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國內待了一段時間,發現能痛痛快快、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的時候越來就越少。
大家好像總是在不同的社交場合,小心翼翼地遵守著不同的“交流潛規則”。
到哪裏去遇見那個完全真實的、可以輕鬆敞開的“自我”呢?
這種“聊不起來”的感覺,最讓人無奈的,是發生在那些本該是深度交流的時刻。
比如, 那種 “兩個小時卻沒有鏈接”的聊天 -參加了一個本地讀書會,掏心窩子地回答了對方的問題,但感覺對方根本沒有“接收”進去;提出的觀點,對方也隻是輕輕掠過。
然後,可能隨口說了一個最淺顯、最安全的觀察。結果,對方“哇”地一下就來勁了,抓住這個點,滔滔不絕地順著他自己的思路說了下去,聊得興高采烈,但其實早就偏離了本來的意思。
我後來琢磨,這可能就是我們都在用自己的“過濾器”在聽。
每個人都在找自己“熟悉的”和“想要的”頻道。他並不是在認真聽你表達的“意義”,而是在你的話裏,尋找他自己熟悉的“積木”,然後用這些積木,去搭建他自己本就想說、想聊的那個“城堡”。
這是一場有趣的觀察:我們以為自己在對話,其實我們都在自己的“閉環”裏進行著自己的獨白。
這固然有大環境的影響,也有個人的在溝通上的局限。
所以,當我認識到溝通的真相是“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軌道上”時,反而輕鬆多了。
聊天嘛,能輕鬆自在就好,不必強求每一次都“盡興”,更不用每一次都“走心”。 保持輕鬆,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也許大家最後都回歸到痛恨的英國式SMALL Talk ,好像說了很多,又好像什麽都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