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抗戰勝利80年之際,筆者在文學城貼上“征調 1944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得到讀者關注和反饋,特別讓筆者內心感動的是,一些在抗戰時期被征調的大學生譯員的後代也給了筆者反饋。筆者向他們的父親父輩致敬,網友讀者被征調的大學生譯員的後代飛來寺在跟帖中最後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隻有家裏有征調的人,才明白征調意味著什麽“。這句話有著許多含義,筆者父親也是被征調的人,完全理解。征調意味著父輩們—那些被征調者,在抗戰中做出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意味著曆次政治運動特別是文革時期命運多舛,功在社稷,卻難逃浩劫,(筆者知道一位莊姓譯員在文革中付出生命代價) ,意味著家庭和子女受到的株聯.... 總之,您們的父親父輩,當年以青春為筆,以語言為劍,默默的支撐起抗戰中溝通的橋梁,同時也支撐起了抗日戰爭通往勝利的橋梁,他們用行動書寫了抗戰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頁。這是曆史事實,誰也抹殺不掉,是不能埋沒的,也是不能改變的。
對讀者的反饋回應如下:
網友讀者飛來寺提問“征調是1944年開始嗎?家父1942年畢業也被征調。” 回應:最早大學生譯員征調是從1941年10月開始,到1943年9月結束,連續開辦七期英文訓練班,共征調1942和1943年大學畢業生492人。您的父親應在其中。由於征調的規模不大,此次征調工作由國民政府教育部和戰地服務團主導。(1944年11月2日 昆明“掃蕩報”第三版)。您的父親為抗戰勝利做出了貢獻,向您的父親致敬。
網友讀者上海大男人跟帖“我的父親是1944年1月參加譯員培訓班。“ 隨著中國遠征軍的出征,譯員數量不敷分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所有1944年各大學畢業生全部征調譯員從軍,這樣大規模的征調,由軍委會直接領導。第一期1944屆畢業生英文訓練班在1943年11月就開始了。第二期譯訓班於1944年1月26日開班,共計416人,您的父親1944年1月參加譯員培訓班應在其中。(1944年11月2日昆明“掃蕩報”第三版)。您的父親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向您的父親致敬。
網友讀者peng_zheng65跟帖“我所知道的譯員,洪光煃先生,剛過完105歲生日。” 洪先生是1944年中央大學土木係畢業時被征調做為盟軍譯員從軍。筆者在書寫本文時參考過洪先生的回憶文章。洪先生很可能是抗戰時期被征調的大學生譯員中健在的最後一位。先生在抗戰時期做出過貢獻,祝洪老健康長壽,向洪老先生致敬。
網友drinkplay的大伯就是從四川入緬的美軍翻譯官,加拿大姥姥的公公也是被征調的大學生譯員。他們的父輩為抗戰勝利做出了貢獻,向他們的父輩致敬。
網友讀者華府采菊人詢問,“1944年後方各大學畢業生,被軍委會提前征調半年(?)” 回應,因征調和英文訓練分多批多期進行,部分1944年大學畢業生被征調提前半年甚至提前半年多,部分則沒有。以西南聯大為例,軍委會譯訓班第一期1943年11月就開辦了,到1944年11月,共開辦4期結束。(抗日戰爭與中國知識分子 聞黎明)。征調為期兩年,1945年8月因抗戰勝利征調提前結束。
網友讀者Uusequery和chufang在反饋中提到中美合作所。中美合作所在中美兩國都有影響力,尤其在中國大陸,因政治鬥爭的需要,改革開放前中美所曾經被形容為關押,刑訊,屠殺革命誌士的法西斯集中營。改革開放後又被相關領導幹部和有關專家學者稱為中美共同對日作戰的情報組織。(關於中美合作所的一個曆史誤會 勵華 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館長)。筆者閱讀過多篇中美合作所美國老兵的回憶文章,當事人的回憶證明,中美合作所存在期間的一切活動,都是當時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都是中美兩國共同對日作戰。筆者將會寫一篇有關中美合作所的文章。
抗戰勝利80年,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式。我在文學城上貼”征調 1944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目的,是希望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時,有更多人了解,在關係到民族危亡的戰爭中,還有這樣一群年青人,還有這樣一群大學畢業生,他們放棄了就在眼前的美好前途,放棄了富足穩定的生活,為了抗日救國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所以,感謝所有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