督的恩典下,也有比以色列人更美的安息的應許和更優越的屬靈權利,既是這樣,我們就當畏懼。

「就當畏懼」原文是在這一節的第一句,是著重句。警告對所傳給他們的福音不可不鄭重(2:1),對神所為他們存留之應許,不可漫不經心。對神宏大的恩典必須有敬畏之心。聖經特別用這樣重的語氣警告他們。是因為如同那些倒斃曠野的以色列人,既曾因不信不能進入安息,則現今信徒再有進入神安息的應許,就當格外存敬畏、戰兢的態度,不可再像那些倒斃曠野的以色列人那樣,失去神為他們所預備的上好福分了。

「免得我們中間或有人似乎是趕不上了」,所稱的「有人」就是指那些在信徒中間,沒有真實信心的人。而第2節的「他們」,就是指這些人,他們是在信心上趕不上所聽見的道,而未能得救的;或得救之後,靈性不長進,沒有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來3:14)。

「似乎是趕不上了」。「趕不上」意即在可以獲得的屬靈恩典上落伍了,沒有得著神所應許的福分。這句話顯示我們在奔走屬靈的路程上,應當有追趕的態度,否則就會漸漸的落後;起初或隻是「似乎是趕不上」,後來卻變成實在趕不上了。信心軟弱,貪愛世界,體貼肉體,不願舍己背十字架跟主走,都會讓人越落越遠,趕不上了。失去主所賜給人那最好的屬靈福氣。

【來四2】「因為有福音傳給我們,像傳給他們一樣;隻是所聽見的道與他們無益,因為他們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

(文意批注)

這一節告訴我們神在舊約藉先知所傳給以色列人的道,與我們所聽見的福音,有「一樣」之處,就是都須要用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所以神今日賜給我們「進入他安息的應許」,也正如神賜給當日以色列人進迦南的應許一樣,都是須用信心來接受,來遵行以進入的。

(話中之光)

在此告訴我們:

(一) 我們應當看所有神的話如同我們所靠著得救的福音一樣寶貴,因為凡神所傳給我們的話,都是使我們得福的聲音。要遵從神的話。

(二)「福音」不單傳給古人,也傳給現在的人,當然也要傳給將來的人。不但傳給希伯來人,也傳給外邦人;傳給「我們」,也傳給「他們」。但無論甚麽時候,神所傳給人的福音,原則是一樣的--都是要以基督的救贖為根基,並且都要用信心的方法來接受。

(三) 福音的內容不隻是重生得救,也包括得以進入他安息的應許;福音不隻是基督為我們受死,也是基督為我們複活;不但是免了罪的刑罰,也是勝過罪的權勢。我們要經驗那完全的救恩,不可隻停在救恩的起點上。得到了基督的新生命,還要活出基督的新生命,竭力追求成聖,在基督裏合一。

(四) 信心不但是接受福音的條件,也是進入福音所包括的各種屬靈豐富的條件。我們當借著信心與聽見的道調和,使神的話(神的應許)成為我們靈性的益處和經驗,結出聖靈的果子。

【來四3上】「但我們已經相信的人得以進入那安息,正如神所說:“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文意批注)

這句話一方麵安慰那些已經相信神應許的人,一方麵警告那還不相信神應許的人。我們得以進入「那安息」是靠著主,不可因環境的困難而灰心,也不可因體貼肉體而不肯背十字架,更不可疑惑神的應許是否能成就,像那些以色列人不信的樣子,乃是憑完全「相信」神的應許。惟有完全的相信,靠著主,讓裏麵的基督完全掌權,這樣就得以進入那安息了。但對於那些不信的人,就如神所說的:「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那安息」與第1節所說「他的安息」,並下文11節的「那安息」,都是同指神的安息。

II、闡明幾種安息的意義(4:3下-10)

這幾節是要解明「那安息」的意義,與神創造的安息,和約書亞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安息的關係,並神為我們所留之安息的由來,以證明這應許的確實。

聖經舊約中,既有守安息日的誡命,和以色列人被神所救,出埃及和進迦南之安息的曆史預表;這樣,聖靈感動寫這關於新約裏神的安息的應許,就要使信徒明了,神所要信徒進入的安息,和古以色列人曾經遵守的安息日,在意義上究竟有怎樣的差別和關係;免得他們隻知照著自己對「安息」的傳統觀念來領會,以致忽略了這裏所講的新約裏安息的意義。

1、創造的安息(3下-4)

【來四3-4】「其實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已經成全了。論到第七日,有一處說:“到第七日,神就歇了他一切的工。”」

(文意批注)

原文3節末句之後與4節起頭之間,有「因為」二字。這樣連起來就是「其實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已經成全了。因為論到第七日,有一處說,到第七日神就歇了他一切的工」。所以第4節所引(創2:2)的話,隻為著證明第3節末句所說的話而已。

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已經完成,所以神在六日的創造後,就在第七日安息了,這第七日的安息,當然不是因為神會疲乏須要休息,乃是表明神對他所創造之萬物的完備、聖潔和美好感到滿意而「安息舒暢」(參出31:17)。所以這第七日的安息,乃是表明神完全的創造的安息。主耶穌說:「我父作事(或作工)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5:17)。因他「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來1:3)。 罪人得不到安息,直到他們因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全了神救贖的大工,而在基督裏成為新造的人,在基督裏合一以後才有安息(弗2:10;弗3:6;林後5:17;太11:28)。

2、進迦南的安息(5-8)

【來四5】「又有一處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

(文意批注)

這裏是引證(詩95:11)的話,在本書的(3:11;4:3)都已引用過,是指著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因著不信而不得進入迦南的安息而說。他們進迦南的安息,乃是表明信徒在基督裏合一,永生的安息。

進迦南的安息,在屬靈的意義上,代表信徒兩方麵的經驗:在消極方麵結束曠野飄流無定,充滿怨言和失敗的生活而安息;在積極方麵戰勝各種環境、罪惡、肉體的試探而安息。當時的以色列人並非應當一生飄流曠野,因為神原不是預備使他們這樣一生失敗,沒有安息。他們不得進入安息,乃是由於他們對神的應許不信,而屢次觸犯神怒氣的結果。現今那些在基督裏新造的信徒,神也不願意其中任何一個人,一生過失敗、怨歎、疑惑、飄流、沒有安息的生活。所以,神發出警戒,讓信心軟弱的人結束「不信」的失敗生活,信從主,能以進入他的安息。

【來四6】「既有必進安息的人,那先前聽見福音的,因為不信從,不得進去。」

(文意批注)

「既有必進安息的人」原文作「既存留有必進安息的人」。雖然那些不信的以色列人,不得進入安息,但仍「存留」有少數相信的人--迦勒和約書亞得以進入。在絕大多數的失敗者之中,神並不會忽略少數得勝者的份。

「不信從」原文是「不順服」的意思,也就是不信而不順服的意思,因為「不信」的結果,就是不順服神。

「那先前聽見福音的,因為不信從,不得進去。」,而聽見了福音,卻不信從神的人,不可以進入永生。

【來四7-8】「所以過了多年,就在大衛的書上,又限定一日,如以上所引的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若是約書亞已叫他們享了安息,後來神就不再提別的日子了。」

(文意批注)

從摩西以後到大衛大約過了五百年。「大衛的書上」就是指大衛所寫的詩篇上,「又限定一日」,這一日非整整一日的意思,乃是又一個可進入安息的日子(機會)的意思;神不但未停止以前所給的機會,且又給予新的機會。

從這兩節經文可見:

i. 就整個出埃及的以色列人而言,雖然他們因不信從不得進入安息,但神的應許,並不因他們的不信而廢棄,仍留給那些以後相信的人。

ii. 雖然那些在曠野新生的以色列人,跟從約書亞進入了迦南,但究竟他們仍同樣因不信沒有享受安息;雖然就神的信實來說,神已經把迦南地藉約書亞分了給他們,但他們並沒把所有的敵人滅絕。從全本士師記就知道,以色列人在迦南並沒有真正享受安息,仍然多次受仇敵的擾害與壓製,這不是神沒有實現他的應許,乃是因為他們沒有信心完全支取神應許的結果;所以他們雖得進入迦南,卻未享迦南的安息。

iii. 聖經既在以色列人進迦南的幾百年之後,在詩篇上「又限定一日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可見神安息的應許,並未因那些跟隨約書亞的人進入了迦南,而得著真正的應驗;所以須要另把機會給以後的人,使他們能真正進入神安息的應許中。由此可見這迦南的安息之應許,無非預表那以後更美的安息而已。

iv. 大衛既受靈感引證以色列人的事,勸告了當時的以色列人;現在寫希伯來書的人,也同樣受聖靈感動,引證大衛的話,警告希伯來信徒。這樣,我們豈可仍然硬著心,不留意神的勸告和他在基督裏--在我們更美的得勝元帥,那能領我們真正進入神安息的「約書亞」裏--所存留的安息之應許麽?

「今日」我們得以進入的安息,既是更完全的,我們所聽到的勸告,又比古時的人更多,我們不但看見以色列人的失敗,也聽見大衛警告當時的人的話,又聽見希伯來書的作者對信徒的警告,和聖靈在我們心中的感動,這樣我們更當趁著「今日」,實在聽從他的話了。

3、另一個安息日的安息(9-10)

【來四9-10】「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樣。」

(文意批注)

「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不是每周的安息的意思,乃是類似安息日之性質的安息。每周的安息,乃是指神創造的完滿,而歇了一切工的安息,神創造萬物之工作完全之後就安息了。照樣神救贖之工(新的創造)完全成就的時候,也就同樣安息了。第一個安息日的安息乃是神創造工作之完成,這樣「另一個安息日的安息」,就是指神救贖工作之完成的安息,所以這裏「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的意思,就是神為我們存留的有:

A、生命成熟的安息

我們原是神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弗2:10),信徒生命若成熟,就能享受神救贖的安息。信徒若深入基督裏,就知道如何讓神在他的身上作成他的工作,放棄自己的努力和掙紮,「歇了自己的工」,完全信托神,倚靠神的恩典。(這種信托與倚靠並不是懶惰不負責的意思。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留心到類似的例子,使我們明了,完全信托倚靠一個可靠而有能力的人,與懶惰而不負責的心,實在是不同的。懶惰而不負責的心,乃是根本不關心他自己的難處,得過且過,既無力自己解決問題,也沒有尋求解決的路徑。完全信托倚賴一個可靠的人,乃是他關心到自己的難處,認識自己的軟弱,倚靠一個有力量解決他難處的人,然後他自己安息了。)當我們讓神在我們生命中作成他所要作的工作,神就在我們裏麵有安息,我們也在神裏麵有安息了;但這種安息,在今生不是不會失去的;因為我們仍會常常受到魔鬼攻擊和試探,以致失敗退後而失落。

B、在永世裏將要享受之安息

信徒到了永世裏的時候,就會真正享受那永遠完全的安息,真正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樣。所以雖然信徒在今世所能預嚐到的福分不夠完全,但神所為我們存留的屬天福分,乃是完全的,並且是我們靠著主,竭力追求在基督裏合一,就至終必能完全享受到的。

III、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4:11-13)

【來四11】「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

(文意批注)

「所以」是承接上文的意思,由於上麵所說原因,所以我們就當竭力進入那安息。這一節的話回到1,2節的勸勉上。按上文第1,2節已經勸勉信徒說:「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他安息的應許,就當畏懼。」從第3節起又闡釋了安息的幾種不同意義,說明神為我們存留了怎樣的安息,我們在「今日」和在永世裏所能「享」的安息的意義,並且神是何等願意他的子民進入他的安息裏;在這裏就勸勉信徒「當竭力進入那安息」。

在這裏「那安息」的意義,是指信徒在永世裏所享的屬天安息。因為那在永世裏永遠完全的安息,是全然信靠主,舍己背十字架來「竭力」進入的。在此既勸勉信徒要「竭力」進入,是指信徒藉相信接受基督完全的救贖,靠著裏麵的基督,勝過罪惡肉體,遵行主一切的吩咐教導,竭盡全力跟隨主以進入他的安息,也就是迦南所預表的安息。因為這裏所勸勉的話,和本章第1,2節的話極相似,而且是繼續第1,2節的意思說的。這樣,這裏的安息,和第1節所說的安息,是指著同一件事(請比較第1節與第11節的話);並且這11節的下半節:「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一句中,「那不信從的樣子」是指那班因不信而不得進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

在此所謂「竭力」,就是竭力把握神的應許,竭力追趕,免得似乎趕不上,竭力謹慎防備那「不信的惡心」,竭力信靠主,竭力追求在基督裏合一。「竭力」原文有殷切努力的意思,信徒應當在追求屬靈上好的福分方麵殷切努力,不可閑懶不結果子。

【來四12】「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文意批注)

這節聖經是繼續前節的話,警告信徒,說明我們應當竭力進入那安息,和不要學那不信從的樣子的理由;因為神的話是活潑的,有功效的,是能剖切人的心思意念的。所以我們應當相信神的話,並進入他所應許的話中。這裏論及神的話有三點:

A、是活潑的:

原文是有生命的,或活的。神的話就是生命(約6:63),神的話一解開就發出亮光(詩119:130),照亮人的心,所以它不但有生命,使人得生命,又是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的。聖經在這裏提醒每一個讀聖經的人,不要把聖經的話隻當作死的字句而已,應當從中支取活潑的生命能力。

注意:這一節的開頭有「因為」二字,中文聖經沒有譯出,這是解釋上一節裏勸勉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的原因,因為神的話是充滿能力的。我們所以能「竭力」的緣故,是由相信神的話所得著的生命能力。

B、是有功效的:

英文譯作powerful,這不如中文的譯法更合原文的意思。原文新約隻用了三次,中文聖經三次都譯作「有功效」,英文聖經也隻有這一次譯作powerful。其餘在門6;林前16:9都是譯作effectual,但這字原意有「活動的」「正在工作」的意思。

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1:37)。神的話不但有活潑的能力,也有奇妙的功效,是能產生實際功效的。它能使聾子聽見,瞎子看見,死人複活,使無變有,能改變罪人,能刑罰罪惡,也能攻破人心中堅固營壘(太11:5;徒9:4-5;林後10:4)。信靠神的話的人,神的話要在這人身上發生功效。

C、是鋒銳的:

「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神的話比一切屬物質的兩刃利劍更鋒銳,因為兩刃的利劍,雖比單麵鋒銳的刀更便於隨意剖切,卻隻能剖切那屬物質的硬物;但神的話卻能剖切一切剛硬的人心,不論屬表麵的,表露在外的意念,或是深藏在人的靈與魂裏的意念都能「刺入剖開」。神的話是那麽鋒銳,使人無法掩飾或收藏任何罪惡、詭詐,或神所不喜悅的意念,使人心中最秘密和最黑暗的事被顯露出來,也能把各種糾纏不清,難以分別的是非、異端,或錯誤的主張辨明,使人認識神的旨意。

使徒保羅以神的話為聖靈的寶劍(弗6:17),使徒約翰在異象中看見榮耀的基督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基督徒在屬靈的爭戰中,必須拿著主聖靈的寶劍,卻不是憑自己來揮動,乃是憑聖靈來揮動。使徒彼得曾借著聖靈揮動這寶劍,使三千人覺得紮心,而悔改信主。現今凡想運用神的話來剖刺別人的心的,必須先讓聖靈割去自己不信的惡心,然後才能有功效地運用神的話。

【來四13】「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麵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

(文意批注)

前一節說到神的話能剖切人的一切心思意念,是注重在神話語的功效方麵;這一節卻是注重在神的全知全能方麵。神是鑒察人的心腸肺腑的(箴15:3;箴20:27;詩44:21),也是無所不知的神;萬物在神麵前,是根本不能掩藏的(伯28:24)。既然萬物在神麵前都是赤露敞開,無法躲藏的,並且神是全知全能,憑公義審判的:「“我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作事的結果報應他。”」(耶17:10)

這樣我們豈不當趁著還有今日,接受神的話語,剖刺我們的心思,辨明我們的意念,使神話語的功效,顯在我們身上,存誠實敬虔的心,度在世的日子麽?

 

基督的超越:四、基督比舊約眾祭司更美(4:14-7:28):

<一> 基督是比亞倫更美的大祭司(4:14-5:10)

(一)、是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4:14)

(二)、是能體恤我們的大祭司(4:15-16)

(三)、是合格的大祭司(5:1-3)(參希伯來書第五章經文解析)

I、是從人間挑選的(5:1上)

II、是站在神人之間的(5:1中)

III、是為獻祭而設立的(5:1下)

IV、是能體諒愚蒙和失迷之人的(5:2上)

V、是本身有被軟弱所困之經曆的(5:2下)

VI、是配為百姓獻祭的(5:3)

(四)、是蒙神召立的大祭司(5:4-6)

I、基督不是自取尊榮為大祭司,一如亞倫(5:4)

II、基督是從死裏複活而為大祭司,非同亞倫(5:5)

III、基督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為大祭司,遠超亞倫(5:6)

(五)、是學了順從的大祭司(5:7-10)

前幾章中,說明基督的超越:是神兒子的身份,比天使和眾神仆更美。這一章,開始說明基督的職位是更美的,他是更美的大祭司,更美的中保,更美的完全的贖罪祭,又為我們開了更美的新活路。

基督的超越:四、基督比舊約眾祭司更美:<一>基督是比亞倫更美的大祭司(4:14-5:10)

這一段中,本書敘述基督不獨具備亞倫所有作大祭司的資格,且有亞倫所沒有的資格,而比亞倫更美。亞倫既是人間挑選的第一任大祭司,則所有人間的大祭司,當然都在亞倫的尊榮以下;但基督既比人間最尊榮的大祭司更尊榮,當然就比一切祭司尊榮了。在此可分幾點研究如下:

(一)、是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4:14)

【來四14】「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

(文意批注)

(來4:14-16)的話,一方麵是上文的結語,一方麵又是這一大段的引言,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有些人因對神的話太不畏懼, 不知敬畏神而失了救恩,所以本書有多處的嚴肅的警告;但作者也不希望人太過畏懼到失了信心,所以聖經在上麵的警告和勸勉之後,又加上這幾節充滿安慰的話鼓勵信徒,應當常常到神的施恩座前求恩惠蒙憐恤。

A、這裏告訴我們基督乃是升入高天的大祭司

在律法下的大祭司,不過進入地上的至聖所;但基督乃是進入高天的至聖所,是勝過死亡,複活而又永活的大祭司,是已經得勝坐在父右邊的大祭司。

B、是神的兒子「耶穌」來作大祭司

他是神而人的救主,他有至高神兒子的尊榮,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弗5:23)。他雖然升入高天,卻賜下聖靈(約14:16)。雖已升為至高,卻曾經先降為至卑(腓2:6-11)。他是尊榮的大祭司,也是救主,能拯救那些靠著他進到神前的人到底。

C、是我們所有的大祭司

在此說「我們既然有一位」,可見這是我們所已經有的大祭司,這樣一位升入高天,滿有尊榮的祭司,乃是我們的大祭司,他的降卑與升高的一切經曆,都是為著作「我們」的大祭司。亞倫和他的子孫,都不過作他們那個時代的人的大祭司,惟有這「一位」神兒子耶穌的大祭司,乃是「我們」--包括古今中外,和將來要得救的一切信徒--的大祭司。

D、我們既然有這樣一位大祭司,就當持定所承認的道

「道」即「公認的事」或指一種真理信仰的表白。所以這裏「所承認的道」也就是所承認的真理信仰的意思。我們所以要持定所承認的真理信仰,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一位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是能夠幫助我們堅持到底的。如果我們還沒有這樣的一位大祭司,或許我們還可以用無力堅持為理由,而不堅持我們所承認的信仰,但我們既有這樣一位可靠的大祭司,就無可推諉而不堅持到底了。

(二)、是能體恤我們的大祭司(4:15-16)

【來四15】「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隻是他沒有犯罪。」

(文意批注)

世界上那些大有尊榮勢力的人,多半不能體恤那些卑微沒有依靠的人;那些強壯聰明的人,多半不能體恤那些孱弱愚笨的人。但我們的耶穌基督,雖然是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卻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的聖潔與尊榮雖然遠超高天,但他的恩慈與體恤卻和我們很接近。他所以能體恤我們的緣故,因為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這兩節聖經告訴我們:

A、他雖然原是不能被惡試探的神,卻為了我們「也曾凡事受過試探」,可見他是站在人的地位為我們受試探。

B、他雖然也曾凡事受過試探,卻沒有犯罪,可見他已經勝了所有的試探,不論是萬國的榮華,今生的驕傲或其它,他都勝過了。

C、他既然在凡事受過試探而沒有犯罪,可見他所以成為完全無罪的人,並非因為神不使他遇見試探,或因為他僥幸沒有遇見試探的緣故,乃是因為完全信服神的旨意,不體貼自己的緣故。

D、他既能一方麵在凡事受過試探,一方麵又沒有在任何事上犯罪,可見試探並不就是罪,罪乃是接受試探的結果。我們不會沒有試探,但卻能拒絕試探而不犯罪。

E、他既已在凡事上受過試探而得勝,可見他有勝過一切試探的能力,又能體恤受各樣試探的人,知道怎樣幫助他們勝過各種試探,並給他們勝過試探所需要的能力。

雖然主在世時,並沒有人體恤過他(詩69:20),但他卻體恤了許多人。他體恤撒瑪利亞人的硬心,不肯用火除滅他們(參路9:52-56);他體恤三次不認主之彼得,使他回轉(路22:61;可16:7);他體恤不信之多馬,向他顯現(約20:24-28);現在他仍體恤並扶持我們的軟弱。但我們卻常常輕視那些比自己軟弱的人,我們並沒有用自己的經驗扶助人,卻用自己的經驗定別人的罪或誇耀自己。主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

【來四16】「所以我們隻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文意批注)

我們既然有這樣一位大祭司,所以我們就當:

A、「來到施恩的寶座前」

這寶座是神的寶座,基督已經坐在神寶座的右邊。這寶座對我們所以成為施恩的寶座,乃因已經有一位曾經為我們流血贖罪的基督坐在這寶座的右邊,使公義而罰罪的神,可以根據基督流血的事實,施恩與我們。「寶座」通常是權柄的象征,神無窮的權柄與能力對於那些倚靠基督為大祭司的人並非用來刑罰他們,乃是用來施恩給他們。

按舊約至聖所的約櫃上,有施恩座蓋在上麵。施恩座上要彈上牛羊的血,隻有大祭司每年可以來到施恩座前一次。但在此,神為我們預備一個施恩的「寶座」,是以基督的寶血為施恩的根據,並有基督為大祭司坐在「寶座」的右邊,使每一個信徒都能隨時就近。

B、「隻管坦然無懼的來到」

不但應當隨時來到這施恩的寶座前,且當存著坦然無懼的態度而來。這「隻管」坦然無懼而來,有鼓勵我們盡可放心地,不必拘謹不安地,來到施恩寶座前的意思。聖經這樣鼓勵我們來到施恩寶座前,並非告訴我們可以在神麵前放肆與傲慢,乃是告訴我們應當全然信任基督救恩的功效,和神應許的信實無偽。

注意:本章第1節叫我們「就當畏懼」,而本章的末一節卻叫我們「隻管坦然無懼」,「畏懼」與「無懼」,當中有何等大的分別!造成這樣的分別,乃是我們對神的應許之信賴或不信賴。這也是聖經兩方麵的真理,信徒必須知道並應用這兩方麵真理的原則,對於那些在屬靈福分上放鬆追求,似乎趕不上的人,或漠視基督救恩大能的人,聖經給他們的信息乃是「就當畏懼」。反之,對於那些怯懦、未明了神奇妙之恩慈的人,聖經給他們的信息乃是「隻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所以我們不可以為神是慈愛的而不敬虔度日,也不可以為神是可畏的而不敢親近神,向神求告。

C、當為著「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為要得憐恤,蒙恩惠」這句話,含有「求」的意思;所以「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的意思,是存著一種求助和仰賴的心,來得幫助的意思。我們隨時隨地都需要神的恩助,神也是隨時都能幫助我們的;我們所需要的各種幫助,都包括在神的憐恤和恩惠之內,神的憐恤使我們的罪和虧欠蒙赦免,神的恩惠使我們得著勝罪的能力。所以我們既有這樣隨時可來求助的施恩寶座,就當有信心靠著基督寶血的功效,求主的恩助。

── 摘編自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