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 Sum Dialogue

一名穿梭於中國內地、香港與紐約的「港漂」法律人。任職香港保險公司和駐港金融機構。在這裏,我想分享的不是法律條文,而是條文之下那些鮮活的職場故事與生存智慧。 期待與你相遇,品一盅兩件,探討如何更優雅、更智慧地工作和生活。
正文

“大內總管”求生記(上篇):董事會裏的雙語隱形人

(2025-10-06 16:28:24) 下一個

"兩位公司秘書在茶餐廳相遇,你猜誰買單?"

香港祥興茶餐廳,油膩的桌麵,叮當的茶杯聲,油煙味與金融精英的香水味奇妙地混合,這裏是故事的起點。

我正埋頭苦幹一碗黯然銷魂飯,對麵突然坐下一位同行——上市公司的陳太。

"哎呀Michelle,你又來吃快餐?我們剛開完董事會,董事要討論ESG,我被碳排放數據披露搞瘋了"陳太優雅地攪拌著她的絲襪奶茶。"昨天又被股東連環call,問我對抗沽空機構..."

而我,來自非上市公司,捧著凍檸茶加多冰,苦笑如何統一認知監管部門的"適當人選"準則:"我說這就像找女婿,既要門當戶對(實力匹配),又要情投意合(理念一致),最後還要身體健康(無不良記錄)。說完我自己都懵了,這都什麽跟什麽啊!"

看,同是公司秘書,職責的廣度和深度,可以像海港城和街市棚屋一樣差別巨大。這就是香港職場的現實,也是我的“點心車”所在的位置。

“大內總管”?

在監管機構眼裏,公司秘書不是“小秘書”,而是公司的“Chief Administration Officer”(這是《香港公司條例》精神賦予的角色,頗有點“大打雜”的味道)。

很多人好奇為什麽公司秘書會被比做"大內總管"。這麽說吧——我們就像古裝劇裏的那個大內總管:

  • 伺候“皇上”(董事會):安排“起居”(會議日程)、準備“禦膳”(會議材料)、記錄“聖旨”(會議決議)

  • 打理“後宮”(各部門):協調“嬪妃”(各部門)參加董事會會議

  • 應對“禦史”(監管機構):接“聖旨”(新規)、寫“奏折”(報告)

  • 掌管“玉璽”(公司印章):蓋印用章都要經過我們

不同的是,我們不用跪著回話,但得候命。

想象與現實的差距

想象中公司秘書的董事會破冰:舌戰群儒,獻計獻策,用一份驚天動地的報告贏得滿堂彩。

現實中的我:在會議室的角落裏,安靜地記下誰說了什麽,然後確保大家在日曆上把明年的會都先約上。

是的,文件是管理層準備的,我隻是那個最終的“打包員”。

決策是董事做的,我隻是那個“人類記錄儀”。

監管如暴雨,我就像沒帶傘的路人

香港監管規定有些是原則性規定。具體詳盡、列舉式的監管要求,不但冗長易掛一漏萬,並且不利於行業創新。這些原則性規定就需要用大白話解釋一下,例如:

"多維度的適當人選評估框架" = "查祖宗三代+工作經驗+人品口碑"

"企業管治守則" = "公司運營的交通規則"

"合規風險管理" = "先係好安全帶再開車"

那些年我們背過的鍋

"Michelle!為什麽我沒收到董事會材料?"

"Michelle,我的會議鏈接點不進去啊!"

"這個到底什麽意思?你能不能澄清?"

後來我發現,保持幽默感很重要,畢竟鍋不會少背,不如笑著背。哪天背不動了,躺躺也不丟人。

“隱形英雄”

這些年來,我總結公司秘書的三大技能:背鍋、翻譯、打圓場。最好的公司秘書也許就像“萬能膠”,哪裏需要就往哪裏粘。

在很長的時間裏,我懷疑公司秘書的價值:一個不發出自己聲音的人,如何體現價值?

後來我發現,溫暖的能量往往來自於克製的溫度。董事會的主角永遠是董事和管理層。我的角色,是讓聚光燈能更清晰地打在他們身上。

公司秘書就像茶餐廳裏推點心車的大姐,低調卻不可或缺。

今天的“茶餐廳故事會”就到這裏啦。希望我的分享能讓你看到身邊那些公司秘書的價值。我的下篇文章,會更像一份“點心攻略”,給你“蝦餃”般精準記錄、“燒賣”般穩妥蓋章、“叉燒包”般隨機應變的秘訣。

期待在下篇與你相遇,我們繼續邊“飲茶”邊聊聊職場那些事兒。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