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寸的背後
縣團級的公章到底是多大呢?請教他人,答曰:正部級單位的公章直徑是5cm,副部級是4.5cm,沒有縣團級的答案 。我把手邊的材料清理一通,找到了一些章印:四川省人民政府,5cm ;四川省科學技術委員會,4.2cm ;四川省人事局,4.2cm。還有就是一些非政府部門的公章,例如:成都市新聞工作者協會,3.8cm;四川大學,4.2cm;還有一些諸如駕校、學科研究會、出入境管理等等尺寸不一的章印。雖然仍沒有找到縣團級的尺寸,但已經不重要了。看來,權力單位公章的尺寸,沒有疑問,是與單位所擁有的等級權力相匹配的。
不難理解,我生長了幾十年的家鄉,曆來是一個尊卑等級有序的社會,人們吃穿住行的方方麵麵,無不處於這個尊卑有序社會的某個等級之中。躲也躲不開的公章,自然也難幸免。而不同尺寸的公章所彰顯的不同等級的權力,又在控製人們的行動中,發揮著讓一些人笑,也讓一些人哭的作用。
從百姓居住的地域看,城鎮高於農村。不管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還是三分人禍七分天災,遇到如此要命的災禍,先死的、死得多的一定是農村人。當城裏人開始鬧水腫時,農村人已死了一大片。我還記得,50年代剛進城那幾年,走街串巷甚至走進院落賣小吃、補碗、磨刀、彈棉花的人,有不少就來自城市周邊農村。後來,村鄉變隊變公社後,就很少見到他們的蹤影了。據說是農村五匠出村,必須持有隊裏蓋公章的批準信。畝產萬斤的衛星放完後,人們開始餓肚子了,城裏人有定量供應的糧油肉菜,生產糧油肉菜的農村人卻沒有起碼保障。饑餓開始威脅到生命時 ,我家的農村親戚也手持隊裏蓋公章的介紹信,到城裏來尋求幫助。後來批準他們外出的公章提高到公社了,再後來幹脆不準離開鄉村,免得他們到處抹黑。我們再得到他們的消息時,他們中好些人已經去到永不用焦愁饑餓的天國了。
自然城市也是有等級的,有中央直轄市、省轄市、地轄市之分。而省轄市中又有副省級與地專級之分。直轄市則有首都與非首都之分,首都當然是最高等級。人們趨之若鶩擠進首都,雖然可以向世人宣稱‘俺是皇城根天子腳下的’自豪感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恐怕一切優先保障首都才是主因。至於方便與皇上身邊人拉關係,大概也是不弱的動力之一。至於從天而降的霧霾,將會對首都的霸主地位產生何種影響,那是後話的後話。
這居住地的等級差,其實折射的是人與人的等級差。上了文件的工老大、農老二、兵老三,照例這些文件都是蓋了公章的,且在報紙、雜誌、廣播、宣傳人員口頭上無處不在,但還是說說而已。大家心知肚明,朝代換了一茬又一茬,真正經受住了考驗的還是官老大。官與時俱進的稱謂,現目前叫領導。與‘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配套的是:‘千錯萬錯,領導不會錯’。既然不會錯,那還用得著讓平頭百姓評頭品足嗎?需要的當然隻是掌聲響起來,馬屁拍起來。借用一個話說,既然偉光正了,不歌頌,難道抹黑嗎?官員的等級,最簡單的衡量標準,就是看他有權使用多大尺寸的公章。那位掌握軟臥票的列車長,其實是吃透了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