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 改革開放初期,戶籍與命運的博弈

(2025-08-06 13:38:42) 下一個

(四) 改革開放初期,戶籍與命運的博弈

1978年,我從崇明島上的縣醫院考入華東化工學院,人生軌跡由此改變。四年緊張而充實的大學生活很快迎來終點,1982年,我麵對人生的第三次“國家統一分配”。

這次畢業分配,在現在看似是令人羨慕的“包分配”,實則是一場毫無自主權的“暗箱操作”。它確保你有工作,卻無法保證這份工作稱心如意,更不保證你能夠學以致用。我個人的命運再次被掌握在少數幾個人手中,而我,卻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

文革後的第一批大學生——77級畢業生和我們78級同年在1978年春季分配,他們中的許多人被分配到國家部委、研究所和高校,填補了十年動亂造成的人才斷層。到了我們78級畢業時,這些空缺已基本填滿,因此我們的分配情況遠不如77級。幸好,當時的分配原則是“哪兒來哪兒去”,即學生來自哪個省市,原則上就分配回哪個省市。而像我這樣的上海在職考生,按分配原則,則應被安排在上海市內工作。

畢業分配是大學期間最緊張的時刻,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思想動員、個別談話、最終宣布。大四下學期,校園裏流言四起,聰明的同學忙著找關係、走“後門”以求進入好單位,當時覺得那場景既可憐又可笑。指導員在談話中也明確表示,會考慮我的具體情況。按照教委和上海市分配政策,我自我感覺很好,覺得留在上海工作應該沒有問題,隻是單位好壞而已。於是,我便安心地回家等待最終結果。

畢業大會那天,製藥專業兩個班60多位同學圍坐在一起,緊張地等待著,像是等待開獎,又像是被告等待法官宣判。當宣布我的分配單位是浙江溫州製藥廠時,我如遭晴天霹靂,當場呆若木雞。我都傻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裏?渾渾噩噩的回到家裏。

就這樣,我的戶籍和人事關係也隨之從學校直接轉到了溫州市人事局。

父親曆經多次政治運動,變得膽小怕事,他勸我服從分配。在報到之前,我們曾二次去溫州實地考察。溫州三麵環山一麵靠海,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多地少,窮山惡水,資源匱乏。上世紀80年代,沒有鐵路、飛機,交通閉塞。4天一班滬溫客運航線是上海到溫州的唯一通道。這條“溫?滬”水上通道因此成了溫州經濟生活的生命線。那時上海溫州來回的船票都相當緊張,想從售票窗口買到一張船票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溫州籍旅客返溫的高峰時期,都要排上好幾天的隊才能買到票。買票的人都要在晚上帶上幹糧、小木凳和棉大衣去上海金陵東路1號,上海海運局溫滬線的售票處,排隊購票。為防止有人趁亂“插隊”,售票處工作人員用粉筆在每人的背上寫上順序號,然後按號購票。這份辛苦和無奈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好不容易買到兩張票,經曆24小時顛簸才抵達溫州。

上世紀80年代初的溫州,是中國經濟改革的“灰色地帶”。圍繞它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持續了30年。街頭小攤小販、地下工廠、錢莊、賭場遍布,偽劣商品充斥市場。我們住的招待所裏,竟然有人公開賭博,還試圖拉我加入。物價飛漲,生活成本遠超當時的工資水平。

回上海的船票同樣難求,許多小商販、推銷員裹著鋪蓋通宵在售票廳外排隊。天剛蒙蒙亮,人聲鼎沸,爭吵不絕。我們同樣通宵排隊才買到回程票,疲憊地回到上海。

另一方麵,國務院兩次下發緊急文件,要求打擊經濟犯罪,嚴懲投機倒把。在這次經濟整肅運動中,中國的重點是浙江,而浙江省的重點又是溫州。其實“投機倒把”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特殊產物,界定極其模糊,因而又不可避免地產生很多冤假錯案。

這就是當時的溫州,一個整體情況極為混亂的城市。

回到上海後,在家人的支持下,我最終選擇了抗爭。我拒絕服從國家分配,加入了1982年上海那批不服從統一分配的應屆畢業生行列。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建國以來,“服從分配”被視為大學生的政治義務。不服從者通常會被取消分配資格,成為無業青年,甚至取消學位。但1982年,上海有1347名畢業生選擇了抗爭。

麵對這批學生,上海市政府並未采取強硬措施。在進行了思想教育,強調國家利益高於個人選擇同時,設立了專門的協調機構。對這些學生進行個別談話、聽取意見,嚐試在學生期望和國家安排之間找到平衡。對部分表現突出的畢業生或家庭有特殊困難者,適當調整崗位或允許留在城市。

這次事件具有標誌性意義是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人才流動體製轉型的縮影。也促使有關部門重新思考“統一分配”製度的弊端,推動了高等教育和人事製度的改革。暗示了“包分配製度”的不合理之處;為後來的“大學畢業生可以自主擇業”政策(1990年代後期逐步推行)提供了現實基礎。

由於當時尚未完全放開“畢業生自主擇業”政策,我們這批抗爭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工作。有的等待半年,有的甚至等了一年多。直到1984年前後,大部分人才被重新分配工作。而我,因符合政策本就應留在上海,在等待了一年多後,終於在1984年4月被分配到上海市牛奶公司下屬的長陽生化製藥廠。

曆經近十年輾轉,我的戶口,終於又回到了上海盧灣區瑞金路派出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XYZ3 回複 悄悄話 所以那時許多人願意讀二醫而不是一醫,讀上海工業大學而不是上海交大,前者基本上是上海市內分配了。
hhtt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是78級的,人生經曆沒有你這麽豐富。國內的事現在回頭看看,真是滑稽,讓人哭笑不得?但是,當時你人在其中,真是喊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抗爭,你就對了。
無頭無腦 回複 悄悄話 想想,心就在滴血,考上大學卻失去了自由。作為後幾年的普通人,也沒好到那裏去。再後來沒關係很能進好點的位置了
申芝堂主 回複 悄悄話 3101031955,精彩的人生經曆。
登錄後才可評論.