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 Sum Dialogue

一名穿梭於中國內地、香港與紐約的「港漂」法律人。任職香港保險公司和駐港金融機構。在這裏,我想分享的不是法律條文,而是條文之下那些鮮活的職場故事與生存智慧。 期待與你相遇,品一盅兩件,探討如何更優雅、更智慧地工作和生活。
正文

“大內總管”求生記(下篇):三籠點心的體會

(2025-10-06 16:39:46) 下一個

上期聊了金融圈公司秘書的幕後角色,這期打開三籠“點心”,分享故事。

第一籠:“蝦餃”—— 董事會裏的“雙語隱形人”

很多金融公司的董事會是100%英文的。會議紀要(Minutes)是公司秘書的責任,並且是公司官方記憶,是應對未來質詢的“聖經”。

這件事的挑戰在於:要用精準的第二語言,捕捉第一語言者們細膩的意圖。公司秘書的任務是聽懂討論的本質,然後用精準、中立、專業的商業語言記錄下來。將辯論轉化為“董事會經過充分討論……”,將個人的情緒轉化為“有董事提出關切……”。

寫好紀要後,還要請同事複核,這是對大家的尊重,也是專業精神的體現。

這活兒就像包蝦餃:皮要薄(語言精準),餡要滿(信息完整),還不能破(保持專業)。

第二籠:“燒賣”—— 公司與監管機構之間的“蓋章俠”

公司秘書是香港各監管機構接受的公司有權簽字人之一。這意味著,公司秘書是 “守門員”之一。

在監管機構眼裏,公司秘書不是“小秘書”,而是公司的“Chief Administration Officer”(這是《公司條例》精神賦予的角色,頗有點“大打雜”的味道)。因而,這個角色需要熟悉監管機構的公司治理指引,並且能把拗口的監管要求,轉化成能聽懂的“人話”。有次解釋“適當人選”準則,我直接說:“就是要找背景清白、經驗夠格、沒不良記錄的人”,這就接地氣了。

第三籠:“叉燒包”—— 每間公司都不同的“籠中點心”

每間公司的“公司秘書”這籠點心,餡料都不同。

上市公司的公司秘書,更像是“戰略官”,麵對的是聯交所的《上市規則》和成千上萬的股東。

而非上市公司的公司秘書,則更聚焦於《公司條例》和監管機構的監管合規,角色更“實務”,是治理的維護者(Governance Guardian) 和行政的樞紐(Administration Hub)。

但無論在哪,這個角色都需要用專業、細心和對規則的敬畏,成為那個讓大家放心的人。

一盅兩件,皆是修行

破冰之道就是盡最大努力做好那份“叉燒包”——外表樸實,內裏紮實管飽,成為“環球點心”裏的踏實風味。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