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經常遇到一個哭笑不得的場景。
那就是,跟人第一次見麵,聊了沒兩句,對方就開始用各種(自以為)不著痕跡的方式,打探我的年齡。比如問“你大概是哪年畢業的?”
一旦這個年齡被“確認”了,稱呼就立馬跟上了——要麽是親切的“姐姐”,要麽是熱絡的 “妹妹,你聽我說”。
說實話,每次都覺得有點兒……嗯,怪怪的。
我不是不喜歡被叫“姐姐”或“妹妹”,隻是覺得,這些稱呼在我的概念裏,是留給家裏人的。當一個剛認識幾分鍾的人這麽叫我時,我總有種“咱倆有這麽熟嗎?”的錯覺。
後來我老琢磨這事兒,為什麽大家對年齡這麽執著呢?
我想,可能還是因為華人的文化裏,對“秩序感”有種根深蒂固的追求吧。
你想啊,一見麵,兩個陌生人,得趕緊在心裏給對方定個位,這樣才好“往下處”。而在所有的“定位標準”裏,年齡,可不就是最簡單、最方便的一個嘛。
所以,先分出個“長幼”,好像後麵的社交“秩序”就穩了。
你比我大,那你就是“長輩”或“兄姐”,我默認就該多“尊重”你一點;你比我小,那你就是“晚輩”或“弟妹”,我可能就得多“照顧”你一點。
聽起來好像也挺和諧的,對吧?
但問題是,這種“尊重”和“照顧”的背後,藏著一大堆的“應該”和“必須”。
一旦你被安上了“長輩”的標簽,你就得“有長輩的樣子”,得穩重、得體、得當個好榜樣。
然後,一整套“人生劇本”就都來了:
“你都三十了,怎麽還不XXX?”
“你都四十了,怎麽還能XXX?”
好像在什麽年紀,就必須完成什麽KPI,必須活成一個“標準答案”。
可我就是覺得,人幹嘛非要被年齡框住呢?
四十歲就不能穿得像個少年,就不能一時衝動去學個滑板嗎?三十歲就非得追求“有所成就”,難道就不能安安心心地“無所事事”一會兒嗎?
我覺得,年齡就是一個數字,它記錄了我們看了多少次日出,吃了多少頓飯,但它真的不該是捆住我們的繩子。
所以啊,下次再見麵,咱們能不先急著“排座次”嗎?
別叫我“姐姐”或“妹妹”了,就叫我名字。我也不想知道你多大,我隻想知道你今天過得開不開心,你對什麽事情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