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信息

聖靈的工作帶給基督徒的一係列信息,見證和詩歌等。
正文

在基督裏合一:我們有寶貝放在瓦器裏--經文解析(18)-1

(2006-05-27 00:25:14) 下一個

在基督裏合一:我們有寶貝放在瓦器裏--經文解析(18)-1

在基督裏合一:我們有寶貝放在瓦器裏(十八) -- 彼得後書第一章經文解析

經文解析的修訂是在聖靈的光照帶領下。一切感謝讚美榮耀歸給主!

(一)、追求靈命的長進(1:1-15)

一、引言(1:1-2)

【彼後一1】「作耶穌基督仆人和使徒的西門彼得,寫信給那因我們的神和(有古卷無“和”字)救主耶穌基督之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

(文意批注)

1、寄書人自稱(1:1上)

彼得在這裏自稱為「仆人和使徒」。前書隻稱他自己為使徒。仆人原文是奴仆的意思,使徒與奴仆是兩種不同的身份。使徒是奉差遣者的意思。奴仆則是一種卑微的身份,奴仆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他隻能聽命於主人。彼得說他自己是基督的奴仆和使徒。他未代表基督為使徒之前,已經是他的奴仆了;他先完全向他降服,將一切交在他手中,然後他作了他的代表人,為他彰顯他的權能;他自己先被他買贖,成為他的人,然後作他恩典的出口,使許多失喪的靈魂,也因他的見證,被主的血買贖回來。

2、對受書人的稱謂(1:1下):

「因我們的神和(有古卷無“和”字)救主耶穌基督之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我們得著這寶貴的信心,是因神之義,也因救主耶穌基督。

我們是因救主耶穌基督而得信心的,完全是因耶穌基督願意為我們降生、受死、成就了救贖大功之故,是我們信心的根基,主耶穌甘願為我們受死贖罪,使我們因他的義而承受了神的義(腓3:9;林前1:30)。

信徒能有這麽寶貴的信心,進入這信心的恩典中,完全是因為有一位愛我們的救主,為我們付出了貴重的代價,用他的寶血為我們開通了這條屬天之路的緣故。魔鬼所用的各種詭計,不過是苦難的逼害或各種罪惡和異端的誘惑。但信徒既因耶穌基督而得了這寶貴的信心,實在應當珍視現今所蒙的恩典,在福音的真道上站穩。

在此「神之義」的義字,原文是公義。我們得著寶貴的信心,不隻因神的慈愛,亦因神的公義。基督的救贖,乃是顯明神的義。「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1-23)。神愛人,但神的公義是不容忍罪的。必要刑罰罪,便差他兒子降世,為人贖罪,使人不但按他的慈愛可以得救,按他的公義亦可以得救,因神已在他兒子身上刑罰了我們的罪。我們蒙了如此大的救恩,就當離棄罪惡,絕不可再活在罪中,必須過分別為聖的生活,竭力追求在基督裏合一,活出基督的生命。

3、祝福的話(1:2)

【彼後一2】「願恩惠、平安,因你們認識神和我們主耶穌,多多地加給你們!」

(文意批注)

本節與可作為前書及許多書信中各問安語的注解,因它說明了恩惠與平安加給信徒,是因認識神和主耶穌基督。不認識神的人得不著神的恩惠與平安,認識神便有神的恩惠和平安臨到。多認識神的人必多得神的恩惠與平安。

二、應追求靈命長進的理由(1:3-4)

在此提及我們應追求生命長進的理由有:

1、因神已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1:3)

【彼後一3】「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

(文意批注)

什麽是生命的事呢?

「生命」是指永生的與神的性情有份的聖潔的生命。是在基督裏的生命。

凡一切有關這生命的事,神已經賜給我們了。從前我們在這生命中是無份的,是生活在舊亞當的生命裏,順從敗壞的生命而生活,並無一點能力可以超過舊生命的範圍。我們屬靈的眼睛是瞎的,看不見自己,所圖謀的隻是肉身的快樂,今世的虛榮,肉體的情欲,及一切發展舊生命的罪中之樂;但現今我們因認識了耶穌基督,已蒙他的恩惠,領受了他的生命,一切有關得著他的生命,及如何可得更豐盛的生命之事(約10:10)神都已經賜給我們了。

什麽是虔敬的事?

就是一切領受了神生命的人,如何在今世寄居的日子中,存敬畏神的心事奉他,遵行他旨意的一切事;不論對真道的持守、對弟兄的相愛、對聖工之盡忠,對他所托我們的職責和恩賜之運用與本分,或與其它肢體共同配褡事奉之一切事務,及一切能使我們的靈命受聖靈管治之事,神都已經賜給我們了。

注意:神已經賜給我們,並不就是等於我們已經完全得著了。正如神已經賜給我們一位救主,擔當了人類罪惡的刑罰,將贖罪之恩賜給普世的人;但世人卻不一定都領受了這麽大的救恩,隻有那些誠實相信的人才得著。照樣,神將生命和虔敬的事,像一份產業賜給了我們,但我們是否都完全進入了神豐富的生命中呢?事實並不是這樣;但這裏提醒我們,這一切屬靈的豐富,雖然我們許多時候隻在那裏渴慕得著,其實它們都是神所已經賜給我們的,隻需要我們用信心去支取、享用。

神怎樣將這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

根據他自己的「神能」。第3節的開首原文有「按照」,中文聖經未譯出,神是按他自己的神能而引我們進入他的豐富。我們是何等軟弱,不會進到他的豐富中,我們是何等愚昧,對許多生命和虔敬的美事領略不來;但感謝主,他是按他自己的「神能」把這些事賜給我們,我們可以不必為自己的軟弱和愚昧擔憂,隻要用信心仰賴他的恩典。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拯救罪人脫離罪的懲罰和權勢。 過聖潔生活的能力,來自認識那召我們的主和我們裏麵的基督的生命。神的神能是聖潔的源頭,認識他就是得聖潔的途徑。而在認識他上成長,就是在聖潔上成長。我們愈認識他,就會跟他愈相似。

為什麽說,神已經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有什麽憑據可以確知神已將這一切賜給我們?

這憑據就是「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

本節中之「皆因」原文是借著或由於之意。

我們已經認識主,就能確知必可以取用一切生命和虔敬的事了。這種講法表示神「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與「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這兩件事是相連一起的,不會脫節的。換言之,「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是每一個信徒當然可以享用的權利,我們應當用信心盡量支取,勇敢地進入神無限量的豐富和豐盛的生命中。

當我們還未認識主之前,是無份於生命和虔敬的事,縱或我們羨慕,甘願為他有所效勞,也徒勞無益。有人以為捐錢給教會建築禮拜堂,必然多少可蒙神的記念,一如捐錢給廟宇便可得菩薩保佑那樣。其實,他如果不認罪悔改歸向神,認識神的救恩,這一切都是徒然的,不能救他。但我們既認識了神,根本上已經有份於「生命和虔敬的事」,已經可以在這些事上「經營」,有權可以在這些事上求神的喜悅並得著他的賞賜。

在此提及我們所認識的主是怎樣的一位主,乃是「用他自己的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信徒是主從世界中選召出來的,這信息在彼得前書中亦曾數次提及這一點(參彼前1:15;2:9,21;3:9;5:10)。

是什麽吸引我們,使我們從「世界」中出來答應主的呼召呢?

是他的榮耀和美德,也是他的慈愛、聖潔、良善、犧牲、流血、舍己,無限的降卑,忍受十架的苦難,被神升為至高使我們被吸引到他麵前認識了他自己;而神又因此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

2、因神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1:4)

【彼後一4】「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欲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

(文意批注)

「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是指神賜給我們在基督裏重生的應許。將我們從罪中救贖出來,讓我們可以靠著基督的聖靈,脫罪成聖,在基督裏合一以進入神的安息的應許。

「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欲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神賜給我們在基督裏重生和聖靈帶來的新生命,是要叫我們脫離世上從情欲來的敗壞,脫去老亞當的生命行為,順服聖靈,結出聖靈的果子,活出基督的生命,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恢複神所造的形象。

一些在基督裏關乎聖潔生活的應許:(1)脫離罪的轄製(羅六14);(2)夠用的恩典(林十二9);(3)遵行命令的能力(腓四13);(4)勝過魔鬼(雅四7);(5)受試探時有出路(林前十13);(6)認罪悔改就可得赦免(約壹一9);(7)我們求告神就蒙搭救(詩五十15)。

難怪這裏說神的應許是又寶貴又極大的了。這些應許能夠令信徒脫離世上從情欲來的敗壞。我們抵擋試探所需的一切,神已應許要完全賜給我們了。當敗壞的欲望襲來,我們可以按應許向神求助。這些應許使我們能脫離世上的敗壞--淫亂、醉酒、汙穢、苦毒、惱恨、背約和爭競等。

積極的一方麵就是,憑著這些應許,我們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基本上,在我們信主的時候,這就成為了事實。然後,當我們在生活中實際地享受神的應許時,我們便愈來愈與神相似。例如,他應許說我們愈多想他,就與他愈相似(林後三18)。隻要我們研讀聖經,從聖經的啟示下研讀認識基督,願意順服聖靈來學效跟隨他,我們便使這應許成為事實。在這過程中,聖靈模造我們有他的樣式,叫我們榮上加榮。

『與神的性情有分。』,就是重生。我們的新人是從神生的,就有神的性情。因為已經重生,就當發展這種重生的生命。當我們憑新人活著的時候,讓基督在我們裏麵掌權時,我們的裏麵就有神的愛好和趨向,我們的生活就有神的跡象和味道,我們的生命就有了基督的樣式。

三、追求靈命長進應有的態度(1:5-7)

從5-7節中我們可以看見,信徒追求靈命長進應有的兩種基本態度就是:

1、分外殷勤(1:5上)

【彼後一5上】「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

(文意批注)

注意「正因這緣故」,說明我們所以要那麽積極追求的理由,是因為上文所提的緣故:我們已經認識了神,神又已將一切關乎生命,虔敬的事,和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了我們,我們已經有分於神的性情。神既賜下這一切恩典給我們,我們就像一個作買賣的人,已經成為一個正式的「股東」,有資格參予屬靈的事務,在屬天的財富上經營了。這些生命和虔敬的事,就是我們的屬靈產業,既已屬於我們,我們就當「分外殷勤」地去經營、發展,使我們可以最終能以進入且是豐豐富富地進入神的國。若靈命不長進,與老我無差,則是在繼續虧欠神的榮耀和積蓄神的忿怒。

「殷勤」原文在(羅12:8,11;林後7:11;8:16;來6:11;彼後1:5,10;3:14)譯作「殷勤」,但在(林後7:12;8:7,8;加2:10)則譯作「熱心」,但是在猶3節譯作「盡心」,而在(提後4:9,21;多3:12)譯作「趕緊」,在(可6:25;路1:39)譯作「急忙」,在(帖前2:17)譯作「極力」,在(彼後1:15)譯作「盡心竭力」,在(弗4:3;提後2:15;來4:11)譯作「竭力」。從這些不同的譯法中,可知這字的意思,不是例行公事,敷衍塞責,得過且過,乃是用盡心思能力,以求所作的,能得著完滿的結果;不但盡責任,而且一麵盡責,一麵留意每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竭盡全力,這就是「殷勤」。

我們在奔跑天路的曆程上,必須殷勤,不可懶惰。要竭盡全力在基督裏追求聖潔和靈命的長進。

什麽是殷勤?殷勤就是積極地把握機會、製造機會。懶惰則是聽任事情自然發生,怕用精神心思。但這裏要求我們,不但殷勤,且要分外殷勤。這「分外」表明我們在追求屬靈的事上,應較追求今世之事--學問、金錢、名譽,或其它屬物質之利益--更為積極,我們若看見那些商人如何積極殷勤地圖謀其事業之發展,便應當知道,我們在圖謀屬天的「事業」上應有更積極的態度了!可惜今日有許多信徒在屬靈事上的追求,比起世人在屬世事務上追求之積極,連一半也不如。

2、各種屬靈的品德有了還要加上(1:5下-7)

【彼後一5下-7】「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製;有了節製,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 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

(文意批注)

在這幾節中多次提及「有了又要加上」這句話。它實在就是「分外殷勤」的最好注腳。什麽是「分外殷勤」?就是有了還要加上,就是沒有停止的長進,不自以為足地一直追求,這正是我們追求靈命長進應存的態度。

可惜今日的信徒,常常隻在起初熱心追求,到了一個程度之後便停止了;結果,無法讓主繼續地更大地使用他們。

四、追求靈命長進應有的品德(1:5-7)

在這幾節中,共提及八種信徒應有的品德:

1、「信心」(1:5)

「信心」是愛心及其他所有屬靈品德的根基。

「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裏,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弗3:17)

聖經所講的信心,不是一種理論或知識,更不是什麽宗教的儀式。學會了宗教上的某些習慣,或經過某種宗教的儀式,或明白了某些道理,都不是「信心」。信心完全不是這麽一回事。聖經中的信心,乃是一種「實際的進入」,是一種內在的實際信仰。(約1:12)是「信心」的很好解釋:「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換言之,信他的就是接待他的。所謂信,就是實際的接待。

保羅說:「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神叫他從死裏複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裏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裏承認,就可以得救」(羅10:9-10)。注意口裏承認與心裏相信的關係。單有口裏的承認,心裏卻不相信,這種承認是虛假的,無效的;口裏的承認,應當是心裏相信的表現。先有心裏之相信,後有外表的承認,這種「信」才是真信。

信心讓基督住在我們裏麵,是愛心及其他所有屬靈品德的根基。

聖經所要求的信心,不隻是稱許,喜歡、舉手讚成,或研究討論,乃是接受耶穌進入自己裏麵,接受基督代受罪刑的功勞,並領受他的生命。

所以信心是一切屬靈品德的基礎,沒有信心則一切屬靈的品德還沒有根基,都是虛浮的,不可靠的。但有了信心之後,就可以在這基礎上,加上其它的品德了。

2、「德行」(1:5)

在此所講的德行,不是指普通的行為,乃是指屬靈的善行,是依照神的性情而生活的品德。腓立比書中也勸勉信徒在德行上多多思想、追求長進(腓4:8)。我們不是憑什麽道德得救,但我們應當必須有好的良善聖潔的品德,這是我們基督徒的本分,並且應在德行上不斷進步。可是德行應出於信心,先有信心然後有德行;聖經的道德和一切道理不同之處,就是在於我們先有了生命,然後才能講到德行,信心使我們領受生命並進入基督裏,有分於神的性情。而真正的德行,實在就是神的性情的表現而已。

若是除開了神的生命,不談生命,基督教便和人的宗教難以清楚區分了。如果人單以人生哲學的角度來研究聖經,而不領受神的生命,沒有重生的經驗,那麽將始終是一個門外漢,無法領悟基督教和別的宗教不同的地方。

雅各書中讓我們看見真信心是有行為的,而真行為乃是信心的行為。

3、「知識」(1:6)

注意在這裏所提的八樣事中,其它七樣本來就是一種品德,但惟有知識,原來似乎不應算為品德。因為「知識」本身並不保證得著的人會把它運用在好的方麵,不但屬世的知識,就算屬靈的知識也是這樣。信徒若不謙卑依靠神,所有的真理知識也不能保證他會行在神的旨意中。所以哥林多前書中說:「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林前8:1) 但為什麽在這裏卻將知識與其它七種品德同列。這表示在這裏所講的知識,不是普通頭腦的知識,乃是實行的知識,是在經曆上追尋認識神而有的知識,這種知識使我們一切屬靈的品德和才幹,都為神的旨意而運用,並且對神的「知識」愈來愈深。

這裏將知識排在信心與德行之後,構成信、行、知的次序,這次序與普通人的教訓不同。一般人間的道理都以為是先「知」,後「行」,才會相「信」。但聖經的次序乃是先信然後才知,孫中山先生曾倡導「行易知難」學說,顯然是受聖經道理的影響,因為他也是一位基督徒。在我們人生的經曆中,事實上有許多事是我們先信然後行,最後才知道的。最簡單的就如我們平日吃飯,我們是先信而吃,然後才明白關於吃飯的許多道理。我們憑信心把飯吃下去,然後,從無數經曆中知道飯能使我們飽足,對我們有益,因而更加研究吃飯的種種問題,而得著更多的知識。照樣在屬靈經曆上也是這樣,我們先憑信心接受耶穌為救主,然後才能在經曆中更進一步認識神。

「信心」,將我們放在一個好的基礎上,使我們與神的性情有分,有永生神的生命,有屬靈的能力去表現各種美好的品德。

「德行」,顯明我們內在之信心,證明真實信心的能力,並在我們的經曆當中增加我們的信心。

「知識」,使我們的信心與品德都行在正軌中,知道如何妥善而謹慎地運用。

這三者互為因果,知識可以增長我們的信心和德行,而德行與信心的增長,亦能增加知識。

4、「節製」(1:6)

節製原文與(加5:23)「聖靈果子」中最後一個果子的「節製」同一字,這字有自製、自治之意。節製放在知識之後是十分合理的,有了信心、德行與知識後,便能自製自治了。

在此屢次提及「有了還要加上」,表示這八種品德有它一定的次序,好象階梯那樣遞級上升。我們不能叫一個未有信心、未在神的性情上有分,又沒有屬靈品德與知識的人去節製自己。這節製不是隻應用在對肉體的私欲方麵,也當應用在行事生活的各個方麵,使我們的生活有適當的次序。這節製是克己節欲,謹守有度,不放縱自己,敬虔度日的意思。

節製乃是出於人的意誌揀選聖靈、體貼聖靈、順從聖靈所生的力量。「自製」、「自治」似乎很顯明地是指自己管製自己,但這「自製」、「自治」卻是聖靈的果子。換言之,這種自製乃是讓聖靈在我們生命中作主的自製。

5、「忍耐」(1:6)

「忍耐」也是(加5:22)聖靈的果子之一。節製亦含有忍耐的成分。不忍耐的人,也必定不能節製。心急、憑衝動行事的人,必然是沒有節製的,所以節製與忍耐可說是「同胞兄弟」。既節製又忍耐,可使我們在主的道上恒久保持在一種長進的狀態中。顯示一切焦急、衝動、暴躁的行事,都不是出於聖靈,也不是基督徒所應有的行為。

聖經中的屬靈偉人,都是忍耐的偉人,他們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而來的。挪亞曾在方舟裏忍耐等候洪水消退;亞伯拉罕曾忍耐等候神的應許成就;大衛雖已受膏,卻忍耐地等候神的時侯來到,才登基作王;主耶穌忍耐地接受了十字架的苦難,成為全人類的救主。即使是在今日一般世俗的事上,也需要忍耐,基督徒要想在各種屬靈的品德或事奉上,結出成熟的果子,更要有忍耐的心。不論我們引人歸主,在教會照本分事奉,奉獻金錢、禱告、讀經,一切屬靈的事上,也要忍耐等候神的旨意成就;在等候主再來的應許上,更需要有忍耐和儆醒的心。要學習基督的忍耐(帖後3:5)。

6、「虔敬」(1:7)

「虔敬」與「節製」、「忍耐」,可以另成一組。我們若在忍耐之中認識神慈愛和能力,就必更能從內心發出敬虔的心,知道這位神是可敬可愛的。今日新約時代的信徒實在很需要敬虔的心來服事主。許多基督徒誤以神是滿有恩典慈愛的,因此便對這位滿有恩慈的神,不存敬畏虔誠的態度,這是錯的。我們不當因為神的恩慈,而忽略了神的公義和對跌倒的人的嚴厲(羅11:22), 以及我們所應有的虔敬。這種態度,不但可使神得著我們更高的尊敬與崇拜,也能使我們自己在生活上,品德上,更有力量約束自己,更願意為神的緣故忍受各種的苦難,而更認識自己的不配。

為什麽許多人不能忍耐患難,不肯為主受損失,覺得冤屈太甚,所付的代價是不值得的呢?因為沒有敬畏神的心。我們若知道神的可敬可愛,認識神的崇高與偉大,便會同時認識自己罪惡的汙穢,並且承認按我們罪惡所應得的報應,我們實在應受更大的苦難,就算有更大的患難與損失臨到我們也是應當的。大衛是一個敬畏神的人,在他因他的兒子押沙龍背叛而逃亡時,曾受掃羅族一個叫作示每的人,出來咒詛他、侮辱他。大衛的將軍亞此篩要過去把示每殺死,但大衛卻禁止他說:「洗魯雅的兒子,我與你們有何關涉呢?他咒罵,是因耶華吩咐他說,你要咒罵大衛;如此,誰敢說你為什麽這樣行呢?或者耶和華見我遭難,為我今日被這人咒罵,就施恩與我」(撒下16:10-14)。大衛承認按他的敗壞來說,他遭受這些侮辱和不合理的待遇,是他所應受的。

有些異教徒用各種苦待自己的方法,來表示他對假神的虔誠。例如有些印度教的教徒,用許多長約二尺多的針刺滿身體,在針上掛著各種裝飾品,再在臉上掛上許多鉤子,吊著各種小瓶子,然後踴躍跳舞,以求得他們的假神之喜悅。這等人所得的是何等的虛空?我們的神絕無這種不合理的要求,他是用慈愛對待我們;但我們對這位慈愛之神的虔誠,卻常遠不如那些異教徒對假神虔誠的十分之一,基督徒實在應有虔敬的心。

7、「愛弟兄的心」(1:7)

「愛弟兄的心」原文隻有一個字即弟兄的愛。基督徒彼此相愛是教會最人的特點,主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是主的命令,「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約13:34)

信徒對弟兄有愛,與別的肢體過相愛的生活,乃是信徒必須的美好品德。因為神賜各樣屬靈的恩賜給我們,其意義不是為我們個人的誇耀,乃是為眾弟兄的利益,並使我們可以和別的弟兄同心遵行主的吩咐。

愛弟兄的心,不是一種結黨的心。這「弟兄」是指一切有生命的基督徒,不是少數自己所喜歡的人。他們不論是我們所親密的,或生疏的,是我們所敬佩的,或憎厭的,都是我們的弟兄,是我們在基督生命中的肢體,我們都當用基督的愛去愛他們,這是愛弟兄的心。在林前13章將愛作為一切屬靈工作品德的價值,若沒有愛則一切其它恩賜都是虛假的。在此亦將愛放在八種品德的最高級。關於愛弟兄,約翰一書中更詳細的教導:

「從此就顯出誰是神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凡不行義的,就不屬神,不愛弟兄的也是如此。」 (約壹3:10)

「我們因為愛弟兄,就曉得是已經出死入生了。沒有愛心的,仍住在死中。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殺人的;你們曉得凡殺人的,沒有永生存在他裏麵。主為我們舍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舍命。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裏麵呢? 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隻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 (約壹3:14-18)

「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裏麵,愛他的心在我們裏麵得以完全了。 」 (約壹4:12)

「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有古卷作“怎能愛沒有看見的神呢?”)。 愛神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神所受的命令。」 (約壹4:20-21)

8、「愛眾人的心」(1:7)

本句原文也是一個「愛」字。人的愛是互相受對方的激發而發生愛的反應,是因為別人可愛,或因別人愛我,我也愛他。但神的愛卻無需等待別人的激發以引起他的愛。神對於人的愛,是完全由他主動。他的愛完全沒有肉體的偏私沒有罪的成分,乃是完全在真理中,公平、廣博而又深厚的。

信徒不單應有愛弟兄的心,還要加上神那種「愛」心。這種「愛」乃是「愛眾人的心」之愛,是對一切入不分等級,都本著體會神的心而愛他們。這「愛」與(加5:22)之仁愛亦同類(參加5:23)。

神是我們所有人的天父,所以我們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我們當愛人如己。才真算是屬神的兒女。

「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 25:34-40)

「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西3:14) ,表示愛是結合一切美德之力量,愛使一切其它的恩賜和品德發揮其完美的力量,而達到更高尚的目漂。

總之,使徒在此所講的八種屬靈品德,與其說是品德,不如說是神生命中之性情的表現。因為這一切的美好,並非人的模仿所能偽冒的,乃是已經有分於神的性情,有分於基督生命的人,從生命所結的靈果。當我們追求順從裏麵的生命而生活時,我們便會愈來愈發現,神所賜給我們的生命,乃是十分豐富充足的,我們應當不停止的追求長進,使神的性情可以更充足地在我們身上表露,基督的榮美能以更豐盛地從我們身上活出來。這就是我們今日在屬靈路上奔跑的目標。

五、靈德充足後的情形(1:8-11)

在這幾節中,一方麵對以上的勉勵作一項結論,指出信徒若能在上述所提的幾件事上追求,必不至於不能結果子。另一方麵則鼓勵信徒應更加殷勤的實行以上的教訓,這樣,他們就必能豐豐富富地進入主基督永遠的國了。在此論及信徒靈德充足後的情形有:

1、不至於閑懶不結果了(1:8)

【彼後一8】「你們若充充足足地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閑懶不結果子了。」

(文意批注)

「充充足足的有」,強調信徒不獨應當有以上的品德,且要充充足足的有,常常有。常常表現良好的生活見證,常常順著新生命來生活,便自然在屬靈方麵有成就。這充充足足與以上「有了還要加上」的意思是互相補充的。「有了還要加上」指信徒在品德的種類上,不斷的追求,可以有更多的長處,在更多方麵像主;「充充足足」則注重信徒在各種品德之分量與質量方麵應當更豐富而充實。不但要有信心,且在信心之外還要加上德行、知識、節製、忍耐、虔敬、愛心等;不但有了這種種的品德,且在每一種品德上,不隻是有而已,且要「充充足足」。所以這「充充足足」實亦含有不停止長進之意。信徒因主的恩典而在某一方麵像主之後,應當不斷地反複操練與學習,使自己像主更真切,更具備主的性格,並有更豐富的經驗和果效,

這一切屬靈的品德,是因為我們裏麵有了神的生命、神的性情,我們現在的問題隻是如何讓這內在新生命發揮它的最高「性能」,表現種種屬天的榮美罷了。我們仿佛是一個器皿--瓦器(林後4:7),裏麵裝滿了神的生命,應讓神的生命從這器皿透露出來,發表出來。但怎樣能讓他發出來呢?要給他許多「出口」。我們當在我們的生命中,讓神有更完全的、更自由的「出口」;並要在各種屬靈品德的「出口」上,讓神的生命能充分的發表出來,所發出來的這一切,就是我們屬靈的品德了。這就是我們要「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的意思。

「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閑懶不結果子了。」在此用十分肯定的語氣說「必使」,表示以上的幾種品德和追求的態度,就是一項秘訣,是必能結果子的途徑。我們若不想作一個閑懶不結果子的人,隻要實行這幾樣,讓神在我們裏麵充分,自由地活出這些品德來。

在此亦告訴我們在認識主耶穌基督這件事上,應當是結果子的。我們不應當徒然地認識耶穌基督,徒然辜負他的恩典,乃應將「不結果子」看為反常的情形,是我們所當常常提防的,使自己不至於落到閑懶不結果的情形中。

這裏的「閑懶」與第5節的「殷勤」成對比。殷勤,便有5節以下的種種品德表現出來;閑懶,便不結果子。基督徒在這充滿各種邪惡試探和奸詐的世代中,若作一個閑懶的人,當然是不能結果子的閑懶就是不長進,不想作工,不要爭戰。閑懶的人希望一切事都有別人為他承擔,他們希望別人為他們預備好每一件事,好讓他們享受。

許多基督徒以為不犯罪便是好信徒,豈不知他可能是一個閑懶的信徒。他雖然沒有奸淫偷盜,但是他卻不結果子,不長進。在屬靈的路程上不長進就是後退,就很容易陷落試探之中。

主耶穌為什麽責備那個惡仆,說他是又惡又懶的(太25:26)?他的惡是惡在什麽地方?惡在懶!他沒有殺人放火,卻把主人所交付的銀兩埋藏了。他讓一切的好機會白白的過去,不作工,以為隻要保持原來的銀兩就是沒有虧本;其實隻保持原來的數目就是虧本了。他應當運用主人所交托的,有賺來的加在原來的數目上,才不至於白白用了主人供養他的恩典。我們信徒因認識神而有生命和虔敬的知識,因基督的聖靈而得到各樣的恩賜,但若不活出相應的生命,做自己當作的工,就是罪了。

2、不追求長進的危險(1:9)

【彼後一9】「人若沒有這幾樣,就是眼瞎,隻看見近處的,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淨。」

(文意批注)

「人若沒有這幾樣,就是眼瞎」,不在以上所提的品德追求長進,沒有具備以上那幾樣應有的靈德之人,就是「眼瞎」。換言之,這幾樣品德是信徒所必須有的。在此「眼瞎」的意思,與(林後4:4)所說那些末信主的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的意思不同,因為這裏是對信徒講的。在這裏「眼瞎」的意思就是落在黑暗中,不認識自己,與約翰壹書所說的「黑暗」意思十分相近--「惟獨恨弟兄的是在黑暗裏,且在黑暗裏行,也不知道往那裏去,因為黑暗叫他眼睛瞎了」(約一2:11)。

「隻看見近處的」,本句可作上句眼瞎的解釋,表示在此所說的「眼瞎」有特殊的意義,並非真正看不見,乃是「隻看見近處的」。信徒若隻看今世眼前的事,不看永世的事;隻求人前的榮耀,不求神前的獎賞;隻為看得見的圖謀,不為「看不見」的圖謀,按他所不去看的來說,實在是眼瞎的了!我們今日有多少信徒就象老底嘉教會的信徒一樣:「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啟3:17) 物質富足,卻對神的事不冷不熱。是靈裏的窮乏和瞎眼。

為什麽信徒若沒有以上的靈德便是眼瞎?原因有二:

A、信徒處在這世代中,如逆水行舟,若非不斷追求長進,便很容易被今世的風俗、罪惡的習慣、人的道理、各種壞潮流,漸漸將我們屬靈的眼光蒙蔽,以致我們的心思、意誌和觀念,也漸受其影響,便漸漸看不見屬靈之事的美好,慚漸效法世界的樣式,不見神在永世中所為我們預備的榮耀,而隻見今世的利益了。

B、信徒雖然有了永生神的生命,已生入神的家中,若不在屬靈品德上追求長進,不在靈命上長大,必然會落到一種不認識自己的情形中。因為信主的年日日增,在教會中的資曆愈來愈「老」,對各種道理的知識愈來愈多,而靈性生命又不長大,結果必然驕傲自大,又靈性貧窮,落到像老底嘉教會的光景,自以為富足,而實際乃是貧窮、眼瞎,和赤身的。

「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淨」,這句話有兩種意義,即:

A、忘記主曾救贖他的恩典,忘記他在蒙恩得救時,如何認識自己是一個罪人而歸向基督,又得蒙他的赦罪,如今所行所作竟辜負了主這麽大的恩典,不在蒙恩之後,繼續追求長進。主既將我們從罪惡的深坑拯救出來,怎能仍然停留在這深坑的邊緣,作一個閑懶不結果的人呢?

B、忘記了自己已有分別為聖的地位,既是蒙主潔淨,有神生命的人,眼睛怎能仍然戀棧在汙濁的世界上,不自己分別為聖,追求崇高聖潔的永生目標?基督徒若記得已往在罪中的痛苦光景,便會更寶貴他所得著的恩典了。所以那些忘記他舊日的罪已經得潔淨的人,實在是在靈性方麵落在另一種眼瞎的情形中,成為不長進的人。

3、永不失腳的要訣(1:10)

【彼後一10】「所以弟兄們,應當更加殷勤,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

(文意批注)

「應當更加殷勤」,這是本段中第二次提及「殷勤」,這樣反複地提及殷勤,因信徒在世俗的潮流中,常常會漸感困倦、怠惰、不想前進了。所以這裏將這些事情提醒他們,要他們不但不怠惰,反要更加殷勤。

「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蒙神選召和揀選的人,是在一種蒙選召的狀態中,我們應當經常保持在這種狀態中,堅定不移,顯明我們是屬神的人。(按中文新舊庫譯本本句譯作:「使你們蒙召及揀選的狀態中,成為堅定不移。」)神的揀選和恩召雖然不會改變,但我們若不站在蒙神選召和揀選的地位上生活行事,便會顯出不像一個蒙揀選的人,而且失去那蒙揀選的狀態。若殷勤追求長進,便會使所蒙的恩召和揀選顯得真切,使人在神的恩典上堅定穩固。

「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在此指出一種永不失腳的方法,就是更加殷勤追求靈命的長進。基督徒有什麽方法可以「永不失腳」?這真是許多信徒想知道的。在這裏把這方法指示給我們,這方法就是要在靈命與靈德上不停止追求長大。這就像小孩子常常會跌倒,有什麽方法可使小孩子不常跌倒?不停叮囑他們小心嗎?經常由專人負責照顧他們嗎?都不是。根本的方法乃是讓小孩子長大,當小孩子長大之後,自然便離開這種常常跌倒的情形了。

4、豐豐富富的進入主的國(1:11)

【彼後一11】「這樣,必叫你們豐豐富富地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

(文意批注)

「永遠的國」是存到永世的神國。但在此稱為「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因著聖子在聖父裏合一的奧秘,當然神的國有時也可以稱為主耶穌基督的國了。何況我們得以有分於神的國,乃是因主耶穌作我們救主的緣故。主耶穌曾經說:「你們若不重生,就不能進入神的國」,我們能得重生的經曆,乃是因耶穌被舉起來(參約3:14-15),我們信他「被舉起」的功勞,便得著重生,可以進入神的國。我們和神的國發生關係,乃是由於主耶穌為我們成就了救贖的工作;在此特別強調這一點,所以稱這國為「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

我們不但可以進入主的國,且可以豐豐富富的進入。雖然我們在世上或為貧窮,並受苦難,但可以在神的國中作一個豐豐富富的人。這句話顯示有些人雖可以進入主的國,卻不能豐豐富富的進入。

第11節是使徒對上文教訓的結論,指出凡照以上教訓遵行的,便可以豐豐富富的進入神的國了。所以現今的基督徒,不是沒有權利可以豐豐富富的進入神的國,也不是沒有秘訣不知如何豐豐富富地進入神的國。現在的問題,乃在我們是否實行聖經已經指示我們的,讓基督的生命能完滿地表彰出來,好叫我們可以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帶著豐滿的果子,迎見主的麵。

六、使徒愛心的表白(1:12-15)

這幾節是使徒表白自己的話,要趁自己未離開世界之前,盡其所能地勸勉信徒,使他們發熱心,可以在主的恩典中長進。這幾句話顯示彼得預知自己即將離世,因而要把握最後時機激勵信徒。由此可見,使徒彼得確是全心全意以主的「羊群」為念,就在自己快要殉道之時,仍掛念信徒靈性的長進。在此他受聖靈感動,激勵、勸勉信徒--呼籲信徒不可停止進步。

【彼後一12】「你們雖然曉得這些事,並且在你們已有的真道上堅固,我卻要將這些事常常提醒你們。」

(文意批注)

本節解釋以上勸勉中所提及的事,並非因為是信徒們從不知道的;但雖知道他們「曉得這些事」,卻仍要提醒他們。按本節末句「我卻要將這些事常常提醒你們」,可見彼得已不止一次地向信徒講及以上的教訓了。這表示以上的真理十分重要,信徒切勿因為已經知道、已經聽過,便忽略了它,以為自己可以不必再受提醒。反之,他們正是需要常常提醒,好叫他們在已知的真道上常常勉勵自己,免得成為單單知道,卻未進入所知的真理中的人。

「已有的真道」包括上麵經文所講的事,他們已經認識主耶穌,在神的性情上有分,對神的真道並非毫無認識,且已有若幹程度的領悟,又「在已有的真道堅固」了。這「堅固」表示他們不單有了初步的經曆,且已有相當老練的經驗。一個人從初步聽道,到在所聽的道上堅固,是需要經過多次的聽道,且清楚明白所聽的,又經曆所明白的真道,不但有一次的經曆,且多次重複地經曆過,因而成為老練的,這樣才算達到堅固的地步。雖然這樣,使徒卻說也要「將這些事常常提醒你們」,可見在已有真道上堅固的人,仍需虛心接受「提醒」,因為:

A、雖然在已有的真道上堅固,但必然還有許多未經曆過,並未完全。

B、雖然在真道上已經堅固,但今後可能反而放鬆,日漸懈怠,從以往已有的寶貴經曆中落後了。

信徒切勿以為自己在某方麵的真理已十分熟識,便不需要別人的提醒,甚至聽到別人提及自己所熟識的真道時,便十分傲慢地輕視別人,以為自己所知的比別人多。我們應當常常記住使徒彼得在即將殉道之前的這些話,常存謙卑的心,在主的光中反省自己。我們是否對真道常有新的學習,新的得著?是否在已有的真道上堅固?或是已漸漸離開已有的真道?

【彼後一13】「我以為應當趁我還在這帳棚的時候提醒你們,激發你們。」

(文意批注)

在此彼得以帳棚代表肉身,他趁著還在肉身中時,提醒信徒,盡他作神仆人應有的本分。不但傳福音要趁機會,就是勸勉弟兄姊妹,造就信徒,也當趁著時機。這不但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也因為我們肉身的生命十分有限。當我們還在肉身的日子,今世的一切事奉、工作、可以榮耀主的機會,都擺在眼前,但當我們一離開了肉身的生命,這一切機會便都完結了,不可再得了。雖然我們在永世中仍可以事奉神,但那可以決定我們將來在榮耀中應得賞賜的事奉,卻是今世在肉身中的事奉。彼得知道自己快要離開肉身,所以要盡量利用這不多的時機,作所應作的工夫。年老的彼得,並未想為自己貪圖安逸,閑懶不作工,仍然為主的羊群盡心竭力,在聖靈的感動下,十分積極地把握不多的時日,為主作工,勸勉信徒。

「帳棚」代表肉身(參林後5:1-4)。帳棚原是遊牧生活的人的居住方式,以色列人從祖宗亞伯拉罕開始,便多半是牧養牛羊的,因此常常住在帳棚中。「帳棚」在聖經中代表一種寄居的生活,表示信徒不以世界為永久的家鄉,他們雖然活在世上,卻是以盼望天上家鄉的態度來生活。而使徒們將「帳棚」用以指我們的肉身,表示我們在肉身活著,是存著作客僑居的態度,我們的今生不過是一個暫時的帳棚,裏麵所居住的是一個永久的生命。這暫時的帳棚可以毀壞,但那裏麵的生命是不朽壞的。所以每一個人都當趁著未離開這肉身的帳棚之前,知道他所要去的地方,並善用他今生的時機,為永世圖謀。

【彼後一14】「因為知道我脫離這帳棚的時候快到了,正如我們主耶穌基督所指示我的。」

(文意批注)

本節顯示彼得預知自己快要離世。他能預知的緣故是由於主耶穌基督指示他的(見本節末句)。使徒保羅也有這類似的經驗。保羅在(提後4:6-8)亦表示他快將為主殉道,並知道有公義的冠冕為他存留。除了這兩個使徒之外,有時也可以聽到類似的見證。有些信徒預知他們行將離世,這可說是神特別賜給某些人的恩典,作為對他們走完人生最後路程的勉勵和安慰,卻不是每一個信徒可以強求的經驗。

「正如我們主耶穌基督所指示我的」,這句話一方麵指主在複活顯現時對彼得說過的話:「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侯,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罷」(約21:18-19)。另一方麵可能是在彼得年老時,主再次更清楚地指示他。據說:彼得為主倒釘十字架而死,但在此彼得對於自己即將麵臨的苦難,毫無懼怕驚慌,隻看作不過是「脫離」這暫時的帳棚,進入永久的居所而已。這正是一切基督徒對「死」應抱的態度。「死」對我們並非永遠死亡,隻不過換一個更美的地方,進到與永生神同住的所在而已。

【彼後一15】「並且我要盡心竭力,使你們在我去世以後時常記念這些事。」

(文意批注)

本節顯示彼得在聖靈感動下,有意留下這封書信作為後世信徒的教訓,使他們可以常常因這些教訓得著提醒和鼓勵。總之,彼得已盡量利用他還在肉身時所能作到的一切方法,來勉勵信徒。雖然他自知在世上的時日無多,仍要在聖靈光照下留下這些話,可以不斷地幫助各時代的信徒。

由此可見, 文字工作是使徒的重要工作之一。聖靈早已開啟他們的眼睛,使他們認識到文字工作的價值,不像口頭宣傳那樣受時間的限製,且可以在以後長遠的世代中,仍然繼續說話勸勉信徒。

(二)、提防異端的迷惑(1:16-2:22)

一、論基督降臨的真確(1:16-21)

1、彼得自己的見證(1:16-18)

這幾節經文應與三福音中所記主耶穌帶著三個門徒上山變化形像的經文互相對照(太17:1-13--本段;可9:1-13;路9:28-36)。按三福音所記與本處經文對照結果,可知主耶穌在山上變化形像時,摩西、以利亞在榮光中顯現與主耶穌的談話,

【彼後一16】「我們從前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他降臨的事告訴你們,並不是隨從乖巧捏造的虛言,乃是親眼見過他的威榮。」

(文意批注)

基督降臨的真理是使徒親自領受的啟示。

「我們從前」,這「從前」大概是指前書中所提及有關主再來的信息(例如1:5;4:13;5:1,4);但也可能是指彼得和那些信徒在一起的時侯,曾對他們講述過的那些有關主再來的信息。

「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他降臨的事」,是指主耶穌第二次的再臨。注意彼得將主的大能和主的再臨連在一起講。基督的第一次降臨,表現得很卑傲、軟弱和貧窮(太1:1-2;8:20;可6:2-3;約1:46),但是基督的第二次降臨,乃是有大能力、榮耀、威嚴的(太26:64;24:30-31;25:31;腓3:20-21;徒17:31;來12:26;啟1:7)。第一次他來是作人的救主,第二次他來卻是要審判天下。所以,信徒必須忠心儆醒,等候主的再臨。

「並不是隨從乖巧捏造的虛言,乃是親眼見過他的威榮。」這句話暗示,當時的信徒有人懷疑基督降臨之真確。信徒發生這種懷疑,是因為有些假師傅和不相信主應許的人,譏誚主再來的應許(彼後3:3-7)。顯然當時有異端或假傳道,隨自己的意思講解聖經的話,傳錯誤的道理,引誘信徒,以致有些信徒對主再來之真道發生疑惑。所以彼得在此再一次堅固他們的信心,使他們知道使徒對他們所曾傳講有關主再來的事,絕非使徒憑個人意思推測出來的道理,乃是直接從神得到的啟示,且經過主變化形像 時,他們在榮光中親眼看見主將來榮耀之「模型」,因而對主再降臨之威榮有所領悟。聖靈顯然要借著他們在山上所見的榮光,使彼得和其它兩個一同上山的門徒對主再臨的威榮,有特殊的認識。這樣,他們所講有關主再降臨的應許,就更具有權威,更可信為確切無誤的了。

【彼後一17】「他從父神得尊貴榮耀的時候,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他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

(文意批注)

「他從父神得尊貴榮耀的時候」,這句經文在這裏不是指主將來得著尊貴榮耀,其實這裏乃是指已往的事,因原文之「得」是過去式,即「得了」的意思,且下文的講解更加證明是指過去,就是主耶穌在山上變化形像時所得的尊貴榮耀。之所以說他得了「尊貴」,因當時他不但大有榮光,且被神親自證明是神的兒子。

「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他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注意彼得在此特別提醒信徒,這位要來的耶穌基督,乃是神所親自印證是他愛子的那一位,使他們深信主再來之真確:為什麽彼得要對那些懷疑主再來之應許的信徒,再次證實主就是神的愛子,這表示主再來的真理,和其它基本的信仰有密切的關係,倘若有信徒不確信主再來,那麽在他的信仰中便潛伏著一種危險,就是他對救恩的其它重要真理,甚至主耶穌的神性與位格,以及神的真實存在,也都隨時可能發生疑惑,隨時會受試探而信心動搖。所以當信徒對主再臨之應許,因受世上道理或異端教訓的影響而疑惑時,彼得除了證明主再臨之真確外,也證明主乃是神的愛子,是神從天上親自證明,又是彼得親自聽見的。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這句話在書信中,隻提及這一次。但在福音書中則有多次(太3:17;17:5;可1:11;9:7;路3:22;路9:35)。

【彼後一18】「我們同他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

(文意批注)

「我們同他在聖山的時候」,彼得稱主耶穌與他們上山變化形像之山為「聖山」。有解經家認為那山就是黑門山。但彼得為什麽稱它為「聖山」?並非黑門山這地方有什麽特別,乃是因主耶穌曾在此變化形像,顯出他自己是「聖」的。聖經中對於神曾顯現過的地方常稱為「聖」。如摩西在何烈山見異象時,神對他說:你所站的地方是聖的(出3:5)。約書亞見異象時,亦同樣聽到主對他說:你所站的是聖地(書5:15)。這都是同一原理,不在乎那個地方,乃在乎神曾在那裏顯現。

基督徒雖然生活在汙濁的世界上,但若常住在主裏麵,心靈中常有主的顯現,則無論住在這世界的那一部分,也都因神的同在而成為聖的了。

2、先知預言的確證(1:19-21)

【彼後一19】「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裏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

(文意批注)

A、預言的權威(1:19上)

「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在這裏彼得特別高舉舊約先知的預言,以為先知的預言比他自己的經驗更為可靠。雖然關乎主再來的應許,彼得有親身聽見看見之經曆,但也並末因此輕忽了舊約先知預言的權威。注意這裏的「更確」,表示先知預言之可靠性,較彼得在榮光中所見的經曆,其可靠性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麽使徒要這樣說?這並非彼得懷疑他自己的經曆,或懷疑他自己所講的見證,他乃是要使信徒重視神的話語過於人的經曆。因為能親自聽見主說話,看見主榮光的人不多,彼得的經驗並非人人可求,甚至在十二使徒之中,連彼得在內也隻不過有三個人在山上看見主變化形像罷了。所以如果單單根據人的經驗,或看重人的經驗過於神的話語,就會有許多人因自己始終未有親自看見聽見的經曆而信心搖動了。

另一方麵,那些假師傅和傳異端的人,也可以提出他們那些不誠實甚至偽冒假造的經驗,結果便和那些真正從神得到的啟示,以及因神的恩賜而有的經驗,發生混淆,使人無所適從。所以人的經曆,不應當被高舉過於神的話語之權威。

B、預言對信徒的關係(1:19下)

「如同燈照在暗處」,原文經文直譯次序應當是這樣:「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如同燈照在暗處。」。

所以,「如同燈照在暗處」這句話,是形容下句「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的。我們若在先知的預言上留意,我們便如燈照在暗處那樣,大得光照,滿有亮光了。

這「預言」指上文所說先知預言基督二次降臨之事。這裏的意思是,倘若我們留心這些預言,用心等候並相信主將快來,我們人生的目標必因專心盼望主的再來而改變,對神的話語之遵行必更為真誠,這樣我們便會在這黑暗的世代--罪惡和黑暗的勢力所控製下的世界中得著亮光,知道要怎樣照神的旨意而行事生活,不像世人那樣在暗中摸索了!並且我們自己的生活見證,也必像光照在黑暗那樣,使許多人看見基督的光了。可見信徒若誠心等候主的再來,就必使我們在這世代作一個儆醒聰明的人,不致沉睡閑懶。

「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裏出現的時候」,晨星怎會在信徒的心裏出現?它是隻出現在天空的;但在此既說「晨星在你們心裏出現」,可見這句話必然是按靈意解釋。所謂「晨星」必不是指宇宙中的晨星,乃是要借著天空中晨星的出現,象征某些屬靈的意義。晨星是在天亮之前顯得特別明亮的,是預告天明之星,是天快要亮的確據。這樣,聖經的預言也是主耶穌快要再來的預告和確據。我們若在主的預言上留心,信靠聖經的話,把它看作是主必快來的確據,這樣神的話必發出光輝,照耀我們的心靈,正如晨星出現天空一樣。所以今日信徒應當格外留心聖經的預言,直到心中對於主的再來確信不疑,就必在神的亮光中行走了。

本節經文亦顯示信徒應常在主的話語上得到亮光。當主的話在我們心中發出亮光時,我們便會對天上的事有更確切的盼望,且更有力量在黑暗的環境中為主發光了。

C、預言不可隨私意解釋(1:20-21)

【彼後一20】「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

(文意批注)

「第一要緊」,本處與(3:3)兩次所提及的「第一要緊」,英文直譯都可譯作首先,都是關乎預言的講解方麵。可見我們對預言的講解應格外小心謹慎,不可憑自己一時的喜好和成見胡亂解說,應盡力尋求正確的亮光和聖靈的教導,闡明聖經的真理。

「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這裏一方麵要信徒留心聖經預言,勸勉他們不可因為比較難明白(彼後3:16),便忽略了它;另一方麵又要信徒謹慎從事,不可隨私意解說。事實上,有許多異端都是在預言解釋上發生錯誤。預言既是預先說明一些我們所未知和未發生的事,無法在事實上獲得對證。這樣,那些假師傅和異端便很容易憑己意推測解說,使信徒受誘惑了。所以信徒應當小心領悟聖經的預言。例如,直到今日仍偶然會發現有些人在計算主再來之年日,或自以為得著某種超然啟示,知道主將於某日來臨,也都徒然鬧成笑話,被外人作為攻擊的口實。其實聖經明言,主的再來是人所無法預測的(太24:36),這樣,一切人的估計,或不合聖經的「啟示」,都不可能出於神,而必然錯誤無疑了。關乎主再來的真理,是異端所喜歡曲解以誘惑信徒的,因此末世信徒理當更加留意,明白聖經的預言,並等候主的再來。

「沒有可隨私意解說」這句話亦可推廣其意義在一切聖經的話語上,我們不可憑私意講解聖經的話。古時忠心的神仆,必尊重神的意思過於自己的意思,縱然是自己所不喜歡講的,也要照樣傳講。現今我們講解神的話語也要這樣,不可把自己的意思加在神的話語上,曲解神的話,以成就自己的目的,這是最不敬虔的事。所以要多禱告,尋求聖靈的帶領。並要對照多處經文來推敲理解。對於一些奧秘的事,盡量不要強解。

【彼後一21】「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

(文意批注)

「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這並非說聖經中隻有預言是「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其它部分的記載便可能出於人意。這裏乃是格外強調預言是比較聖經其它的記載,更具超然性,是人所無法憑自己的聰明臆測出來,因而更容易被顯明是出於靈感。

另一方麵,在舊約時代,先知的預言就是啟示的中心,是神一切啟示的代表。因為不論是舊約曆史或律法的一切預表,也都含有預言的性質,預示神未來的旨意,所以這裏所說的「預言」,其意義可以推廣而指全部聖經的啟示。這些啟示,也都不是出於人意,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這就是聖經的話語所特有的權威。

── 摘編自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的經文解析。

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路9:31),並且他在山上變化形像所顯的榮光,就是主降臨之榮耀的締影。所以,彼得在此追述他們怎樣在山上,看見主變像的經曆,以證明他所講有關主的降臨之事,並非虛言,乃是親自從榮光中所領受的啟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