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調,從軍, 這類戰時用語,對於今天從來沒有經曆過戰爭的人們來說或許是陌生的。
2023 年春,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回大陸祭祖。他在與重慶市委書記會談時,談到他的父親馬鶴淩先生於 1944 年在重慶中央政大畢業時從軍參加抗戰。81年前因抗戰需要,發生了一起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集體征調1944屆各大學畢業生從軍的事件。由於國民政府實行極度精英教育,加上當時中國貧窮落後,1944年全國的在校的大學生不足8萬人,整個一屆各大學畢業生被集體征調從軍,這在抗戰時期的大後方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各大報紙例如中央日報,民國日報,正義報,掃蕩報,雲南日報等進行了廣泛跟蹤報道。但由於國共兩黨政治理念不同,對抗戰曆史的宣傳重點也不同,今天這次征調事件在中國大陸很少被提及,幾乎成為一段被湮沒的曆史。征調的背景是什麽?哪些人被征調?目的是什麽?規模有多大?他的曆史作用是什麽?由於筆者的父親是1944屆大學畢業生,他於1944年在重慶大學電機係畢業,也在被征調從軍之列,根據父親生前及其他當事人生前對這段曆史的回憶,以及參考改革開放後專家學者對這段曆史的論述,本篇短文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1941 年 12 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隨即太平洋戰爭爆發。次年一月中國戰區成立。大批美國軍事人員,武器裝備,作戰物資等由C-47運輸機經駝峰航線運入中國戰場。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在對學生講話中披露,那段時期每天都有幾十位美軍軍官和軍士乘坐C-47抵達中國昆明。到 1943 年底至 1944年初,中國正麵戰場的各戰區的各級指揮機構都有美國軍事顧問。在印緬戰區,中國遠征軍除了指揮機構,甚至在連級作戰單位都有美軍顧問。中國戰區美軍司令部(美軍總部)隨即在在昆明成立。駐紮在昆明,成都,桂林和陝西安康等處的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已經擁有七個大隊,七百多架作戰飛機。1943年3月,中美空軍混合作戰司令部成立。航空隊指揮官陳納德將軍麵對美國國務院的調離建議,向美國國務院堅定的表示,直到最後一個日本人滾出中國,我才離開。在海軍方麵,經羅斯福總統和蔣介石批準,在重慶負責向太平洋戰爭中的美國海軍提供情報和氣象預報並在中國開展抗日遊擊戰訓練的中美合作所於 1943 年 4 月 15 日成立,(與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的宣傳不同,中美合作所於1943年4月15日成立,1945年9月24日因抗戰勝利解散,是中美兩國並肩共同對日作戰的情報組織)當時已經擁有被稱之為“稻田海軍”的美國海軍人員和美國海軍陸戰隊人員約兩千五百人。由美軍主辦的炮兵學校,步兵學校,及戰車發動機, 無線電通訊,炸藥爆破,軍馬獸醫,遊擊戰等各類訓練班相繼成立。大批美國陸海空軍事人員進入中國戰場,如何溝通成為一個大問題,由於因缺少翻譯,盟軍軍事人員不能及時到達各作戰單位,先進的武器裝備不能使用。在昆明的美軍總部甚至向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提出需要翻譯人員的具體數字:急需英文譯員 2892 名。為適應抗日戰爭形勢需要,軍委會製定了征招 3000 人譯員的計劃,蔣介石旋令實施。
圖1, 軍事裝備訓練學校 中校George Payne和他的班級 1944年2月至4月
(圖片來源:SACO NEWS ISSUE NO. 40 PAGE 48 JUNE 2011)
圖2, 美軍教官在進行炸藥包組裝的教學展示
(圖片來源: SACO NEWS ISSUE NO 33 PAGE 26 OCTOBER 2007)
圖3, 無線電通訊訓練班
(圖片來源:SACO NEWS ISSUE NO 39 PAGE31 NOVEMBER 2010)
圖4, 中美空軍混合大隊
(圖片來源 : 中美空軍混合大隊圖冊-百度百科)
圖5, 飛越駝峰將美軍軍官軍士,武器裝備,作戰物資運進中國的C-47運輸機
(圖片來源: FLIGHT DISCOVERY CENTER, KALAMAZOO, MICHIGAN)
當時的中國貧窮落後,文盲眾多,大半個中國已被日寇侵占,找不出近三千名英文翻譯人員。最初從社會招聘,人數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質量也不夠理想。考慮到當時的中國大學裏基本使用英文教材,部分教授用英文授課,學生有一定的英文基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出征調令,集體征調在大後方的1944 屆各大學畢業男生,組成英文訓練團培訓英語,結業後作為英文翻譯從軍配合盟軍參加抗戰,為時兩年。不服從征調者不發畢業文憑。被征調的大學畢業生幾乎來自當時在大後方的所有大學,包括中央大學,中央政治大學,西南聯大,四川大學, 重慶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廣東大學,貴州大學,複旦大學,交通大學,雲南大學,中山大學,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 大同大學,大廈大學等。在成都的華西協合大學的醫,牙,藥的七年級 79 名 1944 年畢業生也同時被征調作為戰地醫生從軍。被征調的 1944 屆大學畢業生將近 5000 人。商震為譯員訓練委員會主任,蔣經國等為委員。各大學非常重視這次征調工作,例如重慶大學校長張洪沅,重大商學院長馬寅初,理學院長何魯,工學院長兼國民政府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馮簡,重大地質學係教授李四光,數學係教授段調元,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西南聯大著名教授張伯苓,李公仆,聞一多,馮友蘭,潘光旦等都參加了動員工作,沈昌煥,查良釗,趙九章等十幾名教授,都曾為英文訓練班授課。蔣介石也很重視這次征調, 1944 年 10 月 21 日,蔣介石在 學生從軍大會上,發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激勵口號。同年, 他參加了重慶大學英文訓練班畢業典禮,點名, 並發表講話。譯訓班為期長短不一,短的隻有幾周,長的三個月以上,根據學生英文水平而定。經過英文聽寫,中文英文對譯,英語口語等業務課程學習,經考核合格畢業。學員畢業後分為三級,中校一級譯員,少校二級譯員和上尉三級譯員,是非正規軍事官員,薪酬優於作戰部隊同級軍官。(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